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物种组成

物种组成

物种组成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806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林业、普通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2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21683篇;相关期刊282种,包括生态学报、生物多样性、植物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新疆动物学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2014“杂草科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六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等;物种组成的相关文献由3029位作者贡献,包括熊源新、丁晖、方炎明等。

物种组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2 占比:3.43%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21683 占比:96.45%

总计:22481篇

物种组成—发文趋势图

物种组成

-研究学者

  • 熊源新
  • 丁晖
  • 方炎明
  • 杨冰
  • 谢春平
  • 陈建华
  • 何斌
  • 孙中文
  • 孙军
  • 曹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培春; 杨小波; 夏丹; 王群; 王豪; 曾润娟; 戚春林; 李东海; 陈琳; 田璐嘉; 李晨笛; 李龙; 梁彩群
    • 摘要: 为了研究附生兰的物种组成、分布及与生态因子的关系,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中的鹦哥岭地区的附生兰进行了调查,采用CCA探索了环境因子对物种组成的影响,计算了各环境因子对物种组成的总效应和净效应,并分析了附生兰物种丰富度和多度在不同环境梯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所选9个环境因子共解释了物种组成变异的7.8%,其净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植被类型、树皮类型、年平均气温、每月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平均值、最干月降雨量、海拔、郁闭度、坡向、坡度,仅坡度的净效应未达到显著。(2)随海拔升高,附生兰物种丰富度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中低海拔段(700~900 m)物种最丰富,附生兰多度呈现出递增的趋势;缓坡地段,附生兰物种丰富度与多度均较高,阳坡和半阳坡的附生兰物种丰富度与多度较阴坡与半阴坡少;粗糙的树皮更易着生附生兰,覆盖物为树皮上的附生兰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多数附生兰倾向于生长在弱光环境中;低地雨林中附生兰物种最丰富,热带针叶林中的附生兰具较高的优势度;附生兰倾向于分布在较低的气温、每月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差值在(7.8~7.85)°C之间的生境中;在降雨量较多的环境中,附生兰物种丰富度和多度较高。
    • 李可群
    • 摘要: 数学上推导出使用序列差异率和参照类群来计算三物种类群体系计算框图中各进化区段平均未突变概率的公式,还提出了选择满足文献物种选择规则要求物种类群的方法,并使用寒武纪物种分歧时间计算体系进行了验证,所得结果令人满意,四物种类群体系可按类似方法处理;使用文献寒武纪物种分歧时间计算得到的分子绝对进化速率和物种分歧时间重新提出了分子进化中的“活化能公式”和“双重分子钟现象”,由于未使用文献关于同一序列分子进化速率恒定的假设,故所得的结论更严格可靠,两者是真实存在的。
    • 李晨笛; 李东海; 杨小波; 史建康; 赵俊福; 李龙; 陈琳; 张培春; 田璐嘉
    • 摘要: 为了揭示受20世纪50年代砍伐影响的热带天然林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与群落特征变化趋势,以海南中部山区山地雨林原始林、低地雨林次生林、山地雨林次生林、云雾林次生林4个森林动态样地为对象,基于2012—2020年2次植被调查,从物种组成、区系组成、群落外貌特征等方面分析群落动态特点。结果表明:2012—2020年,(1)山地雨林原始林Sørensen群落相似度为0.960,物种组成最稳定;低地雨林次生林为0.921;山地雨林次生林为0.889;云雾林次生林为0.794,物种更替最明显。随着短期演替进行,各群落间Sørensen群落相似度升高,多年来有更多相同的物种。(2)各群落排名第1的优势种重要值均降低,云雾林次生林优势种重要值下降明显,向更为混合的多优势种群落发展。(3)随着短期演替进行,群落郁闭度增加,喜阳的前中期树种逐渐被耐荫的演替中后期种替代,分布区窄的海南特有种作为补员树种进入群落。(4)各群落均以热带区分布为绝对优势,并以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为主。随海拔升高,温度降低,呈现出热带性减弱、温带性加强的特点。8年间,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更加复杂。(5)叶性质呈现出以中型叶、单叶、革质叶、全缘叶为主的热带地区典型特点;8年间,中型叶比例增加。通过有效的封山育林,受干扰的生态系统均得到较好的恢复。
    • 马原; 郭小平; 罗超; 冯昶栋; 任胜男; 李峰
