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林下植被

林下植被

林下植被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31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6992篇;相关期刊134种,包括生态学报、防护林科技、福建林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7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第九次南方森林经理理论与实践座谈会暨南方林业发展论坛、第九届海峡两岸森林保育经营学术论坛等;林下植被的相关文献由106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勇、李国雷、田大伦等。

林下植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6 占比:4.3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6992 占比:95.64%

总计:7311篇

林下植被—发文趋势图

林下植被

-研究学者

  • 刘勇
  • 李国雷
  • 田大伦
  • 余雪标
  • 刘爱琴
  • 杨小波
  • 欧阳勋志
  • 于洋洋
  • 闫文德
  • 于海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芳萍; 徐建民; 陆海飞; 李光友; 范春节; 梁保智; 张磊
    • 摘要: [目的]探讨尾巨桉纯林不同采伐强度下套种珍贵树种的混交林模式,分析套种后林分生长及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变化趋势,旨在为尾巨桉纯林转型为桉-珍复层混交林的营林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应用珍贵树种对广西国有东门林场9年生尾巨桉人工纯林进行改造试验,以桉树(主区)和套种珍贵树种(副区,套种6个珍贵树种分别为:Ⅰ、红锥,Ⅱ、格木,Ⅲ、球果木莲,Ⅳ、交趾黄檀,Ⅴ、黑木相思,Ⅵ、土沉香)为小区,设置4个采伐处理:A、隔1行采伐1行套种(1桉1珍);B、隔2行采伐2行套种(2桉2珍);C、隔3行采伐2行套种(3桉2珍);D、隔2行采伐3行套种(2桉3珍);对照(CK)林分不做任何处理。于套种后3.5年生时对试验区内林木进行每木检尺,并按常规方法调查林下植被。[结果]不同混交模式的尾巨桉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显著增加,最高分别为27.63 m、21.89 cm和0.38 m^(3),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6.98%、19.75%、80.95%。6个套种树种中,球果木莲的各项生长指标均表现最佳,其次为黑木相思和红锥。3桉2珍套种黑木相思的林分蓄积量最优,达244.87 m^(3)·hm^(−2),较对照高出3.65%。此外,2桉2珍套种红锥的林分草本层Simpson指数和3桉2珍套种红锥的林分草本层Shannon-winner指数分别为0.84、1.71,较对照分别高出25.40%、30.50%;而2桉2珍套种交趾黄檀的林分灌木层Simpson、Shannon-winner指数分别为0.80、1.61,比对照分别高出42.9%、71.27%。[结论]本研究应用珍贵树种改造尾巨桉纯林,形成桉-珍复层混交林,显著提高了尾巨桉的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优化了林分结构,丰富了林分的物种多样性,改变了尾巨桉单一林相的景观,有助于提高尾巨桉人工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结果为桉树中大径材培育、国家储备林经营等提供了科技支撑。
    • 郭耆; 赵厚本; 周光益; 隆卫革; 甘谷列; 吴尚勇; 蒙敏燕; 陈金兰
    • 摘要: [目的]对比南亚热带4个树种间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差异,为评估人工林生产能力和碳汇潜力提供基础数据,为区域人工林提质增效改造和建设高效碳汇林的树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标准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广西柳州市在马尾松采伐迹地上同期营造的33年生木荷、米老排、蓝果树和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结果]在立地条件、经营措施和林龄相同的条件下,不同树种人工林乔木层和林分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林分生物量排序为木荷林(376.37 t·hm^(−2))>米老排林(284.51 t·hm^(−2))>杉木林(200.02 t·hm^(−2))>蓝果树林(175.56 t·hm^(−2))。乔木层生物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93.0%~98.3%,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占比较低(平均0.9%)且空间分布不均匀,不同林分间差异不显著;枯落物层生物量占比(平均2.3%)高于灌木层和草本层,木荷林枯落物现存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配格局均为树干所占比例最大,根或枝次之,叶最低,灌木和草本层生物量分配格局在不同林分间差异较大。[结论]在南亚热带人工林经营和林分改造中,选择速生阔叶树种造林可获得比针叶林更高的林分生产力和碳汇效益,在人工林经营中建议采取适当调控措施增加林下植被以增加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 宗小天; 焦菊英; 吴多洋; 寇萌; 徐倩
    • 摘要: 为了探讨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林下幼苗更新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而为黄土高原地区人工刺槐林生态恢复与功能提升提供参考依据,在陕北安塞纸坊沟流域不同林龄(10 a,20 a,30 a,40 a)的刺槐林下共设置8个典型样地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林下幼苗的物种组成、密度及月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幼苗和地上植物间相似性系数表现为10 a>20 a>40 a>30 a,都以菊科、禾本科、豆科为主,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和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2)4—10月间,不同林龄林下均有大量刺槐幼苗萌发;随林龄增加,林下幼苗更新过程各异,10 a林以狗尾草、猪毛菜幼苗为主,20 a林以猪毛菜、臭草、狗尾草、裂叶堇菜幼苗为主,30 a林以长芒草、裂叶堇菜幼苗为主,40 a林以翠雀、榆树幼苗为主。(3)随林龄增加,幼苗物种数与密度均呈降低趋势;幼苗种类在4月、6月、9月较多;幼苗密度在4月和6月相对较高。(4)林下草本植物幼苗大多数存活时间短;在刺槐林恢复初期(10年),田旋花幼苗容易建植成功;在刺槐林恢复的中、后期(20 a,30 a,40 a),裂叶堇菜、臭草、长芒草幼苗容易建植成功。因此,在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根据刺槐林的恢复时期及林下不同物种幼苗存活特性对幼苗进行合理地抚育管理,促进林下植被的恢复与更新。
