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冠层结构

冠层结构

冠层结构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3年内共计395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林业、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9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1905249篇;相关期刊148种,包括生态学报、棉花学报、作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全国第十六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第十四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中国棉花学会2015年年会等;冠层结构的相关文献由146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旺锋、罗宏海、吕新等。

冠层结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9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905249 占比:99.98%

总计:1905623篇

冠层结构—发文趋势图

冠层结构

-研究学者

  • 张旺锋
  • 罗宏海
  • 吕新
  • 李少昆
  • 姚炎帝
  • 张亚黎
  • 张伟
  • 冯国艺
  • 曹连莆
  • 杨恒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彤; 吕艳杰; 邵玺文; 耿艳秋; 王永军
    • 摘要: 合理的冠层结构能够保障作物群体生产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而喷施化学调控物质是塑造作物冠层的重要措施之一,其中化控时期的选择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先玉335为供试品种,分别在60,000株hm^(-2)(D_(1))和90,000株hm^(-2)(D_(2))2个种植密度下,设置3个化控处理(化控剂为乙烯利复配剂),T_(10)(十叶期喷施450 L hm^(-2)化控试剂)、T_(15)(十五叶期喷施450 L hm^(-2)化控试剂)、CK(喷施清水作对照),研究了在不同密度下的不同时期化控处理对玉米冠层结构的调控,分析了冠层结构改变对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D_(1)密度下,化控处理对产量影响不显著,而在D_(2)密度下,T_(15)较CK两年平均增产7.3%,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增加2.6%和3.6%,T_(10)处理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降低。T_(15)处理吐丝期上部叶夹角降低17.5%,十四至十七叶位的叶面积减小,使穗位层光能截获率增加11.5%,在乳熟期净光合速率(P_(n))仍能维持较高,完熟期群体叶面积指数(LAI)显著提高51.3%,延缓了中下部叶片衰老,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及其向籽粒中转移,延长了籽粒灌浆活跃期(P),使得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时天数(T_(max))缩短了0.8 d,灌浆速率最大时生长量(W_(max))和最大灌浆速率(G_(max))分别增加了7.3%和4.0%,平均灌浆速率(V_(max))提高了6.9%。与D_(1)相比,D_(2)条件下喷施化控剂更加显著改善玉米冠层结构,提高玉米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促进产量增加。相关分析表明,在D_(2)密度下,上部叶片(十四至十七)的叶面积与冠层中部光能截获率、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呈负相关,同时产量与千粒重、穗粒数、净光合速率、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灌浆速率均呈正相关。综上所述,在高密度下十五叶期喷施化控剂能够有效改善玉米群体上部冠层结构,使其叶面积和叶夹角减小,优化群体的光照条件,增强灌浆后期光合能力,提高籽粒灌浆速率,实现光资源利用和产量的协同提高。
    • 刘俊峰; 李漪濛; 梁超; 周婵婵; 王术; 贾宝艳; 黄元财; 王岩; 王韵
