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群落特征

群落特征

群落特征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62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67篇、会议论文83篇、专利文献60832篇;相关期刊402种,包括生态学报、植物科学学报、福建林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70种,包括2017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等;群落特征的相关文献由4570位作者贡献,包括马正学、宁应之、邢福武等。

群落特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67 占比:2.04%

会议论文>

论文:83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60832 占比:97.83%

总计:62182篇

群落特征—发文趋势图

群落特征

-研究学者

  • 马正学
  • 宁应之
  • 邢福武
  • 安沙舟
  • 廖文波
  • 张荣京
  • 杨成华
  • 董乙强
  • 陈红锋
  • 施建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欢; 李兰花; 任晓萌; 蒙仲举
    • 摘要: 本研究选取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胡舒苏木区域内不同围封年限(3 a、5 a、7 a、10 a)的草原作为研究对象,以未封育的草原为对照,通过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分析,分析草原不同围封年限的植物组成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1)随围封年限的增长,植物种总数持续增加,由未封育的17种增至26种;(2)植被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都有所增加,围封10 a较未围封样地分别增加了110.63%、141.33%、743.81%;(3)随围封年限的增长,多年生草本植物的优势地位显著提高,1 a生草本和半灌木的优势地位下降,围封5 a后禾本科植物占据优势地位。围栏封育在短期内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草原植被的恢复和群落结构的稳定。
    • 巩鑫怡; 纪康; 叶露萍; 郑勇; 王党军; 左娟
    • 摘要: 高山林灌交错区是植被垂直带谱中的一个重要过渡区域,为探究高山林线附近林灌交错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大、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对贡嘎山、太白山和神农架等3处高海拔林灌交错区内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大、中型土壤动物1099只,隶属于3门9纲26目。结果显示:不同植被类型针叶林与灌木林下,土壤动物的总体密度差异不显著;针叶林与灌木林中土壤动物在目水平上存在一些相似群落组成,贡嘎山采样区的群落组成与太白山和神农架有较大差异。弹尾纲、昆虫纲、唇足纲和寡毛纲类群密度在3处林灌交错区差异显著;3处林灌交错区内,只有神农架灌木林倍足纲的平均密度显著高于针叶林的密度,另两处的各主要类群在植被类型间均没有差异。表明高山林灌交错区土壤动物的总体密度没有差异,但群落组成有一定的差异。
    • 田凡; 李鹏; 廖小锋
    • 摘要: 为探究艾纳香群落基本特征及群落内的生存状况,采用样方调查法对贵州省罗甸县红水河地区艾纳香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并从植物区系、生活型、重要值以及物种多样性等角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艾纳香群落共有64种植物,隶属于24科57属,以禾本科、菊科、豆科的植物为主。群落内以高位芽和地面芽植物为主,分别占群落植物种数的46.87%和31.25%。群落无乔木层,艾纳香在灌木层和草本层中重要值分别达到了83.23%和26.68%。艾纳香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为10~27,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416~2.120,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523~0.688,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0.260~0.433。总体而言,因为人为干预的影响,艾纳香处于群落建群种和单优势种地位,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较低,并且取决于草本层的物种丰富程度;艾纳香的生存发展状况对群落物种组成、外貌特征、稳定性和演替进程具有很大影响。
