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阔叶红松林

阔叶红松林

阔叶红松林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346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5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559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生态学报、生物多样性、植物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4海峡两岸森林保育经营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第九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等;阔叶红松林的相关文献由723位作者贡献,包括韩士杰、代力民、关德新等。

阔叶红松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5 占比:37.02%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1.22%

专利文献>

论文:559 占比:61.77%

总计:905篇

阔叶红松林—发文趋势图

阔叶红松林

-研究学者

  • 韩士杰
  • 代力民
  • 关德新
  • 金光泽
  • 吴家兵
  • 赵秀海
  • 郝占庆
  • 王安志
  • 王淼
  • 金昌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瑶; 李云红; 邵英男; 刘玉龙; 刘延坤
    • 摘要: 以湿生、中生、旱生的云杉Picea spp.-冷杉Abies spp.-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PLP)、椴树Tilia spp.-红松林(TPi)和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红松林(QP)为研究对象,分析3种林型之间植被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特征的差异,采用冗余分析的方法,探讨土壤理化特征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机制,以期为阔叶红松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研究区云杉-冷杉-红松林有40种,隶属于31科36属,椴树-红松林有49种,隶属于37科46属,蒙古栎-红松林有37种,隶属于21科25属,其中,椴树-红松林的物种结构组成丰富,蒙古栎-红松林物种组成结构最贫乏。(2)3种林型乔木层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之间差异显著,均以椴树-红松林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林型。灌木层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之间差异不显著;草本层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之间差异显著,均呈现椴树-红松林最高,蒙古栎-红松林最低的分布。(3)3种林型土壤容重、含水量、全磷和全氮之间差异显著,土壤pH差异不显著。(4)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容重、全磷和含水量是显著影响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特征具有相关性,调节土壤含水量、改善土壤通气性、补充土壤营养成分可促进林下植被生长发育,从而提高物种多样性。在生产经营中可以补充磷肥和抚育间伐等管理,保持良好的土壤性能,为更多物种的生存和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
    • 秦立厚; 刘琪璟; 孙震; 徐振招; 斯庆毕力格
    • 摘要: 阔叶红松林是我国东北地区地带性顶级森林群落,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对阔叶红松林内主要树种凋落叶分解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增加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的基础数据,为明确阔叶红松林的养分循环和物质流动提供依据。选取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内30个常见乔灌树种和16个凋落叶性状,采用野外分解袋法和室内样品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内主要树种凋落叶分解速率及其与凋落叶性状的关系。1年的野外分解实验表明,30个树种的凋落叶重量损失率表现出较大差异。不同树种凋落叶的重量损失率在20.56%—92.11%之间,以红松(Pinus koraiensis)质量损失率最低,东北山梅花(Philadelphus schrenkii)质量损失率最高。不同生活型树种的凋落叶在质量损失率上存在显著差异,以灌木树种凋落叶的质量损失率最高,小乔木次之,乔木树种质量损失率最低。Olson模型拟合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凋落叶的分解速率k以红松最低,瘤枝卫矛(Euonymus verrucosus)最高,分别为0.24和1.64。不同树种分解50%和95%所需的时间分别在0.43—2.86年,1.83—12.37年之间。相关分析表明,凋落叶初始物理性状、化学性状均能反映凋落叶的分解速率。其中以凋落叶厚度、氮含量(N)、磷含量(P)、木质素含量、木质素与氮含量的比值(L∶N)、木质素与磷含量的比值(L∶P)与凋落叶分解速率k的相关性较高,说明利用凋落叶的某些物理、化学性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凋落物的分解速率。
