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水利工程>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
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

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广东东莞
  • 出版时间: 2007-12-07

主办单位:中国水利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环境和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广州市是我国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国民经济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广州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大量废水排入江河湖泊,使得广州市地表水有越来越恶化的趋势,这不仅影响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大大降低了区域环境质量,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化的发展是否一定伴随环境的恶化?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了要解决地表地下水质变化与日益严峻的城市环境问题,研究城市化与水环境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以城市化发展非常显著的广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珠江广州河段水质进行时空对比,探讨广州市区地表水质的变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经济发展关系,为科学推进城市化战略的具体实践活动提供参考。首先,根据城市化的科学内涵及广州市城市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评价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主要考虑从人口城市化、产业结构城市化两方面进行构建。在分析广州城市化的进程的基础上,以珠江广州河段为例,选取了1984~2000年珠江广州河段9个断面的8种主要污染物的监测数据,分别研究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州地表水质呈恶化趋势。在分析城市化进程与水质变化关系的基础上,以整个珠江广州河段的水质指标为依据,应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别求出人口城市化和工业城市化与地表水质的相关系数,以此分析出城市化对地表水质的影响程度。并对城市化对水质造成影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经过分析表明:自1984~2000年这15年间,广州市地表水质污染日益严重,水质质量一直在下降。市区河段的水质质量要远远差于市郊附近水质质量。广州市人类活动可概括为高度城市化。随着广州市区快速发展和全面扩张,人口城市化和产业城市化进程对地表水质负面影响较为严重。最后对城市化造成水质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水质进一步恶化的建议。应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调整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经济的关系,实现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持生态平衡的发展战略目标。
  • 摘要:利用IPCC数据分发中心(DDC)提供的6个模式的模拟结果,分析在A2和B2排放情景下,海河流域21世纪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海河流域未来21世纪温度变化呈增加的趋势,到21世纪后期,A2和B2排放情景下,海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分别增加5.3℃和3.9℃。对降水变化的分析表明,海河流域在A2排放情景下,21世纪前期年降水量略有降低,随后逐渐增加,到21世纪后期,年降水量增加15.1﹪;在B2排放情景下,年降水量则呈现递增趋势,到21世纪后期,年降水量增加12.5﹪。降水量的变化趋势跟温度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同时,本文还对海河流域汛期降水量变化进行了分析,A2排放情景下,21世纪前期的汛期降水量略有增加,21世纪中后期增幅加大,到21世纪后期,汛期降水量增加19.0﹪;B2排放情景下,未来汛期降水量呈递增趋势,到21世纪后期,汛期降水量增加15.6﹪。对比同时期汛期降水量和年降水量,发现同时期汛期降水量增幅要比年降水量增幅大,未来海河流域的降水将更加集中于汛期,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加大。因此,海河流域在利用洪水资源的同时,应作好准备,提高各种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应对能力。
  • 摘要:本文运用均匀随机数以富营养化等级评价标准产生建模样本和验证样本,利用实码加速遗传算法(RAGA)优化Sheperd水质评价模型中的参数,建立了Sheperd-RAGA富营养化等级评价模型,据此计算了黄旗海1996~2003年夏初、仲夏、秋末三个时点的富营养化等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黄旗海富营养化等级的年季动态变化特征以及与富营养化主控因子之间的影响关系。
