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十三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
第十三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

第十三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浙江安吉
  • 出版时间: 2017-11-20

主办单位:;中国林学会;;浙江省林业厅;;

会议文集:第十三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以安徽省黄山区毛竹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4个密度梯度(D1~D4)毛竹林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分析了各土壤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毛竹立竹度的增大,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呈现先升高而后趋于稳定的趋势,而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亦先升高而后下降;综合来看,以立竹度为2400株·hm-2毛竹林的土壤酶活性最高.同时,土壤酶活性在垂直空间上呈现规律性变化,研究的各类酶均以表层(0~20cm)土壤的活性最高,而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迅速下降.相关性分析表明,0~60cm土层的土壤酶活性与林分密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毛竹林科学经营模式中合理密度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指导.
  • 摘要:本文采用成对分析法,对北京早园竹开花竹林和正常竹林的土壤主要养分含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竹林土壤中各种养分含量严重不平衡.钾肥丰富,氮肥处在正常水平,磷肥亏缺严重,特别在15-35cm的土层.2.竹林开花对氮肥、磷肥有明显的消耗.3.不同土层间的肥力差异较大,肥力集中在土壤表层(0-5cm),随着土层加深,肥力下降明显.建议将10-30cm的土层作为竹林施肥的目标层.
  • 摘要:雷竹是中国优良的笋用竹种,是区域特色竹笋业和农民家庭经济收入来源的重要资源.有机材料林地覆盖是显著提高竹林经济产出的有效途径,但不合理的林地覆盖会造成土壤发生机械结构劣化、持水性能下降、酸化、养分失衡、毒害化学物积累和微生物区系变化等物理、化学和生物性劣变的负面影响,致使竹林自我更新能力严重下降,导致竹林退化.针对林地覆盖雷竹林退化的主要成因提出了土壤物理结构改良、酸碱度人工调节、有效养分释放、毒害化学物生态降解或固定、林地存留覆盖物微生物促腐等覆盖退化雷竹林恢复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
  • 摘要:通过对江西省永丰县官山林场4种施肥处理(45%矿渣肥、39%矿渣肥、毛竹专用肥和对照)毛竹林进行调查,对不同施肥处理毛竹地上部分营养器官N、P、K养分含量及它们随年龄增加的变化规律和养分积累、空间分配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肥对不同年龄毛竹地上器官N、P、K养分含量影响不同.45%矿渣肥处理毛竹杆N含量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枝和叶N含量呈现升—降的趋势;毛竹专用肥竹叶及对照处理竹枝N含量呈现“V”型的变化趋势,39%矿渣肥及对照处理毛竹秆和叶N含量呈现降—升—降的变化趋势;39%矿渣肥处理毛竹枝和毛竹专用肥处理毛竹秆、枝N含量呈现升—降—升的变化趋势;不同施肥处理毛竹地上器官P含量和K含量随着年龄的增加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从不同年龄平均养分含量的多重比较可以看出,毛竹地上器官平均NPK含量均表现为Ⅰ度>Ⅱ度>Ⅲ度>Ⅳ度,Ⅱ度和Ⅲ度竹地上器官NP含量差异不显著,均显著小于Ⅰ度,显著大于Ⅳ度竹;不同器官平均K含量在不同年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从不同器官平均养分含量的多重比较结果可以看出,毛竹地上器官平均NP含量表现为叶>枝>秆,平均K含量表现为叶>秆>枝,不同部位间含量达到极显著差异;从不同施肥处理平均养分含量的比较结果可以看出,较对照,3种施肥处理均能极显著提高毛竹地上器官的平均NP含量,毛竹专用肥处理毛竹地上器官平均K含量极显著大于对照,而45%矿渣肥处理和39%矿渣肥处理毛竹地上器官平均K含量极显著小于对照.施肥能够有效提高竹林地上器官对NPK养分含量的积累,其中以45%矿渣肥处理作用最强,毛竹专用肥次之,39%矿渣肥处理再次之.
  • 摘要:毛竹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经济竹种,对区域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但在经营中存在过度依赖使用化学肥料的问题.为了探明沼液施肥对雷竹新竹生长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测定了全年一次性沼液施肥处理(施肥量0、22.5、45.0、67.5t.hm-2)的试验毛竹林新竹质量、叶片SPAD值、鞭根根系活力和土壤基本化学性状指标.结果表明,沼液施肥毛竹林立竹密度变化不明显,新竹数量、胸径、全高、枝下高、胸高壁厚及叶片SPAD值、鞭根根系活力均显著提高,且45.0t.hm-2和67.5t.hm-2沼液施肥量处理的新竹胸径、全高、叶片SPAD值和鞭根根系活力差异不显著,均显著高于22.5t.hm-2沼液施肥量处理;沼液施肥显著提高毛竹林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和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均显著提高,而45.0t.hm-2和67.5t.hm-2沼液施肥量处理的毛竹林土壤pH值和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差异不明显,均显著高于22.5t.hm-2沼液施肥量处理.研究表明,沼液施肥可明显提高毛竹林新竹质量,改善毛竹林土壤基本化学性状,试验毛竹林适宜的沼液施肥量为45.0t.hm-2.
  • 摘要:土壤酸化会活化土壤中的重金属,从而抑制雷竹的生长,提高潜在竹笋重金属污染风险.施用石灰是竹林经营常用的土壤改良方式,本研究以土壤酸化的雷竹林地为研究对象进行田间试验,通过设置不同石灰施用量,研究石灰对于酸性雷竹林土壤化学性质及重金属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石灰处理80天后,雷竹林地土壤pH值显著上升,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显著上升,同时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含量明显下降,生物可利用性显著降低,石灰在此过程中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土壤pH与土壤有效态重金属显著相关.合理施用石灰,可以缓解土壤酸化,有效降低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性.在施用不同量的石灰后,Cu、Zn、Pb、Cd、Cr、Ni等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有效态含量显著降低,同时,重金属形态大多由腐殖酸结合态转化为铁锰氧化态.可见,石灰的施用抑制了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在不同石灰施用量处理下,雷竹新竹竹叶重金属含量明显减少,大多数矿质元素的含量显著增加,但当石灰施用量超过0.8kg·m-2时,效果下降.
  • 摘要:高节竹是优良的笋材兼用竹种,生态适应性强.采取覆土控鞭经营措施能显著提高高节竹笋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及竹林经济效益.为摸清覆土控鞭栽培对高节竹生长的影响,为高节竹林高效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测定了覆土控鞭栽培与对照高节竹林1-3年生立竹叶片的主要叶性因子和碳、氮、磷含量,分析高节竹叶片形态和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对覆土控鞭栽培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覆土控鞭栽培2年后,高节竹1-3年生立竹叶片变细长,单叶面积和比叶面积略有增大,单叶重和叶片厚度稍有下降,叶片形态指标覆土控鞭栽培和不覆土栽培竹林间差异均不显著.覆土控鞭栽培的高节竹林1-3年生立竹叶片碳含量显著升高,氮含量略有升高,磷含量稍有下降,C/N和N/P均有所升高,而C/P显著升高.说明覆土控鞭栽培对高节竹叶片形态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对高节竹光合碳同化能力和氮、磷养分利用效率有促进作用,可见高节竹林采取科学的覆土控鞭高品质竹笋栽培措施能达到高效可持续经营的目标.
  • 摘要:研究选取了分布于中国亚热带地区的8个典型竹种,分别对不同竹种年凋落物量及土壤不同土层中有机碳及硅的含量和储量进行测定,通过分析林下不同土层中有机碳及硅的积累规律,探索亚热带竹林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及硅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对大部分竹种来说,有机碳及硅的含量在不同土层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2,3).8种竹林表层土中有机碳的含量及0~100cm土壤中有机碳的平均含量大小顺序分别为箬竹(53.5±1.0g·kg-1)>石竹(37.4±1.6g·kg-1)>水竹(29.2±4.5g·kg-1)>苦竹(29.1±2.2g·kg-1)>毛竹(18.6±5.0g·kg-1)>淡竹(18.3±6.0g·kg-1)>茶杆竹(15.2±1.1g·kg-1)>高节竹(10.8±1.4g·kg-1)和箬竹(30.4±0.9g·kg-1)>水竹(20.1±4.9g·kg-1)>石竹(19.4±2.8g·kg-1)>苦竹(17.5±0.9g·kg-1)>毛竹(12.1±0.9g·kg-1)>茶杆竹(10.4±0.5g·kg-1)>淡竹(9.8±2.2g·kg-1)>高节竹(7.1±0.3g·kg-1).而8种竹林凋落物年产量大小顺序为茶杆竹(7440kg·ha-1yr-1)>高节竹(7140kg·ha-1yr-1)>苦竹(6910kg·ha-1yr-1)>毛竹(5251kg·ha-1yr-1)>水竹(4609kg·ha-1yr-1)>淡竹(3590kg·ha-1yr-1)>石竹(3304kg·ha-1yr-1)>箬竹(1857kg·ha-1yr-1).说明无论是土壤有机碳及总硅的含量还是储量均受竹林凋落物的影响较小,有关森林碳汇的研究不能仅基于植被生物量或凋落物的产量,而要将土壤、环境、气候以及凋落物本身的特性考虑在内.
  • 摘要: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属于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单轴散生竹,是我国栽培历史悠久、面积最广、经济价值最高的竹种.在长期的自然演化与人工栽培过程中,毛竹种内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变异,形成了一系列较为稳定的变异类型,龟甲竹就是其中一种常见的变种,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外观上,区别于毛竹的秆茎通直,龟甲竹在其竹秆中下部的节间(1-27节)异常短缩、膨大,并且节间歪斜,竹节节纹交错,斜面突出,交互连接成不规则相连的龟甲状,愈基部的节愈明显.
  • 摘要: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不同年生慈竹的叶片进行比较解剖研究.研究表明,表皮细胞长度6.8~18.9μm,宽度:3.36~15.99μm;泡状细胞一般为1~5个,长度为16.68~59.99μm,宽度为8.58~47.49μm;叶肉细胞长度8.60~26.65μm,宽度3.22~8.46μm;气腔长度25.43~91.88μm,宽度8.03~23.08μm;薄壁细胞长度5.08~18.39μm,宽度3.50~13.33μm,厚壁细胞长度3.56~11.42μm,宽度2.45~8.24μm.不同年生慈竹叶片之间解剖结构并没有太大区别,慈竹叶片在解剖结构上存在变异,各指标变异系数范围为17.58%~30.02%,变异系数均在15%以上;构建了慈竹叶片各类细胞长宽之间的回归方程,可用各类细胞的宽度对各类细胞的长度进行预测.发现不同秆龄的不同细胞长度与宽度存在显著差异.
  • 摘要:目的:以南京林业大学竹种园内开花的翠竹花粉为试验材料,研究在不同条件下花粉的活力和储藏效果,为翠竹杂交育种的生产实践提供基础理论数据. 方法:利用花粉离体培养法研究花粉在不同培养基组分、不同采样时间、不同温度及储藏条件下的萌发特性. 结果:翠竹花粉在不同浓度配比的培养基中萌发率差异显著,以10%蔗糖+0.01%H3BO3+0.06%CaCl2·2H2O培养基上培养2.5h花粉萌发率最高;一天之中以上午9时的花粉萌发率最高;翠竹花粉离体萌发适合的温度范围较宽,在26~30°C内花粉都有较高的萌发率.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翠竹花粉萌发率逐渐下降;不同储藏方式对花粉的萌发率有较大的影响,花粉在保存过程中不干燥的效果好于干燥,4°C低温保存下萌发率相对较好,可延长花粉的储藏寿命,96h后仍保有活力. 结论:翠竹花粉在10%蔗糖、0.01%H3BO3、0.06%CaCl2·2H2O的培养基中萌发效果最好,萌发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6~30°C,在储藏过程中低温不干燥的环境有利于延长花粉寿命.