    • 摘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煤炭开发产业逐渐西移,干旱荒漠矿区的生态恢复工作愈发受到重视。然而在干旱矿区水资源稀缺的背景下,针对土壤种子库(特别是持久土壤种子库)在天然降水条件下激活情况的研究依然匮乏。本研究以内蒙古乌海市新星露天煤矿周边0−5 cm表层土壤种子库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水条件下种子库中种子短期萌发试验的方法,对矿区周边持久土壤种子库在不同降水量处理下的萌发进程以及不同日降水量、年降水量对土壤种子库的激活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日降水量对土壤种子库的激活效应存在差异,随着日降水量的增加,激活的土壤种子库物种数和种子萌发数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5 mm日降水萌发的种子数最多,10 mm日降水萌发的物种数最多;2)不同植物种子对不同日降水量的响应状态不同,种子萌发数量最多的小画眉草(Eragrostis minor)、冷蒿(Artemisia frigida)在3~20 mm日降水均能被激活,而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猫头刺(Oxytropis aciphylla)等灌木种子需在10 mm以上降水量才能被激活;3)在50~150 mm年降水量范围,激活的种子数量占土壤种子库储量的16.46%~68.52%,激活的物种数占土壤种子库物种总数的25.00%~62.50%,二者均呈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不同年降水量下,土壤种子库萌发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P<0.05)。
    • 梁燕飞; 古文强; 闫东明; 卢曼; 邓智文; 韩东燕; 陈煜明; 张中瑞
    • 摘要: 以银瓶山润楠属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对研究区域内群落的物种组成、径级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样地内共有70种植物,隶属41科58属,占优势的科主要有茜草科、樟科、禾本科、紫金牛科、百合科等。(2)样地内重要值>1的物种有11种,占物种数的84.62%,华润楠、浙江润楠的重要值分别为47.08、17.50,远高于其它植物,为调查样地群落的优势建群种。(3)样地内润楠属植物的胸径与树高之间存在显著的对数函数关系,种群径级分布呈单峰型,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植株最主要集中在中、小径级。
    • 周晓果; 温远光; 王磊; 孙冬婧; 明安刚; 贾宏炎; 朱宏光; 赵岩岩; 李锦良; 黄勇杰; 梁佳
    • 摘要: 为阐明岩溶石漠化不同修复林分林下植被和植物多样性特征及其变化规律,选择2011年营造的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纯林、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纯林和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以及灌丛为研究对象,设置固定监测样地,基于2013年、2015年、2019年、2021年的4次植被调查,研究了灌丛和3种修复林分林下植被和多样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3种修复林分灌木层植物科、属、种数目呈递增趋势,草本层的变化很小;灌丛中灌木层植物的科、属、种数目呈递减趋势,草本层植物却呈增加趋势;不同类型、不同年份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总个体数存在显著差异。3种修复林分灌木层的优势种为黄荆(Vitex negundo)、苎麻(Boehmeria nivea)、金花茶(Camellia petelotii),重要值分别变化于11.59-23.91、5.89-28.48和9.04-11.61,灌丛的优势种为黄荆、苎麻和地桃花(Urena lobata),重要值分别变化于37.04-41.99、2.28-11.90和0-11.70(个别年份除外)。3种修复林分草本层的优势种为蔓生莠竹(Microstegium fasciculatum)、肾蕨(Nephrolepis cordifolia),重要值分别变化于3.20-39.64、3.20-31.48,灌丛的优势种为臭根子草(Bothriochloa bladhii)、肾蕨、兰香草(Caryopteris incana),重要值分别变化于3.21-22.65、0-38.38、2.29-12.51。3种修复林分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呈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趋势,而灌丛却呈先陡然减少后急速增加的趋势;3种修复林分与灌丛之间灌木层和草本层的SΦrensen指数和Cody指数均随林龄增加而增加。群落中物种数量的波动通常为偶见种或稀有种的增加和减少引起,优势种个体数量的增加和减少也会引起波动。人工林修复类型与灌丛共有物种数持续减少,群落演替速率持续升高。修复林分对环境的改善效应促进了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增加。
    • 瞿路; 陆艳妃; 李双智; 覃家理