  • 摘要:根据博斯腾湖水循环与盐分迁移的特点,构建出一个既可进行现状模拟又可进行方案预测和优化的博斯腾湖水盐调控模型,并应用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参数率定和验证。从博斯腾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环境改善和开孔河流域社会经济效益、塔里木河下游生态恢复等角度出发,提出博斯腾湖水盐调控应满足的控制指标及其调控的方法。最后,结合焉耆盆地近期规划,应用该水盐调控模型对人为活动影响下的博斯腾湖水盐变化进行了预测,并得到调控结果。
  • 摘要:根据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广州市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广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在借鉴基尼系数含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基尼系数综合评价方法,并对广州市2000年水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广州市各区水资源可持续状况为一般可持续利用,尚未超过水资源承载力范围,这一结论对目前广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在流域规划、节水与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对水资源的数量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与评价。目前,大江大河以主要水文站为中心的地表水评价方法已经非常成熟,然而我们平时涉及的流域往往是缺少资料的流域,这在我国北方牧区显得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如何准确地计算地表水资源量将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实践工作所必需的。本文以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为例,通过降水量的空间估值与流域上下游地表水径流深、径流系数的地区综合,利用径流深法和径流系数法计算了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不同小流域的地表水资源量,并在考虑河道内生态用水量前提下,确立了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利用率法,继而确定出不同小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实现了牧区不同小流域地表水资源的总体分析与评价,成果准确可靠,可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 摘要: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剧烈人类活动影响,滹沱河流域存在诸如水资源匮乏、水污染加剧、水生态严重退化等一系列水问题,严重制约了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本文就存在的这些问题,运用基于规则的水资源配置模型对流域进行长系列模拟计算,并对水资源进行供需分析和水量配置研究。然后在定量揭示流域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解决滹沱河流域水资源问题的对策措施和实施建议。
  • 摘要:中国岩溶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水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岩溶水资源是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岩溶水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就是发展的过程。岩溶水资源、环境和发展是相互包容的,是不可分的,且岩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范围、使用质量和有效数量的确定都是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的。一旦超过这一限制,就可能引发岩溶水资源危机和重大环境问题。因此,应对中国岩溶区水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研究,为已经或即将产生的岩溶水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科学对策与有效可行的技术方法,使岩溶水资源为人类永续利用。
  • 摘要:,地下水位平均变化3m时含水层可调蓄库容为17.4227亿m<'3>,规划了增加洪水渗漏补给地下水的工程措施,可增加地下水补给量2.9840亿m<'3>/a,可以有效控制地下水位快速下降趋势,增加地下水的可开采资源量为2.6856亿m<'3>/a,相当于一个大型水库的调蓄作用,从而为扇形地水环境保护与管理、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采用水文学、水文地质学和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分析了洮儿河扇形地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的变化特征,指出这种变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气候变化、上游建库及大量用水,极大改变了扇形地的水环境条件。扇形地上游多年平均来水量为15.804亿m<'3>/a,丰、枯水年来水量差别很大;2000年以来气候连年干旱,上游内蒙古境内用水量及耗水量较大,导致扇形地河流上游来水量急剧减少,5年平均仅为2.213亿m<'3>/a,不到多年平均的14﹪,扇形地河流几乎持续断流,河床裸露,干旱加剧,使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明显减少;同时上游来水水质变差,而污染了的河水渗漏又造成地下水的污染。扇形地大量开采地下水用于城乡供水和农田灌溉,导致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仅下降幅度5m区的分布面积就达582.30km<'2>,由于开采地下水而导致的地下可用库容增加到19.3619亿m<'3>,许多浅水井干枯,旱情加重。