  • 摘要:竹类植物果实不耐贮藏,为了探究影响翠竹果实生活力的主要因素,以便为翠竹果实的保存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南京林业大学竹园内2016年5月收获的翠竹果实为材料,通过测量其形态指标以及不同梯度含水率果实的千粒重,并将其含水率阴干成三个不同梯度,分别贮藏在四种温度下,贮藏期1年,定期分析含水率与贮藏温度对翠竹果实生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翠竹果实长椭圆形,腹部纵沟槽明显,长、宽(带稃)差异显著.初始含水率为31.7%的果实的千粒重为110.86g(带稃),103.54g(去稃).翠竹果实若贮藏6个月以内,宜采用含水率为24.14%贮藏温度为4°C的保存条件.翠竹果实若贮藏6个月以上,宜采用含水率为8.72%贮藏温度为-20°C的保存条件.在翠竹果实贮藏过程中,含水量与贮藏温度是影响翠竹果实生活力的重要因素.
  • 摘要:目的: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BL)是一种高效的植物激素,能够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光形态建成,尤其是对单子叶植物细胞径向延长起关键性作用.油菜素内酯受体激酶是唯一的BL信号识别受体,其表达量升高有助于提高BL利用率.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毛竹油菜素内酯受体激酶同源基因PeBRLs的结构特点,蛋白质性质和表达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揭示其在毛竹快速生长发育阶段茎秆伸长中的作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和水稻(Oryza sativa)中油菜素内酯受体激酶基因序列为诱饵,应用同源比对的方法获取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中PeBRLs基因信息.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基因结构、蛋白质理化性质、亚细胞位置预测、保守结构域和进化关系等,应用荧光定量PCR分析PeBRLs在毛竹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笋中的表达模式. 结果:结果表明,在毛竹基因组中共获得8条BL受体激酶基因同源序列,属于4个亚家族,BRL1(PeBRL1-1和PeBRL1-2)、BRL2(PeBRL2-1)、BRL3(PeBRL3-1)与BRL4(PeBRL4-1、PeBRL4-2、PeBRL4-3和PeBRL4-4).8个PeBRLs编码氨基酸的长度介于858aa~1224aa之间,分子量为92kDa~130kDa.PeBRLs结构相对保守,除PeBRL1-1具有两个跨膜结构域外,其它均只有一个跨膜结构域;其激酶区均具有BL受体激酶特有的3个保守结构域(ATP结合位点、多肽底物结合位点和活性环结构).8个PeBRLs全部定位在细胞膜上,属于典型的膜嵌合蛋白.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每个亚家族成员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基本一致,但不同亚家族之间差异明显;在不同高度的竹笋中,PeBRLs的表达呈现为4种变化趋势,即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PeBRL1-1、PeBRL1-2、PeBRL2-1和PeBRL4-4)、先上升之后下降(PeBRL3-1)、先下降之后上升(PeBRL4-1)和持续下降(PeBRL4-2和PeBRL4-3). 结论:8个PeBRLs的基因结构、表达模式均存在差异,表明它们在毛竹不同组织以及笋的不同发育阶段可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 摘要:IDD基因家族编码一种混合型的转录因子,本文通过本地Blast从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基因组数据库获取到了9个IDD家族基因,并命名为PhID1和PhIDD1-8,其氨基酸序列均具IDD-domain结构特征,一个假定的核定位信号、2个C2H2和2个C2HC.氨基酸理化性质分析发现,PhIDD蛋白均为亲水性蛋白,含量较多是丙氨酸(Ala)、丝氨酸(Ser)和甘氨酸(Gly),全序列等点电分布在8.8-9.7之间,仅PhIDD2的等电点为5.9.除PhIDD2外,IDD domain的等电点与全序列等电点基本一致.PhIDD蛋白二级结构含量分析发现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含量最多,β-转角和延伸链分布在整个蛋白中.蛋白磷酸化位点预测结果显示磷酸化位点数量在20-29个不等.三维结构分析显示,PhIDD1在63-175氨基酸处,会形成α-螺旋,β-折叠及无规则卷曲及明显的锌原子结合位点.
  • 摘要:IDD基因家族编码一种混合型的转录因子,多数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真核基因的表达受多种因素的调控,其中启动子在转录水平上的调节作用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对毛竹IDD基因家族各成员上游顺式元件的详细分析未见报道.本研究截取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IDD家族8个基因(PhIDD1-2,PhIDD4-8和PhID1)起始密码子前2000bp序列,顺式作用元件分析显示,这些基因启动子中均存在TATA框和CAAT框,除此之外,上游调控区域还存在光响应元件、激素响应元件、逆境胁迫元件以及其他响应元件,其中有些元件是某个基因所特有的,表现出该基因家族各基因独特的表达模式,也表明该家族基因的功能分化,参与植物发育的各个阶段.
  • 摘要:TCP蛋白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信号转导以及生理生化刺激响应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是世界上生长速度最快的植物之一,在我国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为了解TCP基因家族在毛竹基因组中的数量和表达,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毛竹TCP基因家族进行全面概述,包括基因结构、进化关系、保守结构域等.结果显示,毛竹基因组中含有19个基因编码TCP转录因子,依次命名为PheTCP1-PheTCP19,蛋白质大小为100~406aa,等电点为4.85~10.70,均是疏水性蛋白;PheTCPs基因结构较为简单,大部分不含内含子;发现所有PheTCPs转录因子具有高度保守的TCP结构域;19个PheTCPs隶属于2个组:ClassⅠ和ClassⅡ,ClassⅡ进一步划分为CIN、CYC/TB1两个亚类.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毛竹TCP基因家族各成员的功能特点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摘要:萜类化合物是植物次级代谢物中最庞大的类别,在植物生长发育以及与周围环境的作用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萜类合成酶(TPS)是萜类化合物合成的关键酶.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本文对毛竹(Phyllostachysedulis)TPS家族成员进行了鉴定,并就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基因结构、进化关系、功能分化及启动子元件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毛竹全基因组含有14个TPS候选基因,大小为693-2439bp,编码蛋白等电点为5.08-8.17;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13个毛竹TPS成员能获得信号肽位置,其中6个定位在细胞质;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毛竹含有TPS-a、TPS-b、TPS-e/f、和TPS-g4个亚家族,成员数目分别为6,5,2,1;启动子分析获得50个元件,可分为6大类,其中光响应相关元件数量最多,共包含17个顺式调控元件.本研究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初步分析了毛竹TPS家族的特征和进化关系,为深入分析该家族的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 摘要:NAC(NAM,ATAF1/2和CUC2)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器官建成、激素调节和防御抵抗多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毛竹基因组数据库bamboo GDB中得到PeNAC10的编码区预测序列,并进行克隆.该基因编码区为1086bp,可编码362个氨基酸.基因组分析显示,PeNAC10有3个外显子,2个内含子.蛋白质功能分析显示,PeNAC10可能参与毛竹的激素调节、干旱胁迫、盐胁迫、寒冷胁迫等非生物胁迫.
  • 摘要:NAC(NAM,ATAF1/2,CUC2)转录因子家族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其参与植物多种生物过程:生长发育、器官建成、胁迫应答、激素信号和植物衰老等.为了探讨NAC转录因子在毛竹衰老中的作用,本文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花的总RNA的反转录产物为模板,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从毛竹中分离得到1个PheNAC6基因.对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及其表达特性进行了分析,序列分析PheNAC6含有完整编码区及NAM结构域,长1023bp,编码340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显示PheNAC6与水稻中与衰老相关的基因OsNAC2的同源性为77%;启动子序列分析显示PheNAC6启动子区域具有光反应元件,植物激素相应元件,胁迫诱导响应元件等多种顺式作用元件.笋发育过程的转绿组测序显示其在冬笋期和春笋发育的早期表达水平均相对较低,在笋发育的后期及成熟期显著上调表达,花发育的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其在花发育的四个时期均有相对高的表达水平.另外PheNAC6在毛竹叶片从展初期至功能叶,最后到衰老叶的过程中一直上调表达.以上结果表明PheNAC6可能与毛竹笋的成熟、开花衰老及叶片的衰老相关.
  • 摘要: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CCR)是木质素生物合成的关键酶之一,对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碳流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CR基因的分子特征和表达模式对于揭示影响竹子材性的木质素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同源序列比对的方法在毛竹基因组中获取13个CCR基因同源序列,其中9个具有完整的保守结构域,依次命名为PeCCR1~PeCCR9.PeCCRs基因的内含子数量、长度和位置均存在较大差异,如PeCCR2有5个内含子,而PeCCR5没有内含子;内含子最长的为4090bp,最短的仅为89bp.PeCCRs编码的氨基酸序列长度范围为136~391aa,推测分子量在14.97~43.05kDa之间,理论等电点介于5.60~8.31之间.PeCCRs的氨基酸序列在N-端和C-端均存在明显的差异,二级、三级结构进一步显示了其差异,但中部序列具有很高的一致性,都含有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家族蛋白特有的保守结构域和催化位点,表明其进化上是比较保守的.基于转录组数据的基因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表明,PeCCRs在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明显,如PeCCR6在盛花期花序、鞭和笋中均未检测到基因表达,PeCCR9在盛花期花序中的表达是所有PeCCRs最高的,而PeCCR5在50cm笋中则是所有检测到PeCCRs中最低的.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毛竹CCR基因家族成员的功能提供了参考,为利用基因工程调控竹子木质素提供了依据.
  • 摘要:为了解决黄竹分株,扦插等无性繁殖方式存在系统年龄的问题,以黄竹成熟种胚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黄竹愈伤诱导、愈伤分化不定芽以及生根的影响,建立稳定的繁殖再生体系.结果表明:黄竹愈伤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2,4-D5mg·L-1+KT0.4mg·L-1+Pro500mg·L-1+CH500mg·L-1,诱导率达到73%.愈伤组织分化最佳培养基为MS+6-BA3mg·L-1+NAA1mg·L-1+KT1mg·L-1.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6-BA0.3mg·L-1+NAA3mg·L-1+IBA0.5mg·L-1.组培苗移栽到体积配比为1:1的珍珠岩和腐殖土的基质中,成活率达到100%.
  • 摘要:漫漫“丝绸之路”,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之道,友好往来的友谊之路,融合东西方文明的文化之路.竹子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大象征,探寻“丝绸之路”上的竹,无疑对弘扬竹文化,发展竹产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 摘要:浙江省是全国主要竹区之一,全省现有竹林面积1350.9万亩,年均产毛竹约1.88亿根,竹类产品加工企业4000余家,2016年全省竹业总产值469.6亿元,全省有41个县(市、区)的竹业产值超亿元.近年来,在浙江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相继出台了各项扶持政策,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加强了技术创新与推广,基地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加工产业规模不断拓展,竹林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极大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成为浙江最具优势的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
  • 摘要:安吉地处浙江省西北部,县域面积1886平方公里,人口46万,森林覆盖率70.1%.全县有林地面积203万亩,其中竹林面积101万亩,是中国著名竹乡.先后获得"中国竹地板之都"、"中国竹凉席之都"、"中国竹纤维名城"等国字号荣誉.2016年,安吉竹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其中一产7亿元,二产134.7亿元,三产58.3亿元.安吉以全国1.8%的立竹量,创造了占全国10%以上的竹产值.一根翠竹接二连三,成了县域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在解决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正是习总书记"两山"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安吉县竹产业正处在转型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破解竹产业发展瓶颈,继续引领全国,成为县委县政府面临的最大课题,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多方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我县形成并实施了“五个一”的竹产业振兴计划。
  • 摘要:根据采自华东地区的一些刚竹属植物居群中的可靠花枝标本和现场观察记载,首次描述和增补了白哺鸡竹、瓜水竹、谷雨竹、云和哺鸡竹的花部形态,并提供了显示其花枝外貌的照片.所有的凭证标本均保存于安徽省广德县林业科学研究所竹类标本室.
