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树种组成

树种组成

树种组成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41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3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8007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生态学报、西北植物学报、防护林科技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生态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第六次中国花卉产业高峰论坛、第六届中国花卉产业高峰论坛等;树种组成的相关文献由419位作者贡献,包括孙楠、吴泽民、李亚洲等。

树种组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3 占比:0.73%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8007 占比:99.22%

总计:18148篇

树种组成—发文趋势图

树种组成

-研究学者

  • 孙楠
  • 吴泽民
  • 李亚洲
  • 李志明
  • 李明文
  • 杜鹏飞
  • 陈红跃
  • 于士涛
  • 刘兆刚
  • 匡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春平; 宋益波; 刘大伟
    • 摘要: 【目的】研究余姚市30个新农村文化广场绿地的树种构成及其多样性,为该地区及地区新农村绿化建设规划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群落学调查方法,分析调查样地内的树种组成、优势树种重要值、物种多样性及树木胸径结构特征。【结果】样地内共有木本植物41科55属64种,其中以蔷薇科的种类最丰富,其次为冬青科、木犀科和芸香科等;但仅含1属1种的科占多数。各样地中,乔木以香樟的重要值最突出(28.08%),其次为桂花(9.58%)、银杏(6.60%)和女贞(4.72%)等;灌木以石楠(31.80%)、檵木(12.90%)和杜鹃(8.38%)等占有较大优势。各样地的树木多样性普遍偏低,相公潭村的树木多样性优于其他样地。本区域文化广场绿化树木的选用多以中、低龄乔木为主,径级结构多呈正金字塔形。【结论】提升树种多样性、优化树种组成结构和增加乡土树种占比是本区域新农村绿化建设需关注的重点问题。
    • 黄婷; 罗应华; 周冠夏; 陈婷
    • 摘要: 为给南宁市行道树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对南宁市主要道路的园林绿化状况进行全面踏勘,在5个城区中筛选出143条道路,对其行道树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南宁市共有行道树41种,隶属于21科31属,树种组成较丰富;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例为4.125∶1,乡土树种和引进树种的比例为2.154∶1。常用行道树有天桃木(Mangifera persiciforma)、雅榕(Ficus concinna)、秋枫(Bischofia javanica)、人面子(Dracontomelon duperreanum)和凤凰木(Delonix regia)等;天桃木(Mangifera persiciforma)和雅榕(Ficus concinna)的应用频度较高。行道树健康状况综合评分为81.68分,道路绿地达标率为83.11%,林荫路推广率为87.9%。除西乡塘区外,其他城区的行道树多样性指数与物种丰富度指数呈正相关;多样性指数表现为兴宁区>青秀区>良庆区>西乡塘区>江南区。季相树种在兴宁区中的应用较均衡;整体来看,南宁市行道树季相变化不明显;春、夏季景观效果相对较好,秋和冬季景观效果较差。建议重视行道树养护,加强乡土树种应用,合理规划树种种植数量,提高部分城区物种丰富度,营造特色季相景观。
    • 项文化; 雷相东
    • 摘要: 人类活动、全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将对生态系统功能、服务和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提升森林质量,增强生态系统多种功能(如固碳增汇、水源涵养),是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大战略需求。本文主要目的是基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评价方法,在林分和景观尺度上探讨森林质量提升策略和途径,系统总结和分析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概念和评价方法、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机制。目前,对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与单个功能(如生产力)的关系及作用机理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同时提供多种功能(多功能性)的影响及维持机制仍缺乏深入理解。特别是在现实自然条件下,森林群落结构复杂,树种组成的构建呈现非随机性,生物类群间相互作用及其对各功能的贡献不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受树种组成、林龄、群落结构和环境(气候、土壤)等诸多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解析树种组成、生物多样性对森林多功能性的影响及维持机制是亟待突破的难点。在景观尺度上,按照森林类型和自然条件的空间分割(Spatial segregation),依据分类—分享经营策略(Sparing-sharing strategy),对单功能林和多功能林进行空间格局优化,提升景观整体的多功能性。在林分水平上,针对森林的优先经营目标,采用不同的经营策略。保护性(Protective)森林以近自然过程恢复生物多样性;生产性(Productive)森林通过集约经营提高森林生产力;多功能林通过轻度经营增强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 汪洋; 李国秀; 匡敏; 邹艳芬; 肖正利
