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光合有效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455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园艺、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4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106831篇;相关期刊196种,包括生态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国农业气象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六届全国地理信息科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学术会议等;光合有效辐射的相关文献由1525位作者贡献,包括白建辉、胡波、李亚兵等。

光合有效辐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4 占比:0.37%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6831 占比:99.62%

总计:107239篇

光合有效辐射—发文趋势图

光合有效辐射

-研究学者

  • 白建辉
  • 胡波
  • 李亚兵
  • 王跃思
  • 冯璐
  • 刘广仁
  • 彭晓邦
  • 王国平
  • 韩迎春
  • 吴晓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超; 吴晓东; 葛绪广; 任伟祥; 冯恋; 杨久芸; 谭亚
    • 摘要: 为了探究水体光学特性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于2018—2019年对鄂东南5个典型湖泊(仙岛湖、梁子湖、网湖、策湖和青山湖1号)进行了周年调查;通过分析光学衰减系数(K_(d))等重要水体光学参数,得到了各湖泊光合有效辐射衰减特征及影响因子,可为该地区富营养化湖泊的水生植被修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鄂东南5个典型湖泊之间的透明度、悬浮物、叶绿素a差异极显著(P<0.01)。(2)仙岛湖和梁子湖的溶解性有机物浓度较低,年均值分别为(1.38±0.39)、(2.36±0.92)m^(-1),与其他湖泊差异极显著(P<0.01)。(3)年均光学衰减系数的空间分布规律为:仙岛湖[(0.36±0.21)m^(-1)]<梁子湖[(1.81±0.89)m^(-1)]<青山湖1号[(3.77±1.89)m^(-1)]<策湖[(4.40±1.90)m^(-1)]<网湖[(4.70±2.54)m^(-1)],各湖泊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4)仙岛湖光学衰减系数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溶解性有机物,梁子湖和网湖则主要受悬浮物影响,溶解性有机物和叶绿素a是造成策湖和青山湖1号水体光学衰减系数较高的重要原因,其中以溶解性有机物为主。(5)各湖泊的真光层深度与透明度均呈现出极显著相关性(P<0.01),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演真光层深度,也可为沉水植物恢复区域划分提供依据。
    • 许占堂; 施震; 谢栢成; 廖健祖; 杨跃忠; 周雯; 李彩; 杨顶田
    • 摘要: 海洋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固碳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获取不同光衰减对应的海水深度,对于采集水样用于海洋初级生产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国际上首次开发了无缆便携式海洋透光率仪,特殊的光学结构设计和光谱滤光技术使得光谱响应在波段400~700nm范围内超过了同类海洋传感器,特定光衰减下对应的深度误差小于0.5m。将本设备应用于南海中尺度涡旋初级生产力的研究中,在采样率和自动化方面验证了仪器的便携性;通过对涡旋中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检验了仪器数据结果的可靠性。海洋透光率仪在价格、准确性、可靠度和操作的便携性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将在未来海洋生态环境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 郑龙啸; 吴孟泉; 赵杰; 王东亮; 周敏; 赵连杰
    • 摘要: 近年来海洋生态灾害频发,大量漂浮藻类聚集在海面和近岸海域,给沿岸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生态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本研究利用HY-1C、GF-1和HJ-1A/1B卫星遥感影像对南黄海海域2016-2020年4-6月份的马尾藻进行了信息提取和生长阶段的划分,并通过MODIS海温数据、光合有效辐射数据和海面风场数据来探究环境因子对马尾藻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马尾藻集中在每年的4-6月份暴发,2017年马尾藻的影响范围最大,其余年份较小;从空间上看马尾藻最早在长江入海口东北部远海被监测到,在35°~36°N附近海域消失;(2)从生长速率上看,马尾藻的生长阶段可以划分为“发展-暴发-消亡”3个阶段;(3)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海水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对马尾藻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较高的海表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导致2017年面积高于往年;在东南风的作用下,马尾藻呈从东南向西北漂移的趋势,这说明了马尾藻的时空特征受到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
    • 任伟祥; 吴晓东; 聂洪峰; 肖春蕾; 葛绪广; 杨久芸; 罗璐