    • 蔡锰柯; 韩海荣; 程小琴; 景泓元; 刘莉; 彭信浩; 商添雄
    •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结构特征变化规律,阐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对林龄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关键影响因子,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和探讨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环境变化反馈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理化性质和林下植被特征等指标,采用冗余分析探讨土壤理化性质和林下植被特征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驱动机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林龄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均存在显著影响,其中土壤温度、含水率、pH值、全碳、全氮、全磷、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随着人工林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规律(P <0.05)。林龄增长也提高了土壤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含量,但真菌与细菌以及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比值呈下降趋势。林下灌木、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也表现出随林龄增加而增长的变化趋势,不同林龄间差异则均未达显著水平。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选取的土壤理化性质和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标共同解释了土壤微生物群落总变异的86.1%,土壤含水率、温度、有效磷、硝态氮含量、灌木层丰富度指数和草本层丰富度指数则分别解释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异程度的22.7%、18.4%、11.8%、10.6%、7.9%和5.6%。【结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和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灌木层和草本层)均受到林龄变化的影响,并且土壤温度、含水率、有效磷、硝态氮和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是引起不同林龄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
    • 李茂萍; 缪宁; 刘世荣
    • 摘要: 固氮树种对退化土壤和森林的结构与功能修复和改良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固氮树种的混交配置、林龄变化和人工与天然起源林分对土壤修复和林下植被重建方面的生态驱动效应与影响机制的认识尚不够深入。因此,在金沙江上游选择退耕地上不同混交配置模式、不同林龄旱冬瓜(Alnus nepalensis)人工林和旱冬瓜天然次生林,对比分析了土壤养分、林下植被生长、林下植被多样性和旱冬瓜材积等指标的差异,以期阐明固氮树种旱冬瓜对土壤养分状况及林下植被重建的生态驱动效应。结果表明:(1)不同旱冬瓜人工林配置模式中,旱冬瓜纯林的土壤养分综合指标显著高于旱冬瓜+云南松混交林和云南松纯林(P旱冬瓜和云南松人工混交林>云南松天然林(P<0.05);(4)SEM模型分析发现,旱冬瓜材积与土壤养分综合指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473,P<0.001);(5)在不同旱冬瓜人工配置模式和不同优势种的天然林中,灌木生长状况均与旱冬瓜材积呈显著正相关(R=0.496,P=0.014;R=0.610,P=0.002),且灌木生长状况与土壤有机质、总氮及土壤养分综合指标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揭示了固氮树种旱冬瓜作为退化土壤修复和植被重建的生态演替驱动种,显著提升了退化土壤的养分(有机质、总氮及土壤养分综合指标)并促进了林下灌木的生长,对加速金沙江上游退化土壤功能修复和林下植被重建具有积极生态驱动效应。
    • 周钰淮; 王瑞辉; 刘凯利; 张斌; 李雪惠; 胡佳怡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林木生长和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为柳杉人工林提质增效探究最适间伐强度和间伐间隔期。【方法】以8年生柳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按间伐株数强度设置4个处理(CK:对照、T1:20%、T2:30%、T3:40%),连续6年观测不同处理下柳杉林木生长、林下植被多样性等指标。【结果】间伐后第3年和第6年,柳杉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单位面积蓄积量均为T3>CK,差异显著(PT2>T1>CK,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T2>T1>CK,T3、T2与CK存在显著差异(P0.05),树高年生长量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间伐强度增大柳杉林分较大径阶株数比例增加;间伐能提高柳杉乔木层的平均生产力,但降低了乔木层的平均生物量;间伐能够丰富柳杉林下植被多样性,间伐后前3年和后3年,4种处理样地林下植物Margalef、Simpson、Shannon-wiener和Pielou多样性指数的变化量均为T3>T2>T1>CK;间伐后的后3年与前3年相比,柳杉胸径和单株材积年生长量、乔木层平均生产力、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变化量呈现下降趋势,下降程度随间伐强度增大而减缓。【结论】抚育间伐能促进川西柳杉人工林的生长,有利于大径阶林木培养,能够提高乔木层的生产力和林下植被的多样性,这些作用随间伐强度加大而增强,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
    • 张青青; 周再知; 黄桂华; 赵威威; 王西洋; 杨光; 刘高峰