地下水中"三氮"和氯化物含量明显增高,矿化度和硬度增大;采用加权平均指数法计算结果表明,区内水质普遍变差,有1980年的Ⅱ类和Ⅲ类水,变成目前的Ⅲ类和Ⅳ类水,局部出现V类水。对此,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分析了水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采用含水层体积法和水层厚度法重点计算了地下水库的特征库容,地下水库总库容为98.63亿m<'3>,地下水位平均变化3m时含水层可调蓄库容为17.4227亿m<'3>,规划了增加洪水渗漏补给地下水的工程措施,可增加地下水补给量2.9840亿m<'3>/a,可以有效控制地下水位快速下降趋势,增加地下水的可开采资源量为2.6856亿m<'3>/a,相当于一个大型水库的调蓄作用,从而为扇形地水环境保护与管理、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 摘要:阐述了水资源安全问题的一般性内涵及其主要研究目标;根据水资源持续利用与水资源安全以及水资源承载力与水资源安全等关系特征,论述了水资源安全的度量理论;从开发利用新水源、强化社会经济需水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强水资源系统灾害恢复能力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区域水资源安全保障的策略体系。根据水资源系统风险分析中的可靠性、恢复力和脆弱性等指标特性,以及多指标综合评价技术方法--功效系数法,提出了区域水资源安全分析的一种量化方法;最后,将该量化方法应用于实际区域的水资源安全状态评价分析。
  • 摘要:地下水是我国北方地区及许多城市的重要供水水源,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地下水普遍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并对人体健康构成了威胁。进行水源保护区划分是地下水保护工作的关键措施和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各级规划和管理部门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解析单元法(AEM)是一种用于解析地下水运动的新的分析方法,自20世纪70年代末创立以来,该方法在地下水数值计算领域得到迅速应用。近年来龙口市经济迅速发展,城市供水的67﹪取自地下水,主要开采平原区第四系松散层中的孔隙潜水。龙口市现状两处城市供水集中地下水源地均位于黄水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本文简要介绍了常用的地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法以及解析单元法基本原理,以地下水流运移至水源井的时间长短为标准利用解析单元法对黄水河流域的两个地下水源地进行了保护区划分,并针对不同级别保护区提出了地下水保护的具体措施。对黄水河流域今后制定地下水资源管理、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及城市规划等政策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其他地区地下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分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 摘要:本文利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方法,研究了长江流域主要水文站点(长江干流水文站:屏山站、宜昌站、汉口站与大通站;支流水文站:嘉陵江的北碚站和汉江的皇庄站)的径流量及输沙量近40年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流域西南部暴雨与年降水量均有上升趋势,与长江流域屏山站以上流域输沙量有上升趋势(1~5月上升趋势达到95﹪的置信度水平)有一定相关性。上游主要产沙区(如嘉陵江流域)以及中游降水量减少是长江流域中游输沙量呈下降趋势的重要原因,而下游则由于无大的支流汇入,泥沙沿程沉积,同时中上游输沙量减小,从而导致下游输沙量呈显著下降趋势。长江上游、中游径流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下游则由于降水增加,使下游径流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上升趋势,但未达到95﹪的置信度水平。
  • 摘要:水资源合理配置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水资源配置是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综合体系的实现,是人类对水资源及其环境进行重新分配和布局的过程,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将从水循环过程和路径两方面改变区域水循环状况,区域蒸散发量、地表地下水资源分布、产汇流、入渗、地下水位等将发生显著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区域未来水资源量、需水量和生态环境等状况,也关系着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否,它既可对生态环境产生良好的影响,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也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影响经济、社会正常发展。目前,我国水资源配置的水循环响应研究还没有深入开展,水资源配置对于未来区域水循环的影响也没有相关的深度研究,水资源配置的引、用、耗、排和水资源需求等相关参数还仅仅停留在依靠经验估算,进而导致无法正确预测、分析水资源配置对未来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开发了WACM模型,以宁夏为例,针对不同的研究区域,系统分析了水资源配置措施可能带来的区域水循环的影响情况,提出了水资源配置对区域水循环影响的定量分析方法,并且给出了水资源配置措施下宁夏平原区、扬黄灌区和南部山区所产生的水循环变化。平原区水循环强度将大幅度减弱,耗水量将有小幅度的减少,然后趋于稳定并有增加趋势;平原区引排水量将迅速减少;排水沟水量组成、地下水补给与消耗都将发生显著变化;区域地下水位有所下降,2010水平年青铜峡灌区非灌溉期和灌溉期地下水埋深将分别增加0.18m、0.41m,2020水平年分别为0.37m和0.65m;天然生态耗水将呈下降趋势,湖泊水源将由天然补给逐渐向人工补给转移。随着扬黄灌区改造的进行,单位面积上的灌溉回归水量将有所降低。宁夏南部山区小流域治理将提高当地降雨的有效利用率,2010年和2020水平年土壤水资源量将分别增加0.26亿m<'3>和0.38亿m<'3>。
