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动态
群落动态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林业、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116115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环境昆虫学报、昆虫学报、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中国生态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2013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等;群落动态的相关文献由504位作者贡献,包括江俊起、缪勇、曾宗永等。
群落动态—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6115篇
占比:99.89%
总计:116241篇
群落动态
-研究学者
- 江俊起
- 缪勇
- 曾宗永
- 李桂亭
- 马克平
- 任南琪
- 周小勇
- 廖宝文
- 查玉兵
- 欧阳学军
- 王利清
- 王金
- 蔡红霞
- 邹运鼎
- 陈丽
- 陈树仁
- 黄忠良
- 丁平
- 丁程成
- 侯希贤
- 刘学端
- 史军辉
- 叶吉
- 吴鹏飞
- 周夏芝
- 姚晓琳
- 孙文
- 宋坤
- 宋湘豫
- 屈红军
- 张健
- 张池
- 张金屯
- 徐香玲
- 曾涛
- 李步杭
- 李炯
- 李玫
- 李磊
- 杨玉平
- 梁俊书
- 毕守东
- 王向阳
- 王庆贵
- 王绪高
- 董维惠
- 达良俊
- 邢亚娟
- 邢德峰
- 郑松发
-
-
梁梦芳;
刘何铭;
江山;
陈开超;
陈云奇;
杨庆松
-
-
摘要:
林下密集蕨类层在森林尤其是受干扰森林中广泛存在,对森林更新具有强烈的过滤效应,能够改变林下层的多样性,影响群落的结构、功能和动态,林下密集蕨类层的生态学研究,对揭示森林群落物种分布格局和群落构建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论述了林下密集蕨类层的特征,从机制上解释了林下密集蕨类层形成的主要原因;分类阐述了林下密集蕨类层通过资源竞争、化学互感、动物取食策略和机械干扰等途径影响森林更新的过程;探讨了林下密集蕨类层对森林演替动态的潜在影响。最后,简要指出了目前林下密集蕨类层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
-
李晨笛;
李东海;
杨小波;
史建康;
赵俊福;
李龙;
陈琳;
张培春;
田璐嘉
-
-
摘要:
为了揭示受20世纪50年代砍伐影响的热带天然林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与群落特征变化趋势,以海南中部山区山地雨林原始林、低地雨林次生林、山地雨林次生林、云雾林次生林4个森林动态样地为对象,基于2012—2020年2次植被调查,从物种组成、区系组成、群落外貌特征等方面分析群落动态特点。结果表明:2012—2020年,(1)山地雨林原始林Sørensen群落相似度为0.960,物种组成最稳定;低地雨林次生林为0.921;山地雨林次生林为0.889;云雾林次生林为0.794,物种更替最明显。随着短期演替进行,各群落间Sørensen群落相似度升高,多年来有更多相同的物种。(2)各群落排名第1的优势种重要值均降低,云雾林次生林优势种重要值下降明显,向更为混合的多优势种群落发展。(3)随着短期演替进行,群落郁闭度增加,喜阳的前中期树种逐渐被耐荫的演替中后期种替代,分布区窄的海南特有种作为补员树种进入群落。(4)各群落均以热带区分布为绝对优势,并以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为主。随海拔升高,温度降低,呈现出热带性减弱、温带性加强的特点。8年间,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更加复杂。(5)叶性质呈现出以中型叶、单叶、革质叶、全缘叶为主的热带地区典型特点;8年间,中型叶比例增加。通过有效的封山育林,受干扰的生态系统均得到较好的恢复。
-
-
周晓果;
温远光;
王磊;
孙冬婧;
明安刚;
贾宏炎;
朱宏光;
赵岩岩;
李锦良;
黄勇杰;
梁佳
-
-
摘要:
为阐明岩溶石漠化不同修复林分林下植被和植物多样性特征及其变化规律,选择2011年营造的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纯林、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纯林和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以及灌丛为研究对象,设置固定监测样地,基于2013年、2015年、2019年、2021年的4次植被调查,研究了灌丛和3种修复林分林下植被和多样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3种修复林分灌木层植物科、属、种数目呈递增趋势,草本层的变化很小;灌丛中灌木层植物的科、属、种数目呈递减趋势,草本层植物却呈增加趋势;不同类型、不同年份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总个体数存在显著差异。3种修复林分灌木层的优势种为黄荆(Vitex negundo)、苎麻(Boehmeria nivea)、金花茶(Camellia petelotii),重要值分别变化于11.59-23.91、5.89-28.48和9.04-11.61,灌丛的优势种为黄荆、苎麻和地桃花(Urena lobata),重要值分别变化于37.04-41.99、2.28-11.90和0-11.70(个别年份除外)。3种修复林分草本层的优势种为蔓生莠竹(Microstegium fasciculatum)、肾蕨(Nephrolepis cordifolia),重要值分别变化于3.20-39.64、3.20-31.48,灌丛的优势种为臭根子草(Bothriochloa bladhii)、肾蕨、兰香草(Caryopteris incana),重要值分别变化于3.21-22.65、0-38.38、2.29-12.51。3种修复林分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呈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趋势,而灌丛却呈先陡然减少后急速增加的趋势;3种修复林分与灌丛之间灌木层和草本层的SΦrensen指数和Cody指数均随林龄增加而增加。群落中物种数量的波动通常为偶见种或稀有种的增加和减少引起,优势种个体数量的增加和减少也会引起波动。人工林修复类型与灌丛共有物种数持续减少,群落演替速率持续升高。修复林分对环境的改善效应促进了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增加。