  • 摘要:本文对9属13种竹类植物果实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并对果实的带稃长、带稃宽、带稃长宽比、去稃长、去稃宽、去稃长宽比以及千粒质量等形态指标进行了方差和变异系数分析.结果表明:13种竹类植物果实均为基本型颖果,外带内、外稃,果皮质薄不开裂;外稃顶端多数不具芒;果实多具明显的腹部纵沟槽;稃片颜色多呈灰褐色、黄褐色、棕色、灰色或灰绿色;成熟果实颜色多为棕色、棕黑色、棕红色、黄棕色、灰色、灰褐色、黄褐色、黑褐色或褐色;果实形状基本为椭圆形类、卵圆形类和长圆柱形类.供试13种竹类植物间的果实带稃长、带稃宽、带稃长宽比、去稃长、去稃宽、去稃长宽比以及千粒质量均有极显著差异,并且这7个指标的种间CV值分别为34.60%、28.19%、54.63%、21.22%、27.96%、38.19%和57.38%,但各指标的种内CV值明显小于其种间CV值.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果实竹类植物果实外稃顶端是否具芒、稃片颜色、稃片对果实的包裹程度、稃片长度与果实长度的关系、去稃果实形状、成熟果实颜色、腹部纵沟槽是否明显和花柱是否宿存等特征可作为竹类植物属和种分类的参考依据;其中,果实千粒质量、带稃长宽比和去稃长宽比较果实长和宽更适合作为竹类植物种的分类依据.此外,13种竹类植物中,刚竹属(Phyllostachys Sieb.et Zucc.)刚竹组(Sect.Phyllostachys)的毛竹〔Phyllostachysedulis(Carr.)J.Houz.〕、淡竹(P.glauca Mc Clure)和乌哺鸡竹(P.vivax Mc Clure)的果实形态极其相似,均具有较长的宿存花柱,明显异于其他竹类植物的果实,可将此特征作为刚竹属种类的识别特征之一.
  • 摘要:对金佛山方竹竹鞭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采用形态特征,组织发育成熟度的规律综合判断竹鞭相对年龄;2、竹鞭上活芽数在幼龄鞭和壮龄鞭最多,随后随着年龄增长,活芽数急速下降;3、1龄鞭无岔鞭,随着年龄增长,岔鞭数逐年增多,6~7龄鞭岔鞭数与4~5龄鞭持平;4、对竹林不同位置及不同长向的竹鞭进行调查分析,节径及节长并无明显差异;5、竹林边缘的隔离者总长度大于竹林内部,边缘隔离者长度小于内部.
  • 摘要:通过对金佛山方竹笋不同部位的主要营养物质、氨基酸和矿质元素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金佛山方竹笋含水量、粗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由笋基部至笋尖逐渐增加,笋尖含水量、粗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分别是基部的1.05倍、2.9倍、1.7倍;中部的1.02倍、1.2倍、1.2倍.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则是中部含量最高,但笋中部氨基酸种类比笋尖和基部少两种,笋尖和基部氨基酸含量较低但种类丰富.金佛山方竹笋中含有人体必需的铜、铁、锌、锰、等微量元素和磷、钾、钙、镁、钠等常量元素,除了钠和钾是中部含量最高,其余矿质元素含量由笋基部至笋尖逐渐增加.总体来说,金佛山方竹笋尖营养价值最高.笋中部营养价值较高且味道鲜美,基部营养和口感均较差.
  • 摘要:为了揭示厚竹(Phyllostachys edulis'Pachyloen')孕笋成竹过程中竹鞭系统内源激素的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规律,探索内源激素间的协同和拮抗作用对厚竹孕笋成竹的调控作用,分别采集笋芽萌动、竹笋生长和新竹长成期厚竹的鞭节间、鞭节、鞭根和鞭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4个器官中的吲哚-3-乙酸(IAA)、赤霉素(GA)、玉米素核苷(ZR)和脱落酸(ABA)含量,分析4种内源激素的分布特征、动态变化及各种激素间的含量比值.结果表明:在整个孕笋竹成竹期,厚竹竹鞭系统中ABA和IAA含量显著高于GA和ZR含量,ABA和IAA之间及GA和ZR之间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发育期内源激素含量有所不同,笋芽膨大期ABA>IAA>GA>ZR,相同内源激素在不同器官中含量差异不显著;竹笋生长期ABA>IAA>ZR>GA,内源激素水平较低,鞭节间和鞭节中内源激素含量显著高于鞭根和鞭芽;新竹长成后,鞭节和鞭芽中内源激素含量为ABA>IAA>ZR>GA,而鞭节间和鞭根中为IAA>ABA>ZR>GA.同一器官中不同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趋势和变化幅度均有差异,不同器官中相同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趋势相似,但变化幅度不同.IAA含量在鞭节间、鞭根和鞭芽中先降低后增加,在鞭节中变化非常小.GA含量在4个器官中均是前期迅速下降,后期变化平稳.ZR含量在4个器官中均呈逐渐升高趋势.ABA含量在鞭节间前期变化较小,后期显著降低;在鞭节、鞭根和鞭芽中先降低后增加.竹鞭系统中内源激素之间的协同和拮抗作用对孕笋成竹的影响比较大,其中ZR和GA之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的影响非常显著,促进生长类激素与抑制生长类激素间的协调或拮抗作用次之,ZR和GA与IAA之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的影响相对较小.
  • 摘要:以2a生绿竹的粗壮侧枝为实验材料,采用600mg·L-1的ABT#1先处理5min,以黄泥土+泥炭土(1:1)为扦插基质,进行扦插.测定插条生根类型和扦插生根过程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相关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绿竹扦插生根属于潜伏不定根原基生根型.在扦插生根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是先降低后上升;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变化是先上升后降低再上升.在不定根萌发期(0-14d),POD、IAAO、PPO、SOD活性呈上升趋势;在不定根形成期(14-21d),POD、PPO活性下降,IAAO活性急剧上升,SOD活性保持稳定;在不定根的伸长期(21d后),POD、IAAO、PPO活性下降,SOD活性略上升.在不定根原基萌发阶段,POD、IAAO、PPO活性升高,能降解插条内IAA或形成“IAA-酚酸化合物”,促进不定根形成.在不定根伸长时期,POD、IAAO、PPO活性降低,有利于IAA含量积累,有利于不定根的表达和伸长.SOD是保护酶,高活性的SOD有利于插条在逆境中生存.
  • 摘要:以矢竹(Pseudosasa japonica)、花叶矢竹(P.japonica f.akebonosuji H.Okamura)和曙筋矢竹(P.japonicaf.akebono)为研究对象,借助叶绿体超微结构和荧光动力学曲线的变化揭示不同叶色矢竹的光系统活性和光合特性差异.结果表明:三个竹种的光合色素含量差异明显,除花叶矢竹条纹叶白色部分叶绿体内无完整类囊体片层结构外,绿条纹和曙筋矢竹的基粒数明显少于矢竹,叶绿体发育成熟度不一致;OJIP曲线及参数表明花叶矢竹条纹绿叶和曙筋矢竹PSⅡ反应中心开放降低程度低于矢竹,捕获能量用于电子传递份额变小,PSⅡ活性变弱;而曙筋矢竹叶片P700至QA的电子传递链氧化还原平衡偏向于还原侧,推测其PSI反应中心P700至PSⅡ初级电子受体QA电子传递链受损.因此,光系统PSⅡ活性变化导致的叶绿体发育不成熟,可能是导致矢竹类叶色差异的直接原因.
  • 摘要:以1年生银丝竹盆栽苗为试验材料,测定并比较了银丝竹的全绿叶、花叶和全白叶3种叶色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光响应曲线、气体交换参数(Gs、Ci、Tr、WUE)、CO2响应曲线,旨在探究银丝竹不同颜色叶片的光合能力.结果表明:(1)银丝竹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叶绿素(a+b)、叶绿素a/b以及叶绿素/类胡萝卜素6种光合色素含量存在关系:全绿叶>花叶>全白叶.(2)全绿叶的初始量子效率(α)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显著高于花叶(P<0.05),暗呼吸速率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花叶的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高于全绿叶,但差异不显著(P>0.05);全绿叶的初始羧化效率(CE)、光合能力(Amax)、CO2饱和点(CSP)和光呼吸(Rp)都高于花叶,而花叶具有较高的CO2补偿点(CCP).(3)银丝竹不同颜色叶片的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都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大而增加,且存在全绿叶>花叶>全白叶的关系;胞间CO2浓度(Ci)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且存在全绿叶<花叶<全白叶的关系.本研究表明:银丝竹是一种阳性的竹类植物;花叶光合能力和利用弱光的能力较差,但花叶利用强光的能力比全绿叶片高.
  •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苦参和决明的光响应生理参数,探讨苦参和决明对不同立竹密度的毛竹林下光环境的适应规律,为毛竹林下苦参和决明的复合经营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以毛竹林下种子播种的固氮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和决明(Catsia tora L.)幼苗为试验材料,选择立地条件和经营水平一致,立竹密度为低(1600±200株·hm-2)、中(2400±200株·hm-2)、高(3200±200株·hm-2)的3种试验毛竹林,采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和指数模型4种光响应模型拟合. 结果:表明:在不同立竹密度的毛竹林下,苦参和决明拟合的MSE、MAE值均是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最小,直角双曲线模型最大,MSE、MAE预测值也是直角双曲线模型大于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4种模型拟合的苦参和决明的α、Pnmax、Rd、Lcp存在差异,苦参和决明在不同立竹密度的毛竹林下4种模型拟合的α均不同,Pnmax、Rd、Lcp总体上是直角双曲线模型最大,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较小,并且只有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可以直接计算出Lsp;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除直角双曲线模型外,其余3种模型拟合的苦参和决明净光合速率随光强的增强而增加,但光强超过光饱和点后,净光合速率随光强的增强而降低,且不同立竹密度的毛竹林下苦参和决明4种光响应拟合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是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最大. 结论:说明拟合不同立竹密度毛竹林下苦参和决明的光响应曲线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更精确.
