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集水区

集水区

集水区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73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业基础科学、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2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7233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生态学报、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5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第十六届海峡两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讨会、全国城乡饮用水水源安全问题与发展交流研讨会等;集水区的相关文献由499位作者贡献,包括国庆喜、Фyvind Kaste、杨万勤等。

集水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2 占比:1.79%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26%

专利文献>

论文:7233 占比:97.96%

总计:7384篇

集水区—发文趋势图

集水区

-研究学者

  • 国庆喜
  • Фyvind Kaste
  • 杨万勤
  • 樊雅丽
  • 潘增辉
  • 王克勤
  • 王树东
  • Kari Austnes
  • Live Semb Vestgarden
  • 余新晓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南(译)
    • 摘要: 意大利卫生组织既关注人类用水的数量问题,也关注质量问题。准确识别各种各样的污染物对于保护意大利稀缺的饮用水供应至关重要。意大利国家卫生系统(ISS)正在利用尖端技术对意大利所有集水区进行调查性筛查,这些集水区大约包含5万个不同的水源。需要采用创新技术,以符合新的欧洲饮用水指令中最新的饮用水质量标准。
    • 徐光志; 邵志江; 汪涛; 黄美玉; 李明明
    • 摘要: 通过对2019~2020年不同下垫面集水区(农田集水区与复合集水区)径流及氮磷浓度的连续逐日定位监测,研究川中丘陵区不同下垫面集水区氮磷径流流失过程与强度,探讨下垫面对集水区氮磷径流流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集水区的径流过程因下垫面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农田集水区内的水田和坑塘的拦蓄作用滞缓了汇流过程,而复合集水区中居民点、公路等不透水下垫面缩短了汇流时间,使得复合集水区的降雨径流量峰值更高,响应速度较农田集水区快12~25min,年径流深较农田集水区多28.1%;次降雨径流过程中磷浓度变化较氮更剧烈,浓度峰值出现时间较氮早约1.2h,在降雨后期磷浓度下降速度更快,降幅更大;复合集水区的氮磷平均事件浓度(EMC)、峰值浓度均高于农田集水区,且两集水区氮流失形态均以硝酸盐氮为主,占总氮的65.9%;磷流失以颗粒态为主,占总磷的67.5%;复合集水区的氮磷流失负荷分别是农田集水区的3.01和4.03倍,氮磷流失强度分别是农田集水区的1.88和2.51倍.因此,复合集水区内氮磷随径流流失的防控可能是未来川中丘陵区面源污染治理的重点.
    • 姚瑾; 张晋纶
    • 摘要: 为满足各行业对完整水系网络应用的需求,经水网优化处理形成全国全集水网数据,更新地理国情监测项目近三年水系增量数据后水网数据现势性达到最新.增量数据与水网数据集在空间和属性上的关联和依托关系较为复杂,更新难度大,本文旨在研究一套完整、可行的全集水网数据更新方法,高效、高质完成数据更新.
    • 王锦旗; 宋玉芝; 黄进
    • 摘要: 估算整个流域集水区内大气氮沉降对流域水体氮素的贡献量,对研究大气氮沉降对水体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将流域集水区分成4个片区(水域部分、农田区域、建设用地、植被区域)进行计算.对4个区域内大气氮沉降被吸收、转换方式进行不同方式的计算,其中水域部分可直接吸收大气氮沉降,在农田及植被区域,大气氮沉降经过吸收后排出农田、植被系统,在城市建设用地中除去城市绿地吸收部分外,大气氮沉降可进入流域水体.通过划分不同片区,可较为准确地估算出最终进入流域水体的大气氮沉降量,为研究流域氮输人情况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 王越
    •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都市化进程的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是应对水土流失、恢复生态自修复、规划性防涝集水的重要方向.作者认为其中的关键在于传统的城市水网的优化改造和城市集水区相关群体的管理方法.文章以澳大利亚墨尔本伊丽莎白街集水区Carlton社区管理规划为例,分析了集水区现行的政策与措施,探讨以墨尔本大学为代表的群体在城市集水区规划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为国内的海绵城市建设及集水区管理提供新的规划思路.
    • 张傲; 马立山; 杨国丽; 张海平