    • 摘要: 为研究施氮方式和行距配置对水稻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以沈稻9号为材料,于2019-2020年进行田间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不施氮肥(A_(0))、农户方式(A_(1))、底氮减施(A_(2))、底氮后移(A_(3))4种氮肥管理方式,副区设常规方式(行距30 cm,B_(1))、缩行增密(行距25 cm,B_(2))、宽窄行(行距40 cm+20 cm,B_(3))3种行距配置,运用大田切片法,研究不同施氮方式和行距配置下水稻各层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有效辐射、剑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施氮方式与行距配置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且存在交互作用,在A_(3) B_(2)组合下,产量达到最高,为9.85 t/hm^(2)。与A_(1)、A_(2)相比,A_(3)处理单位面积颖花数提高4.31%~10.55%,结实率提高2.87~4.09百分点,使剑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分别提高了4.84%~9.12%,14.08%~15.71%,11.33%~15.83%;同时,A_(3)具有较高的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和群体叶面积指数。与B_(1)、B_(3)相比,B_(2)可以增加单位面积颖花数和群体叶面积指数,增幅分别为7.57%~9.97%,4.29%~20.43%,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达88.99%。综合产量、光合特性和冠层结构的表现,施氮方式为底氮后移结合行距为25 cm为本试验的最优组合,能有效提高单位面积颖花数、结实率、千粒质量,改善群体结构,促进高产形成。
    • 李杨; 吴元华; 管恩森; 王大海; 王晓琳; 孙延国; 石屹; 王程栋; 张彦
    • 摘要: 为探究烟草株型特征和光合功能适应密植的机制,以中烟100为材料,设置HD(17857株/hm^(2))、MD(14286株/hm^(2))、LD(11905株/hm^(2))3个密度处理,探究种植密度对平顶期烟草第4叶位(L4)、第10叶位(L10)、第16叶位(L16)的光分布、株型特征、光合功能及叶片含氮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植降低了上部叶的大小和弯曲程度,增加了节长,提高了L4叶位的透光率,大幅降低了L16叶位的透光率;L4叶位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均增加,比叶氮也显著增加,而叶绿素含量和比叶重无显著变化。L16叶位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在高密度下显著降低,F_(v)/F_(m)、Y(Ⅱ)、q_(P)和叶绿素含量也显著降低。密植导致L16叶位行间叶面积指数显著增加,而L4和L10叶位的株间和行间叶面积指数均无明显变化。增加种植密度还使冠层下部分布在行间的叶数增多。由此可见,烟草通过调节冠层叶片姿态改善光环境,适应密植环境,不同位置叶片光合功能对密植适应机制不同,上部叶通过提高光合能力适应高光环境,下部叶通过降低光合速率、加速衰老适应弱光环境,这有利于减少下部叶生物量,促进中上部叶发育,增加中上部叶比例,提高烟叶品质。
    • 李虹桥; 赖莹; 母娜; 严红梅; 汤维群; 蒋小灵; 高雯; 吴永成
    • 摘要: 为明确甘蓝型油菜迟直播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的冠层结构与群体光合能力特征,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不同种植密度(15万、30万、60万株·hm^(-2),分别用D_(1)、D_(2)、D_(3)表示)为主因素,不同油菜品种(半矮秆油菜JS-1、高秆油菜川油36,分别用V_(1)和V_(2)表示)为副因素,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测定植株群体的叶面积指数(LAI)、角果皮面积指数(PAI)、透光率、群体光合速率、生物量与籽粒产量。结果表明:在开花期,V_(1)的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V_(2)的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在籽粒灌浆期,角果皮面积指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在开花期,随种植密度的增加,V_(1)透光率变化不大,但V_(2)的透光率呈不断降低趋势;籽粒灌浆期种植密度的增加导致V_(1)与V_(2)的行间透光率显著降低。相同密度下V_(1)的透光率显著高于V_(2)。在开花期V_(1)D_(3)的群体光合速率为43.42μmol·m^(-2)·s^(-1),相比于D_(1)与D_(2)两个密度分别增加了27.33%、9.72%;在灌浆期V_(1)D_(3)的群体光合速率为28.24μmol·m^(-2)·s^(-1),相比于D_(1)与D_(2)两个密度分别增加了37.55%、7.05%。较高种植密度(D_(2)、D_(3))下,V_(1)群体光合速率均显著高于V_(2)。综上,加大种植密度增加了迟直播油菜的群体光合面积指数,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冠层结构,提高群体光合速率与籽粒产量。与高秆油菜(平均2365.48 kg·hm^(-2))相比,半矮秆油菜在迟直播高密度条件下具有较高的透光率和群体光合速率,同时其收获指数高,从而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平均3057.32 kg·hm^(-2))。
    • 潘正茂; 许海涛; 李长红
