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林分质量

林分质量

林分质量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59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0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82850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安徽林业科技、林业勘察设计、林业调查规划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4海峡两岸森林保育经营学术研讨会、第五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第四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等;林分质量的相关文献由262位作者贡献,包括WEN Bing、于盛梅、何文倩等。

林分质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0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2850 占比:99.81%

总计:83009篇

林分质量—发文趋势图

林分质量

-研究学者

  • WEN Bing
  • 于盛梅
  • 何文倩
  • 刘俊
  • 孙玉军
  • 徐振华
  • 敬阳
  • 文冰
  • 梅光义
  • 汪小仂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冯润怀
    • 摘要: 林木种苗是林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保证造林绿化进度,提高营林质量,加快资源增长,实现林业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物质基础和产业基础。种苗质量的优劣,是直接关系到造林成活率、林分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大事。为此,本文就正宁县林木种苗工作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今后工作的思路和重点等方面作以初步探讨。
    • 张锦绣; 马国强; 张蓉; 涂宏涛; 姚兴博
    • 摘要: 为给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具体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空间分布特征,得到林业景观和非林业景观的定性关系描述。在定性分析非林业景观对林业景观影响的基础上,量化选取能表征非林业景观的非林业影响因子。选取研究区10类乔木林优势树种林分,利用加入非林业影响因子空间分布特征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提取林分质量,并对加入前和加入后的林分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乔木林林分质量与林分调查因子、地形因子和水域景观呈正相关,与人工建筑景观和农业景观呈负相关。基于研究区景观格局空间分布特征及非林业景观影响因素,总结出研究区乔木林林分质量受非林业景观影响而变化的规律性特征,从林业景观和林分质量方面提出多种森林经营对策。
    • 王珠娜; 胡月; 张亚昊; 佃袁勇; 汪贻喜; 袁琳
    • 摘要: 森林质量评价服务于森林经营决策、监督管理和验收的全部流程。为克服地面调查林分质量中存在的成本高、时效性差等缺点,基于遥感数据形成一套林分质量评价体系,以提高评价效率,推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进程。本研究以河南省新密市2018年生长季哨兵二号数据为基础,辅以数字高程影像,构建了基于遥感影像森林质量评价方法。首先选取样本小班,然后基于哨兵影像提取植被指数、纹理指数和干扰指数三类与森林质量密切相关的指标,借助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构建出遥感估算林分质量模型。并以基于当年小班调查数据评价的林分质量结果作为参照,检验模型可信度。最后将模型用于量化全市森林质量并提出后续经营对策。结果发现,遥感评价指标中二阶矩、对比度和方差三个指标的权重相对较大,遥感评价林分质量结果与小班数据所得林分质量线性拟合的决定系数R 2可达0.9861。结果表明:基于遥感数据的林分质量评价方法是可行的,该结果为大尺度区域范围森林质量评价提供了参考。
    • 张沁雨
    • 摘要: 为保证天津市“十四五”造林绿化规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实施性,针对高速公路、高铁、一级河道两侧100~150 m绿色廊道,从森林分布、森林结构和森林健康3方面,对小班的林分质量进行调查,并按层次权重分析法汇总各评价指标分数,得到典型森林小班质量等级后,利用航片影像特征将结果反推至剩余森林小班,最后获得了绿色廊道林分质量情况。
    • 张晓琴
    • 摘要: 管涔山林区是山西省重要的天然次生林林区,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但林种、树种结构相对单一,林分密度偏大,生物多样性差。探讨了森林健康经营模式,提出了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对策。
    • 张岗岗; 惠刚盈
    • 摘要: [目的]林分质量综合评价是森林经营决策的前提和关键.为解决林分质量评价中偏重强调累加性可能导致的失衡发展问题,基于等周定理和等圆理论试图提出均衡性测度指标并构建综合评价方法,为林分质量问题诊断及精准提升提供参考.[方法]以甘肃小陇山林区锐齿栎天然林(a和b)、吉林蛟河林区阔叶红松林(c和d)和模拟天然林(e和f)的林分质量综合评价为例,先从林分结构和活力2方面筛选出10个评价指标,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和非同向性处理,再以单位圆中扇形半径和圆心角分别代表指标取值和权重大小,借助闭合图形面积特征量测度林分质量累加性(ωi1),分别基于面积和弧长特征量关系及其等周定理构建αi2和βi2、基于等圆面积周长关系提出γi2测度各评价指标间的均衡性(ωi2),最后以累加性相等林分(c和e、d和f)验证3个均衡性指标的有效性,并采用几何平均值法构造综合评价函数(Fi)比较不同现实林分质量优劣.[结果]阔叶红松林c和d的αi2、βi2、γi2取值小于与其累加性取值相等的林分e和f,且3个均衡性指标评价结果趋势一致.4个现实林分质量的累加性、均衡性及综合评价结果优劣均表现为d>a>c>b,阔叶红松林d质量最优,其次是林分a和c,锐齿栎天然林b最差.[结论]改进单位圆以扇形半径和圆心角分别代表指标取值和权重大小,ωi1可量化描述林分质量累加性优劣,现有βi2与新提出的αi2和γi2均能有效测度林分质量各评价指标间的均衡性,且评价结果具有较强一致性,兼顾累加性和均衡性的林分质量综合评价方法更为全面客观,其评价结果对林分质量问题诊断和森林经营决策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可有效提升林分整体质量并促进其均衡发展.
    • 敬阳; 肖化顺; 龙时胜; 龚召松
    • 摘要: [目的]我国栎类次生林资源丰富,其质量优劣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举足轻重.研究森林资源质量及其时空分异特征是科学经营、提质增量的关键.[方法]基于湖南省1989—2014年6期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建立了含林分生长潜力、林分结构和立地条件指标的栎类次生林林分质量评价模型,并按等距划分法将其定量评价结果划分为优、良、中、差、劣5个等级;结合湖南省"一湖四水"的流域分布特征,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研究分析了25年间各流域栎类次生林林分质量的变化规律,并按质量评价等级提出栎类次生林经营要点.[结果]1989—2014年,湖南省栎类次生林面积增加约56.99万hm2;通过林分质量评价模型得出,以流域为单元的栎类次生林林分质量综合得分值域为[0.261~0.483];林分质量时空分布变化表现为:优等栎类次生林分布于湘江流域,其他等级林分各流域均有分布;空间上,湘江流域、沅江流域、澧水流域栎类次生林林分质量相对较好,资江流域、洞庭湖流域栎类次生林林分质量较差;时间上,资江流域的栎类次生林质量等级(差)不变,其它流域栎类次生林质量等级由差发展为中.[结论]25年间,湖南省栎类次生林规模大幅增加,各流域栎类次生林质量仅体现中和差2个等级,林分质量整体较差.从质量等级发展过程来看,林分顺向演替明显,提质潜力大.
    • 顾巍
    • 摘要: 为了对建设国家储备林起到一定的帮助,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国家储备林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林分质量的精准评价进行了研究.
    • 杨攀
    • 摘要: 抚育间伐是森林培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林分质量的重要措施.在森林培育过程中,充分落实抚育间伐操作,不仅可以维持生态平衡,还能推动森林经营可持续发展,对促进我国林业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森林抚育间伐方式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明确森林抚育间伐的意义,针对森林抚育间伐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以期提升林分质量、优化森林结构,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
    • 刘珉
    • 摘要: "十四五"时期,国家发展进入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林草发展面临新形势,针对新任务,需要新转型。资源保护修复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林业可造林地越来越少,造林难度越来越大,造林成本越来越高,林分质量比起林草现代化的要求和既定目标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