    • 摘要: 水体光学衰减特性直接影响湖泊的清澈程度和沉水植被的生存,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湖泊光学衰减分布特性能极大提高效率.基于20172019年的原位调查数据,利用Landsat 8 OLI影像开发了大冶湖水体光学衰减系数(K_(d))的遥感反演模型,并分析大冶湖水体K_(d)的多年时空分布特性与驱动机制,以期为大冶湖流域的修复与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波段比二次模型K_(d)=9.61(B1/B4)^(2)-2.41(B1/B4)-6.40效果最好,精度达到R^(2)=0.79,MAPE=23.9%,RMSE=0.89 m^(-1).大冶湖水体K_(d)值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悬浮物和浊度等,其次为有色溶解性有机物和叶绿素a.大冶湖K_(d)值分布在空间上由西向东逐渐递减,但局部也受到风速、陆源输入、人为活动和微生物活动等的影响,季节上平均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2013年以来大冶湖水体K_(d)值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 吴玉环; 王自奎; 刘亚男; 马千虎
    • 摘要: 探究间作带幅设计对玉米/苜蓿间作群体光环境特征、产量及光能利用效率(LUE)的影响,提出黄土高原旱作条件下玉米/苜蓿间作群体最佳带幅比例。研究设置了玉米单作(SM)、紫花苜蓿单作(SA)以及玉米/紫花苜蓿1∶2(I_(12))、2∶2(I_(22))和2∶4(I_(24))间作5种种植模式,并采用田间试验和数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测定了玉米和苜蓿的干物质产量及作物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等指标;建立了考虑光线入射角度和群体冠层结构几何关系的玉米/苜蓿间作群体辐射传输模型,并用实测值对其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2018年,单作处理的苜蓿干物质产量显著高于间作处理(P<0.05),而在2019年各间作处理苜蓿的干物质分别比单作高197.8、180.3和197.0 g·m^(-2);处理I_(12)、I_(22)和I_(24)两年总的玉米生物量比SM处理高12.1%、0.9%和23.9%。所有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在2019年均大于1.0,表现出间作优势。辐射传输模型可准确模拟玉米/苜蓿间作群体冠层底部的光合有效辐射,间作群体光合有效辐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59.0和66.6μmol·m^(-2)·s^(-1)。除玉米和苜蓿生育前期及玉米收获后,不同间作处理苜蓿群体冠层上方的PAR均低于单作苜蓿。2018和2019年I_(12)、I_(22)和I_(24)间作处理玉米的光能利用效率分别比单作处理高52.5%、9.3%、51.7%和28.5%、9.6%、21.0%,而间作苜蓿的LUE仅在2019年显著高于单作19.2%、32.4%和20.9%(P<0.05)。因此,合理的玉米/苜蓿间作带幅搭配可改善苜蓿的光照环境,提高其光能利用效率,尤其是玉米/紫花苜蓿2∶4间作群体光能利用效率和产量优势显著,建议在具有类似气候的地区推广种植。
    • 盛开; 李亚蓉; 张铎; 司亚坤; 楚丽丽; 李岚涛; 王丹丹; 王宜伦
    • 摘要: 探究菊芋氮磷钾肥效应及增产增效机理,为菊芋科学施肥提供依据。以‘南菊芋1号’为试验材料,2019年3月~11月于河南省原阳县开展氮磷钾肥配施大田试验,设置不施肥(CK)、磷钾配施(PK)、氮钾配施(NK)、氮磷配施(NP)、氮磷钾配施(NPK)和高氮-磷钾施肥(HN)6个处理,研究不同肥料配施对菊芋块茎产量、叶片光合色素、冠层光合有效辐射与抗氧化酶活性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菊芋块茎通过施氮增产139.92%、施磷增产34.30%、施钾增产20.07%,氮磷钾配施显著增产263.30%(P<0.05);NPK较NK、PK、CK叶片叶绿素总量分别提高11.84%、22.22%、34.61%,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提高15.80%、24.67%、40.47%;在菊芋生育期内除HN外,NPK较其他处理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增幅为12.67%~114.51%,开花期内增幅为18.53%~185.82%;与CK相比,NPK处理菊芋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显著增强81.69%、50.89%和48.19%(P<0.05),丙二醛积累量减小43.39%。氮磷钾配施可显著促进菊芋生长发育,增强光能利用效率,提高块茎产量。
    • 李元鸿; 赵芯; 袁心洁; 蔡仪威; 李桂英; 安太成
    • 摘要: 为了研究四季变化过程中冰川梯度因子对其表面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利用七一冰川观测站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的实时观测数据,整理分析了观测站地面高度分别为5、10、15、20 m和25 m处观测点的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土壤CO_(2)浓度等因子在3、6、9、12月份的数据,以土壤CO_(2)浓度、土壤水汽浓度表征土壤呼吸强度,获得了冰川表面土壤呼吸强度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冬季土壤CO_(2)浓度稳定在441.3μmol·mol^(-1),在四季中处于较高水平,而土壤水汽浓度稳定在0.479 mmol·mol^(-1),在四季中处于较低水平。夏季土壤呼吸强度与各梯度空气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各梯度光合有效辐射值在正午时间段呈正相关关系,在早晚时间段呈负相关关系。春秋两季土壤呼吸强度与各梯度空气温度呈正相关关系,春季土壤呼吸强度与各梯度光合有效辐射值的关系因时间段不同而不同。此外春秋两季由于存在逆温现象,以及融雪、太阳辐射等原因,其平均空气温度最高在观测点10 m处,最低在25 m处。研究所得的各梯度因子四季变化情况与土壤呼吸强度的相关性,显示出祁连山冰川与表面土壤呼吸之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关联。