    • 摘要: 【目的】探明夏玉米籽粒灌浆、冠层结构及产质量对播期与密度互作效应的响应规律,以期为豫南生态区玉米生产上适宜播期与密度的确定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方法】设播期与密度2个因素,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方法,研究5月25日(S_(1))、6月10日(S_(2))、6月25日(S_(3))3个播期和6.75万株/hm^(2)(D_(1))、7.50万株/hm^(2)(D_(2))、8.25万株/hm^(2)(D_(3))3个密度及播期与密度互作效应对夏玉米籽粒灌浆、冠层结构及产质量的影响。【结果】S_(1) D_(1)籽粒干物质积累量最大,S_(2) D_(1)平均灌浆速率最高;吐丝期S_(2) D_(2)叶面积指数最高,显著高于除S_(2) D_(3)、S_(3) D_(2)和S_(3) D_(3)外的其余处理,呈高效的冠层结构;S_(1) D_(1)穗部及底部叶片能够接收更多光能,有益于玉米籽粒充实灌浆,播种越晚、密度越高,越不利于粗淀粉、粗蛋白质及粗脂肪在玉米籽粒中的积累,适期播种与低密度互作能够提高玉米的品质;播期与密度互作显著影响行粒数、秃尖长和百粒质量,对穗长、穗粗和穗行数的影响不显著;S_(2) D_(2)产量最高,达9625.5 kg/hm^(2),较S_(3) D_(1)提高22.40%,播期与密度互作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依次为S_(2) D_(2)>S_(2) D_(3)>S_(1) D_(2)>S_(2) D_(1)>S_(1) D_(3)>S_(3) D_(2)>S_(3) D_(3)>S_(1) D_(1)>S_(3) D_(1),相同播期下随密度的增大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相同密度下随播期的延迟产量也呈相同的变化趋势。【结论】6月10日播种,密度为7.50万株/hm^(2)的群体分布更趋合理,有利于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质量协同发挥作用,其产量最高,达9625.5 kg/hm^(2)。
    • 毛金梅; 韩宏伟; 刘凤兰; 刘泉鑫; 翟飞飞; 祖力甫努尔·阿不都克力木
    • 摘要: 【目的】为南疆巴旦木合理树形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喀什莎车县巴旦木品种‘小软壳’为试材,采用田间调查法,对比研究疏散分层形、开心形和自然圆头形3种巴旦木树形的枝量及枝类分布、叶片质量、果实产量及品质。【结果】3种树形巴旦木植株冠层的总枝量分布比例由高到低依次均为上层、中层、下层,并且各层不同枝类比例由高到低依次均为短枝(93.36%~94.34%)、中枝(3.29%~4.03%)、长枝(2.28%~2.62%)。按照总枝量由大到小排序,各树形依次为疏散分层形、开心形、圆头形。从叶功能性状来看,疏散分层形植株的叶形指数最小,树冠中、下层叶片略厚,但叶片SPAD值与开心形植株无显著差异(P>0.05),树冠上、中层叶片干物质含量显著小于开心形植株(P0.05),疏散分层形和开心形植株果实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圆头形植株(P<0.05)。【结论】在3种巴旦木树形中,开心形的冠层结构最合理,疏散分层形次之,圆头形最差,巴旦木产区宜推广应用开心形树形。
    • 徐田军; 张勇; 赵久然; 王荣焕; 吕天放; 刘月娥; 蔡万涛; 刘宏伟; 陈传永; 王元东
    • 摘要: 以京农科728等24个我国生产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品种为研究材料,比较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冠层结构、光合及灌浆脱水特性差异,为适宜机收籽粒玉米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1)参试玉米品种平均机收产量、籽粒含水率、破碎率和杂质率分别为11,658.78 kg hm^(2)、24.66%、3.90%和0.83%。其中,以京2416为父本组配的京农科728等18个适宜机收籽粒玉米品种平均机收产量为11,802.70 kg hm^(2),显著高于郑单958和先玉335,分别增产7.69%和4.45%;收获时籽粒含水率均低于28%(平均为24.61%);破碎率低于5%(平均为3.42%),均达到国家机收籽粒标准。(2)以京2416为父本组配的京农科728等18个宜粒收玉米品种穗上茎叶夹角小,株型紧凑,冠层平均透光率高,冠层光分布更合理。(3)参试品种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平均为34.10μmol CO_(2)m^(-2)s^(-1)和8.91mg m^(2),其中以京2416为父本组配的18个品种净光合速率平均为35.21μmol CO_(2)m^(-2)s^(-1),较郑单958和先玉335高19.60%和6.73%;叶绿素含量平均为9.87 mg m^(2),较郑单958和先玉335高61.54%和68.43%。(4)以京2416为父本组配的18个品种灌浆速率和生理成熟后脱水速率分别平均为0.83 g 100-grain;d^(-1)和0.55%d^(-1),均显著高于郑单958和先玉335,表现为较低的收获时籽粒含水率。(5)相关分析表明,参试玉米品种产量与净光合速率、灌浆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净光合速率与茎叶夹角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透光率、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收获时籽粒含水率与破碎率、杂质率和生理成熟时籽粒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理成熟后脱水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灌浆速率呈显著负相关。由此可见,以京2416为父本组配的京农科728等18个玉米品种株型紧凑、冠层透光率高、光合能力强、籽粒灌浆和脱水速率高,可实现较低的籽粒含水率和较高的机收籽粒质量。
