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优势种群

优势种群

优势种群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443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林业、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7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2771篇;相关期刊226种,包括植物科学学报、植物保护、中国植保导刊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福建省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水·生态·绿色”分会场、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上海市林学会2012-2013年年会等;优势种群的相关文献由137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峰、周圆圆、宗景章等。

优势种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7 占比:12.69%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87%

专利文献>

论文:2771 占比:86.43%

总计:3206篇

优势种群—发文趋势图

优势种群

-研究学者

  • 张峰
  • 周圆圆
  • 宗景章
  • 杨凯
  • 杨超
  • 杨银阁
  • 马科
  • 上官铁梁
  • 夏铭泽
  • 姚长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何秀龙; 兰献敏; 冉海燕; 陈仕红; 叶照春; 何永福
    • 摘要: 【目的】明确赫章县半夏田杂草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特征,为半夏田杂草防控及综合治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倒置“W”9点取样法连续3年对赫章县半夏主要种植区域杂草进行跟踪调查,分析杂草种类。【结果】赫章县半夏主产区杂草有45种,隶属于17科41属,其中优势杂草有马唐、狗尾草、牛膝菊、野艾蒿、金荞麦、尼泊尔蓼和藜共7种,区域性优势杂草有繁缕、鸭跖草和婆婆纳共3种,常见杂草8种,一般杂草27种。【结论】不同区域杂草发生种类及群落结构有所差异,但主要优势杂草发生情况相对稳定。
    • 龙成; 余志祥; 杨永琼; 税梅梅
    • 摘要: 为揭示干热河谷次生稀树灌木林种群现状、分布状况及发展动态规律,以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 hm;永久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对样地内所有种群植株个体进行每木调查,以重要值分析群落优势种群组成,并运用O-ring统计对样地内攀枝花苏铁种群空间格局及种间关联性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干热河谷次生稀树灌木林群落除攀枝花苏铁为灌木生长型外,其余优势物种皆为乔木或小乔木型。6个优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均以随机分布为主,聚集分布次之,均匀分布尺度占比最小。种群优势度随聚集规模增大而增大,二者线性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127.49±9.04)x+(4.78±1.88)(Adj-R^(2)=0.98,P=1.46993E-4 <0.01)。种间关联尺度占比以无关联最大,负相关次之,正相关最小。群落中种群聚集规模决定种群在群落中的优势程度,也是改变当前群落种群优势地位的主要驱动力。滇榄仁种群主要生存压力源于攀枝花苏铁和蒙桑种群,也极易受群落环境影响。铁橡栎和滇榄仁种群与蒙桑种群的种间竞争是其两次种内密度调节的主要原因。
    • 蔡海林; 谢鹏飞; 翟争光; 曾维爱; 李建勇; 赵阿娟; 刘敏
    • 摘要: 为了明确湖南省烟田杂草种群与分布,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在全省烟田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烟田杂草共有30科77种,其中禾本科杂草占比14.29%,阔叶杂草占比81.82%,莎草科杂草占比3.89%;一年生杂草占比75.32%,多年生杂草占比24.68%。相对多度大于3%的杂草有铁苋菜、酸模叶蓼、稗、碎米荠、马唐、繁缕、喜旱莲子草、看麦娘、通泉草、鸭跖草、水苦荬等11种,其中铁苋菜、酸模叶蓼、稗为湖南省烟田优势杂草种群,碎米荠、马唐、繁缕、喜旱莲子草、看麦娘、通泉草、鸭跖草、水苦荬为湖南省烟田区域性优势杂草种群。湖南省烟田杂草防除主要采用苗前土壤处理和苗后茎叶处理相结合的化学防除方法,主要使用的化学除草剂是精异丙甲草胺和砜嘧磺隆。本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烟田杂草存在区域性差异,应因地制宜制定合适的化学防治方案。