  • 摘要:目的:花叶矢竹(Pseudosasa japonica f.akebonosuji H.Okamura)复绿模式复杂,全白叶或条纹叶白色部分逐渐转绿,不同叶片的叶绿体发育程度及展叶后复绿的速度不一,通过无损伤测量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筛选不同复绿程度的叶片进行研究,揭示花叶矢竹白叶复绿过程的叶绿体超微结构、光合色素含量及光合特性之间的关系,为探讨白化突变材料的复绿机理及观赏竹繁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以花叶矢竹花叶株白色不同复绿程度的叶片为研究材料,绿叶株相同位置绿叶为对照组CK(100%),按照复绿程度为0,10%,30%,50%,70%,90%划分六个阶段,对其光合色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光响应曲线、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量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观察等几个方面探究花叶矢竹复绿期的生理生化水平的变化. 结果:花叶矢竹白叶色素含量极低,叶片复绿过程中,光合色素含量逐渐升高,而完全复绿叶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正常绿叶的87.02%、98.20%、89.37%、85.02%,叶绿素b恢复至绿叶水平,但叶绿素a、总叶绿素及胡萝卜素含量均未达到绿叶水平;白叶无光合特性,复绿叶的净光合速率显著升高,气孔导度在复绿一定时期后趋于稳定,胞间CO2浓度显著降低,表明复绿叶片光合速率变化受非气孔因素影响;复绿叶片光饱和点升高,光补偿点降低,复绿叶暗呼吸速率与绿叶无显著差异,完全复绿叶表观量子效率仅为绿叶的78.66%;荧光参数Fo、NPQ呈先上升后下降,Fv/Fm、Y(Ⅱ)和ETR均显著升高,说明光合色素含量升高时PSⅡ反应中心捕光能力和光化学转化效率逐渐恢复,用于热耗散的能量逐渐减少;qP在复绿初期变化缓慢,到复绿后期变化不大,表明叶绿素a/b反应中心开放比例受复绿过程影响不大;叶绿体超微结构变化显著,白叶叶绿体无成熟类囊体片层结构,绿叶叶绿体类囊体垛叠清晰均匀,复绿叶叶绿体内膜结构逐渐恢复正常. 结论:光合色素累积及类囊体片层有序排列、垛叠是导致花叶矢竹复绿叶片光合功能逐渐恢复的两个重要的非气孔因素.
  • 摘要:光合特性在竹种选育中是非常重要的生理指标,由其所决定的光合作用的程度是植物生长和物质积累的基础.掌握并了解不同竹种的光合性能及其合成同化物的能力是很值得探索的重要问题.试验采用Licor-6400.02B仪器研究引种竹子的光合特性,研究结果显示10个不同引种竹之间的净光合速率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金丝慈竹(N.affinis cv.Viridiflavus)的净光合速率最高,Pn值平均达到4.48μmol·m-2·s-1,花巨竹(Gigantochloa verticillata)次之,平均值在4.039μmol·m-2s-1,青丝黄竹(Bambusa eutuldoides McClure var.viridi-vittata(W.T.Lin)Chia)最低,Pn值维持在1.339μmol·m-2·s-1.运用非直角双曲线法求得的10个引种竹的LCP(光补偿点)在16.07~42.00μmol·m-2·s-1之间,LSP(光饱和点)在245.67~352.45μmol·m-2·s-1之间.其中LCP最小的为花巨竹16.07μmol·m-2·s-1,最大的为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Lodd.ex Lindl.)Munro)42.00μmol·m-2·s-1;LSP最小的为花吊丝竹(D.minor var amoenus(Q.H.Dai et C.F.Huang)Hsueh et D.Z.Li)245.97μmol·m-2·s-1,最大的为紫竹352.45μmol·m-2·s-1.可看出10个竹种总体来说LCP较低,说明竹种对弱光适应强,耐荫性强.光饱和点变化幅度较大,反映了花孝顺竹(Bambusa multiplex(Lour.)Raeusch.ex Schult.'Alphonse-Kar'R.A.Young)、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 McClure)为喜荫竹种,紫竹为喜阳竹种.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和光合水分利用效率随光照的变化与净光合速率和光照强度变化的趋势一致.
  • 摘要:为阐明河竹(Phyllostachys rivalis)淹水生境下光合生理的耐受机制,研究了正常供水(对照、CK)、水深高于土表5cm(T1)和10m(T2)持续淹水对2年生河竹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气孔交换过程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处理30d,河竹叶片Chla含量并无明显变化,而Car和T1的Chlb含量均升高,Chla/Chlb、Chl(a+b)/Car则均显著降低;叶片Gs和Pn、LSP、LCP均略有下降,Ls升高,而WUE、CUE和LUE保持稳定.淹水处理180d,Chla、Chlb、Chl(a+b)、Car含量和Chl(a+b)/Car降低,Chla/Chlb升高,Pn回升,至淹水处理270d后显著下降,但维持稳态,WUE、CUE和LUE下降;淹水处理河竹叶片Pmax、T2的AQY均显著降低、T1的AQY除淹水360d显著降低外,均与CK无差异.持续淹水180d虽河竹叶片光能捕获、传递与利用能力受到影响,但Pn下降主要受气孔限制,资源利用能力和Pn相对稳定,且淹水5cm河竹利用的光合有效辐射光谱增大,这表明河竹对180d水淹胁迫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较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稳定的Pn,可能是河竹耐受淹水重要机制.持续淹水270d后河竹叶片资源利用能力和Pn均显著下降,Pn下降主要受气非孔限制.
  • 摘要:建立符合竹种耐水湿生理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以筛选出耐水湿竹种,为安徽省竹种进一步的耐湿性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以11种竹种为试材,研究淹水胁迫对不同竹种生理指标的影响.利用4个单项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竹种的耐湿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4个单项指标集约于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0.868.通过隶属函数值D评价耐湿性的强弱,顺序为水竹>灰水竹>棕巴箬竹>三年紫>金镶玉>当年紫>斑苦竹>红壳竹>淡竹>黄古竹>早园竹.这与竹种在水胁迫处理下的形态变化基本一致,说明结合隶属函数的综合评价方法适用于耐水湿竹种筛选.
  • 摘要:目的:探究模拟干旱环境下注水伐桩对1、2和3年生毛竹生理特性的影响,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毛竹的适应性经营管理及毛竹林节水灌溉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在毛竹林中选取面积相同(10m×20m)的样地9块,以1、2和3年生毛竹为试验材料,采用覆盖薄膜模拟干旱环境,对各样地四周进行挖沟切鞭处理,以阻断周边土壤水分的运输,试验设置CK(0个伐桩注水)、T1(12个伐桩注水)和T2(18个伐桩注水)3个灌水量处理,每个处理均进行3次重复,研究不同数量注水伐桩下3个年龄毛竹的生理响应. 结果:试验表明,在模拟干旱环境下,随着注水伐桩数量的减少,3个年龄毛竹的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显著下降,1、2和3年生毛竹的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最大降幅分别达到74.35%和73.08%、59.14%和36.62%及60.47%和61.54%;毛竹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下降,1年生和3年生毛竹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含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2年生毛竹叶片叶绿素a含量差异显著(P<0.05),但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3个年龄毛竹叶片叶绿素a/b差异均不显著(P<0.05);毛竹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上升,且均达到差异显著水平(P<0.05).同时发现3个年龄毛竹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叶片光合色素含量与注水伐桩数量正相关,而叶片MDA含量及SOD、CAT和POD活性与注水伐桩数量负相关. 结论:模拟干旱环境下,增加注水伐桩可以使1、2和3年生毛竹光合蒸腾能力提高,光合产物积累增加,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升高,叶片MDA含量及SOD、CAT和POD活性降低.
  • 摘要:目的:研究干旱条件下伐桩注水对毛竹光合蒸腾特性的影响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为毛竹林节水灌溉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在试验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中选取10m×20m样地9块,设置3个伐桩注水处理CK(0个)、T1(12个)和T2(18个),测定各处理2年生立竹的光合蒸腾生理指标及各主要环境因子. 结果:(1)不同处理下毛竹净光合速率(Pn)与蒸腾速率(Tr)日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为单峰曲线,均无“光合午休”现象,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日变化均表现为T2>T1>CK.(2)各处理下毛竹水分利用效率(EWUE)均为双峰曲线,随着注水伐桩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全天基本表现为CK>T1>T2.(3)不同处理下对毛竹净光合速率起最大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不同,CK处理为空气相对湿度(Φ),T1和T2处理为光合有效辐射(RPAR);各处理下对毛竹蒸腾速率起最大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均为大气CO2浓度(Ca).(4)各处理下毛竹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主要决策变量均为RPAR;T1和T2处理下毛竹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主要限制变量均分别为空气温度(ta)、Φ,而CK处理分别为Φ、Ca. 结论:研究表明,注水伐桩数量与毛竹净光速率和蒸腾速率正相关,而与水分利用效率负相关.增加注水伐桩能够显著提高毛竹的光合蒸腾能力,增加毛竹光合产物的积累,并且可以改变环境因子对毛竹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的影响作用.
  • 摘要:目的:探究模拟干旱环境下水分亏缺对绿竹(Bambusa oldhamii)组培苗主要营养器官生理特性的影响,为绿竹规模化育苗栽培制定适宜的经营管理及节水灌溉技术方案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以绿竹组培苗为实验材料,采用盆栽苗控水方式,设置5个土壤含水率:正常对照CK(田间持水量的75%以上)、中度干旱胁迫MS(田间持水量的55%~65%)、重度干旱胁迫SS(田间持水量的35%~45%)、中度干旱胁迫后恢复至正常水分MS-CK和重度干旱胁迫后恢复至正常水分SS-CK,测定不同胁迫条件下绿竹组培苗叶片及根系抗氧化酶(SOD、CAT、POD)、膜脂渗透性(MDA)、叶片色素含量(Chla、Chlb、Car)、以及根系活力等生理指标. 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随着水分胁迫的加重,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明显下降,各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复水后Chla、Chlb、及Car均明显升高,其中Chla、Chlb达差异显著(P<0.05),但类胡萝卜素差异不显著(P<0.05);干旱胁迫下,根系活力呈明显下降趋势,MS和SS分别比CK下降了14.35%和33.31%,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复水后,根系活力均明显升高,分别达到了CK处理根系活力的96.75%与73.84%;干旱胁迫下,根系及叶片SOD活性、CAT活性、POD活性、MDA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且均达到差异显著(P<0.05),复水后SOD、CAT、POD活性及MDA含量较干旱处理均呈现一定下降,中度胁迫恢复能力高于重度胁迫,且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 结论:模拟干旱环境下,增加水分胁迫程度,绿竹的根系活力及叶片色素含量呈显著降低,MDA含量及SOD、CAT、POD活性均升高.同时发现绿竹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与水分胁迫程度呈负相关,而保护酶SOD、CAT、POD以及MDA含量均与水分胁迫程度呈正相关.
  • 摘要:目的:研究花吊丝竹居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种质资源有效利用和良种选育提供理论指导. 方法:利用12条ISSR引物对16个不同地理种源(共48份种质3大分布区)花吊丝竹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距离分析. 结果:共检测到124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为102个,种质和居群水平上的多态位点百分比分别(PPB)为82.26%和10.55%,Ne'基因多样性指数(He)分别为0.2204和0.0460,Shannon's信息指数(I)分别为0.3494和0.0659,表明花吊丝竹居群间存在中等水平的遗传变异.根据Nei's遗传多样性计算出不同居群间分化水平(Gst)=0.7874,表明78.74%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居群内的遗传变异为21.26%.居群间的基因流Nm为0.1350,表明不同花吊丝竹居群间交流极少.基于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结果表明,48份种质可分为2组,16个居群可分为3组,居群间地理距离与亲缘关系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虽然花吊丝竹主要靠营养生殖来繁衍后代,其居群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且居群间遗传多样性大于居群内.此外,福建分布区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广西和广东地区居群.
