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城市绿地

城市绿地

城市绿地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3006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林业、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38篇、会议论文238篇、专利文献54078篇;相关期刊814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生态学报、现代园艺等; 相关会议161种,包括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北京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论坛、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城市绿地的相关文献由559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浪、王成、王浩等。

城市绿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38 占比:4.46%

会议论文>

论文:238 占比:0.42%

专利文献>

论文:54078 占比:95.12%

总计:56854篇

城市绿地—发文趋势图

城市绿地

-研究学者

  • 张浪
  • 王成
  • 王浩
  • 李树华
  • 张清
  • 潘剑彬
  • 肖荣波
  • 董丽
  • 金云峰
  • 刘志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聂玮; 李红梅; 王倩
    • 摘要: 自然声景作为城市绿地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居民的健康促进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以WOS(web of science)和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软件的科学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功能对国内外自然声景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分析了国内外自然声景及其健康效益的研究现状、学科分布、主要研究方向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国内外自然声景研究发展态势良好,研究方法更加多样、成熟,研究内容日趋深入;国内自然声景研究涉及学科较少,相关研究集中于探讨人类对自然声景的感知及其健康效益,而国外研究除了关注人的感知外,自然声景与生态系统健康间的耦合关系也是其关注热点;未来自然声景发展应当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推动建立完善的自然声景研究体系,同时还应注重自然声景研究成果的普及与应用,将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融入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促进自然声景的进一步发展。
    • 殷炜达; 苏俊伊; 许卓亚; 刘志成
    • 摘要: 2020年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城市绿地是城市中唯一的、直接的自然碳汇,如何估算城市绿地碳储量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十分重要。以北京市海淀区五环内城市绿地为例,以高分二号遥感数据为信息源,在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区域绿地4类绿地中分层抽取139个样地进行碳储量估算研究。研究发现各类样地碳储量值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均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回归分析构建了4类绿地NDVI与碳储量的拟合模型,并另选40个检验样地,通过人工识别的碳储量数据检验回归模型的合理性,构建完善的城市绿地碳储量估算系统。估算结果表明,北京市海淀区五环内城市绿地固碳总量约为4.14万t,不同绿地类型碳汇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为公园绿地>附属绿地>区域绿地>防护绿地。研究对于指导全国各城市绿地碳储量的估算、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 黄健; 邓琳; 魏远航; 廖栩
    • 摘要: 针对遥感影像逐景监督分类方法提取城市绿地存在样本选择具有主观性、历史数据难以获得可靠样本等问题,本文在长时序陆地卫星(Landsat)数据定量化处理基础上,设计了城市绿地的遥感光谱指数模型,建立了一种城市绿地自动识别算法,然后利用1986—2017年的24期Landsat影像对重庆主城核心区的城市绿地进行了监测,获取了重庆城市绿地变化的30 m分辨率、30 a尺度的遥感时空专题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为长时序城市绿地监测提供技术与数据支撑。
    • 刘磊; 夏煜
    • 摘要: 以荆州城市绿地系统为例,利用游憩行为观察法(SOPARC)分析游客人群、游憩时间、景点分布特征,以探索城市绿地格局优化与重构途径,提高游客游憩体验,明确城市绿地系统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良好的规划与建议。
    • 王敏; 宋昊洋