    • 摘要: 雨水管网是城市暴雨洪水模拟中的关键因子,但受到模型输入要求及数据获取的限制,管网结构通常被概化考虑.本研究在现有管网概化方法基础上,结合地表模型、土地利用、现状雨水工况等因素对现有概化方法进行优化,与现有概化方法相比发现:(1)雨洪模型中,管网结构概化对整体雨水系统的洪峰时间、洪峰流量影响较大(±20%),对管网系统的洪峰流量与排洪总量影响较大(±50%);(2)地表概化、管网概化均对汇流过程影响较大(±60%),将二者结合可更好的还原实际汇水过程;(3)本研究概化的管网能更好的体现实际管网在排洪过程中的作用,所建雨洪模型的汇流过程与实际汇流过程更相近(±78%).研究结果为城市雨洪研究中如何概化管网结构使雨洪模型的汇水过程更接近实际提供方法与建议.
    • 刘效东; 刘佩伶; 戴雨航; 莫其锋; 林浩娟; 李吉跃; 张倩媚; 陈修治
    • 摘要: 森林与径流的关系一直是林学、生态学以及水文学领域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至今依然存在较大争议.全世界开展了一个多世纪的集水区观测试验,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观测结果.本文系统梳理世界上不同地区广泛开展的基于单独/配对集水区试验的森林与径流关系的研究结果,探讨森林与径流关系的争论观点和争议来源,指出未来应加强的研究方面:1)开展大尺度、多尺度耦合与精细化研究;2)开展跨站点、跨区域整合研究;3)注重过程、机理及模型模拟研究;4)加强多学科交叉、多方法比较的系统性研究.
    • 张继辉; 王克勤; 赵洋毅; 王帅兵; 闵惠琳
    • 摘要: [目的]本文探讨了土地垦殖对滇中重要水源区地表水水质特征的影响.[方法]2017年5-10月期间,以云南省昆明市松华坝水源保护区迤者小流域的集水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定位监测和室内实验分析结合的方法,对降雨径流中的总氮(TN)、总磷(TP)、铵态氮(NH4+-N)、化学需氧量(COD)进行监测,基于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研究了不同土地垦殖强度下集水区地表水水质特征.[结果]强度垦殖状态下混合集水区的总氮、铵态氮、总磷和COD的极值差达到了轻度垦殖状态下林地集水区的6.79、4.29、4.88、2.39倍,土地垦殖对总氮、铵态氮、总磷和COD浓度的影响较大.极轻度垦殖状态的灰色关联序:TP(0.8266)>TN(0.7688)>COD(0.6684)> NH4+-N (0.6544);强度垦殖状态的灰色关联序:TN(0.8087)>TP(0.7981)>NH4+-N (0.7698)>COD(0.6758).[结论]极轻度和强度垦殖状态下集水区的主要面源污染物为总磷(TP)和总氮(TN).林地集水区满足地表水I类水质标准,混合集水区满足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由此可得,地表水质状况与土地垦殖强度呈负相关关系.
    • 金鑫; 金彦香; 杨登兴
    • 摘要: 【目的】揭示内陆河流域集水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及其成因。【方法】基于能够逐年调用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的LU-SWAT模型,并结合控制变量法研究了黑河流域集水区黑河上游1990—2009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地表径流、侧向流、蒸散发量、地下径流以及总产水量的影响。【结果】LU-SWAT模型对于黑河上游月、年出山径流模拟结果较好,其月径流模拟的纳什系数为0.93,相关性系数为0.94;其年径流模拟的纳什系数为0.83,相关性系数为0.86。此外,其对各个水文要素的模拟结果符合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集水区的水文特征;1990—2001年黑河上游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在林地的减少,而2002—2009年土地利用的变化除了林地和草地的增加之外,还表现在裸地的大面积减少;1990—2001年黑河上游地表径流、侧向流、蒸散发量以及总产水量都呈现增加趋势,而地下径流呈减少趋势,2002—2009年流域地表径流、侧向流、蒸散发量以及总产水量减少,而地下径流量增加。在黑河上游,干旱条件下各水文要素对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更明显。【结论】1990—2001年林地的减少可能是流域地表径流、侧向流、蒸散发量以及总产水量都呈现增加趋势而地下径流呈减少趋势的主要原因。2002—2009年裸地的大面积减少可能是流域地表径流、侧向流、蒸散发量以及总产水量减少而地下径流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 闫想想; 王秋华; 李晓娜; 李世友; 仝艳民
    • 摘要: 以云南省昆明市妥吉林区为研究地点,分析了箐沟内的植物类型、影响森林火灾的气象要素,使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箐沟的阻火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防火关键期内,沟内温度比沟上低,不易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沟内相对湿度比沟上的大,火环境发生了变化,火蔓延到沟内可能变;沟内的风速比沟上的小,使火蔓延减缓;箐沟内以海桐花科昆明海桐为主的常绿阔叶树已郁闭成林,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小,也有一定的阻火能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