  • 摘要:根据绿竹资源的分布现状,选择了4个省份20个绿竹代表性种源,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为绿竹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筛选出的12条引物对20个不同地理种源的绿竹个体的DNA样品进行了ISSR分析,一共扩增出158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25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L)为79.11%.在20个不同地理种源的绿竹中,中山的多态性位点百分率最低为31.65%,福清的多态性位点百分率最高为53.16%,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为44.46%.物种水平上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8734,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3043,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958,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3186.Nei's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7648,基因流(Nm)为0.1537.结果表明,总的变异中有76.48%的变异存在于种源间,种源内的遗传变异只有23.52%.20个不同种源的绿竹的遗传距离变化幅度为0.0117~0.7931,遗传一致度的变化幅度为0.4525~0.9884.利用UPMGA聚类法分析可将20个种源绿竹分为3大类6小类,对绿竹种群间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进行Mantel检验,结果显示r=0.4220,p=0.0350<0.05,说明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的相关性显著.总体而言,绿竹遗传变异较小,亲缘关系较近,说明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还是不是很强.所以要加强遗传多样性较高的种源的保护,注重种源中优良竹种的选择与保护以及优质资源的保存.
  • 摘要:为了解毛竹林下固氮植物资源,为毛竹林下固氮植物生态高效复合经营模式构建提供参考,在浙江、福建等毛竹主要分布区采用踏查法调查了毛竹林下固氮植物,并参考了毛竹林下植物资源的相关研究结果.结果表明,毛竹林下固氮植物共有4科23属41种,其中,豆科植物占绝大多数,占比达85.37%,而且以蝶形花亚科种类为主,占比为75.61%,胡颓子科、大戟科、杨梅科非豆科植物分布较少;毛竹林下固氮植物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类型,其中,灌木19种,乔木7种,草本6种,藤本9种;并且有旱生、中生、湿生3种生态类型,以中生为主;毛竹林下所调查的41种固氮植物均有药用价值,23种还有食用价值,10种可用作饲料,7种可用作肥料.毛竹林下固氮植物按入药部位分,其种类数量总体上为根>茎>全株>叶>花>果实>种子.毛竹林下固氮植物以灌木类居多的主要原因可能与人为经营干扰有关.
  • 摘要:随着浙江省乃至我国的竹产业迅速发展,不管是农业,建筑行业还是生态产业,对竹类食品和竹材等竹产品的利用及需求越来越高,其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十分显著.毛竹作为我国一大经济竹种,其研究利用的潜力非常大.为了研究毛竹快速生长期的生理生态,为毛竹产业发展添砖加瓦,对毛竹光合酶的相关研究显得尤为重要.Rubisco是植物光合作用中光呼吸步骤的关键酶,研究Rubisco相关的酶及酶活性变化对揭示毛竹快速生长期的生理有着重大意义.不少研究者对Rubisco及其活化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旨在揭示植物光合作用中经历的种种步骤,以便于更好地了解植物利用植物,加强相关植物的产业发展,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 摘要:竹子是典型的克隆植物,具备克隆植物生理整合属性,能够通过改变克隆分株之间的源-汇关系,补给弱势斑块克隆分株养分和水分,提高整个克隆系统的适合度.在环境胁迫下Ca2+是克隆植物响应环境逆境的“第二信使”,Ca2+将逆境环境信号整合、放大,引起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来适应逆境环境.本文从环境胁迫下竹类等克隆植物生理整合及其信号转导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了解竹子等克隆植物在胁迫环境下的资源获取行为及克隆内的信号转导研究现状,提出竹子生理整合作用过程中克隆分株间信号转导机制今后的研究方向.
  • 摘要:竹子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被称为“绿色黄金”.但因其特殊的开花习性,传统育种困难;营养繁殖又因诸多因素,造林成本太高.离体组织培养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该文对影响竹子体细胞胚胎发生和器官发生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外植体材料的选择以及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浓度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添加其它的外源添加物质可以有效提高组培的诱导效率及减轻褐化现象.
  • 摘要:为了探究采用不同竹龄母竹对早竹造林效果的影响,本次试验采用实地测量的方式对一年与二年生母竹造林地的早竹胸径、出笋数量、成竹数量、退笋数量、退笋高度等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采用二年生母竹造林出笋数量、成竹数量、退笋数量与新竹胸径要显著高于采用一年生母竹造林,退笋高度没有显著差异.本论文为早竹造林过程中的母竹年龄选择提供了依据.
  • 摘要:自1999年以来,历经多次失败,生长在海拔1600-2200米的桐梓县柏箐林区及重庆金山林区的金佛山方竹,最终成功引种至海拔1080米的贵阳市花溪上水村,改变了人们认为金佛山方竹只能生长在海拔1600以上地区的认识,为贵阳市民增加了一种园林观赏竹种和笋用竹种;该成果成功推广到清镇市林场.
  • 摘要:本文主要对不同林分密度的毛竹林开展机械采伐并进行竹蔸施肥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伐桩施肥显著提高了相同林分密度下的竹材产量,其中以伐桩施复合肥竹材平均产量最高;(2)伐桩施肥处理样地的新竹产量显著高于不伐桩处理样地,不同密度林分新竹产量差异显著,竹材产量以较高立竹密度(2700-3150株/hm2)为最佳,伐桩施肥(菜饼或复合肥)可以使其新竹大径竹比例提高到60%左右;(3)伐桩施肥的经营措施显著降低了肥料的用量,加速了毛竹伐桩的腐烂、分解,提高土壤理化性质的同时为地下竹鞭的生长腾出了生长空间,伐桩处理施肥可以显著提高毛竹用材林的生产力和竹材质量.
  • 摘要:为筛选优良的黄竹轻型育苗基质,以腐殖土、草炭、蛭石、有机肥和复合肥为基质材料,采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方法设计9种不同配方轻基质.以红壤加腐殖土为对照,系统研究不同基质配方的理化特性和对黄竹容器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质配方理化性质显著优于对照,各配方黄竹容器苗的生长显著高于对照,地径、苗高、生物量,分蘖数,主根根数、根长分别比对照增加25.7~70.4%、54.1~126.0%、88.8%~287.2%、33.3%~116.7%、90.0%~270.0%和0.9%~60.3%,叶片N含量、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分别增加3.3%~21.7%、27.8%~82.2和19.3%~110.9%.对9种基质配比理化性质和黄竹幼苗的生长特性分析得到,配方A3(腐殖质:草炭:有机肥:蛭石:复合肥=50%:25%:15%:7%:3%)和A7(腐殖质:草炭:有机肥:蛭石=50%:25%:20%:5%)基质理化性质较优,黄竹幼苗生长指标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配方,为黄竹容器育苗的最优基质配方.可推广用于黄竹容器育苗,对黄竹的容器苗生产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集约经营措施对雷竹冻害程度的影响,为雷竹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本研究针对2016年初浙江省临安市发生的大面积雷竹冻害,通过对全市6个乡镇41户竹农的41块样地4100株雷竹进行了冻害调查,同时调查了各个样地的立竹及经营方式.根据冻害调查结果及区组,分别计算其冻害指数. 结果:2016年临安市雷竹冻害指数为51%,不同乡镇差异不大.分析表明,雷竹覆盖经营会增加冻害指数,指数从42%增加到68%,雷竹覆盖经营不利于防范冻害的发生.施肥量对雷竹抗冻性有很大的影响,在0-4000kg hm-2范围内,雷竹冻害指数随肥料用量的增加面增加,大于4000kg hm-2时冻害指数则不再增加.立竹密度对冻害指数无显著影响,但立竹年龄及胸径增加会增加冻害指数. 结论:温度是导致雷竹冻害的直接因素,但不同经营措施下的雷竹林对冻害响应不同,说明这些经营措施都影响着雷竹的抗冻性.由于经营状况的复杂性,有必要深入研究单一措施因子对雷竹抗冻性的影响及机制.同时,为了雷竹的可持续经营,需要合理调整现有覆盖经营模式.
  • 摘要:以3a的鼓节竹为实验材料,采用N、P、K配比,施肥方式,培土高度三因素四水平正交实验设计,探讨配方施肥对鼓节竹发笋盛期的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探讨鼓节竹发笋盛期最佳的施肥方式,旨在为沙质海岸鼓节竹大面积推广的施肥模式提供可靠依据,为沿海植物配置利用增加一条途径.结果表明,A1B3C3施肥组合下发笋量最大,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叶绿素含量最高的最优施肥组合为A1B1C3,因此,综合考虑鼓节竹的生长及生理指标,最优的施肥组合为A1B3C3,即N、P、K的配比为2:1:1;施肥方式为从中穴施;培土高度为20cm.
  • 摘要:竹笋品质包括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及风味等,其决定于竹种的遗传特性,也受环境因素与栽培措施的影响.不同加工、保鲜及贮藏技术同样影响着竹笋的品质.本文在对环境因素与栽培措施对竹笋品质影响的综述基础上,提出提高竹笋品质的研究方向.
  • 摘要:对22种笋用竹(其中丛生竹11种、散生混生竹11种)的出笋规律、幼竹高生长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种丛生竹出笋时间起始于6月份,终止于11月,最早出笋的是撑篙竹和吊丝球竹,最迟出笋的是马甲竹;出笋持续天数最短的是绿竹,出笋持续时间最长的是撑篙竹;出笋持续天数在48-120天.11种散生(混生)竹出笋时间起始于1月份,终止于5月,最早出笋的是雷竹,最迟出笋的是人面竹;出笋持续天数在20-60天,持续时间最短的是人面竹,出笋持续时间最长的是花叶唐竹.22种笋用竹竹笋--幼竹高生长与时间关系经11种单因子生长数学模型拟合,以三次多项式模型Y=b0+b1+b2t2+b3t3拟合最优.通过对11种丛生竹竹笋-幼竹高生长情况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三大类;11种散生(混生)竹竹笋-幼竹高生长情况经聚类分析,可分4大类.
  • 摘要:冬笋是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第一生长阶段,其营养状况直接影响林分质量,为深入认识冬笋不同生长时期养分积累与毛竹生产力的内在关系,本文采用固定样方全收获法,研究了冬笋生长初期、中期和后期的笋体(笋箨、笋肉)中Fe、Mn、Cu、Zn四种元素的吸收与积累特性,建立了四元素积累量(Y,g)与笋高(H,cm)和笋径(d,cm)的相关模型.结果表明:Fe、Mn、Cu、Zn随冬笋生长表现出不同的积累特征,其中Fe和Mn在冬笋生长各个时期的含量均高于Cu和Zn;林分冬笋的积累表现为,Mn在整个生长期内的积累呈递增趋势;Zn在初、中期的积累较为平缓,后期迅速增大;Fe和Cu表现为中期增长比例较小.Fe、Mn、Cu、Zn至冬笋生长末期积累量分别达37.17g·hm-2、24.53g·hm-2、0.71g·hm-2、7.49g·hm-2,在冬笋不同生长时期的积累量(Y)与笋高(H)和笋径(d)相关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85~0.95,H和d与Y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冬笋生长期内,Mn吸收积累速度持续加快,Fe、Zn和Cu的吸收主要集中在生长后期.
  • 摘要:高节竹是优良的笋材兼用竹种,生态适应性强,竹笋品质佳.为探明海拔对高节竹笋品质的影响,为高节竹高品质竹笋培育提供参考.试验采集了立地条件、经营措施和经营水平基本一致的3个海拔梯度(110m、370m、560m)的高节竹林竹笋,对竹笋的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指标进行了调查测定.结果表明:海拔对高节竹笋基径、长度、笋个体重量、可食率和可溶性糖、维生素C、胱氨酸、酪氨酸含量、人体必需氨基酸比例及单宁,草酸含量有明显的影响,对高节竹笋蛋白质、脂肪、淀粉、总黄酮、其他种类游离氨基酸、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总量及纤维素、木质素、苦味、鲜味、甜味氨基酸含量和甜味、鲜味氨基酸比例影响不显著,对芳香味氨基酸含量和芳香味、苦味氨基酸比例有较明显的影响.综合分析认为,试验区海拔对高节竹笋外观品质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中、高海拔竹林优于低海拔竹林,但对竹笋营养品质、食味品质总体上影响不明显.