-
-
杨楠;
王彬;
程跃红;
钟雪;
冯茜;
胡强;
金义国
-
-
摘要:
鸡形目鸟类是全球受胁程度最高的动物类群之一。中国横断山脉地区的高山生态系统条件恶劣且气候严苛,分布着多样性极高的鸡形目鸟类,了解其群落结构时空动态对于群落保护至关重要。以横断山脉东缘的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于2019年5月至2021年1月在海拔3500~4800 m的高山生态系统建立109个红外相机位点对鸡形目鸟类进行监测,共覆盖72个网格(1 km×1 km),累计监测33759个相机日。结果表明,(1)保护区高山生态系统鸡形目鸟类群落由9个物种组成,特有种和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比例高,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雪鹑(Lerwa lerwa)和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相对多度较高,是群落中的数量优势种。(2)鸡形目鸟类群落结构时空动态明显。物种丰富度和总相对多度在灌丛生境和3500~4000 m海拔段最高,繁殖季(4—7月)相对多度远高于非繁殖季(8月—翌年3月)。(3)不同物种有不同生境选择偏好,雪鹑显著选择上位坡;血雉显著选择低海拔和灌丛生境,回避流石滩生境;藏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显著选择高海拔和流石滩生境,拒绝灌丛生境;绿尾虹雉未表现出显著选择性,可利用各类生境资源。(4)保护区梯子沟和银厂沟是鸡形目鸟类重要分布区。位于梯子沟和银厂沟的网格监测到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相对多度。基于研究结果,建议将绿尾虹雉设为重要保护对象,并重点关注对3500~4000 m海拔段灌丛生境的保护和管理;将梯子沟和银厂沟作为鸡形目鸟类优先保护区域,促进区域高山生态系统鸡形目鸟类群落的整体保护。
-
-
丁晖;
陈水飞;
徐辉;
罗夏琦;
李垚;
许宝坤;
吴翼;
吴延庆;
雍凡;
周炜伦;
方炎明
-
-
摘要:
从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角度研究森林群落的演替规律,是探究森林群落的退化与恢复过程及相关机制的重要途径,对于指导天然林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2018年,对面积为9.6 hm^(2)的武夷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样地进行了第2轮调查,并从重要值、物种多度、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死亡率、补员率、种群大小变化率、相对适合度、胸径变异系数等角度分析了乔木层群落动态。结果表明:2018年的乔木个体为48科88属174种,较2013年增加了1种。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上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略有下降。DBH≥1 cm的乔木个体从68336个减少到63897个,共死亡7430个个体,补员2991个个体。群落的年死亡率为2.30%,年补员率为0.96%,种群大小变化率为-1.34%,相对适合度为0.42。群落的平均胸径从5.02(±0.02) cm上升为5.49(±0.03) cm。28个重要值之和由71.92%下降为71.81%,年死亡率为2.46%,年补员率为0.79%,种群大小变化率和相对适合度分别为-1.67%和0.46。物种数增加和群落总个体数下降对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上升产生直接影响。常见种减少,稀有种增加,预示着一般性扰动会给常见种的种群带来更大的影响。建落种或优势种的缺乏且许多物种优势程度接近,可能使处于同一林冠层的树种对光照等资源的激烈竞争产生导致的高死亡率和低补员率。赤杨叶(Alniphyllum fortunei)、木荷(Schima superba)等阳生树种的种群更新困难可能意味着群落发生了有利于中生和阴生树种的变化。
-
-
李天韵;
刘依明;
王德利;
钟志伟
-
-
摘要:
“个性”是指不同时空条件下动物种群个体间行为的稳定差异。大量的理论和实验性研究表明,个性差异在动物界普遍存在,其是种群多度和分布、物种共存及群落构建的重要驱动因子。介绍了动物个性的概念、分类及衡量指标,将前人测量个性类型的方法加以总结;随后介绍了动物个性的生态学意义,尤其是个性对动物生活史策略、种群分布与多度、群落结构和动态、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以及疾病与信息传播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在人类活动增加等全球变化背景下,动物个性如何调控动物个体行为、种群和群落动态对这些环境变化的响应。阐述了动物个性的形成与维持机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
李桥;
范清平;
唐战胜;
孟杰;
张敏德;
王云泉;
李铭红;
仲磊;
陈建华
-
-
摘要:
次生针阔混交林是亚热带地区常见的森林类型,研究次生针阔混交林群落的演替特征及其更新规律,将为本地区植被恢复及森林经营管理提供重要依据。该文基于2013和2018年两次调查东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1 hm^(2)固定样地的数据,从木本植物组成、群落物种多样性、物种重要值、径级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东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2013—2018年间,群落内物种数和植株数均显著下降(P<0.05);(2)样地内DBH≥1 cm的个体死亡1505株,年均死亡率6.40%,新增个体71株,年均补员率0.35%;(3)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其中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下降最多,降低了25.03%,Shannon-Wiener指数降低了11.88%;(4)林冠层中常绿阔叶树种的优势地位在进一步加强,而针叶树种的优势度在逐渐下降;(5)5 a间,大、中径级的个体比例逐渐增加,小径级植株的存活个体比例逐渐下降。该研究表明,2013—2018年间,东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群落组成和结构总体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动态变化,群落处于次生针阔混交林向常绿阔叶林快速演替阶段。
-
-
王君芳;
韩国栋;
王召明;
云锦风;
秦洁
-
-
摘要:
为揭示退化草原生态恢复过程群落动态变化规律,在阴山南麓敕勒川草原开展生态恢复试验,通过连续10年监测,研究不同年际退化草原生态恢复物种数、个体数、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变化,比较人工恢复、自然恢复与原生植被之间的物种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草地Margar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出现先增加后减少再稳定的趋势,而Pielou均匀度指数呈现先减少后增加趋势;不同恢复方式下,自然恢复样地和原生样地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人工恢复样地(P<0.05)。人工干扰引导自然恢复能够促进退化草原生态恢复,提高植物多样性,加速恢复演替进程。
-
-
李彤;
赵曼;
张宇;
赵晋灵;
闫瑞瑞;
辛晓平;
王旭;
陈金强;
吴冬秀;
李凌浩
-
-
摘要:
本文以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原群落土壤水热状况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旨在揭示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生长季平均土壤温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放牧对群落3个组份[羊草(Leymuschinensis)、贝加尔针茅(Stipabaicalensis)、杂类草]生物量和相对优势度产生影响.其中,羊草地上生物量和优势度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显著线性降低,而贝加尔针茅和杂类草的生物量与优势度均在中度放牧处理下最高.土壤含水量与羊草生物量显著正相关,与杂类草生物量负相关,而与贝加尔针茅生物量间的关系极弱.本研究为完善放牧优化理论,揭示放牧在草地生态系统功能过程中的梯度效应提供了一个较为重要的研究线索,为草地放牧优化管理制度的确立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
-
王心茹;
邢亚娟
-
-
摘要:
物种多样性是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环境因子和群落的自然演替。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愈加复杂,相应的人为干扰给物种多样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深入了解环境因子及群落动态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相关的研究成果,详细分析了水平梯度(纬度)、垂直梯度(海拔)、土壤因子(土壤厚度、土壤养分、土壤pH值等)、地形因子(坡度、坡位、坡向)、演替和干扰等对物种多样的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注重长期定点研究,为科学评估物种多样性发生和维持机制提供相应参考数据。
-
-
陆祎玮;
范忠勇;
陈水华
- 《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许多湿地面临诸多环境问题,如湿地资源不断缩减、功能退化、水体污染等.为了恢复湿地生态功能,许多地方开展了湿地修复项目.为了有效评估湿地修复的生态绩效,以鸟类群落为研究对象,选择杭州市西溪湿地和和睦湿地作为研究样地,探索城市湿地生态修复模式以及修复成效.西溪湿地与和睦湿地均位于杭州市区的西部,是重要的城市次生湿地.杭州市政府从2004年开始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2005年建成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对外开放,毗邻的和睦湿地则几乎未进行过治理.于2004年至2012年对西溪湿地的鸟类群落动态进行了长期监测监测,并于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对和睦湿地的鸟类群落进行了调查.通过比较西溪湿地生态修复前后、西溪湿地不同修复强度、经过修复的西溪湿地和未经修复的和睦湿地栖息地参数(植被组成、水质、底栖生物、食物丰富度等)和鸟类群落参数(物种数、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等)的变化,分析城市湿地生态修复的成效.结果显示,湿地修复前后,鸟类群落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具体表现为鸟类多样性提高,物种组成改变,其中水鸟种类增加,鸟类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等.