  • 摘要:本文在分析和阐述汤逊湖水环境概况的基础上,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要求,运用浓度指数法评价了汤逊湖主要超标项目,以N和P为指标,采用评分法确定了湖泊处于中-富营养状态。并详细地分析了汤逊湖污染源及其构成,运用单位负荷法计算了汤逊湖地区的点源、非点源和内源的产污量及入湖量。同时,以年、月为尺度分析了污染源的总量与结构特征。所得出的评价结果,可以定量地对汤逊湖水体的污染程度做出判断,为汤逊湖的水环境、污染源治理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 摘要:本文将宁夏川区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建立了描述宁夏川区地下水运动的三维数学模型,并以通用地下水计算程序MODFLOW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在对宁夏川区地下水现状情况进行模型参数识别验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宁夏川区节水改造后未来地下水动态进行了模拟预测,并定量计算了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情况和水循环通量的变化情况,为该地区今后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为提高预测结果的精度,在数值模拟过程中针对MODFLOW的线性潜水蒸发蒸腾计算模块进行了适应性修正,实现了潜水的非线性蒸发蒸腾计算,使模型对潜水蒸发过程的刻画更加接近实际情况。
  • 摘要:差分演化算法是一种收敛快、控制参数少、易于实现的演化算法。本文将模拟算法与差分演化算法相结合,提出了基于模拟差分演化混合算法制定梯级水库优化调度图的方法。通过实际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与可靠性,从而为高维梯级水库优化调度图的制定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 摘要:本文建立了梯级水库蓄能最大的短期优化调度模型,采用搜索法和动态规划法相结合的思路,提出用动态搜索法求解模型。以乌江梯级水电站水库群短期发电优化调度为实例进行计算求解,其结果说明了乌江特有梯级负荷分配规律,为决策者的优化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 摘要:针对电力系统运行要求和具有多个调节性能水库组成的梯级水电站的特点,以蓄能最大作为中长期负荷分配最优准则,建立调度期末梯级蓄能最大模型,采用动态搜索法和快速分配法求解模型;通过乌江梯级水电站实例表明,与快速分配法相比,动态搜索法求解该模型的结果要好,能够如实反映梯级水电站的运行情况,且运行效率和求解精度均能满足调度要求。
  • 摘要: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处我国西部地区的黄土高原腹地,作物生长所需水分主要靠降水的补给,而入渗是增加土壤含水量的基本途径,研究黄土沟壑区不同下垫面降雨入渗特性,对于黄土沟壑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优先安排种植顺序及结构调整、保护当地生态环境都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针对黄土高原典型地貌类型(塬面、坡地、沟道)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荒草地、麦茬地等),以甘肃省庆阳市南小河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环法进行水分入渗试验,分析不同下垫面条件土壤水分初始入渗率、平均入渗速率、稳渗率等下渗特征,得出:塬面麦茬地入渗10min末的入渗率可达8.89mm/min,稳渗率为4.25mm/min,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其前10min末入渗速率与稳渗率均表现为塬面麦茬地>塬面苹果园地>塬面玉米地>塬面大豆地;不同坡向的入渗特性有较大的差异,阳坡的初渗率略大于阴坡,但随入渗时间的延长,阳坡的入渗速率下降较快,在入渗开始的前10min,阳坡的入渗速率一直大于阴坡。用Kostiakov模型、Horton模型、通用经验公式三种经验公式对各地类下渗特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南小河沟流域各种地貌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均可用考斯加可夫公式来很好描述。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对入渗的影响,发现:南小河沟流域同一塬面上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入渗速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大豆地的初始入渗速率较其他3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小得多,稳定入渗速率也小得多,从而累积入渗量也较三者小得多,其原因可能是大豆地的土壤容重较大和初始含水率较大所致;玉米地的初渗率、稳渗率和累积入渗量较塬面大豆地大,主要是由于玉米地土壤结构好,土壤容重较小,且恰逢玉米生长期,蒸腾消耗水量大,初始含水率较低,因此初渗率、稳渗率和累积入渗量均较大;塬面苹果园地由于蒸腾蒸发作用,其耗水量较大,初始含水率较小,所以其初渗率和稳渗率较大。麦茬地由于其容重较小,土壤孔隙率大,土壤通透性好,所以初渗率、稳渗率均较大。