  • 摘要:浙江省是中国重点产竹省份,竹笋产业一直是典型山区浙江临安的一大支柱产业,雷竹笋特色产业是当地农村经济的主要来源.随着冬季地表覆盖技术的推广,雷竹笋产业成为林农主要收入来源,但由于过度施肥、竹林覆盖不当等原因,雷竹林已有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如何改造退化雷竹林迫在眉睫.本研究总结了临安於潜镇光明村退化雷竹林的一种改造模式,分析该模式在土地流转、经营模式等方面的特色及其优劣势,提出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出台并完善退化雷竹林改造相关扶持项目、注重专业人才培养等建议,为退化雷竹林的改造提供一种新思路.
  • 摘要:阔叶箬竹叶大、常绿、姿态优美,是理想的庭院观赏和园林绿化竹种,以其优良的性状在竹类植物中独领风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文章对阔叶箬竹进行了简单介绍,并且对阔叶箬竹的母竹移栽和埋鞭繁育的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测定了埋鞭繁育的生长指标.同时,调查了不同密度下用母竹移栽繁殖的阔叶箬竹的生长指标,并估算出相应的叶面积指数(LAI),为今后阔叶箬竹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依据.
  • 摘要:基于竹类植物的克隆整合特性和采伐作业的便捷性,本文提出“带状轮伐”模式以期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日趋紧缺带来的伐竹难题.以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为研究对象,选择3个均匀林分安排留竹、皆伐处理和对照,以皆伐边界为“0”点向两侧各延伸10m,设置一条长20m宽5m的样带,并以1m为间隔将样带划分成20个1m×5m的区段,观测翌年每区段发笋时间,新竹数量、基径和株高.研究结果表明:皆伐林的新竹数量显著高于留竹林和对照林,样带内新竹基径和株高从-10m至10m逐渐降低,6m-10m区段的数值显著低于其他区段;提前出笋新竹数量多于正常出笋新竹,但基径和株高都小于正常出笋新竹,提前出笋新竹分布在皆伐林,而正常出笋新竹从留竹林一直延伸至皆伐林1m-5m的区段;在提前出笋新竹与正常出笋新竹交迭分布的1m-5m区段,两类新竹的数量呈此长彼消的态势;正常出笋新竹的基径和株高都显著高于提前出笋新竹.结果验证了“带状轮伐”的3个基本前提:(1)留竹林的克隆整合有效距离可达5m;(2)克隆整合有效距离内新竹的质量优于有效距离外的;(3)克隆整合对留竹林新竹生长没有明显影响.综合看来,“带状轮伐”的竹林采伐模式可行.
  • 摘要:竹子隶属禾本科竹亚科,拥有生长快、成材早、用途广和可再生等优点,竹林还是我国南方森林资源重要组成部分.为合理利用竹类资源,研究不同竹种的生长速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经存在诸多用于描述温度对外温生物发育速率影响的数学模型,而这些模型只要经过积分变换即可转换为生物个体增长模型.本研究选择三个个体生长模型(BSM、von Bertalanffy模型和Logistic模型),用于描述4种竹子的高生长趋势,利用决定系数(R2)和曲率用于评判这些模型的优劣,R2越大,则表明拟合优度越好,内禀曲率和参数效果曲率相对临界曲率越小,模型参数设置则更为合理.研究表明:Logistic模型对不同竹种不同个体高生长数据的拟合结果优于BSM模型和von Bertalanffy模型,表现为决定系数大和参数效果曲率小.Logstic模型结构相对简单,也是描述动植物生长通用性最强的模型,模型的广泛适用性对描述和模拟包括竹类植物在内的生物有机体生长总体趋势和个体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以江西安福不同类型毛竹林(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竹杉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毛竹林土壤碳循环特征.结果表明:毛竹林经营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下降趋势,不同类型毛竹林地土壤年输入有机碳量为2.22~5.08t·hm-2·a-1,林地土壤年呼吸量为11.83~14.49t·hm-2·a-1,土壤有机碳周转时间为17.98~20.13a,林地土壤碳年吸存量排序为竹杉混交林>竹阔混交林>毛竹纯林.
  • 摘要:采用Hemiview冠层分析系,对福建省永安市天宝岩自然保护区10个不同混交比的竹阔混交林林分叶面积指数(LAI)和林分透光比(VisSKy)进行调查,通过对不同混交比竹阔混交林冠层结构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冠层结构与混交指数、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探究不同混交比竹阔混交林林分冠层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竹阔混交林混交比的不同对林分叶面积指数和透光比有一定影响;混交比<20%时,林分LAI值随混交比的增加而减小,当LAI值在一定的混交比范围内总的趋势是随着混交比的增加逐渐增大,林分的透光比随混交比的变化呈近似正太分布,在混交比为25%-30%之间时林分的总透光比达到最大值;叶面积指数、叶倾角、透光比分别与混交度、毛竹地上生物量之间呈显著性相关,而与林分大小比相关性不显著.
  • 摘要:目的:为了检验阔叶树是否会对临近毛竹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性影响, 方法:调查了江苏南京紫金山一块30×30m的毛竹林地,根据毛竹胸径大小划分出案例组(胸径最大的前1/4部分)和对照组(余下部分),使用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探索案例组的空间分布类型;同时,调查样地内胸径超过5cm阔叶树的种类和数量,将其视作点源,使用点源模型分析它们对案例组的空间分布是否具有显著性影响,并估算阔叶树的影响距离范围. 结果:在给定的距离尺度内(从0m到8m),案例组毛竹呈现出泊松随机分布,样地内阔叶树有朴树和榔榆两种,每种各两棵,发现榔榆对大胸径毛竹(即案例组)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性影响,而距离样地中心较近的榔榆对案例组影响程度(p<0.01)强于靠近样地边缘的榔榆(0.01<0.05),最强影响距离范围从0m到6.1m,然后快速递减,影响的最大距离可达15m. 结论:阔叶树虽然有的种类对毛竹胸径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性影响,但并非所有阔叶树都有影响,暗示在竹阔混交的经营模式中,必须合理安排阔叶树的种类、数量和布局.
  • 摘要:地基激光雷达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和抗干扰能力,提供一种非破坏性的森林三维测量手段.以人为干扰较少的竹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地基激光雷达技术提取竹阔混交林的单木位置,比较单站扫描和多站扫描拼接精度.结果表明:①多站拼接扫描方式的总体识别率为96.62%,中心单站扫描方式的总体识别率为81.4%,多站拼接扫描方式的总体精度远大于中心单站扫描方式的识别率.②在林分条件相似,林分密度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测站站点,样地的单木识别率约增加0.74%.③扫描测站点越多,单木识别精度越高,同时也会造成数据的冗余.根据本文的实验结果,在大小为20m×20m的竹阔混交林样地中,TLS的测站数量在4-5站是最为合适的.
  • 摘要:运用定位研究法,于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在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var.pubescens)产区浙江奉化市大堰镇西堡岙、北仑大碶,监测毛竹林的地表径流和由径流所造成土壤侵蚀量,结果表明:毛竹林地表径流量随季节、林分植被结构特征与土壤性质的不同差异较大.地表径流量与林内降水量P1、林内平均日降水强度P2,观测期土壤自然含水率X5,土壤非毛管孔隙度X1存在密切相关,地表径流回归方程是:Y1=2381.96+38.02P1+71.80P2-138.12X1+11.99X5,径流中泥沙含量与环境因子的回归方程Y2=4.6759+0.01178P1+0.06410P2-0.2364X1+0.02174X3,不同毛竹林地表径流量的高低序列趋于一致:阶段Ⅰ(2015/6/23–2015/8/14)>阶段Ⅱ(2015/9/15–2016/2/11)>阶段Ⅴ(2016/7/28–2016/10/26),然而,径流输沙量在试验林地之间变化较为复杂,说明土壤侵蚀既受林分组成,降水特性的影响,又受林地立地条件,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多重因素影响.非毛管孔隙度、土壤自然含水率为主要因子,枯枝落叶层厚度、土壤容重和黏粒含量为次要因子影响地表径流的发生与强度,以平均日降雨强度、12h内降雨量和一次性降雨历时为主控因子.毛竹林与当地茶园相比,平均径流量虽然二者接近但毛竹林的悬移质量却是对照毛竹林的3.57-3.89倍,因此,在丘陵山地经营毛竹林时需要关注经营方式选择和植被结构的维护,增加林分结构层次和降低林地耕翻频率,减轻垦复强度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 摘要:为了研究观赏竹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在夏季的变化趋势,及与环境因素的关系,选取了两种常用的园林造景观赏竹种为研究对象,采用折线图、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2种观赏竹的夏季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特征,及与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两个观赏竹种佛肚竹和黄金间碧竹在一天中均有最高值和最低值,两个竹种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差异明显,佛肚竹的最高峰在早上10:00,浓度达到1789个/cm3,而黄金间碧竹的最高峰出现在下午16:00,峰值浓度为954.5个/cm3,佛肚竹的峰值浓度近于黄金间碧竹峰值浓度的2倍.(2)佛肚竹的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曲线趋于“W型”,黄金间碧竹的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曲线趋于“V型”.(3)佛肚竹的负离子浓度日变化曲线变幅较大,最高峰与最低值相差较大,黄金间碧竹的负离子浓度日变化较稳定,最高峰与低谷相差较小.(4)两个竹种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均与空气温度呈负相关关系,随着温度的上升空气负离子浓度逐渐变小.(5)两个竹种的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湿度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空气湿度的增加空气负离子浓度增大,随着太阳强度增大,空气中湿度减弱,空气负离子浓度也逐渐下降.(6)佛肚竹的空气负离子浓度与光照强度呈正相关关系,黄金间碧竹的空气负离子浓度与光照强度呈负相关关系.从上述研究分析中可发现,佛肚竹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在夏季优于黄金间碧竹,在园林景观绿化时可优先选择该竹种,以期为市绿地建设和改善空气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探讨石灰岩山地优势种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NSC)分配机制可为优势种对石灰岩生境的适应与生存策略、为石灰岩生态系统恢复植被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石灰岩山地优势种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为对象,研究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分配机制,对赣西北地区石灰岩不同土被生境(连续土、半连续土和零星土)设置样地进行调查,比较分析不同生境淡竹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浓度,结果表明:随着裸岩率的升高,淡竹在个体水平上表现出:1.TSS的浓度是随着裸岩率的增加而增大的;2.NSC的浓度在零星土生境下大于连续土生境;3.淀粉浓度在连续土生境下是最大的,即与连续土生境相比较,裸岩率增加会导致TSS浓度的升高,淀粉浓度降低.淡竹在构件水平生表现出:1.叶和蔸的TSS浓度相比较连续土而言另外两种生境下是减小的,枝、秆和根的TSS浓度相较连续土而言另外两种生境下是增大的;2.除枝外,其余各构件的淀粉浓度,相比较连续土生境而言,另外两种生境下均是降低的;3.叶、蔸和根的NSC浓度相较连续土而言另两种生境下是降低的,枝和秆的NSC浓度随着裸岩率的增加是不断增大的.总体而言,淡竹营养元素的分配机制是其适应石灰岩山地异质生境的重要策略.