    • 陈模芳; 张仁波; 赵海
    • 摘要: 【目的】了解贵州习水的天然南天竹群落结构。【方法】以贵州习水县温水镇的一个天然南天竹群落为调查对象,以典型样地调查法对其开展了群落调查,对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习水天然南天竹群落共有植物93种,隶属45科79属,其中灌木层植物43种(隶属26科),草本层植物有52种(隶属28科)。群落内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有4个,以世界分布最多,占44.44%,属的分布区类型有12个,以泛热带分布最多,占22.78%,灌木层中重要值最大的是南天竹,为13.395,物种间重要值差异较大,优势种群比较明显;草本层重要值最大的是白茅,为8.014。【结论】草本层各多样性指数均比灌木层要高,灌木层的优势度物种地位更为突出,草本层植物分布更均匀。
    • 李晨笛; 李东海; 杨小波; 史建康; 赵俊福; 李龙; 陈琳; 张培春; 田璐嘉
    • 摘要: 为了揭示受20世纪50年代砍伐影响的热带天然林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与群落特征变化趋势,以海南中部山区山地雨林原始林、低地雨林次生林、山地雨林次生林、云雾林次生林4个森林动态样地为对象,基于2012—2020年2次植被调查,从物种组成、区系组成、群落外貌特征等方面分析群落动态特点。结果表明:2012—2020年,(1)山地雨林原始林Sørensen群落相似度为0.960,物种组成最稳定;低地雨林次生林为0.921;山地雨林次生林为0.889;云雾林次生林为0.794,物种更替最明显。随着短期演替进行,各群落间Sørensen群落相似度升高,多年来有更多相同的物种。(2)各群落排名第1的优势种重要值均降低,云雾林次生林优势种重要值下降明显,向更为混合的多优势种群落发展。(3)随着短期演替进行,群落郁闭度增加,喜阳的前中期树种逐渐被耐荫的演替中后期种替代,分布区窄的海南特有种作为补员树种进入群落。(4)各群落均以热带区分布为绝对优势,并以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为主。随海拔升高,温度降低,呈现出热带性减弱、温带性加强的特点。8年间,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更加复杂。(5)叶性质呈现出以中型叶、单叶、革质叶、全缘叶为主的热带地区典型特点;8年间,中型叶比例增加。通过有效的封山育林,受干扰的生态系统均得到较好的恢复。
    • 徐东会; 齐衍萍; 刘潇; 潘玉龙; 杜小媛; 王泰森
    • 摘要: 采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分别于2017年春、夏、秋和冬季在渤海湾海域采集浮游动物,分析了桡足类群落的组成种类、生物多样性和丰度分布特征及环境因子与桡足类群落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调查海域共出现桡足类20种,其中秋季种类最多达到13种,春季和冬季分别为12种和9种,夏季最少为8种。渤海湾海域桡足类丰度的平均值在春季最高,达到了882.5 ind/m^(3)。夏季和秋季分别为84.0 ind/m^(3)和48.4 ind/m^(3)。冬季最低,为11.8 ind/m^(3)。桡足类在秋季时,其香农-威纳指数和物种玛格列夫指数的平均值达到了最高,夏季时桡足类的香农-威纳指数平均值达到了最低,桡足类在春季时,其物种玛格列夫指数的平均值达到了最低。通过分析环境因子与桡足类丰度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温度、盐度、溶解氧、磷酸盐、硝酸盐、硅酸盐、pH和浊度等环境因子会对渤海湾海域桡足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产生显著影响。春季桡足类丰度的总体分布趋势与叶绿素a水平分布的趋势相似;夏季和冬季桡足类丰度的总体分布趋势与温度水平分布的趋势相似;秋季桡足类丰度的总体分布趋势与温度水平分布的趋势相反。
    • 李青楠; 梁英辉; 穆丹; 姚丹丹
    • 摘要: 阿勒锦岛国家湿地公园属于典型的河漫滩湿地,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特征的研究对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用样方法对阿勒锦岛国家湿地公园的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湿地植物区系组成、地理成分及其群落特征。结果表明:阿勒锦岛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维管束植物共248种,隶属68科180属,其中占优势的是菊科、禾本科、蔷薇科和豆科植物,共占总数36.68%;除世界分布型外,区系地理成分以温带分布型为主;运用TWINSPAN分析法,40块样地划为10个群落,各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较低,且存在差异性;以重要值计算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Rm)介于0~2.686之间,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介于0~2.203之间;Simpson优势度指数(D)介于0~0.871之间,Pielou均匀度指数(J)介于0.597~1之间,表明阿勒锦岛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植物群落组成简单,稳定性较差。