    • 田佳歆; 刘盛; 冯万斌; 赵士博; 王诗俊; 孙宇; 李恩鹏; 程福山
    • 摘要: 以吉林省临江林业局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分蓄积、间伐强度、冠层结构和林下光环境对草本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显著降低,冠层开度显著升高。各处理与对照相比,草本植物重要值大于1%的物种分别增多了12.50%、56.25%和50.00%,35%间伐强度的处理草本物种多样性最高。林下光辐射指标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冠层开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间伐能明显增加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建议间伐强度不宜超过35%。
    • 彭增莹; 申莹莹; 段松江; 吴一帆; 李宗润; 郭仁松; 张巨松
    • 摘要: 为研究缩节胺对不同施氮量棉田的调控作用,以新陆中88号为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置320(N)和480 kg·hm^(-2)(N)2个纯氮水平和67.0(H1)、150.0(H2)、260.5(H3)、371.0 g·hm^(-2)(H4)4个缩节胺剂量水平,研究不同处理下机采棉的株高日增量、株型、叶面积、比叶重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处理的冠层株型指标无显著差异,叶面积指数表现为随施氮量增多而增大;上部主茎节间长度、中上部果枝长度随缩节胺剂量增多而降低。N320水平下棉花叶片SPAD值和散射辐射透过系数(TC)较高;且在H3处理下,主茎叶片比叶重、单株结铃数及单铃重最大,施氮量和缩节胺用量对籽棉产量存在互作效应。综上,施氮量增多使棉花徒长,中期通风透光差;缩节胺剂量增多对棉花株型有明显抑制效果,但会降低单株结铃数与单铃重。因此,施氮量和缩节胺用量分别为320.0 kg·hm^(-2)和260.5 g·hm^(-2)时有利于塑造良好株型,既可以保持棉花后期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又可使田间中期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性,增加单株结铃数与单铃重,进而提高产量。
    • 王利青; 于晓芳; 高聚林; 马达灵; 胡树平; 郭怀怀; 刘爱业
    • 摘要: 为了明确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的光合和灌浆特性对增加种植密度的响应差异,为玉米合理增密增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我国1970s—2010s五个在生产中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品种为材料,设置了4.5万株hm^(-2)和10.5万株hm^(-2)两个种植密度,进行3年大田试验。对不同种植密度下,各年代玉米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叶片光合性能和籽粒灌浆特性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低种植密度下,2010s品种(登海618,Denghai 618,DH618)吐丝后穗位叶SPAD值、吐丝–吐丝后50 d穗位叶Pn和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均较1970s—2000s品种显著提高了2.18~12.05、0.57~4.88μmol CO_(2)m^(-2)s^(-1)和0.02~0.09 g kernel^(-1)d^(-1),活跃灌浆期显著延长了2.62~4.74 d,从而使其粒重和产量显著增加(P<0.05)。增密后,1970s和1980s品种产量降低,1990s品种产量变化不显著,而2000s和2010s品种产量显著增加,且2010s品种产量增加幅度最大,达到2.11 t hm^(-2)。进一步对光合性能、灌浆特性与百粒重和产量等指标的相关分析表明,高种植密度下2010s品种的百粒重对活跃灌浆期依赖程度增大(r=0.70),其在吐丝期、乳熟期和成熟期均较1970s—2000s品种保持相对高的SPAD(提高了6.42%~41.92%),延缓了叶片衰老,使花后玉米叶片仍维持较高的光合势(leaf area duration,LAD)和吐丝后30~50 d的Pn(提高了1.09%~88.95%),从而积累了较多的光合产物,促使活跃灌浆期延长8.73%~15.80%,平均灌浆速率增加了3.39%~24.33%,进而维持了相对稳定的百粒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