  • 摘要:对不同坡位筇竹(Qiongzhuea tumidinoda)竹鞭生长状况及隔离者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坡位的筇竹竹鞭走向均以下方向为主,其他方向无明显差异,向下方向的竹鞭节长、节径整体水平大于其他方向.(2)随着坡位的增加,筇竹竹鞭的节长、节径相应减少.(3)南坡与北坡的鞭数差异不显著,其鞭节长、鞭径大小差异性显著,北坡竹鞭的节长与节径整体水平大于南坡.(4)不同坡位的隔离者生长规律为:随着坡位的增加,隔离者节间长度、隔离者直径、隔离者长度越小,而隔离者总长度却越大的趋势.筇竹无性系在较高的坡位,其地下茎生长的较长,隔离者生长的较短,这是一种通过扩大营养空间从而获得更多生存资源的生态对策.
  • 摘要:本研究以毛竹林为研究对象,模拟机械化采伐,设置长度均为20m,宽度分别为3m、5m、8m的皆伐样地共计14块.经过1年时间的自然恢复,对新生竹、林下灌草进行观测和数据采集,分析结果表明:皆伐后的毛竹林林分郁闭度由5m皆伐带、3m皆伐带、8m皆伐带而递减,分别为47%、41%和36%;单位面积内,3m皆伐带新生竹的平均胸径为9.27cm,平均枝下高为4.76m,总计180颗,5m皆伐带新生竹的平均胸径为8.44cm,平均枝下高为3.99m,总计235颗,8m皆伐带新生竹的平均胸径为7.98cm,平均枝下高为3.66m,总计234颗,平均胸径、平均枝下高的值越小,数量的值越大;皆伐后的毛竹林林下灌草覆盖率到达35%以上,而参考样地林下灌草覆盖率小于3%;统计物种后发现,皆伐后的毛竹林样地内共计灌木31种,草本20种,参考样地共计灌木9种,草本5种.
  • 摘要:探索毛竹向阔叶林扩展过程中细根可塑性变化规律,可以更好的揭示毛竹扩展的细根策略.本文以毛竹-阔叶林扩展界面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扩展阶段、不同年龄毛竹的细根,并分径级(0-1mm和1-2mm)测定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比根长、细根碳氮磷含量及比值.结果表明:不同扩展阶段毛竹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比根长、细根N含量和N:P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随着毛竹扩展,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上升,比根长下降,P含量先上升后下降,N:P先下降后上升,细根性状随环境的变化发生了适应性改变.随着毛竹扩展,不同年龄毛竹细根性状的变化规律不同,具有“互补效应”.1年生毛竹细根在扩展前沿具有最大的比根长,能够更高效的利用土壤资源.0-1mm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比根长分别是1-2mm细根的1.82倍、6.70倍和3.54倍,0-1mm细根比1-2mm细根具有更强的资源利用能力;随着毛竹的扩展0-1mm细根的比根长变化幅度大于1-2mm细根,细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小于1-2mm细根.随着毛竹的扩展,生长环境发生变化,细根性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同时,不同年龄毛竹细根性状变化规律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性可能使鞭-竹系统更好的发挥集团优势,在竞争生长中处于有利地位.
  • 摘要:为了评价多种竹子同时扩张对周边森林的影响,本文对江西武夷山常绿阔叶林、毛竹+阔叶混交林、阔叶-肿节少穗竹林、毛竹+阔叶-肿节少穗竹混交林的物种、胸径、高度、多度等指标开展调查,分析不同竹子、不同扩张强度及其协同效应对森林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肿节少穗竹扩张都会不同程度地改变阔叶林群落结构与物种组成,两者同时高强度扩张时(毛竹30~50ind·100m-2,肿节少穗竹300~500ind·100m-2),群落的乔:灌(密度比)由2:8变成1:9,竹:木(密度比)由0:10变成9:1.毛竹、肿节少穗竹扩张对阔叶林物种多样性影响的主效应显著,毛竹主要影响乔木层,肿节少穗竹主要影响灌木层,但两种竹子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两种竹子同时扩张对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存在叠加效应,尤其是高强度扩张对群落Shannon指数影响的叠加效应达91.28%.毛竹与肿节少穗竹同时低密度扩张时,两者相互影响不大,但当达到一定密度后两者也会相互竞争排斥.这些结果表明当常绿阔叶林同时遭受毛竹、肿节少穗竹扩张时,虽交互作用不明显,但会通过叠加效应影响木本植物,导致阔叶林群落简单化,建议加强多竹种扩张入侵对阔叶林物种多样性影响的机制及竹子种间关系研究.
  • 摘要:竹子与树木相互作用关系是解释毛竹扩张的关键.本文通过典型竹阔界面样地调查,采用Programita软件对树木与毛竹、毛竹母竹与新竹的空间关联性进行O-ring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在毛竹扩张前期(前沿区),竹子对树木具有一定的躲避性,尤其躲避常绿树和大树,其作用距离大于2m,但扩张一段时间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树木对竹子的排斥性减弱.(2)毛竹密度不大时,竹子扩张距离较远,母竹近可能将新竹放置在较远的位置,随着竹子密度增加,母竹将更多的竹子放置在较近范围.本研究说明竹子与树木间存在明显的相互排斥作用,但这种作用强弱与二者相对密度有关,研究结果为竹子扩张程度判定及扩张预测、防控林营造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基于江西省毛竹林的经营现状,以江西现存竹阔混交林分中山顶阔叶林与山体中下部毛竹纯林所构成的复合系统(简称“上阔下竹”)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江西上阔下竹系统可分为4种类型(高阔中海拔陡坡多石型、中阔低海拔缓坡中石型、低阔低海拔缓坡少石型、低阔中海拔斜坡中石型),其中以中阔低海拔缓坡中石型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竹林生物量也最高.各类系统中上位阔叶林树种多样、层次分明、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利于提高林分的生态安全.同时,上位阔叶林能有效保持林地水分和养分并供给下位毛竹林,促进毛竹生长,提高毛竹的胸径和生物量.
  • 摘要:通过综合分析竹林复合经营的主要任务及功能,以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阐述了竹林复合经营的概念;在概念基础上,对竹林复合经营的科学内涵进行了剖析并叙述;总结了竹林复合经营的总体研究现状、相关基础研究现状、相关实践案例;最后提出了现状的问题,并从“管理、政策、环境、标准、技术、运营”六个方面提出了竹林复合经营的发展建议.
  • 摘要:近几十年来,氮沉降增加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研究氮沉降增加对植物的影响,探索植物如何应对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叠加效应和适应特征,为最终调节氮素转化过程,提高植物氮素利用效率并降低其生态环境负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综述了不同程度氮沉降对植物氮代谢,形态生长,光合生理以及抗病虫害能力的影响,同时综述了其结合干旱胁迫对植物抗旱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氮沉降增加、干旱及其复合胁迫对植物影响的不确定性以及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 摘要:在雷竹林的丰产栽培种,施肥是重要的措施之一.本文综述了雷竹林施肥的种类与方式、施肥比例、施肥量与施肥时间、施肥在竹笋培育中的应用、施肥对雷竹产量的影响、施肥对雷竹林土壤的影响,并且就雷竹林施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 摘要:我国虽然森林资源匮乏,但竹类资源相对十分丰富,其面积和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其中毛竹分布面积最广,用途最多,经济效益最高,利用价值较大.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竹材形成了四大类产品:1.竹工艺品;2.竹建筑及日用竹制品;3.竹类化学利用;4.人造竹类.充分开发我国竹类资源,发挥竹资源优势,对竹材利用的研究促进林业产业化的形成具有长远的意义.
  • 摘要:重组竹是种不可多得的绿色建筑结构用材和替代木材的生物质材料.综述了建筑结构用重组竹材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重组竹材的力学、防腐防霉、耐老化、阻燃等性能及其主要检测方法,分析了当前结构用重组竹材产业存在的问题,如生产企业少,对其制造工艺、产品安全性能等缺乏系统研究.对今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重组竹材进行基础研究,开发更多应用领域的产品,完善相关标准,加大推广力度等.
  • 摘要:本研究以明确竹叶挥发油中主要化合物的抑菌功效为目的,选取了毛竹叶挥发油中含量相对较高的化合物,即正二十三碳烷、雪松脑和十六烷酸三种单体化合物,采用双层平板打孔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三种单体及各单体的混合物溶液对革兰氏阳性菌(枯草杆菌)、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假单胞杆菌、黄杆菌)及酵母菌等供试菌株的抑菌功效.结果表明:雪松脑具有较强的抑菌功效,十六烷酸次之;以往鲜有报道具有抑菌功效的烷烃类化合物亦表现出较好的抑菌作用.三种单体的混合溶液的亦具有较好的抑菌功效,且普遍高于单体单独作用的效果:正二十三碳烷和雪松脑混合后抑菌功效明显高于正二十三碳烷单独作用的效果,略低于雪松脑溶液的单独作用;正二十三碳烷和十六烷酸的混合液抑菌功效比正二十三碳烷溶液单独作用效果好,略低于十六烷酸溶液的单独作用;雪松脑和十六烷酸的混合液比十六烷酸溶液单独作用的抑菌功效高,略低于雪松脑溶液的单独作用;三种单体溶液混合后抑菌功效不仅比正二十三碳烷溶液和十六烷酸溶液单独作用的高,而且也比单体两两混合液的抑菌效果明显.
  • 摘要:为了将竹笋壳资源化利用,成为一种能够有效去除水及废水中金属离子的吸附材料,研究竹笋壳化学改性技术和制备金属离子交换剂,同时研究了竹笋壳改性条件和对重金属铜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竹笋壳吸附材料化学改性制备最佳条件是采用0.7mol·L-1NaOH,添加交联剂BDDE(用量为1.0ml·g-1),在25°C条件下活化8h;配基偶联中单宁酸溶液最佳浓度为3%,硼氢化钠溶液用量为3.0mL.在pH5.0和25°C条件下,竹笋壳吸附材料对铜离子的吸附率能达到90%以上,最大吸附容量为8.025mg g-1.竹笋壳吸附材料对铜离子的吸附动力学用拟二级速率方程可以很好的描述,由方程计算得到的平衡吸附量与实际测定的值比较接近,且吸附特性符合Freundlich方程.改性笋壳是一种很好的重金属吸附材料.
  • 摘要:在分析我国竹材资源及加工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竹材加工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企业效益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我国竹材加工产业未来的发展对策.在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在逐步丧失,我国竹业界应从战略的高度来思考和展望竹材加工利用的途径.竹材加工业要充分了解竹材的特性,重视科学与创新,牢固树立“以竹胜木”的理念,开发出各种附加值高的“以竹胜木”的新产品;要加快用信息业和制造业技术改造传统的竹材加工技术,改进产品结构,优化生产工艺;要加快竹材加工企业的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深化竹材在竹家具、日用竹制品、竹材装饰装修等领域的开发利用,并在水利输送、农业灌溉等方面开发具有重大前景的竹材新产品;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综合效益,开展竹材的元素利用,竹材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化学品利用,竹炭竹醋液精深加工与应用,实现竹材加工产业的转型升级.
  • 摘要:对1~4年生的筇竹枝条的组织比量、维管束形态和纤维形态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筇竹枝条的基本组织比量70.20%~73.44%,纤维组织比量17.87%~21.91%,输导组织比量6.89%~9.18%;维管束密度为21.30个/mm2~27.55个/mm2,维管束长度为132.25μm~163.72μm,维管束宽度为118.59μm~134.55μm,长宽比1.12~1.23.筇竹枝条纤维长度为0.86~0.97mm,纤维宽度为10.31~11.16μm,纤维长宽比大于80,纤维细胞双壁厚7.95μm~8.66μm,腔径2.33μm~2.54μm,壁腔比3.36~3.89.筇竹枝条维管束密度随着秆龄的增加而先减小后增大;而维管束长度、维管束宽度、长宽比却随着秆龄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随着秆位高度的增加,维管束密度降低,维管束长度、宽度增大,长宽比变化不大.纤维长度、双壁厚、壁腔比随秆位高度的增加而增大,纤维宽度、腔径随秆位高度的增加先减小再增大,而长宽比却相反,随秆位高度的增加先增大再减小.