    • 范春楠; 刘强; 郑金萍; 郭忠玲; 张文涛; 刘英龙; 谢遵俊; 任增君
    • 摘要: 【目的】通过对不同采伐强度干扰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估算,探讨其伐后30年的恢复状况,解析采伐强度、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密度及其与林分结构间的关系,为以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升和物种多样性保护等为目标的森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汪清林业局不同采伐强度干扰的阔叶红松林为对象,通过对未采伐和Ⅰ级(30%)、Ⅱ级(40%)、Ⅲ级(50%)、Ⅳ级(60%以上)、Ⅴ级(皆伐)采伐强度干扰林分植被、枯落物和土壤特征的调查和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系统估算其植被、枯落物和土壤的碳密度,并对比分析其差异,以及他们之间及其与采伐强度、林分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虽经30年的恢复,因采伐强度的显著负效应影响,阔叶红松林的植被碳密度仍显著低于对照,但在除皆伐外的其他采伐强度之间已恢复至无差异水平。虽然伐后林分乔木层碳密度的小径级和中小径级林木比例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仍无法弥补40 cm以上大径林木的碳密度损失;幼树和草本植物的碳密度受采伐强度的影响不显著;灌木植物的碳密度与采伐强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但仅皆伐干扰显著增加。皆伐干扰显著降低了枯落物和B层土壤的碳密度,而其他采伐强度的土壤碳密度则因B层的增加而整体接近或高于对照林分。与对照相比,皆伐和Ⅰ、Ⅱ级采伐强度干扰的生态系统碳密度显著降低,Ⅲ、Ⅳ级采伐强度干扰的生态系统碳密度则分别恢复为与之接近和略高。生态系统碳密度的组成以土壤的碳密度占比最高,冠下植被和枯落物的碳密度合计不足生态系统碳密度的3%。采伐强度对树高均匀度指数、胸径香农指数和胸径均匀度指数的负效应仍显著,林分结构对乔木层碳密度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对灌木植物碳密度为显著的负效应。受采伐的强烈负效应影响,乔木层碳密度与灌木植物的碳密度、枯落物碳密度、草本植物丰富度,以及枯落物碳密度与土壤碳密度和草本植物丰富度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阔叶红松林伐后30年,除皆伐干扰外的生态系统碳密度已基本接近或超过未采伐林分,碳密度的恢复主要源于土壤相对快速的累积,而植被的碳密度损失还尚需一定时间的恢复。采伐强度、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密度及其与林分结构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主要动因为采伐负效应引起的林分结构改变,导致了乔木层、冠下植被、枯落物和土壤的联动变化。
    • 王美娟; 段文标; 陈立新; 曲美学; 王亚飞; 杨永超; 潘磊; 石金永
    • 摘要: 为阐明模拟氮磷沉降和凋落物处理对红松人工林和阔叶红松林土壤全氮及水解性有机氮的影响,2018和2019年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种林型内,实施2种处理试验,其中前者以(NH_(4))_(2)SO_(4)和(NH_(4))_(2)HPO_(4)作为氮源和磷源进行模拟试验,设置4个水平,每个水平3个重复;后者凋落物处理设置3个水平,每个水平3个重复。采用方差分析法,揭示2种处理对土壤全氮和水解性有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1)2种处理均对土壤全氮有显著影响,但对土壤水解性有机氮的影响因试验时间而异;2)土壤全氮与各种形态的水解性有机氮呈显著正相关;3)土壤全氮和水解性有机氮含量随试验持续而显著增加;4)对于土壤全氮及土壤水解性有机氮而言,阔叶红松林均高于红松人工林,2019年高于2018年。其中采样月份、林型、氮磷沉降和凋落物处理的交互作用对两者的影响更显著。不同氮磷沉降和凋落物处理下,2年间的土壤全氮、酸水解总氮、氨基酸态氮、氨态氮影响显著(P0.05)。
    • 黄一鑫; 程艳霞