-
-
ZHANG Xueni;
张雪妮;
L(U) Guanghui;
吕光辉;
YANG Xiaodong;
杨晓东;
GONG Lu;
贡璐;
QIN Lu;
秦璐;
HE Xuemin;
何学敏;
LIU Haoqi;
刘昊奇
- 《中国生态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土壤盐分是影响干旱区荒漠植物群落动态的决定因素之一.基于样方调查和不同土壤盐分梯度下植物多样性指数及群落与种间关联的计算结果,分析干旱区荒漠群落植物多样性、群落联接性和种间关联对土壤盐分梯度的响应动态.结果表明,在土壤盐含量为0.03%-0.55%(S1)、0.61%-1.24%(S2)和1.41%-1.79%(S3)的盐分梯度上,(1)随土壤盐含量升高,群落生活型结构改变,草本比例减少,乔木比例增加;(2)植物多样性指数随土壤盐分增加而下降,低盐分梯度下,二者极显著正相关(P<0.01),中盐梯度下二者间呈部分显著负相关(P<0.05),高盐梯度下则转为以正相关为主(P>0.05);(3)群落联接性随土壤盐分梯度转变,在0.61%-1.24%的中度盐含量时正联接性最强(VR=1.89),高盐度含量下群落转为不显著的负联接,稳定性降低;(4)沿盐分升高梯度,种间的负相关种对数增加,正相关种对数减少,种间关联(相关)强度提高,正负相关种对比(PNR)与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可知,干旱区荒漠植物多样性在土壤盐含量达到1.41%-1.79%水平时总体显著降低;土壤盐分水平显著影响植物群落和种间联接性,种间互利性随盐分梯度增加下降,物种趋于独立分布,并最终导致荒漠植物多样性降低.
-
-
YUAN Xufeng;
袁旭峰;
ZHAO Hongyan;
赵洪颜;
WANG Xiaofen;
王小芬;
CUI Zongjun;
崔宗均
- 《2013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 2013年
-
摘要:
本研究,利用炭纤维载体立式固定床厌氧反应器,通过逐渐降低发酵温度过程中运行参数分析和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分析,探讨了固定床厌氧反应器温度递降中发酵规律和低温产甲烷潜力,旨在揭示低温下沼气发酵机理,为开发沼气低温稳定发酵技术储备基础.以糖蜜为底物的反应器在温度递降中,30°C到12°C之间,都能够在下降温度点上产甲烷保持一个平稳;在10°C到4°C之间,受到冲击较明显,先下降较低,之后经两个水力停留时间恢复到一个平衡水平;温度下降到3°C时产甲烷反应逐渐停止.在绝对产气量上,在30、20、10、4°C时分别保持35°C产气量的75%、36%、7.1%、2.1%.4°C可视为低温甲烷发酵的温度阈值,绝对产气虽少,而甲烷含量最高值达到78%,有机负荷产气率最高值达到4.82L/OLR,出水pH稳定在6.8~7.0.微生物分析表明,4°C下微生物群DGGE图谱,细菌多样性比古菌丰富.反应器内产甲烷微菌为优势菌属,4°C时古菌16S rRNA基因浓度,附着在炭纤维载体上的比沉积污泥中浓度高79.6%.