    • 摘要: 为探究施肥对柚木(Tectona grandis L.f.)幼林生长及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以广西4年生的柚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开展不同肥种配比组合试验(F1,0.5 kg氮磷钾复合肥+1.0 kg钙肥+1.0 kg硫酸镁肥;F2,1.0 kg氮磷钾复合肥+0.5 kg钙肥+0.5 kg硫酸镁肥;F3,1.0 kg氮磷钾复合肥+0.5 kg硫酸镁肥;F4,1.0 kg氮磷钾复合肥+0.5 kg钙镁磷肥;CK,不施肥)。结果表明:施肥显著加快了柚木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生长,各指标年均增量分别比不施肥(CK)提高了0.13~0.32 m、0.17~0.26 cm和4.35~9.63 dm^(3),其中F3配比组合处理生长增量最大,且胸径和材积生长率比CK显著增加了10.35%、10.55%。幼林林下植物相对丰富,植被种类涉及25科39属42种,其中菊科(Compositae)与禾本科(Gramineae)植物为主要优势种。不同处理间林下植被物种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_(sw))差异显著(P<0.05),F1、F3处理的3个物种指数显著高于CK,而各处理Gleason物种丰富度指数(D_(g))差异不明显,不同处理间生长及林下植被多样性等12个指标综合评价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F3、F1、F4、F2、CK。4年生柚木幼林合理施肥,可以促进林木生长,还可提高林下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1.0 kg氮磷钾复合肥和0.5 kg硫酸镁肥的低投入配方施肥,更有利于促进柚木人工林生长和群落的稳定。
    • 张健
    • 摘要: 为揭示不同抚育间伐处理杉木人工中龄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在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对11 a林龄生杉木中龄林进行间伐处理,间伐保留密度分别为900株/hm^(2)(强度间伐)、1200株/hm^(2)(中度间伐)和1875株/hm^(2)(不间伐)。对不同间伐强度下杉木林下植被种类、数量、丰富度和重要值等指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间伐保留密度处理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指数存在一定差异,物种丰富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D)、生态优势度指数(DMc)、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及均匀度指数(J′)均表现出随着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大,间伐保留密度为900株/hm^(2)时,杉木林下植被多样性最为丰富,且随着杉木人工林生长无明显变化。杉木林中杜茎山、粗叶榕、观音座莲和深绿卷柏都为优势种,表明其适应性较强,在杉木人工林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可以作为恢复林分物种多样性的启动物种。总体上,林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与杉木林分的密度密切相关,适当抚育间伐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改变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 王磊; 温远光; 周晓果; 朱宏光; 孙冬婧
    • 摘要: 以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纯林(PEU)、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纯林(PCH)和尾巨桉-红锥混交林(MEC)为研究对象,探究在生态营林方式下尾巨桉与红锥混交对林下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其关联性。结果表明,(1)MEC林下植被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两种纯林,MEC和PEU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PCH,而MEC和PCH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PEU;MEC显著提高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2)PEU显著提高灌木层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降低草本层生物量;PCH降低灌木层生物量,增加草本层生物量;而MEC则能在较高水平上维持灌草生物量和地上地下生物量的相对平衡。(3)MEC 0—20、20—40、40—60、60—80、80—100 cm土层的pH均显著高于两种纯林;PEU 5个土层的土壤容重均高于MEC和PCH,且0—20 cm土层达到显著差异;MEC和PCH各层次的土壤有机碳均显著高于PEU;除个别土层(60—80 cm)外,MEC和PEU各土层的全氮、全钾均显著高于PCH,3种林分各土层土壤全磷差异不显著。(4)影响林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主控因子为灌木层地下生物量(SBB)、草本层地上生物量(HAB)、乔木层地上生物量(TAB)、土壤全氮(TN)、土壤碳氮比(C꞉N)、土壤氮磷比(N꞉P)和pH;其中,TAB、SBB、TN、pH、N꞉P与PEU和MEC林下植物群落、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HAB、C꞉N与PCH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尾巨桉与红锥混交能显著提高林下物种多样性,维持灌草生物量平衡,改良土壤质量,有效提升混交树种和混交林分的生长量和生物量,是一种较好的发展模式。
    • 李小英; 秦文静; 许彦红; 王跃超; 杨能; 杨奔
    • 摘要: 公益林可通过改善林下植被及土壤状况而发挥显著的生态效益,目前,滇中公益林林下植物组成及土壤特征尚不明确,对滇中4种典型公益林(旱冬瓜林、云南松林、元江栲林、华山松林)林下物种组成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调查和测定,分析其林下灌木、草本物种多样性和土壤性质的差异性,揭示其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云南松林下物种组成最为丰富(灌木和草本种类均最高,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最大),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最低的分别为华山松林和元江栲林;2)4种公益林土壤有机质较为丰富,旱冬瓜林的土壤全量养分(TN,TP,TK)和AP含量显著高于其它林分,元江栲林的土壤容重及TN,TK,AK的含量均最低;3)影响公益林林下灌木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土壤因子是土壤AP,TP,TK和容重,而影响草本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土壤因子是土壤TP和pH值。滇中公益林林下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性质密切相关,应注重土壤酸碱性、紧实性及N,P,K的选择性调控,改善林下灌木和草本结构,实现最佳效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