    • 摘要: 为了探究昆明市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组成及其种子传播方式的特征,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的查阅,对昆明市外来入侵植物的科属种组成、生活型、原产地、果实类型、种子长度及其种子传播方式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昆明市外来入侵植物现有36科87属122种。在科属组成中,科以菊科、豆科、禾本科的种类最多,在属方面则以茄科茄属、苋科苋属、菊科飞蓬属的种类较多。生活型则以草本植物为主,占总外来入侵物种数的84.4%。从原产地看,原产美洲的物种数最多,有92种。果实以瘦果和蒴果为主要类型;有53.8%的物种种子长度为A(L<2 mm)等级。种子传播方式有5种,依靠自体传播的物种数最多,其中又以蒴果和荚果的物种为主;依靠自体传播的物种种子长度范围更广泛,种子长度为A等级和B等级(2 mm≤L<4 mm)的物种在其中占多数。
    • 宗小天; 焦菊英; 吴多洋; 寇萌; 徐倩
    • 摘要: 为了探讨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林下幼苗更新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而为黄土高原地区人工刺槐林生态恢复与功能提升提供参考依据,在陕北安塞纸坊沟流域不同林龄(10 a,20 a,30 a,40 a)的刺槐林下共设置8个典型样地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林下幼苗的物种组成、密度及月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幼苗和地上植物间相似性系数表现为10 a>20 a>40 a>30 a,都以菊科、禾本科、豆科为主,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和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2)4—10月间,不同林龄林下均有大量刺槐幼苗萌发;随林龄增加,林下幼苗更新过程各异,10 a林以狗尾草、猪毛菜幼苗为主,20 a林以猪毛菜、臭草、狗尾草、裂叶堇菜幼苗为主,30 a林以长芒草、裂叶堇菜幼苗为主,40 a林以翠雀、榆树幼苗为主。(3)随林龄增加,幼苗物种数与密度均呈降低趋势;幼苗种类在4月、6月、9月较多;幼苗密度在4月和6月相对较高。(4)林下草本植物幼苗大多数存活时间短;在刺槐林恢复初期(10年),田旋花幼苗容易建植成功;在刺槐林恢复的中、后期(20 a,30 a,40 a),裂叶堇菜、臭草、长芒草幼苗容易建植成功。因此,在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根据刺槐林的恢复时期及林下不同物种幼苗存活特性对幼苗进行合理地抚育管理,促进林下植被的恢复与更新。
    • 陈玉强; 郭峰; 陈光剑; 期俊程; 许彦红
    • 摘要: 以滇中地区典型常绿阔叶林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从群落物种组成、树木径级结构、群落层次结构和林下更新等方面分析该地区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滇中地区元江栲和锥连栎样地内共有木本植物59种,隶属于31科50属,优势树种明显。元江栲林具有较高的Shannon-Weiner指数(为1.548~1.785),锥连栎林整体上表现出较低的Simpson指数(为0.077),从调查样地看,整体上表现出元江栲林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高于锥连栎林,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水平。2个种群都是最小的径级拥有最多的树木个体数,随着林木胸径的增大,样地内林木株数逐渐减少,径级呈现出明显的倒“J”型分布,只有少数个体具有较大的胸径,大多数个体都属于小径级的乔木幼树或中、小型乔木,元江栲和锥连栎的增长均处在稳定期。各林分类型由于海拔、土壤等立地因子和林分内部结构不尽相同,影响机制也存在差异,这为更好制定常绿阔叶林保护相关政策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 袁祯燕; 石岩磊; 刘兵; 黄雪瑶; 买买提明·苏来曼
    • 摘要: 本研究对天山一号冰川冰缘区沼泽、土面、岩面和岩隙4种生境中苔藓植物群落主要种群的物种组成、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和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天山一号冰川冰缘区并未发现苔类植物,藓类植物有15科21属40种,优势科为丛藓科(Pottiaceae),优势属为紫萼藓属(Grimmia Hedw.),优势种为长叶纽藓〔Tortella tortuosa(Schrad.ex Hedw.)Limpr.〕和斜蒴对叶藓〔Distichium inclinatum(Hedw.)Bruch et Schimp.〕。4种生境中苔藓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岩隙中物种最多,土面中物种最少;群落的相似性程度不高(Sensen相似性系数为0.256~0.364)。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较大的长叶纽藓和斜蒴对叶藓在4种生境中均有分布,与其他物种生态位重叠较小,而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为0.000的苔藓植物仅分布在单一生境中,与同一生境中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较大。聚类分析显示:在欧氏距离4.0处,冰缘区40种苔藓植物可分为可5个类群,类群Ⅰ、Ⅱ、Ⅲ和Ⅴ总体上呈现同一生境的种类聚集在一起,类群Ⅳ主要为多生境分布种类。种间联结性半矩阵图显示:4种生境下的苔藓植物种间总体呈负联结。综合研究表明:天山一号冰缘区苔藓植物生态位重叠现象不普遍,种间依赖程度不强,种间呈独立分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