    • 摘要: 在林窗、林缘、林下3种自然光环境下,对吉林蛟河阔叶红松林常见树种拧筋槭、白牛槭、色木槭和红松的光合和光谱特性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从生理生态角度探讨它们对自然光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响应机制。结果表明:4种乔木幼树叶片的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随着生长环境光强的下降而减小,林下各树种幼树LSP和LCP显著低于林窗内幼树(P<0.05);除白牛槭外林下其他树种最大净光合效率(P_(nmax))均显著小于林窗内幼树(P<0.05);不同树种幼树表观量子效率(AQY)和暗呼吸速率(R_(d))随光环境的变化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规律,各环境间差异较小。除白牛槭外,其他树种幼树叶绿素归一化指数(Chl NDI)随环境光强的减少而增大,林下树种的光化学反射指数(PRI)普遍高于光条件更好环境下树种,说明林下幼树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大于其他光环境;各树种植物叶片水分指数(WI)在不同光环境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环境光强越大植物叶片WI越小,植物叶片水分浓度越小。林缘下3种槭属幼树结构不敏感植被光谱指数(SIPI)显著小于其他光环境(P<0.05),说明林缘下幼树受到相对较小的环境胁迫。林窗内,红松具有最高的LCP、LSP、P_(nmax)、R_(d)和PRI,说明红松具有较高的光合潜力,更加适应高光生长环境,3种槭属中,白牛槭拥有最高的Chl NDI和PRI值,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说明红松和白牛槭能在林窗环境内较好更新并逐步占据林冠层。
    • 张岗岗; 惠刚盈
    • 摘要: [目的]林分质量综合评价是森林经营决策的前提和关键.为解决林分质量评价中偏重强调累加性可能导致的失衡发展问题,基于等周定理和等圆理论试图提出均衡性测度指标并构建综合评价方法,为林分质量问题诊断及精准提升提供参考.[方法]以甘肃小陇山林区锐齿栎天然林(a和b)、吉林蛟河林区阔叶红松林(c和d)和模拟天然林(e和f)的林分质量综合评价为例,先从林分结构和活力2方面筛选出10个评价指标,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和非同向性处理,再以单位圆中扇形半径和圆心角分别代表指标取值和权重大小,借助闭合图形面积特征量测度林分质量累加性(ωi1),分别基于面积和弧长特征量关系及其等周定理构建αi2和βi2、基于等圆面积周长关系提出γi2测度各评价指标间的均衡性(ωi2),最后以累加性相等林分(c和e、d和f)验证3个均衡性指标的有效性,并采用几何平均值法构造综合评价函数(Fi)比较不同现实林分质量优劣.[结果]阔叶红松林c和d的αi2、βi2、γi2取值小于与其累加性取值相等的林分e和f,且3个均衡性指标评价结果趋势一致.4个现实林分质量的累加性、均衡性及综合评价结果优劣均表现为d>a>c>b,阔叶红松林d质量最优,其次是林分a和c,锐齿栎天然林b最差.[结论]改进单位圆以扇形半径和圆心角分别代表指标取值和权重大小,ωi1可量化描述林分质量累加性优劣,现有βi2与新提出的αi2和γi2均能有效测度林分质量各评价指标间的均衡性,且评价结果具有较强一致性,兼顾累加性和均衡性的林分质量综合评价方法更为全面客观,其评价结果对林分质量问题诊断和森林经营决策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可有效提升林分整体质量并促进其均衡发展.
    • 刘生冬; 史佳琦; 董诗睿; 吴新毅; 孟庆繁; 李燕; 赵红蕊; 靳英华
    • 摘要: [目的]阔叶红松林是我国长白山林区顶级植物群落,林内动物、植物种类丰富,分析阔叶红松林及阔叶混交林中腐木甲虫物种组成、多样性,以及林分因子对腐木甲虫的影响,有助于揭示腐木甲虫与森林生境变化的相互关系作用机制,为评价天然林在保持腐木甲虫多样性的作用,以及不同生境对腐木甲虫多样性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2012—2013年,每年5月中旬—8月下旬的腐木甲虫活跃期,在吉林蛟河阔叶红松林、杨桦林、水胡林中利用飞翔拦截诱捕器持续采集林内腐木甲虫,通过甲虫的生物学、相关文献资料和数据库确定腐木甲虫种类.[结果]共采集到甲虫39个科239种,其中,腐木甲虫203种,7465个个体;叩甲科、露尾甲科、隐翅虫科和天牛科的数量和种类较多;四星蜡斑甲和条脊甲在本地首次被采集到.阔叶红松林2个林分中腐木甲虫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杨桦林和水胡林中多样性相对较低.不同林分对甲虫的物种数、个体数、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有显著影响.阔叶红松林2个林分中甲虫的物种数、个体数、丰富度指数都显著高于杨桦林和水胡林.郁闭度、平均胸径、每公顷蓄积、每公顷株数、灌木盖度对各类群影响不同,林分的郁闭度、平均胸径、公顷蓄积对大多数腐木甲虫有正向影响.[结论]阔叶红松林内腐木甲虫种类和数量比较丰富,林龄、胸径、蓄积高的阔叶红松林林分腐木甲虫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其在维持腐木甲虫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天牛科的物种数、个体数在阔叶红松林林分中数量都高于杨桦林和水胡林.叩甲科是阔叶红松林中最大的类群,与其他类群不同,其在灌木盖度高和乔木株数多的杨桦林数量较多.
    • 陈明辉; 赵中华; 惠刚盈; 宋子龙; 吴相菊
