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落叶松人工林

落叶松人工林

落叶松人工林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35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业基础科学、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94495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生态学报、吉林林业科技、辽宁林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首届中国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物化感作用分会筹备大会、第七届全国森林土壤学术讨论会等;落叶松人工林的相关文献由52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凤日、贾炜玮、陈立新等。

落叶松人工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8 占比:0.2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4495 占比:99.76%

总计:94726篇

落叶松人工林—发文趋势图

落叶松人工林

-研究学者

  • 李凤日
  • 贾炜玮
  • 陈立新
  • 陈东升
  • 孙晓梅
  • 董希斌
  • 杨学春
  • 祖元刚
  • 吉艳芝
  • 李崇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郑颖; 冯健; 于世河; 卜鹏图; 王月婵; 黄夏; 郑璐
    • 摘要: 【目的】探究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和土壤特性与初植密度的关系,为辽东山区落叶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辽宁省清原大孤家林场内3种初植密度(1600、2500、3300株/hm;)的15年生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林木生长指标和土壤养分指标等数据,分析初植密度对林木生长和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冠幅和单株材积均随初植密度增大而减小,而蓄积量和高径比则随密度增大而增大,密度对树高影响很小。低密度林分胸径、冠幅和单株材积比高密度分别高出了21.5%、21.4%、47.2%,而蓄积量则表现为高密度比低密度高出64.8%。在不同土层间,除了全钾外,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养分总体表现为随土层加深而降低的规律,而pH值则相反;在不同初植密度间,不同土壤养分变化趋势不尽相同,更多的土壤养分在高密度(3300株/hm;)或低密度(1600株/hm;)林分达到最大。在0~20 cm土层中,铵态氮、含水率和pH值以初植密度为1600株/hm^(2)最高,当株数密度为2500株/hm;时pH值最低,呈现明显的酸化趋势,当密度增加到3300株/hm^(2)时,硝态氮、全磷、速效钾、全钾、全氮、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最高;在20~40 cm土层中,硝态氮、pH值、全钾、有效磷以1600株/hm^(2)最高,铵态氮、含水率以2500株/hm^(2)最高,当密度增加到3300株/hm^(2)时,全氮、全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最高。从不同土层看,在0~20 cm土层的全磷、有效磷、铵态氮与林木生长指标关系更为密切,而在20~40 cm土层的速效钾与林木生长指标关系更为密切。从不同初植密度看,密度为2500株/hm^(2)时,林木胸径、树高、单株材积与氮、磷含量关系密切;密度为3300株/hm^(2)时,林木树高、单株材积与氮磷钾含量呈正相关,而蓄积量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初植密度与林木生长和林地土壤特性密切相关,同其他初植密度相比,当林分初植密度为3300株/hm^(2)时,0~40 cm土层中土壤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且蓄积量最大,适宜培育长周期工业用材林,随着林龄的增大,根据不同培育目标采取适宜的抚育间伐措施。
    • 陈光华
    • 摘要: 落叶松是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经济型树种,目前已经营造了大面积的人工林,是荒山造林、水土保持和林分改造的重要树种之一。有效进行森林经营,发挥其多种效益是当前落叶松人工林经营的重点。自从近自然经营理念提出以来,已经在多个树种,多个地区进行实践并取得一定程度的效果,基于此,该文从近自然经营理念的概念、特点、优势,近自然经营理念在落叶松人工林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等方面,概述其特点、优势和具体实践手段,以期为落叶松人工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 潘鹤; 周桐; 韩少杰; 张扬; 鲍鸿君; 陈祥伟; 夏祥友
