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种子库

土壤种子库

土壤种子库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3年内共计643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林业、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64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147346篇;相关期刊208种,包括生态学报、植物科学学报、西北植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中国草学会草地资源与生态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草业科学研究生论坛、第三届(2014)中国草业大会、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等;土壤种子库的相关文献由1760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海量、李洪远、李吉玫等。

土壤种子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64 占比:0.38%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47346 占比:99.61%

总计:147930篇

土壤种子库—发文趋势图

土壤种子库

-研究学者

  • 徐海量
  • 李洪远
  • 李吉玫
  • 叶茂
  • 张占江
  • 李国旗
  • 沈有信
  • 王增如
  • 莫训强
  • 尚占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若允; 杨柳生; 罗清虎; 王雪; 林勇明
    • 摘要: 受损生态系统自然恢复过程中的土壤种子库变化规律,可以用来预测植被演替的进度与方向,指导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2010年6月福建省南平市特大暴雨诱发大面积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当地林地受损严重。本文选取受损严重的米槠次生阔叶林、毛竹林、杉木林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取样调查和室内试验,分析不同样地(受损样地、自然恢复样地、未受损样地)土壤种子库的萌发动态、数量特征和物种组成。结果显示:(1)土壤种子库的萌发过程包括快速增长、缓慢增长和稳定3个阶段。3种林型土壤种子库平均密度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存在明显的表聚现象。(2)种子库萌发物种以易于传播的菊科和禾本科植物为主,3种林型土壤种子库萌发物种均以多年生和一年生草本占据主要优势。(3)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为杉木林优于次生阔叶林,毛竹林多样性指数最低,3种林型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杉木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未受损样地、自然恢复样地、受损样地。(4)相关性分析表明3种林型土壤种子库密度主要受全氮、全磷、水解氮、有效磷和pH的影响,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均受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上结果表明洪涝诱发的灾害严重破坏土壤种子库,种子库自然恢复进程较慢且效果较差,后期应通过人工引种本土优势物种、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等措施促进灾区土壤种子库恢复,加快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进程。本研究可为洪涝灾害致损森林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参考。
    • 占玉芳; 马力; 滕玉风; 钱万建; 鲁延芳
    • 摘要: 土壤种子库作为地上植被更新的重要的种源储备库,在植被自然恢复和演替过程以及生态系统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以河西走廊不同区域沙漠人工植被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时空分布和数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沙漠人工林土壤种子库共出现27种植物,分属8科22属,以藜科植物最多,生活型以草本植物种子比例最高,占到90.6%-95.06%;土壤种子库密度介于19.29粒/m^(2)-858.57粒/m^(2)之间,从东到西呈水平地带性分布,土壤种子库分布主要集中在0-2cm土层中,不同样地土壤种子库密度均呈明显的垂直分布,在0-10cm土层内,随着土层深度增加,种子库密度先减小后增大;土壤种子库多样性(Simpson指数)在河西走廊东段沙漠人工植被区最高,在0.671-0.812之间,河西走廊中段沙漠人工植被区为0.417-0.809之间,河西走廊西段沙漠人工植被区为0.256-0.707之间,从东到西呈下降趋势,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tt丰富度指数、Peilow均匀度指数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说明由于生境的植被的异质性程度高,使土壤种子库之间的差异性显著;河西走廊沙漠人工植被区的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相似性系数均在0.45以下,为中等不相似水平,说明在组成上差异显著;土壤种子库以一年生、多年生草本为主,也有少量灌木种子,表明土壤种子库对灌木层更新和演替影响较小。研究证明了土壤种子库中的大量种子,是地上植被自然恢复的重要物质基础,并对了解沙漠人工植被区植被自然恢复特点具有重要的贡献。