  • 摘要:本文对15个不同主产区毛竹的纤维形态进行了观察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主产区毛竹纤维平均长度都大于2㎜,因此单从纤维长度看,各地区的毛竹纤维均为优质造纸原料;结合纤维长度及长度频率分布看,广东仁化的毛竹纤维为较优的造纸原料;但综合长宽比及正常纤维比率,福建武夷山的毛竹纤维较其他14个地区占优势.比较纤维的壁厚与壁腔比发现,若制造质地紧密、不易被撕裂的纸张,优选湖南益阳桃江;若质地疏松,吸水性能好的纸张,优选广东仁化或江苏宜兴.本研究在形态学与统计学层面分析了我国主产区毛竹的形态差异,为毛竹优质造纸竹材的筛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摘要:疲劳性能是材料用于工程领域必须考察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使竹质材料在工程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本文以竹束单板层积材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载荷的疲劳性能测试,获得了应力与破坏次数方程(S-N曲线).并从能量角度对材料的疲劳性能加以分析,得到材料在疲劳过程中能量耗散的变化规律.以90%应力水平为分界线,小于90%时,能耗变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耗能呈微小的下降趋势;直至最低点时,进入第二阶段,此阶段耗能稳定缓慢的上升,是疲劳过程的主要阶段;临近破坏时进入第三阶段,此时耗能增加的速率迅速增大,直至最终破坏.大于90%时,能耗从开始就呈现稳定缓慢的增长,至将要破坏时速率迅速增大,直至破坏.
  • 摘要:竹林中每年更新大量的木质素,本文通过对木质素及木质素降解菌的相关研究的综述,详细介绍了木质素的结构及成分,讲述其储量丰富,应用范围广但利用效率低的现状.提供了利用木质素降解菌降解木质素的一种可能途径,为相关木质素降解菌的研究人员提供有力帮助.
  • 摘要:为了解毛竹竹材真空下的吸水特性,利用旋转蒸发仪较系统地考察了温度、前真空、吸水时的真空度3个因素对竹材吸水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试验因素水平范围内,竹材吸水率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吸水速率则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温度越高,吸水率、吸水率也越高,但不同温度下的吸水率、吸水速率间的差异均随时间延长而缩小;有前真空时,初始阶段吸水率更高,有无前真空的吸水率、吸水速率的差异随时间的变化与后续吸水真空度有关;当没有前真空时,吸水时的真空度越高,竹材吸水率、吸水速率越大,但不同真空度间的差异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小;当有前真空处理时,吸水时真空度低的初始阶段吸水率、吸水速率更大,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吸水时真空度高的吸水率、吸水速率会反超.
  • 摘要:以方竹材为原料,通过综合热分析仪进行热解特性的测试,经传统砖土窑在炭化最高温度850°C,炭化周期10天条件下制得方竹炭,对其进行理化性能、吸附性能、红外辐射率和微量元素等测试.结果表明,方竹材热解特征曲线与毛竹材基本相近;方竹炭的基本理化性能指标符合竹炭的标准要求;方竹竹炭具有较高的红外辐射率、富含多种微量元素,且对苯、甲醛、TVOC、氨和碘具有较强的吸附性.
  • 摘要:以本研究室创制的梁山慈竹6个品系(NO.30,NO.61,NO.90,NO.126,NO.212,NO.214)及野生型梁山慈竹一年生茎秆为材料,用碱处理的方法制取原纤维,评价不同基因型梁山慈竹原纤维力学特性,并采用H2O2、纳米CaCO3和酚醛树脂处理原纤维以改善纤维性能.结果表明,与野生型梁山慈竹相比,除NO.90原纤维拉伸强度明显降低(P<0.05)外,其他5个品系的原纤维拉伸强度与野生型梁山慈竹之间无明显差别.经改性过后的原纤维拉伸强度得到提高,其中H2O2处理的拉伸强度提升100%以上(P<0.01).
  • 摘要:以聚乳酸(PLA)、竹粉为主要原料,通过双螺杆挤出工艺制备竹粉—聚乳酸(PLA)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目数的竹粉及马兰酸酐接枝前后竹粉对竹粉—聚乳酸(PLA)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及相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同40目竹粉相比,采用100目竹粉、经马兰酸酐接枝后的竹粉制备的竹粉—聚乳酸(PLA)复合材料物理力学性能更高、同时流动性得到明显改善,主要原因是由于100目竹粉及经马兰酸酐接枝后,竹粉和聚乳酸(PLA)相容性得到明显提高.
  • 摘要:抹竹是一种以竹叶为原料创制的色泽翠绿、质地细腻的超微粉末,本研究将其应用于三类食品的加工中,即蛋糕、酸奶和牛轧糖.通过感官评价和喜好度测试,确定了抹竹在蛋糕中的适宜添加量为4%(w/w,以面粉重量计),在酸奶中的适宜添加量为1%(w/w,以酸奶重量计),在牛轧糖中的适宜添加量为5%(w/w,以棉花糖重量计).以市售一级抹茶为参照,同为4%的添加量下,抹竹蛋糕的感官品质和结构优于抹茶蛋糕.此外,抹竹和抹茶的添加均延长了蛋糕的货架期,且抹竹具有更好的抑菌效果.通过感官评价、流变学测试、乳清析出率和持水率的测定,抹竹酸奶表现出比抹茶酸奶更稳定的产品性能和更好的大众接受度.抹竹和抹茶在牛轧糖中应用的结果表明,二者都具有均匀的质地和清香的风味,但抹竹牛轧糖的色泽更加翠绿诱人.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蛋糕、酸奶和牛轧糖中添加适量的抹竹和抹茶,在赋予产品绿色健康概念的同时,抹竹具有完全可与抹茶媲美的工艺适性、且在产品色泽和清香风味上更具优势,是一种标准意义上的天然、绿色、安全、营养的食品功能配料或膳食补充剂.
  • 摘要:随着现代化的建筑业发展以及对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日益扩大,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寻求一类新型材料来代替传统钢铁等建筑材料.考虑到竹子的特性,竹子似乎是最适合用在房屋建造中代替钢筋的材料.同时随着现代或传统建筑也的发展,过度的消耗建筑材料使得我们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而竹子从古代就被认为是一种优秀的建筑材料,因此可以考虑将竹材应用于现代建筑的墙体加固等方面.
  •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是当前重点工作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作为几千年川西农耕文明结晶的川西林盘则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诸多困境:林盘景观趋同和数量锐减;林盘保护政策不足,建设性破坏严重;林盘资源缺少合理开发,内在发展动力不足等.川西林盘的现代演绎要立足于林盘的基本农业生产功能、优化林盘特色产品和产业结构、践行绿色生活生产方式、延伸林盘产业链和生态链、完善林盘基础配套设施,从而提高林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 摘要:脑波是人体情绪变化的内在生理指标,本文从观赏者的视角出发,提出并建立了基于观赏部位(秆、叶)和观赏特征(色、型)叠加组合的“4大类9小类”观赏竹景观分类体系,采用便携式脑波测量仪测定不同类型观赏竹景观对大学生群体α脑电波和β脑电波的影响,旨在为观赏竹新品种的选育及其园林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观赏竹景观可以极显著的缓解大学生们情绪上的紧张和忧虑(β脑电波减少),带来舒适愉悦的感受(α脑电波增加).(2)从观赏部位来看,大学生群体更偏好“观秆类”竹景观;从观赏特征来看,“观色类”和“观型类”竹景观对大学生群体脑波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观秆色类”竹景观是4大类竹景观中最受大学生群体偏好的类型.(3)在秆部的观赏特征中,大学生群体最偏好竹秆出现条纹或斑块状的色彩变异,其次是竹秆呈异色变异或竹秆节间出现形态变化.(4)在叶部的观赏特征中,男性偏好大型竹叶,女性则相反;绿色竹叶在减压、调节情绪方面的作用大于色彩变异的竹叶.
  • 摘要:参数优化时代,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发展推动了植物种植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的变革与发展.传统的植物种植方法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辅以实验,但难成系统,结果往往具有或然性.“参数优化”下的植物种植是一项系统工程,生态化、可持续、针对性是关注的焦点.除“适地适树”之外,如何真正实现“因地制宜”地生成景园特色,是现代观赏植物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中,以观赏竹为代表的参数化种植研究重在种植系统架构下的调控与优化,不囿于参数化的生成,而是透过参数化的处理机制引入“自然力”,实现对其种植的构成规律、过程到呈现形式的整合研究,通过多层面、多目标实现人工干预下的种植系统的整体资源优化.
  • 摘要:极简主义表达着环境的柔性与力量、饱满与虚空、动感与平静、线与面、光与影,表面的对立,实则上的平衡协调.竹子作为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景观元素,在景观设计中表现出空间的流动性、秩序性、通透性、色彩的平衡感、文化性与艺术感、生态性等特征,极简主义是具有简约化、功能性、艺术化的设计风格,在探寻极简主义的景观艺术、空间组织形式、材料选择以及精神追求的基础上,进而研究竹子在极简主义景观中的设计语言与艺术创造手法.
  •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森林体验和养生渐受到市场的追捧.本文立足于中国丰富的竹林资源,分析了竹林体验、养生的概念、意义和资源优势,总结了竹林体验养生功能区规划建设内容,并基于竹林多种功能效益,提出了发展竹林体验养生的建议,希望能实现竹产业的创新发展.
  • 摘要:竹子是一种非木质森林资源,其使用利用价值越来越突出且运用的范围也是越来越广.笔者对竹子的各方面价值进行一个总体的概括叙述,希望能够为日后想要对竹子进行研究的人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竹子浑身是宝,不仅仅带来物质价值,还有精神价值.笔者将竹子子的价值大致分为经济、生态、人文三个大方面,但是竹子的价值带来的效益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样的——一种价值往往能带来不同的效益.除了简述了平常耳熟能详的关于竹子的价值,如食用、造景等,还有一些鲜为人知或者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价值,比如竹子的药用、美容等价值,还有比较少使用的竹乐器,甚至竹制武器.
  • 摘要:竹子是重要的非木质森林资源,竹材做出的很多产品具有替代木材的作用.中国竹子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水平较高.而以竹子开发利用而发展的竹产业涉及饮食、建筑、化工等多个领域,成为公认的绿色低碳产业.本文分别对竹资源利用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些关于竹资源利用的新方法与新思路.
  • 摘要:阐述了苏浙皖毗邻地区中小径竹笋发展所取得的成效,讨论了区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对策和出路,特别强调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在今后该区域中小径竹笋产业中的重要性.
  • 摘要:通过对浙江省安吉县毛竹合作社实地调查基础上,分析了全县毛竹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归纳了产销合作型、公司基地型、村级股份型三类发展模式,以分类总结和典型说明的方法表述了不同类型合作社组建形式与特点,重点阐述了毛竹股份竹合作社的毛竹折价入股及盈余分配方法.指出当前毛竹合作社发展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尤其是股份制合作社面临的运行机制不合理和政府支持不大的现象,需要政府从人才培养、规范建设、工商合作、政策支持等方面加以改进.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