    • 摘要: 以黑龙江省克山农场(48°12′~48°23′N,125°8′~125°37′E)林龄分别为21、35、46、55年生落叶松(Larix gmelinii)人工林(分别代表植被不同恢复阶段)土壤为研究对象,以相邻耕地(代表植被恢复前阶段)、天然次生林(未经开垦干扰,代表开垦前阶段)土壤为对照,以表层(0~20 cm)土壤总有机质、游离态有机质、物理保护态有机质、矿质结合态有机质中碳质量分数为评价指标,分析人工恢复植被对土壤有机质及其组分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46、55年生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总有机质碳质量分数,显著低于天然次生林土壤的、显著高于耕地土壤的(P<0.05);35、46、55年生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的游离态有机质碳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耕地土壤的(P<0.05),与天然次生林土壤之间无显著性差异;35、46、55年生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物理保护态有机质碳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耕地土壤的(P<0.05),35、46年生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的物理保护态有机质碳质量分数与天然次生林土壤的差异显著。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游离态有机质碳质量分数、物理保护态有机质碳质量分数,是人工恢复植被对黑土表层土壤有机质及其组分影响的主要评价指标;由于土壤游离态有机质恢复的时限更短,可将土壤游离态有机质作为评价黑土土壤有机质变化的敏感性指标。
    • 王晓洋; 姜友谊; 黎晓; 胡亚轩; 张家政; 刘博伟
    • 摘要: 落叶松人工林是我国北方林区的重要树种,造林面积逐年增大。落叶松人工林信息的精确提取对我国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以黑龙江省桦南县境内的孟家岗林场为研究区,结合落叶松的物候特征,选取典型时期的GF-1 PMS影像,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为样地数据,提取影像的光谱特征、纹理特征、植被指数和地形特征,从多时相和多特征角度出发采用随机森林算法(RF)提取落叶松人工林的空间分布,以得到落叶松人工林最佳分类特征组合。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灰度共生矩阵(GLCM)对不同窗口下的纹理特征进行分类,最佳窗口大小为9×9。基于Gini系数对所有特征重要性进行评估,将总体精度最高的作为优选子集,当使用所有特征的84%(光谱、纹理、指数和地形特征的数量分别为11,5,9和2)分类时,总体精度达到最高82.67%(Kappa系数为0.76),且所有特征中植被指数特征贡献率最高。相比于使用光谱特征、光谱特征+植被指数,光谱特征+纹理特征以及光谱特征+地形因子分类,构建多特征优选的RF分类模型可有效降低维度,提高落叶松人工林分类精度。
    • 邹茂胜; 孙毓蔓; 李丹丹; 贾炜玮; 王璐瑶
    • 摘要: 【目的】探究使用地基激光雷达(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简称TLS)点云数据提取人工落叶松树干不同相对高处直径的精度,构建落叶松树干削度方程,验证地基激光雷达获取数据的可行性,改变传统的获取森林参数的方式,能够为森林资源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技术性支持。【方法】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8块皆伐样地的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首先借助TLS扫描样地,然后测量伐倒木相对高处直径;并以伐倒木实测值为真值,分析TLS提取的相对高处直径精度,最后采用点云数据提取的直径构建削度方程。选取9个削度方程基础模型,根据评价指标选出最优基础模型,以样木为随机效应建立基于单木水平的混合效应模型。【结果】TLS获取的树干直径数据满足精度要求,且适用于削度方程的构建,其中胸径(R^(2)=0.9939)的提取效果好于树高(R^(2)=0.9139);随着树干高度的增加,相对高处直径R^(2)逐渐增大,到0.06h处直径的提取精度最高(R^(2)=0.9912),随后R^(2)逐渐减小,在0.8h(R^(2)=0.8763)、0.9h处,由于树冠遮挡,获取的树干点云密度较小,导致提取效果较差;使用TLS数据构建的9个削度方程中,Kozak-1988的拟合效果最好(R^(2)=0.9783、RMSE=1.1799);通过比较模型在不同径阶下和不同相对高处的预测能力,分析发现Kozak-1988比Kozak-2004和曾伟生模型更适合描述孟家岗林场落叶松的干形变化,因此Kozak-1988为基于TLS数据构建的最优基础模型;最后采用Kozak-1988构建基于样木水平的三参数混合效应模型精度达到99.77%。【结论】TLS获取的树干相对高处直径数据精度较高,基于点云数据构建的人工落叶松削度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可以为后续出材率表的编制做准备,并为孟家岗林场科学合理的造材提供理论依据。