阳坡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入渗速率与时间的关系为杏树林的初渗率、稳渗率和累积入渗量较其他3种土地类型小得多,这是由于杏树林土壤容重较大,土壤结构和其他3种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刺槐林和苹果园的稳渗率都较大,这是因为苹果树、刺槐的蒸腾消耗量大,含水率小;荒草地表层的容重较小,所以,初渗率和稳渗率较大。分析地貌类型对入渗的影响,发现:南小河沟流域不同坡向的入渗特性有较大的差异,阳坡的初渗率略大于阴坡,但随入渗时间的延长,阳坡的入渗速率下降较快,在入渗开始的前10min,阳坡的入渗速率一直大于阴坡。这是因为地表20cm土层的容重阳坡大于阴坡,且阳坡的土壤含水率明显小于阴坡,分析地表土壤的结构状况可知,阴坡的植被盖度较阳坡大,落叶后形成的腐殖层更有利于降水的入渗;而阳坡的植被盖度小,雨滴打击地表,形成了地表"结皮"层对降水的入渗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所以,阴坡的入渗性能较阳坡好。
  • 摘要: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工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用水量和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使得远远超出了水体环境承载能力,水资源匮乏和水污染日益严重所构成的水危机已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约因素。科学分析水环境承载能力,是有效管理和科学保护水资源的前提,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迫切要求。对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水生态良性发展,有效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污染,改善和提高水环境质量,促进人与水的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充分考虑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及其对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影响,以水功能区保护要求和水质目标为核心,按照水体自净规律确定不同水功能区水环境承载能力;以水环境承载能力作为约束条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布局、污染治理水平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提出各水功能区限制入河排污总量。本文所述成果突出了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系统地进行了水文参数率定,充分考虑了水资源配置对设计水量的影响,提出了采用75﹪保证率枯水期平均流量作为设计水量;二是建立了GIS系统,并通过该系统对河流及排污口进行了概化。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计算程序模块,建立了水质模型并与GIS系统实现了数据信息连接;三是对计算模型中比较敏感的COD和氨氮的综合衰减系数进行了率定和检验,给出了设计条件下各水功能区段的K值范围;四是研究并确定了适合本省特点的限制入河排污总量计算原则,进一步分析了限制入河排污总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给出了污染物入河控制量建议指标。
  • 摘要:该文在Mikebasin数字平台上构建了仁化县河流数字河网,以河流、水库和山塘为供水水源、镇为计算单元进行了农村生活用水、城镇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及生态用水的水量优化配置;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采用优先等级的方法对各项用水进行取水和供水。其中,取水优先等级是河流水、水库水、山塘水、地下水,供水优先等级是城镇生活用水、农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再到农业用水。在数字平台上按照模拟实际情况优化配置水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仁化县轻度干旱、中度干旱、严重干旱和特大干旱4种抗旱预案,提出了可视化、数字化和最优化的抗旱预案编制技术体系和方法。对模型进行数值求解,结果表明,在Mikebasin平台上编制抗旱预案,有利于各个层面以及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统一用水资源配置模拟模型进行有机的整合,将整个与水相关的水资源系统(包括水、环境与人类活动)模拟成一个有机网络系统,在此基础上对各种类型的枯水(旱情)资源进行多方案配置,优选出合理配置方案,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 摘要:如何将水资源规划的结果运用到水资源管理中,是当前水资源规划面临的重大问题。作者在总结近几年从事水资源规划和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海河流域在制定地下水利用、地表水利用、生态修复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4个方面控制性指标的技术路线,以及将这些指标运用于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摘要:作为一条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河干流八级水电开发建设对其区域生态、跨境水环境、水资源以及河道形态演变都会产生系列且长远的影响。本文仅对澜沧江-湄公河云南段为例就大型水电建设影响下的河流生态演变及其修复进行分析,主要是从水电建设生态效应、生态系统演变表征、生态修复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合理评估河流水电开发所带来的生态影响及对应的修复策略,为河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 摘要:近20多年来,我国水多洪涝、水少干旱、水脏污染破坏水环境的"三水问题"从南到北均与日俱增,这是局地剧烈人类活动和全球变暖双重作用对水环境水生态造成干扰破坏的结果,我们其实已陷入正逐日加深的水安全危机。对此,我们倡导生态水利,将生态科技与工程水利技术结合,使工程水利投入的"人力"与"自然力"耦合,使每项水利工程都成为可以良化生境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工程,由此既可事半功倍地扩大环境容量,增加对大自然雨水洪流的调控利用,增加对未来异常水旱变化的应对能力;又可人水共生,以水兴利,使人类社会的人口洪流得到合理的分流疏导,生态水利通过人水共生达至人水相安互荣。