-
-
-
-
ZHU Yan;
祝燕;
MA Keping;
马克平
- 《第九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
| 2010年
-
摘要:
点格局分析是研究植物时空分布的有效方法,能够揭示植物群落动态变化的潜在驱动机制.本文主要介绍了点格局分析的方法,包括能解决的科学问题、需要的数据类型(植物的空间位置等)、常用的统计函数(如G(r)、F(r)、g(r))、零模型(如完全随机零模型、独立性零模型、随机标签零模型),以及模拟检验等.同时,结合研究案例,介绍运用点格局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如边界效应的校正、样本量限制等.研究案例贯穿全文,阐述点格局分析方法能够解决的生态学问题,如密度制约、生态位分化等,以及常用的软件(如R软件、Programita软件).
-
-
都雪;
王齐东;
李为;
冯伟松;
张堂林;
刘家寿;
李钟杰
-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2010年5月至2011年2月对洪泽湖浮游动物进行季度采样,分析了洪泽湖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时空分布及其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洪泽湖四季水体样本中共观察到浮游动物53种,其中轮虫34种,枝角类9种,桡足类10种.春、夏、秋、冬四季轮虫均对浮游动物总密度的贡献率最高,分别为74.41%,48.21%,81.54%,88.85%;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春夏两季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水平较高,富营养化程度较秋冬高。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水温、溶解氧、透明度及COD、NO3-N、NH4-N、NO2-N等因子对浮游动物的种类的季节分布变化影响最大。研究结果表明,导致浮游动物的季节动态变化的因素主要是温度的变化和直接或间接影响富营养化进程的理化因子。
-
-
都雪;
王齐东;
李为;
冯伟松;
张堂林;
刘家寿;
李钟杰
-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2010年5月至2011年2月对洪泽湖浮游动物进行季度采样,分析了洪泽湖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时空分布及其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洪泽湖四季水体样本中共观察到浮游动物53种,其中轮虫34种,枝角类9种,桡足类10种.春、夏、秋、冬四季轮虫均对浮游动物总密度的贡献率最高,分别为74.41%,48.21%,81.54%,88.85%;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春夏两季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水平较高,富营养化程度较秋冬高。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水温、溶解氧、透明度及COD、NO3-N、NH4-N、NO2-N等因子对浮游动物的种类的季节分布变化影响最大。研究结果表明,导致浮游动物的季节动态变化的因素主要是温度的变化和直接或间接影响富营养化进程的理化因子。
-
-
都雪;
王齐东;
李为;
冯伟松;
张堂林;
刘家寿;
李钟杰
-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2010年5月至2011年2月对洪泽湖浮游动物进行季度采样,分析了洪泽湖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时空分布及其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洪泽湖四季水体样本中共观察到浮游动物53种,其中轮虫34种,枝角类9种,桡足类10种.春、夏、秋、冬四季轮虫均对浮游动物总密度的贡献率最高,分别为74.41%,48.21%,81.54%,88.85%;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春夏两季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水平较高,富营养化程度较秋冬高。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水温、溶解氧、透明度及COD、NO3-N、NH4-N、NO2-N等因子对浮游动物的种类的季节分布变化影响最大。研究结果表明,导致浮游动物的季节动态变化的因素主要是温度的变化和直接或间接影响富营养化进程的理化因子。
-
-
都雪;
王齐东;
李为;
冯伟松;
张堂林;
刘家寿;
李钟杰
-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2010年5月至2011年2月对洪泽湖浮游动物进行季度采样,分析了洪泽湖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时空分布及其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洪泽湖四季水体样本中共观察到浮游动物53种,其中轮虫34种,枝角类9种,桡足类10种.春、夏、秋、冬四季轮虫均对浮游动物总密度的贡献率最高,分别为74.41%,48.21%,81.54%,88.85%;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春夏两季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水平较高,富营养化程度较秋冬高。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水温、溶解氧、透明度及COD、NO3-N、NH4-N、NO2-N等因子对浮游动物的种类的季节分布变化影响最大。研究结果表明,导致浮游动物的季节动态变化的因素主要是温度的变化和直接或间接影响富营养化进程的理化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