    • 李国伟; 刘冠兵; 刘盛; 罗晓君; 王斌; 何箭; 王承刚
    • 摘要: 林分空间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林分的生长潜力.以吉林省蛟河市苇塘沟落叶松人工成熟林为样地,林下更新红松幼树为目标树,4株邻近上层木为相邻木;以开敞度和角尺度空间结构为指标分析上层林木对林下更新红松幼树高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开敞度大于0.3时,林下幼树高生长随着开敞度的增大而增加;角尺度呈随机分布或聚集分布时,可以减小幼树承受的竞争压力.
    • 史文兵
    • 摘要: 在河北省围场县桃山林场落叶松人工林中选取65组林木,进行大小比数与直径生长关系的分析.基于落叶松(Larix olgensis Henry)人工林固定标准地的每木检尺表数据,针对人工林普遍具有混交度低,分布均匀的特点,主要从林分竞争机制和树冠营养空间利用情况等方面提出了利用Hegyi竞争指数、生长空间指数、生长空间竞争指数分析优化林分空间结构,进一步比较不同择伐程度下林分空间结构变化的大小.结果表明:中心树生长出现两种情况,有明显被压过程和无明显被压过程.林分竞争主要集中在8~15a,是进行抚育间伐的最佳时期,可以为林木提供更大的营养空间,保证林木正常健康生长.
    • 吴振廷; 黄卫丽; 莎仁图雅; 王春颖; 鲁敏; 武永智; 刘雪锋; 杨沫
    • 摘要: 落叶松为华北地区高山针叶林带中的主要森林树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木材的需求量加大,落叶松人工林种植面积持续增加.目前,由于其林分结构不合理、林分密度过大,出现了林地土壤肥力持续下降,并引起了林木生长量的下降等问题.本文综述了目前我国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的研究现状及改善措施,并指出一是通过自然干预可以大大减少人力及财力的消耗,二是进行科学合理的造林经营管理,可以防止土壤肥力下降,这可为落叶松造林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李斌; 李崇贵; 李煜
    • 摘要: 塞罕坝机械林场是我国大型国有林场,落叶松是林场森林经营管理的主体,快速准确提取落叶松人工林分布对林场的经营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传统单机模式下的遥感影像分类耗时长、效率低下,随着地理信息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到来,Google Earth Engine(GEE)作为地理空间分析平台的先行者,为遥感影像分类带来新的机遇.基于GEE平台,使用Sentinel-2数据实现塞罕坝机械林场主要树种遥感影像分类.通过对塞罕坝机械林场2019年全年309景Sentinel-2影像数据预处理,计算比值植被指数、纹理特征、地形特征,并对各特征进行优选,构建多特征分类数据集.以此为基础,比较最小距离法、决策树和随机森林分类器下的分类精度.结果表明,GEE相较于单机影像分类模式具有显著的优势;最小距离、决策树和随机森林分类器下的分类精度分别为80%,83%和92%,随机森林分类器更适合复杂的遥感分类任务.
    • 冯健; 王骞春; 郑颖; 陆爱君; 于世河; 王月婵; 陈东升
    • 摘要: 为了揭示带状抚育间伐对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以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不同方式带状抚育间伐,并补植不同树种形成混交林,经过10?a生长后,对林木生长因子和林地主要土壤养分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STI和STII的胸径、单株材积和冠幅均比CK有显著的提高,其中,胸径分别提高了25.80%和19.63%,单株材积分别提高了53.01%和31.68%;冠幅分别提高了49.29%和45.99%;而STI和STII之间各生长因子差异不显著,总体上STI各生长因子优于STII各生长因子.不同的补植树种均对落叶松林木各生长因子影响不显著.落叶松人工林经过带状抚育间伐并补植不同树种后改善了落叶松干形.带状抚育间伐提高了林地土壤养分,尤其是全磷和有效磷的含量,STI和STII的0~10?cm土层中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分别是CK的1.91倍和2.13倍、2.22倍和1.62倍,10~20?cm土层中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分别是CK的1.91倍和2.13倍、1.79倍和1.44倍.相关分析表明,林木生长因子与土壤养分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林木生长因子与土壤值pH、磷含量有较强的相关性.综上所述,带状抚育间伐方式促进了落叶松人工林的生长和土壤养分的积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