    • 摘要: 【目的】系统研究远安县古树特征,为远安县和湖北省古树资源保护和制定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基于DEM坐标网格法对远安县古树资源种类组成、分布范围、结构特征、生长状况以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远安县现有存活古树830株,隶属于28科41属46种,古树数量和种类较为丰富。古树平均树龄206.17 a,其中一级、二级和三级古树分别占2.53%、13.01%和83.25%;生长旺盛古树438株(52.77%),生长状况一般275株(33.13%),生长较差90株(10.84%),濒死古树27株(3.25%)。古树平均树高为19.68 m,平均胸径为87.48 cm,平均冠幅为10.39 m;树高的偏度和峰度为0.320和-0.345,胸径的偏度和峰度为1.265和4.254,冠幅偏度和峰度的为1.067和1.117;Weibull函数可较好拟合树高、胸径和冠幅的分布特征;基于DEM网格数据,古树在水平上为聚集分布;垂直结构上,古树在中海拔区间为集中分布。环境和人类活动是影响远安县古树分布的关键因子。【结论】远安县古树呈聚集分布,主要集中在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160~639 m海拔区间,建议地方林业部门根据现有古树资源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古树保护规划和科学管护措施。
    • 汪洋; 李国秀; 匡敏; 邹艳芬; 肖正利
    • 摘要: [目的]系统研究远安县古树特征,为远安县和湖北省古树资源保护和制定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基于DEM坐标网格法对远安县古树资源种类组成、分布范围、结构特征、生长状况以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远安县现有存活古树830株,隶属于28科41属46种,古树数量和种类较为丰富.古树平均树龄206.17 a,其中一级、二级和三级古树分别占2.53%、13.01%和83.25%;生长旺盛古树438株(52.77%),生长状况一般275株(33.13%),生长较差90株(10.84%),濒死古树27株(3.25%).古树平均树高为19.68 m,平均胸径为87.48 cm,平均冠幅为10.39 m;树高的偏度和峰度为0.320和-0.345,胸径的偏度和峰度为1.265和4.254,冠幅偏度和峰度的为1.067和1.117;Weibull函数可较好拟合树高、胸径和冠幅的分布特征;基于DEM网格数据,古树在水平上为聚集分布;垂直结构上,古树在中海拔区间为集中分布.环境和人类活动是影响远安县古树分布的关键因子.[结论]远安县古树呈聚集分布,主要集中在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160~639 m海拔区间,建议地方林业部门根据现有古树资源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古树保护规划和科学管护措施.
    • 郭倩汝; 许彦红; 杨旭; 李子光; 汤浩藩; 李洁; 彭明俊
    • 摘要: 为了研究昆明市海口林场栎类林分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源涵养功能,为该区域的水源涵养型植被建设、水资源综合管理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在研究区主要栎类林分中设置了9块典型样地,用样地调查法、环刀法、烘干法、浸泡法对各林分枯落物层和土壤层进行了水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栎类林分的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各项指标都不同,枯落物层的有效拦蓄量范围为9.39~10.25?t/hm2;土壤层的有效蓄水量范围为323.60~440.60?t/hm2.3种林分综合蓄水量最大的是滇青冈混交林449.99?t/hm2,滇石栎混交林次之415.92?t/hm2,最小的是锥连栎混交林333.85?t/hm2.土壤是林分水源涵养功能的主体,但枯落物也发挥着减缓地表径流,改善土壤结构等重要作用.
    • 杜鹏飞; 李明文
    • 摘要: [目的]对黑龙江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红松阔叶混交林树种组成与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研究,调查该森林群落类型的树种组成及个体数量,研究群落生物多样性、结构特征,掌握其中的规律性,为保护区的森林恢复实施、保护利用、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保护区内自然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方法]采用永久固定观测样地调查,分析其树种组成和特征、相对重要值、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群落结构.[结果](1)本研究样地个体数最多的为松科、桦木科,2科类的物种个体占样地内总个体数的84.50%.鱼鳞云杉、白桦、红松为建群树种.鱼鳞云杉在本研究群落中占有绝对优势.建群树种在样地内的空间分布受到环境因素、植物生物学因素的多方面的影响所形成.(2)Gleason丰富度指数为1.0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76,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80,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76.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红松阔叶混交林单位面积乔木植株数量较多,物种多样性较好,乔木树种较多,但是各树种单位面积分布不均匀,个体数量之间也相差较大.(3)从整个样地树高阶和径阶分布来看,随着树高阶的加大,白桦、枫桦、山杨大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鱼鳞云杉、红松、椴树大体上呈现双峰曲线的趋势;个体数量前6的树种的直径阶分布,随着直径阶的加大,大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说明该群落处于中幼龄林期,自然更新状况良好.[结论]红松阔叶混交林处于顶极群落阶段,建群种为鱼鳞云杉、白桦、红松,说明该群落幼龄的鱼鳞云杉较多,鱼鳞云杉自然更新良好,建群作用能够稳定发挥;红松树高≤8 m个体数量仅次于鱼鳞云杉,随着群落的演替,没有其他特殊情况发生的条件下,红松会逐渐取代白桦,成为该群落的主要树种.
