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种群动态

种群动态

种群动态的相关文献在1965年到2022年内共计2019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林业、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53篇、会议论文154篇、专利文献117079篇;相关期刊494种,包括环境昆虫学报、昆虫学报、兽类学报等; 相关会议97种,包括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等;种群动态的相关文献由579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正跃、王春义、邹运鼎等。

种群动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53 占比:1.56%

会议论文>

论文:154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117079 占比:98.31%

总计:119086篇

种群动态—发文趋势图

种群动态

-研究学者

  • 李正跃
  • 王春义
  • 邹运鼎
  • 吕昭智
  • 崔金杰
  • 杨再学
  • 陈国华
  • 梁广文
  • 毕守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宁秋云; 赖廷和; 曹庆先; 莫珍妮; 李英花; 何斌源
    • 摘要: 本研究以种群生命表为基础,对位于广西珍珠湾内的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种群、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种群、秋茄(Kandelia obovata)种群和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种群采用径级法及匀滑技术,编制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种群存活曲线、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进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和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①白骨壤种群、秋茄种群和木榄种群年龄结构呈倒“J”形,种群趋于Deevey-II型,即增长型,主要集中在I龄级,存活曲线、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均呈现出更新层死亡率较高的特征;②桐花树种群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形,属于Deevey-I型,为衰退型,更新层个体数量少,种群总体不具备显著增长性幅度;③4种红树种群的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_(pi)和V′_(pi)均大于0.00%,种群稳定但易受外部环境影响;④在未来2、4、6、8个龄级时间后,4种红树种群中老龄级个体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补充。
    • 冯永斌; 李程巧; 黄贤夫
    • 摘要: 为探究黄毛鼠不同季节、不同性别种群动态及繁殖特征变化,采用数据统计对比方法,对浙江温岭2013—2020年捕获的黄毛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捕获的859只鼠类中,有黄毛鼠168只,占总捕获率19.56%,黄毛鼠在农户、稻田耕作区均有分布,为温岭地区常见鼠害之一。不同年份、不同月份和季节的种群数量有明显差异,在每年的1月和11月出现两个数量峰,最高月捕获率与最低的6月相差9.6倍。雌雄的体重、胴体重、体长、尾长、耳高、后足长差异显著,但未达极显著水平。种群总性比1.58,繁殖时间集中在10-12月,平均怀孕率为11.65%,胎仔数2~8只,平均为(6.00±1.77)只。
    • 韩瑜; 郑婷婷; 程梦爽; 曹芷夕; 刘航兵; Ali Abid; 郑国
    • 摘要: 为了解春季豌豆寄生蜂复合种群的消长及其对豌豆彩潜蝇的控制效果,明确潜蝇寄生蜂的保护利用价值。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春季,对沈阳师范大学有机蔬菜创新技术研发基地露地豌豆田的豌豆彩潜蝇及其寄生蜂复合种群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沈阳地区5月上旬始见豌豆彩潜蝇幼虫虫道,6月中旬前后种群数量达到峰值;豌豆彩潜蝇的寄生蜂有潜蝇姬小蜂、芙新姬小蜂、攀金姬小蜂等14种寄生蜂,其中优势度最高的为潜蝇姬小蜂,3年平均占比高达78.2%;寄生蜂复合种群对豌豆彩潜蝇有较好控制作用,寄生蜂虫道数与豌豆彩潜蝇幼虫数量呈现出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
    • 周雪妮; 赵文; 尹东鹏
    • 摘要: 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是一种海洋枝角类,是近岸海洋生态系统中关键物种之一,也是海洋经济水产动物幼体的活饵料。鸟喙尖头溞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其种群丰度存在地理和季节差异,但其实验种群生态学及其培养利用尚处于初始阶段。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鸟喙尖头溞的地理分布、种群动态和规模化培养研究进展,针对目前研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的研究重点应聚焦于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的鸟喙尖头溞生物学、种间关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规模化培养技术工艺、营养强化机制及生态毒理学等,以期为该资源的保护与规模化培养利用及海洋污染防控与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 段云; 雷海霞; 陈琦; 卢兆成; 李慧龙; 郭培; 武予清
    • 摘要: 为了解河南信阳黏虫的发生情况,本研究利用高空探照灯对2016年-2019年黏虫成虫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监测及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2019年在河南信阳监测的黏虫成虫主要为东方黏虫(又称为黏虫)和劳氏黏虫,均一年发生5代,整个监测期间均出现多个高峰期。其中,东方黏虫以一代为主,占全年总诱虫量的54.62%~82.96%,并且大部分虫源向外迁出,少部分留在本地;劳氏黏虫以三代或四代为主,以留在本地或迁入为主,只有少数向外迁出。本研究为河南省信阳地区黏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控提供了参考。
