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林木生长

林木生长

林木生长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390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业经济、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1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45192篇;相关期刊190种,包括经济技术协作信息、现代园艺、安徽林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新型肥料研究生产应用技术研讨会、第四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生物种业论坛、2007年中国林业论坛等;林木生长的相关文献由85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志云、蔡学林、欧阳勋志等。

林木生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1 占比:0.77%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5192 占比:99.21%

总计:45553篇

林木生长—发文趋势图

林木生长

-研究学者

  • 张志云
  • 蔡学林
  • 欧阳勋志
  • 张斌
  • 李燕燕
  • 杨承栋
  • 樊后保
  • 江波
  • 王斌瑞
  • 王百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雷
    • 摘要: 1林业病虫害的危害现阶段,中国常见林业病虫害主要包括林木害虫和林木病害。林木害虫长期以林木中的树脂树液或枝干与叶片为食物,导致林木生长不良或枯萎;而林木病害主要是林木由于病毒入侵,同时没有充分对树木进行养护,从而使林木产生病变。2林业病虫害的主要特点2.1种类繁多中国是林业大国,林业资源在中国各个地区都有分布。由于不同地区气候差异,造成了不同树种独特的病虫害问题,并且种类繁多,给后期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 雷勤福
    • 摘要: 本文结合杉木纯林与枫香纯林的造林效果,对杉木与枫香比例为8:1的杉木枫香混交造林的效果与优势性展开分析,结果表明,依托杉木枫香混交造林,杉木以及枫香的成活率与保存率维持在更高水平;杉木与枫香的生长效果更为理想,达到增高林分生产力的效果;混交林具备的光能利用率保持在更大状态,混交组合质量水平理想。
    • 马国涛; 余文梅; 景博; 龚晓丽; 陈炜; 何云
    • 摘要: 基于固原市国家气象观测站及区域气象观测站资料近3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利用张宝坤经验公式计算了林木耗水量,分析了固原地区干燥度分布特征,从水分平衡角度对固原地区林木适宜度进行了分区。结果表明:固原地区乔木蒸散耗水量为300~560 mm;除了泾源县中部干燥度≤1.0外,其他大部地区干燥度为1.0~1.5;原州区中部、彭阳大部、西吉大部,适宜营造需水少的草或草灌相结合植被;原州区南部及东北部,彭阳南部、隆德大部、西吉火石寨一带,适宜发展乔灌草混合植被;泾源县适合乔木为主,乔灌结合植被。
    • 郑颖; 冯健; 于世河; 卜鹏图; 王月婵; 黄夏; 郑璐
    • 摘要: 【目的】探究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和土壤特性与初植密度的关系,为辽东山区落叶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辽宁省清原大孤家林场内3种初植密度(1600、2500、3300株/hm;)的15年生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林木生长指标和土壤养分指标等数据,分析初植密度对林木生长和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冠幅和单株材积均随初植密度增大而减小,而蓄积量和高径比则随密度增大而增大,密度对树高影响很小。低密度林分胸径、冠幅和单株材积比高密度分别高出了21.5%、21.4%、47.2%,而蓄积量则表现为高密度比低密度高出64.8%。在不同土层间,除了全钾外,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养分总体表现为随土层加深而降低的规律,而pH值则相反;在不同初植密度间,不同土壤养分变化趋势不尽相同,更多的土壤养分在高密度(3300株/hm;)或低密度(1600株/hm;)林分达到最大。在0~20 cm土层中,铵态氮、含水率和pH值以初植密度为1600株/hm^(2)最高,当株数密度为2500株/hm;时pH值最低,呈现明显的酸化趋势,当密度增加到3300株/hm^(2)时,硝态氮、全磷、速效钾、全钾、全氮、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最高;在20~40 cm土层中,硝态氮、pH值、全钾、有效磷以1600株/hm^(2)最高,铵态氮、含水率以2500株/hm^(2)最高,当密度增加到3300株/hm^(2)时,全氮、全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最高。从不同土层看,在0~20 cm土层的全磷、有效磷、铵态氮与林木生长指标关系更为密切,而在20~40 cm土层的速效钾与林木生长指标关系更为密切。从不同初植密度看,密度为2500株/hm^(2)时,林木胸径、树高、单株材积与氮、磷含量关系密切;密度为3300株/hm^(2)时,林木树高、单株材积与氮磷钾含量呈正相关,而蓄积量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初植密度与林木生长和林地土壤特性密切相关,同其他初植密度相比,当林分初植密度为3300株/hm^(2)时,0~40 cm土层中土壤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且蓄积量最大,适宜培育长周期工业用材林,随着林龄的增大,根据不同培育目标采取适宜的抚育间伐措施。