    • 摘要: 城市绿地具有增碳汇、减碳排的双重生态效益,被认为是推动城市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自然途径。在城市高密度建设与存量发展背景下,推进城市绿地空间精细化管控是自然维度下拓展碳中和实践路径、提升城市整体碳中和绩效的重要着力点。基于相关文献,梳理并提出固碳增汇、降温减排、绿色慢行3个路径,讨论了城市绿地空间特征与碳中和的关联影响机制,并从总体规模特征、分布格局特征、几何形态特征、植物配置特征、场地使用特征5个维度厘清了城市绿地影响碳中和的关键空间特征和实证变量指标。按照“系统化分级统筹、差异化分区定标、多维度精准增效”的思路,提出面向碳中和高效配置绿地空间资源的精细化管控指标和实施框架,以期为绿地碳中和效能提升的后续深化研究与城市绿地空间精细化管控提供参考和建议。
    • 姜芊孜; 王广兴; 李金煜
    • 摘要: 城市公园作为连接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纽带,提供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不同使用者对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感知,对优化公园设计和提升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济南市主城区城市公园为例,利用重要性–满意度分析方法,研究了济南市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对城市公园文化服务的感知。从公众感知结果来看,主城区城市公园的教育和知识、文化遗产、社会关系与场所感应重点提升,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对文化服务的感知具有明显差异;从不同类型公园的感知结果来看,综合公园的满意度均值略低于重要性均值,专类公园的满意度均值高于重要性均值,各类型的公园都有低满意度的文化服务。基于此,针对公众感知结果中满意度较低的服务和各类型公园的薄弱项分别提出了文化服务提升策略。研究表明:公众感知研究能够对自上而下的规划过程进行有益补充,重要性–满意度分析方法具有普适性和易操作性。
    • 王小涵; 黄绍敏; 张浪; 韩继刚; 伍海兵
    • 摘要: 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和大量污染物排放,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土壤、生态系统乃至人类的健康。城市绿地土壤在促进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及人类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梳理了以下3个方面内容:1)城市绿地的兴起与分类;2)城市绿地土壤质量的内涵与评价;3)绿地土壤质量提升技术。在全球推动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权衡城市绿地土壤资源开发保护与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因此,未来应深入绿地土壤质量理论研究,加强绿地土壤质量监测,综合研究绿地土壤质量评价体系,阐明绿地土壤在陆地生态过程中对自然、经济及社会的影响,为推动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 关艺蕾; 朱春阳
    • 摘要: 未来城市发展面临诸多健康风险与挑战,城市绿地与公共健康领域的协同建设,将为高质量的健康城市空间优化提供参考。本文基于公共健康需求,论述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城市绿地经历的4个发展阶段,即私有花园公共化阶段、开放空间多元化阶段、城市绿地增量化阶段、城市绿地系统化阶段;梳理了欧洲代表性城市伦敦、巴黎、圣彼得堡和斯德哥尔摩城市绿地发展与公共健康需求的历史渊源。在此基础上,归纳公共健康需求与城市绿地发展的互促关系为:公共健康需求为城市绿地的最初发展提供契机;绿地规划纳入城市规划范畴前,公共健康需求推动城市绿地发展;绿地规划纳入城市规划范畴后,城市绿地发展主动回馈公众健康需求。
    • 张彪; 谢紫霞; 郝亮; 高吉喜
    • 摘要: 目前国内外有关城市绿地空间布局及其可达性的研究较多,而整体评估城市绿地休闲游憩服务供给水平的研究较少。以上海市游憩绿地为例,从资源供给角度构建了城市绿地休闲游憩服务评估模型,评价分析了上海城市绿地的休闲游憩服务供给水平及其区域差异,并结合手机信令数据识别出有效受益人群与其空间匹配状况。结果发现,上海城市绿地的休闲游憩服务水平整体较高(RQI=72),其经济价值可达1116.18亿元·a^(-1),约85%城市绿地的休闲游憩服务指数高于80,且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上海城市绿地休闲游憩服务的供给水平呈现出由中心城区向郊区、由内环向外环的递增趋势,浦东新区、嘉定区、松江区、闵行区和奉贤区的绿地可提供72%的休闲游憩服务价值,外环线以外的绿地贡献了73%的休闲游憩服务价值,其他地区绿地的休闲游憩服务明显受到绿地面积与植被状况的制约。此外,上海城市绿地的休闲游憩服务受益人群约1174万人,但尚有51%的人口未能有效受益,且不足2%的人口享用着85%的休闲游憩服务价值。因此,上海城市人口与休闲游憩服务的空间匹配程度一般,达到优良匹配的区域面积占比仅为36%,尚有近3%的地区为匹配失衡区,其绿地资源配置及其空间格局亟需优化提升。
    • 蒋华; 杨雅岚; 次仁央金; 谢小林
    • 摘要: 随着社会发展及城镇化建设,人们越来越集中在城市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加剧,人们应重视自然灾害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城市绿地在城市防震避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突发的自然灾害面前,城市绿地作为逃生场地、紧急疏散通道和货物存储区等防灾空间使用,可以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本研究旨在探索城市绿地防震避灾功能,建立健全城市绿地防震避灾功能系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