    • 杨芹; 胡晨阳; 通格勒格; 李冰兰
    • 摘要: 为进一步完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林业有害生物虫情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当地对林业有害生物及外来物种危害的监测能力,阿拉善左旗林业和草原病虫害防治检疫站于2020年7月在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安装自动虫情测报灯1台,系统诱集昆虫并分类鉴定。通过对诱集数据的整理、分析、研究,基本掌握了阿拉善左旗林业和园林绿化害虫发生种类、优势种群的发生动态,提升了病虫害监测预报的时效性,为当地林业和园林绿化害虫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 张强; 朱晓敏; 周淑香; 赫思聪; 高悦; 田志来
    • 摘要: 为了明确吉林省西辽河稻区水稻二化螟发生种群动态及白僵菌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本研究应用性诱剂监测水稻二化螟发生动态,并利用植保无人机喷施白僵菌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结果表明,吉林省西辽河稻区水稻二化螟每年发生2代,越冬代成虫盛发期在6月上旬,一代成虫盛发期在8月中旬;利用植保无人机喷施白僵菌可湿性粉剂田间防治效果可以达到75%以上,使水稻增产2.6%。本研究明确了吉林省西辽河稻区水稻二化螟发生时期及发生世代,并证实了白僵菌对水稻二化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 赵家豪; 叶钰倩; 孙晓丹; 兰文军; 方毅; 陈斌; 关庆伟
    • 摘要: 明晰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80年生的珍稀濒危植物南方铁杉(Tsuga chinensis var.tchekiangensis)的种群特征,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策略,对南方铁杉种群的就地保护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分析保护区内6.4 hm;动态监测固定样地的南方铁杉种群数据,编制了静态生命表,绘制了存活曲线、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生存函数曲线,采用了时间序列模型对种群数量特征进行未来预测;同时,运用点格局分析Ripley′s K函数中的成对相关函数g(r)判断不同生长阶段的南方铁杉种群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南方铁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属于衰退型种群;各龄级间的数量变化动态关系显示该种群在当前阶段呈增长型,但是种群的天然更新能力较差;(2)南方铁杉种群的存活曲线表现为Deevey-I型,种群个体在进入生理死亡阶段后产生一定的波动;(3)南方铁杉种群的生存率随龄级增加而逐渐下降,累积死亡率逐渐递增;死亡密度整体偏低,在第1-2龄级较高,总体波动幅度较小;危险率曲线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4)在经过不同龄级的时间后,南方铁杉幼龄树数量降低,中龄树和老龄树数量持平或增加;在未来的演替过程中,南方铁杉幼龄树的不足导致个体数出现波动;(5)总体上,南方铁杉幼龄树和中龄树在样地中主要呈聚集分布。老龄树在0-80 m的尺度下呈随机分布。种群所有个体g(r)值趋势与幼龄树类似,皆呈聚集分布。综上,要进一步加强保护南方铁杉以维持其种群数量,则需采取除灌、清理病腐木等良性干扰措施以改善林内南方铁杉幼苗生长环境,为该地区的南方铁杉种群续存创造有利的生境条件。
    • 陈亚丰; 王甦; 赵久然; 任雯; 石子; 邸宁; 金道超
    • 摘要: 叶螨(Acari:Tetranychidae)危害是造成玉米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是我国玉米Zea mays L.生产中的主要害螨之一。抗螨玉米品种的选育是有效防治叶螨的途径之一。本研究以我国广泛种植的玉米杂交种京科968及其母本京724、父本京92,先玉335及其母本PH6WC、父本PH4CV为研究对象,比较了田间条件下二斑叶螨在不同玉米材料上的种群动态,探究了玉米叶片厚度和表皮毛密度与二斑叶螨抗性的相关性,旨在明确玉米叶片物理性状与其抗螨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京科968上的二斑叶螨种群密度显著低于先玉335。以日均二斑叶螨发生量为指标,对所试品种(系)的二斑叶螨抗性进行排序,其结果为:京92>京科968>PH4CV>京724>先玉335>PH6WC。日均二斑叶螨发生量与叶片表皮毛密度成显著正相关,与叶片厚度成显著负相关。此外,回归分析表明,表皮毛密度在玉米抗二斑叶螨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从二斑叶螨防治角度考虑,生产上种植京科968能够较好的控制二斑叶螨为害。本研究揭示了玉米叶片物理性状在其抗螨性中的重要作用,为玉米抗螨品种的选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刘京; 魏刚; 何玉晓; 李仕泽; 徐宁; 徐海根
    • 摘要: 两栖动物的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是两栖动物保护工作的前期基础。2014—2018年,采用样线法观测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物种组成和种群动态变化。共记录两栖动物2目8科16属28种(亚种),其中濒危种2种,即雷山髭蟾(Vibrissaphora leishanensis)和棘腹蛙(Quasipaa boulengeri),中国特有种13种,贵州特有种4种;优势种为雷山角蟾(Megophrys leishanensis)、棘指角蟾(Megophrys spinata)、黄岗臭蛙(Odorrana huanggangensis)、沼水蛙(Hylarana guentheri)、雷山琴蛙(Nidirana leishanensis)和尾斑瘰螈(Paramesotriton caudopunctatus)。6月观测到的两栖动物物种数及个体数多于8和10月。海拔800~<1200 m的两栖动物物种数和个体数均高于其他海拔梯度,随着海拔升高,两栖动物分布逐渐减少。2014—2018年,观测到的两栖动物物种数和个体数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但均在2018年出现最低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