    • 马原; 郭小平; 罗超; 冯昶栋; 任胜男; 李峰
    • 摘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煤炭开发产业逐渐西移,干旱荒漠矿区的生态恢复工作愈发受到重视。然而在干旱矿区水资源稀缺的背景下,针对土壤种子库(特别是持久土壤种子库)在天然降水条件下激活情况的研究依然匮乏。本研究以内蒙古乌海市新星露天煤矿周边0−5 cm表层土壤种子库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水条件下种子库中种子短期萌发试验的方法,对矿区周边持久土壤种子库在不同降水量处理下的萌发进程以及不同日降水量、年降水量对土壤种子库的激活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日降水量对土壤种子库的激活效应存在差异,随着日降水量的增加,激活的土壤种子库物种数和种子萌发数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5 mm日降水萌发的种子数最多,10 mm日降水萌发的物种数最多;2)不同植物种子对不同日降水量的响应状态不同,种子萌发数量最多的小画眉草(Eragrostis minor)、冷蒿(Artemisia frigida)在3~20 mm日降水均能被激活,而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猫头刺(Oxytropis aciphylla)等灌木种子需在10 mm以上降水量才能被激活;3)在50~150 mm年降水量范围,激活的种子数量占土壤种子库储量的16.46%~68.52%,激活的物种数占土壤种子库物种总数的25.00%~62.50%,二者均呈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不同年降水量下,土壤种子库萌发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P<0.05)。
    • 马金宝; 高凯; 孙忠林; 周立业
    • 摘要: [目的]探究科尔沁沙地4种生境下的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与土壤化学因子的关系。[方法]以科尔沁沙地4种不同演替阶段下的生境(农田地区、弃耕地区、自然草地区、林间草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及室内种子萌发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生境下瞬时土壤种子库的组成、空间分布以及与土壤化学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4种生境地土壤种子库共计出现11种植物,分为6科11属,种子库组成较为简单,多为一年生植物。不同生境地土壤种子库密度有显著差异(P林间草地区>农田地区>弃耕地区,且在相同生境垂直方向上密度均呈递减趋势。4种生境地土壤种子库中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自然草地区最高,农田地区最低;农田地区和林间草地区的种子库相似性最高,为0.88,自然草地区和弃耕地区相似性最低,为0.46。土壤种子库多样性指数与速效钾、有效磷呈正相关,与有机质、碱解氮呈负相关。[结论]该研究结果为科尔沁沙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 李国旗; 王雅芳; 刘星; 谢博勋; 解盛; 石云
    • 摘要: 土壤种子库作为地上植被更新的潜在种源,在植被自然恢复和演替过程以及生态系统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对贺兰山低山区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变化与其土壤种子库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揭示贺兰山低山区植物群落的土壤种子库空间分布特征和自然恢复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海拔1200 m处种子主要来源于一年生草本,海拔1600 m土壤种子库主要来源于多年生草本,海拔2000 m土壤种子库主要来源于灌木和小灌木;随着海拔升高,隶属于禾本科的物种数呈下降趋势,菊科和藜科呈增加趋势,蒺藜科、大戟科、豆科和玄参科消失。(2)5个海拔高度土壤种子库物种数均显著低于地上植被;在物种生活型组成上,土壤种子库中物种数占比最大为一年生草本,地上植被为多年生草本。(3)土壤理化性质对种子库物种多样性影响中,土壤pH、电导率最为显著。贺兰山低山区5个海拔高度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和物种多样性均较低,无法满足植被自然恢复需求,可通过飞播等生态恢复措施来弥补表层土壤种子的不足,从而满足地上植被恢复所需种源量。
    • 孙晶远; 魏学红; 彭艳; 李晨; 谢聿源; 徐金杰
    • 摘要: 针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土壤种子库研究,可为该区域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退化土地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阿里地区高寒荒漠草地土壤种子库与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和土壤种子库萌发试验,对区域种子萌发数量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在阿里地区的高寒草地上所取的9个样地的27个土壤样品中共萌发了28粒植物种子,总计11个种,分属8科10属,其中禾本科和莎草科占比最高分别为39%和25%。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与种子库萌发结果对比分析表明:土壤PH值、土壤含水量与种子库植物萌发呈显著负相关(P<0.01),土壤全氮、有机碳、碱解氮、与萌发数间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全钾、土壤粒径D90与萌发数间显著正相关(P<0.05)。本研究结果对阿里地区维持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稳定性及抑制高寒草地退化态势具有重要意义。