    • 摘要: [目的]分析阔叶红松林林分结构的标记二阶特征,探讨不同标记二阶特征函数提供的结构信息和结构形成的生态过程,为阔叶红松林保护、恢复和结构优化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吉林蛟河4种不同类型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变量双相关函数、标记双相关函数、标记变异函数、标记大小分化度和标记混交度等二阶特征函数,分析树种和林木大小分化空间特征.[结果]不同类型阔叶红松林林木分布格局差异明显,核桃楸、沙松红松林(样地A)、水曲柳红松林(样地C)和核桃楸、色木槭红松林(样地D)在一定的尺度上呈现显著聚集分布的趋势,而核桃楸、水曲柳红松林(样地B)中的林木为随机分布格局;样地A中在距离为r=0~50m的范围内林木标记胸径趋向于小于平均胸径且相似大小林木聚集,其中,在r=0~8m和r=13~33 m的尺度上林木胸径显著小于平均胸径,其他几类阔叶红松林仅在r小于8m尺度内小于样地平均胸径,其它尺度上林木的胸径大小随机分布;样地B和样地C不同胸径大小的林木呈现空间上不相关的趋势,而样地D在r=0~9m的尺度上呈现不同胸径大小的林木聚集分布;4类阔叶红松林不同大小林木的分布并非是完全随机分布的格局,样地A在r=0~21 m和r=25~33 m尺度上相似大小的林木聚集在一起,样地B和样地D分别在r=4~6m和r=0~12m的尺度上表现出相似大小林木显著聚集的特征,而样地C在r=0~5m的尺度上不同大小的林木聚集分布;4类阔叶红松林内树种整体属于完全随机分布,但在一定的尺度上存在同种聚集的现象,样地A、样地B、样地C和样地D相同树种聚集的尺度范围分别为r=0~10m,r=0~25 m,r=0~12m和r=0~8m.[结论]不同类型阔叶红松林标记二阶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与阔叶红松林处于不同的发育阶段及干扰程度有关.标记二阶特征进一步细化了不同尺度上的树种和林木大小的分化特征.
    • 李武赫; 董利虎; 李凤日
    • 摘要: 以黑龙江省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基于14块标准地中红松(Pinus koraien-sis)、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冷杉(Abies nephrolepis)、色木槭(Acer mono)等4个主要树种448棵幼树的连年树高生长量数据,从5个备选模型中分别为4个树种选择最优树高生长模型作为基础模型,并采用R语言对4个树种分别构建了样地水平和样木水平的幼树树高生长混合效应模型并进行独立检验.结果表明:4个树种幼树树高随年龄增加而增大,且总体趋势较为明显,在幼树阶段其树高的年增长量差别不大.柯列尔方程或幂函数能较好地拟合4个树种幼树的树高生长过程.将柯列尔方程作为最优基础模型并建立混合效应模型,通过比较赤池信息准则(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I,C)以及对数似然值(LL)得出结果,样木水平混合效应模型优于样地水平混合效应模型.与基础模型相比,4个树种样木水平混合模型的调整后确定系数(R2adj)提高4.16%~20.31%(平均11.13%);均方根误差(RM,S,E)降幅较大,为83.92%~89.66%(平均86.32%).模型检验结果显示,相对于基础模型,混合效应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减小6.8~13.4 cm,平均减小9.78 cm;平均预测误差百分比(MP,S,E)降幅较大,为14.4%~49.5%(平均30.85%).说明样木水平混合模型既能提高模型的拟合效果,又能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证明了树高生长的差异主要源于随机效应(即幼树个体差异).本研究所构建的幼树树高生长模型可以为阔叶红松林的生长模拟和森林演替研究提供基础.
    • 哈努拉·塔斯肯; 蔡慧颖; 金光泽
    • 摘要: 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是东北东部山区的地带性森林植被,阐明其生产力的影响因素,对于理解温带森林生产力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依托小兴安岭典型阔叶红松林9 hm2动态监测样地,基于2005和2015年的30m×30 m样方内所有胸径>6.5 cm的木本植物的调查数据,计算各样方的树冠结构复杂性、物种多样性和林分胸高断面积,结合各样方的地形和土壤理化性质数据,拟合结构方程模型,定量分析影响典型阔叶红松林生产力的直接和间接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树冠结构复杂性和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显著正相关,且树冠结构复杂性对生产力的影响显著高于物种多样性;树冠结构复杂性对生产力的作用分为树冠垂直分层和树冠可塑性,其中树冠垂直分层是树冠结构复杂性影响阔叶红松林生产力的主要因素,而树冠可塑性无显著影响;林分胸高断面积与生产力显著正相关,其解释权重仅次于树冠结构复杂性,树冠结构复杂性与物种多样性均通过影响林分胸高断面积对阔叶红松林生产力产生间接影响;考虑不同树冠结构复杂性时,坡度和土壤全磷含量代表的环境因素在调节生产力上发挥的作用存在差异,移除树冠垂直分层的作用后两者与生产力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综上可知,在典型阔叶红松林中,树冠结构复杂性比物种多样性更有效地解释了生产力的变化,同时不可忽视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生产力的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