    • 雒宇; 马莉; 靳川; 李鑫豪; 李成; 贾昕; 查天山
    • 摘要: 【目的】探究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光合生理在生长季动态变化及其对各个影响因子的响应机制,对进一步了解该区植被对波动环境的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该研究于2019年5−9月,对典型沙生植被油蒿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进行长期原位连续监测,同步观测光合有效辐射(PAR)、空气温度(Ta)、相对湿度(RH)和土壤含水量(SWC)等环境因子,同时测定叶绿素含量(SPAD)。分析ETR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主要影响因子的响应。【结果】ETR与PAR、Ta、SPAD显著相关(P<0.05),ETR月均值7月份达到最大,9月份最小。ETR随光强的变化呈上升趋势,且在弱光条件下(PAR≤800μmol/(m^(2)·s))对光照响应强度大于强光。ETR随Ta的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5月(展叶期)和9月(落叶期)的高低温胁迫阈值分别为5和20°C,6−8月(成熟期)为10和25°C。ETR与SPAD呈线性正相关关系。成熟期ETR的稳定性小于展叶期和落叶期。【结论】通过以上研究发现PAR、Ta、SPAD是影响ETR的3个主要因子。在展叶期ETR主要受SPAD的影响,成熟期主要受温度和光强的影响,落叶期主要受植物生理的影响。油蒿在不同环境因子的交替作用下均体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此外适当的升温能够促进光合电子的传递,增强植物光合能力。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全球气候变暖下植物光合生理对环境响应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同时也为荒漠植被的恢复提供参考。
    • 黄利春; 张永超
    • 摘要: 在青藏高原青海湖东地区,对栽培4龄(2020年)的青牧1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cv.Qingmu No.1)、青海扁茎早熟禾(Poa pratensis var.anceps Gaud.cv.Qinghai)和青海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 Keng cv Qing-hai)混播草地于开花期对植物群落的冠层上部、穗下部、旗叶下部和基生叶下部的光合有效辐射(PAR)进行测量,分析4龄多年生人工混播草地不同混播处理下不同冠层结构对光照辐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冠层结构高度的降低,光照辐射强度也随之降低,同时,不同混播处理下光照辐射变异系数增大.穗下光强最高出现在HB11处理(1151μmol/m/s);旗叶下光照辐射较大是HB9、HB19、HB14、HB3、HB7处理;基生叶下光照辐射强度最高是HB2处理(544.33μmol/m/s);从植物群落冠层顶部到冠层底部,累计光照辐射截获率从17.77%增加到71.78%,累计光照辐射截获率的变异系数从35.22%降至10.85%.穗下累计光照辐射截获率最高是HB21(0.3597)处理;旗叶累计光照辐射截获率在HB17、HB22、HB10、HB1、HB8、HB12、HB8、HB15和HB20处理普遍较高;基生叶下累计光照辐射截获率在HB1、HB10和HB21处理较高.光照辐射绝对截获率在基生叶下最高,为52.32%,其次是旗叶26.21%,最低是穗部17.77%.不同混播处理下,光照辐射绝对截获率的变异系数在旗叶下最高,为44.03%,其次为穗部35.22%,最低为基生叶25.96%.穗下光照辐射绝对截获率最高的是HB21和HB15处理;旗叶下光照辐射绝对截获率最高的是HB10、HB17和HB1处理;基生叶光照辐射绝对截获率最高的是HB1处理(0.7654).穗、旗叶和基生叶光照辐射滤过率依次降低(0.8223>0.7378>0.4764),群落穗部对光照辐射滤过率最高的混播处理是HB11(0.9433),旗叶光照辐射滤过率最高的是HB9处理(0.9647),基生叶光照辐射滤过率在HB2和HB11处理下最高.
    • 王云英; 裴薇薇; 辛莹; 郭小伟; 杜岩功
    • 摘要: 解析高寒草甸水分利用效率连续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提升高寒草甸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2003–2010年青海海北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灌丛草甸连续8年间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和借助于潜热通量(latent heat flux,LE)和蒸发潜热(λ)计算实际蒸散量,进而计算出8年间水分利用效率值,并探讨了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年际尺度上,8年间总初级生产力、蒸散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以每年98.55 g·m?2、40.15 mm和138.70 g·(m2·mm)?1的趋势上升;季节尺度上,总初级生产力、蒸散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在7月份达到最大值,1月份呈现最小值.2)年均温度、相对湿度和净辐射对全年水分利用效率相对贡献率均最高,三者能解释73.50%的全年水分利用效率变异.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3个环境因子在生长季尺度上相对贡献率总值为74.14%.在全年和生长季尺度上,年均气温和光合有效辐射贡献率较高,分别为43.09%和30.79%.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相对湿度是影响水分利用效率的主要因子,全年尺度上还有年均气温和饱和水汽压差,生长季尺度上主要影响因素还包括光合有效辐射和净辐射.研究结果对于明晰金露梅灌丛草甸水分利用效率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