    • 李国旗; 谢博勋; 解盛; 刘星; 张柯雨; 刘秉儒; 石云
    • 摘要: 为了把握土壤种子库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研究前沿动态,客观反映各个国家、机构及研究者在该领域的影响力,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99—2020年和中国知网数据库1983—2020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的发文趋势不同,国外期刊论文逐年上升,但国内论文自2009年以后开始下降。在发文量的国家排序中,美国排名第1,澳大利亚和中国分别位列第2和第3。国家间合作关系密切程度不大,相比较而言,美国的合作贡献量最大。中国科学院在该领域的发文量最多,总被引次数也最大,刊载该领域论文的外文期刊主要为《Plant Ecology》《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和《Applied Vegetation Science》,中文期刊主要为《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和《植物生态学报》,该领域的文章在外文论文中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生态学和植物科学3个学科,而国内主要集中在农业资源与环境、林学、生物学3个学科。目前,有关土壤种子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种子库中种子本身特征、与地上植被的关系、土壤中种子持久性和在生态重建中的应用等研究上。有关土壤种子库的研究应积极探索新的科学问题,顾及更多研究领域,加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科研水平和影响力;结合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加强国际间的研究合作关系,在全球尺度上利用土壤种子库反映生态变化,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决策参考。
    • 张炎; 徐海量
    • 摘要: 阿尔泰山地处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中高纬度,近年来森林退化严重。新疆落叶松(Larix sibirica Ledeb.)是阿尔泰山脉天然针叶林中数量最多的树种,是典型的寒温带针叶树,然而其种群自然更新缓慢,严重制约了林地的恢复。对阿尔泰山新疆落叶松纯林不同厚度(3 cm、5 cm、10 cm)的凋落物类型的枯枝落叶层、土层0~5 cm和5~10 cm的土壤种子库储量、质量、分布格局和种子形态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新疆落叶松土壤种子库受到凋落物厚度的影响,种子储量随着凋落物厚度的增加而增加;无论在哪种凋落物厚度下,种子主要分布在枯枝落叶层,而随着土层深度增加种子数量减少,到5~10 cm土层几乎没有种子分布;阿尔泰山落叶松种子库质量较差,有活力种子不超过16%,被取食种子占比最大,超过40%,随着凋落物厚度增加,完整和有活力种子占比逐渐降低,被取食、腐烂种子数逐渐增加;凋落物厚度对种子千粒重有负面影响,而对种子形态影响不大。此结果揭示了阿尔泰山新疆落叶松土壤种子库随凋落物厚度变化的特征,给出了阿尔泰山新疆落叶松种群自然更新的限制因子,能够为林地的自然恢复提供理论指导。
    • 李波; 赵阳; 刘婷; 陈学龙; 高本强; 曹秀文
    • 摘要: 该研究以甘肃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峪沟林区(TH)、冶力关林区(YLG)、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则岔林区(GZ)的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天然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与萌发实验,分析洮河上游紫果云杉群落土壤种子库特征,以揭示洮河上游紫果云杉群落土壤种子库特征及与地上植被的关系,为紫果云杉群落恢复和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3个林区土壤种子库共萌发27科45属50种植物,种子库密度在958~1129粒/m^(2)之间,草本植物是构成研究区土壤种子库的主体。(2)3个林区紫果云杉群落土壤种子库垂直结构明显,物种数及种子密度随土层的加深呈减少趋势。(3)3个林区地上植被物种数大于土壤种子库物种数,相似性系数在0.15~0.23之间,表现为极不相似性;土壤种子库的多样性指数除Pielou指数高于地上植被外,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低于地上植被。研究认为,洮河上游紫果云杉群落土壤种子库以草本植物为主,乔木和灌木的储量较小,特别是建群种紫果云杉的储量较小;地上植被和土壤种子库之间相互的贡献力较低,仅依靠紫果云杉林土壤种子库进行自然恢复,远不能缓解现阶段紫果云杉林退化的问题,因此需开展人工育苗、造林等措施来促进紫果云杉的更新与发展。
    • 摘要: 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建设过程中采用了“表土剥离”等具有突出特色的山地生态保护技术。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场馆位于高海拔山区,拥有物种丰富的亚高山草甸,表土中蕴含着优良的土壤种子库。工程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本底较弱的特点,降低土石方开挖和堆放等建设开发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剥离收集保护表土资源,减少表土资源在建设施工过程中的流失浪费,并将剥离的表土用于赛区内的生态修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