    • 杜鹏飞; 李明文
    • 摘要: 【目的】对黑龙江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红松阔叶混交林树种组成与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研究,调查该森林群落类型的树种组成及个体数量,研究群落生物多样性、结构特征,掌握其中的规律性,为保护区的森林恢复实施、保护利用、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保护区内自然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方法】采用永久固定观测样地调查,分析其树种组成和特征、相对重要值、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群落结构。【结果】(1)本研究样地个体数最多的为松科、桦木科,2科类的物种个体占样地内总个体数的84.50%。鱼鳞云杉、白桦、红松为建群树种。鱼鳞云杉在本研究群落中占有绝对优势。建群树种在样地内的空间分布受到环境因素、植物生物学因素的多方面的影响所形成。(2)Gleason丰富度指数为1.0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76,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80,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76。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红松阔叶混交林单位面积乔木植株数量较多,物种多样性较好,乔木树种较多,但是各树种单位面积分布不均匀,个体数量之间也相差较大。(3)从整个样地树高阶和径阶分布来看,随着树高阶的加大,白桦、枫桦、山杨大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鱼鳞云杉、红松、椴树大体上呈现双峰曲线的趋势;个体数量前6的树种的直径阶分布,随着直径阶的加大,大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说明该群落处于中幼龄林期,自然更新状况良好。【结论】红松阔叶混交林处于顶极群落阶段,建群种为鱼鳞云杉、白桦、红松,说明该群落幼龄的鱼鳞云杉较多,鱼鳞云杉自然更新良好,建群作用能够稳定发挥;红松树高≤8 m个体数量仅次于鱼鳞云杉,随着群落的演替,没有其他特殊情况发生的条件下,红松会逐渐取代白桦,成为该群落的主要树种。
    • 孙明港; 王新杰
    • 摘要: 以长白山地区白桦红松混交林为对象,对林分结构特征进行研究,为森林结构调整优化提供参考.于金沟岭林场设立一块100 m×100 m的白桦红松混交林标准地,对样地内的整个林分以及白桦、红松直径结构运用负指数函数、三参数Weibull函数进行拟合,对于空间结构特征,采用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密集度4个结构参数进行描述.结果表明:1)林分中树种种类较多,直径大部分分布在6~12 cm径阶,大径材林木较少.2)对直径进行拟合时,三参数Weibull函数对红松和整体林分的直径拟合效果较好,负指数函数对白桦直径拟合较好.3)零元分布和一元分布中,白桦红松混交林中大多林木处于随机分布状态,中等程度混交,树冠较为密集,各个优势等级上林木数量分布均匀.从林分结构多元分布来看,无论参数如何组合,混交林各树种均表现出不同结构组合下大多数林木树冠分布密集或林木随机分布的格局.多元分布能够直观地描述各个树种多个结构参数组合的频率分布,为森林可持续经营、科学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 李明文; 杜鹏飞; 骆媛媛
    • 摘要: 在黑龙江省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对落叶松针阔混交林进行调查,分析其树种组成和特征、相对重要值、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群落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1)样地个体数最多的为松科、桦木科,2科类的物种个体占样地内总个体数的93.5%,落叶松、白桦和鱼鳞云杉为建群树种,落叶松在本研究群落中占有绝对优势.(2)Gleason丰富度指数为1.30,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31,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70,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53,说明本研究群落物种多样性较好,乔木树种较多,但是各树种单位面积分布不均匀,个体数量之间也相差较大.(3)从整个样地树高阶和径阶分布来看,个体数量前3的树种,大体上呈现随步阶增加,树种个体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说明该群落处于中幼龄林期,自然更新状况良好.(4)群落处于近顶极群落阶段,建群种为落叶松、白桦和鱼鳞云杉,鱼鳞云杉自然更新良好,随着群落的演替,鱼鳞云杉会逐渐取代落叶松、白桦,成为该群落的主要树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