    • 莫继有
    • 摘要: 以檢树营林为例,广西林业发展存在许多痛:首先是“舆论之痛”广西地处亚热带地区,光气水热条件好,杂草长得非常旺盛,由于生产工作和林木生长需要,林木林地内需要全林除草,又由于檢树林经营强度大、频率高,往往还使用化学除草剂。因此,一些人诟病:林中无草、生态严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差等,此声此起彼伏。
    • 李大鹏
    • 摘要: 次生林指的是天然林中那些因为环境、自身原因而导致的林木生长状况不佳,没有培养前途的林分,现将次生林改造的技术总结如下:1次生林的林地状况一是次生林一定是生长量小于正常林的生长量,由于次生林林分的结构和稳定性非常差,导致其不能发挥正常的生产潜力,并且由于可能在单位面积上的数量上较正常的林分也存在着差异。
    • 郭芳
    • 摘要: 在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中,密度是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也影响着森林生态功能的发挥。文章对造林密度的内涵和作用展开分析,从林木生长、林木质量及生态能力3个方面阐述了造林密度的影响,就当前林业发展现状提出了科学控制造林密度的措施建议,以期提高我国林木质量、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 赵文东; 李凯; 何宗明; 陈清山; 范少辉; 翁贤权; 林文清
    • 摘要: 为探究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第2代22年生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在福建省南平峡阳国有林场29年生第1代杉木人工林设置固定试验地,皆伐后开展5种不同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采伐后营造的第2代22年生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立木蓄积量表现为BL2(仅收获树干和树皮,保留采伐剩余物)>BL3(采伐剩余物加倍保留)>BL1(地上部分全树收获)>BL0(地上部分全部清理)>SB(收获树干和树皮,火烧采伐剩余物),其中BL2具有最大立木蓄积量528.96 m^(3)·hm^(-2),且比相同位置上种植的前茬(第1代29年生杉木)林立木蓄积量大1.44 m^(3)·hm^(-2),其平均胸径23.95 cm,平均树高21.04 m,平均单株材积0.4338 m3,地位指数22.60.BL0和SB处理表现最差,其立木蓄积量分别为486.27和492.02 m^(3)·hm^(-2),是BL2立木蓄积量的91.92%和93.01%,但各处理间生长量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表明不同采伐剩余物管理措施对第2代杉木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影响并不显著.
    • 王丽丽
    • 摘要: 在农业实现了精准的现代化管理之后,精准林业也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和生产企业的重视和研究。但是林业与农业在管理方面又存在着较大的不同,精准农业研究的主体是农作物和田地,而精准林业则是以小班林木作为研究主体,而且要更加的精细。由于林业地域分布较广,加之林木生长周期较长等,使得精准管理的难度较大,因此精准林业技术就更加复杂。
    • 李艳茹; 周庆营; 肖永青; 李利新; 谷建才; 陆贵巧
    • 摘要: 为研究不同株数目标树经营(标准地设置为600 m^(2),每块标准地5株目标树记为T_(5)、每块标准地8株目标树记为T_(8))对林分生长及林下草本层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以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山湾子分场21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法,对目标树经营5年后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及植物多样性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目标树经营林分胸径年均生长量、平均单株材积年均生长量、蓄积年均生长量均高于CK,T_(8)、T_(5)胸径年均生长量分别是CK的1.7倍、1.5倍,T_(8)、T_(5)平均单株材积年均生长量分别是CK的1.5倍、1.2倍,T_(8)、T_(5)蓄积年均生长量分别是CK的1.3倍、1.1倍。用Forstat对径阶分布拟合,T_(8)径阶分布为正态分布拟合效果最好,呈现右偏,T_(5)径阶分布为Gamma分布拟合效果最好,呈现左偏;CK径阶分布为正态分布拟合效果最好,呈现左偏。T_(8)、T_(5)林分12 cm及以上径阶林木株数百分比分别比CK高9.02%、20.17%;目标树经营改变了草本层群落物种组成,促进草本层植物多样性提高。T_(8)草本层优势度、均匀度、丰富度较好,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T_(8)>T_(5)>CK,而Margalef指数为T_(8)>CK>T_(5)。综合来看,目标树经营促进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生长并提高了草本层植物多样性,T_(8)经营效果更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