  • 摘要:为了进行区域水资源节水效益评价,开发了水资源消耗投入产出模型,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过程中的关联性以及行业之间用水过程中的竞争性,分析了节水措施对其他关联部门用水效益影响程度以及对整个经济系统的作用效果,对耗水节水下各产业部门及整个经济系统的用水效率和效益响应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模型中用水资源消耗量作为水量控制指标,反映了水资源消耗量与部门产出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关系,对缺水地区的节水效益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在多准则的作用下,用一些可测量的定量指标明确表达并构成指标体系,建立了供水安全综合体系,并用一套科学合理的衡量评价方法进行评价。以辽宁省北票市为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供水安全系统评价。通过评价对该地区供水安全程度有了一个科学地认识,为供水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依据。
  • 摘要:雨水资源的利用是解决或缓解干旱的重要途径。目前,西安市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为256m<'3>,远低于世界公认的维持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正常发展所需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属缺水性城市。加强雨水利用可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不足的矛盾。城区30年的降雨系列资料表明,西安市主城区降雨具有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布极为不均的特点,其中年际丰枯相差可达到2.6倍;年内汛期的水量可占全年水量的60﹪以上。降雨径流中的主要污染物以有机质、氮类以及重金属等为主。有机质的含量顺序为:人行道、机动车道>屋面>绿地;不同下垫面径流水质优劣排序为:天然降水、绿地径流、屋顶径流、人行道径流、机动车道径流。雨水水质不仅随降雨历时而变化,同时也与降雨强度和降雨量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各污染物指标随降雨历时的延长逐渐下降,一般在产流后30min基本趋于稳定;机动车辆的污染物指标在降雨6~7mm以后明显降低,其他下垫面条件一般在降雨1~3mm以后明显降低。根据西安市的降雨特性和水质特点,认为西安市的雨水利用应以分散式利用为主,同时针对不同的下垫面条件,应采用不同的雨水资源化模式。如道路广场的雨水利用应以铺设透水性材料为主,同时也相应地考虑建立人工蓄水池或人工湿地,以此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绿地的雨水利用应以提高绿地覆盖率,改高绿地为低绿地(低于地面)为主,增加绿地的降雨入渗量,减少径流流失,建筑物的雨水利用应分散式的设置地面蓄水池或地下贮水槽必须设置初期弃雨装置。
  • 摘要:河道内生态需水量的变异与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河道内生态需水量的变化。丹江口水库运用后,丹江大坝下游的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变化环境下的大坝下游河道内生态需水量的大小和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论述了丹江大坝下游环境变化状况、河道内生态需水量及其时空变异与调控。
  • 摘要:我国水资添短缺与利用效率低下并存,如何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问题,但目前关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概念、内涵、评价指标、核算与调控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还远不成熟。本文系统开展了广义水资源高效利用理论与实践研究,辨识了广义水资源的服务功能,提出了广义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概念,从利用水源、利用对象、利用范围和利用指标等方面探讨了广义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明确了广义水资源高效利用应遵循的原则、主要特点以及调控因子等,提出了广义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核算方法与调控框架。论文以宁夏平原区为例,采用开发的WACM模型,评价了2005年宁夏平原区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现状,并构建了水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方案集,通过多方案的优化调控,提出了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生态良好的宁夏平原区高效利用方案,可为当地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指导。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