    • 刘亚男; 刘梦圆; 黄丽蕴; 康志伟; 许永玉; 陈珍珍
    • 摘要: 为明确茶园害虫群落多样性、优势种与昆虫群落的时间格局,对山东省代表性茶园的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特征进行研究。通过目测法、黄板法、扫网法以及室内观察法,进行害虫和天敌的种类鉴定以及数量统计,共发现害虫(包括害螨)27种,天敌(包括蜘蛛)15种。茶园的主要优势种害虫有黑刺粉虱、小贯松村叶蝉、茶蚜、绿盲蝽与茶黄蓟马。主要优势天敌有桨角蚜小蜂、食蚜蝇类、瓢虫类、草蛉类与蜘蛛类。茶园越冬之前物种丰富度较高,均匀度较高,群落多样性也维持较高水平;越冬期间则生态优势度迅速上升,群落多样性降低,说明影响茶园群落动态的主要因子为温度。利用最优时间序列分割方法,将害虫和天敌群落的发展阶段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时段从6月9日到7月17日,优势害虫主要是黑刺粉虱和茶蚜;第二时段从7月25日到9月12日,优势害虫为黑刺粉虱和小贯松村叶蝉;第三时段从9月20日到10月17日,优势害虫为茶黄蓟马、黑刺粉虱和小贯松村叶蝉;第四时段从10月27日到12月23日,优势害虫为小贯松村叶蝉和绿盲蝽。研究结果为指导茶园害虫的精准防控奠定基础。
    • 陈玉强; 郭峰; 陈光剑; 期俊程; 许彦红
    • 摘要: 以滇中地区典型常绿阔叶林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从群落物种组成、树木径级结构、群落层次结构和林下更新等方面分析该地区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滇中地区元江栲和锥连栎样地内共有木本植物59种,隶属于31科50属,优势树种明显。元江栲林具有较高的Shannon-Weiner指数(为1.548~1.785),锥连栎林整体上表现出较低的Simpson指数(为0.077),从调查样地看,整体上表现出元江栲林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高于锥连栎林,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水平。2个种群都是最小的径级拥有最多的树木个体数,随着林木胸径的增大,样地内林木株数逐渐减少,径级呈现出明显的倒“J”型分布,只有少数个体具有较大的胸径,大多数个体都属于小径级的乔木幼树或中、小型乔木,元江栲和锥连栎的增长均处在稳定期。各林分类型由于海拔、土壤等立地因子和林分内部结构不尽相同,影响机制也存在差异,这为更好制定常绿阔叶林保护相关政策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 杨甲乐; 丁彦芬; 苏同向; 赵美婷
    • 摘要: 江苏常州位于经济发展增速快、现代化程度高的长三角区域,在乡村建设逐年推进的同时,存在着乡村植物群落原生性弱化、绿化配置模式单调、乡土特色植物资源未充分发掘利用、植物养护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如何基于群落结构分析量化制订针对性的修复、改造方案,实现对植物资源全面认知、充分利用、高效开发,开展高质量乡村绿化建设是当前研究重点。以生态学调研法对常州乡村55个村落中275个标准样地内植物群落的植物资源科属种、生活型、物种来源组成、植物重要值、物种多样性、群落水平垂直结构特征、植物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常州地区乡村植物种类达117科307属386种,乔木、灌木、陆地草本、水生植物分别占比23.0%、17.0%、54.2%和5.8%;乡土植物与外来植物种类比为13∶7;常绿与落叶植物种类比约1∶1。(2)植物群落各层植物运用频度排序: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86.90%的草本种、67.34%的乔木种和59.42%的灌木种运用频度均乔木层>灌木层趋势,Pielou指数各层差距不显;生态自然型村落在各项指数中均有显著优势。(4)常州乡村绿地植物群落中以小径级、中等高度树种为主;整体植物水平密度位于适宜区间内;生态自然型、现代工业型村落的植物胸径与垂直高度层次优于其余类型村落;各类村落植物群落健康状况排序为:旅游休闲型>现代城镇型>现代工业型>历史文化型>生态自然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