    • 徐成勇; 杨绍江; 曹吉祥
    • 摘要: 为明确凉山州马铃薯田间杂草发生情况,在州内马铃薯春作区的盐源、昭觉、布拖等7个县,冬作区的会理、会东、宁南3个县(市),共30块样地,采用倒置“W”取样方法,对杂草发生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凉山州马铃薯田间杂草有34个科90个属113个种,其中孢子植物杂草2种、占1.8%,双子叶杂草87种、占77.0%,单子叶杂草24种、占21.2%。一年生杂草46种、占40.7%,一年生或二年生杂草9种、占8.0%,一年生或多年生杂草1种、占0.9%,二年生杂草3种、占2.7%,二年生或多年生杂草2种、占1.8%,多年生杂草52种、占46.0%。优势杂草为牛膝菊、酸模叶蓼2种。根据凉山州马铃薯的生产模式,提出了冬马铃薯种植区杂草防除采用“一封一盖”策略,春马铃薯种植区杂草防除采用“一封一杀”策略。
    • 李少卡; 赵亚; 王祥和; 胡福初; 陈哲; 范鸿雁
    • 摘要: 炭疽病是荔枝(Litchi chinensis)生产的重要病害,严重限制了荔枝产业的发展.为明确海南荔枝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m spp.)的种类构成、优势种群以及在海南小区域空间内不同种群间的分布与地理来源的关系.本研究于2018~2019年对海南各荔枝种植产区进行了炭疽病发生危害调查及采样,共采集病样217份,通过柯赫氏法则鉴定分离病原79株;采用转录间隔区序列(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肌动蛋白基因(actin,ACT)、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β-微管蛋白(β-tubulin,TUB2)、几丁质合成酶(chitin synthetase,CHS-1)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iutamine synthetase,GS)5个基因联合分析及交配型(mating type,Mat)基因ApMat(apn2 and Mat1-2-1)对海南荔枝炭疽病菌种类构成、分布与地理关系及各地区间种群遗传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引起海南荔枝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有尖孢炭疽(Colletotrichum acutadum)和胶孢炭疽复合群下的胶孢炭疽(C.gloeospoiorides)、果生炭疽(C.fructicola)、暹罗炭疽(C.siamense)、亚洲炭疽(C.asianum)、香蕉炭疽(C.musae)、卡哈瓦炭疽菌(C.kahawas subsp.kahawae)和哈锐炭疽菌(C.horri),在种类构成上具有较大的丰富性,并且胶孢炭疽菌为优势病原菌群;各种类菌株在来源上不具有地理区域性、各地理菌株遗传距离较接近,其病原菌分布与地理无明显相关性;遗传变异来源主要在地理种群间.本研究为深入研究荔枝炭疽病的发生、防治以及进一步的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邓云
    • 摘要: 于2017—2019年收集福建省23个水稻种植地的穗颈瘟样本,用7个中国鉴别品种对从穗颈瘟样本中分离的病菌单孢进行鉴定,共鉴定出152个稻瘟病菌单孢,并分析其生理小种组成及分布;同时接种于82份不同品种的水稻材料,测定各生理小种的致病力.结果显示: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优势种群为ZA群,占比达39.48%;ZB、ZC、ZD群菌株的占比分别为23.68%、13.82%和11.18%;致病力达到50%以上的生理小种有8个,分别为邵武地区的ZA1(67.19%)、ZA37(67.19%),建阳地区的ZB5(65.63%)、ZA5(57.81%),光泽地区的ZE1(54.17%),宁化地区的ZD7(53.13%),龙岩地区的ZB5(52.78%),松溪地区的ZC13(51.56%);不同区域的稻瘟病菌菌株致病力存在差异,且其致病力在不同年份间也存在较大差异.
    • 韩朝炜; 宝音贺希格
    • 摘要: 以内蒙古高原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放牧(对照区,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4个放牧强度处理,分析丛生类禾草空间分布状态及其对放牧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增加,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空间分布的多重分形度逐渐增大.无芒隐子草空间分布多重分形特征在CK处理下最为复杂,随放牧强度增加,空间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复杂程度增加,但均小于CK处理.无芒隐子草空间分布的均匀度在LG和MG处理下较大.CK处理下无芒隐子草空间分布的复杂性主要由母株株丛繁殖能力、扩散能力和群落中种群竞争决定,HG处理下无芒隐子草空间分布的复杂性由放牧家畜选择性采食、随机游走践踏和种群本身的耐受能力决定.
    • 解婧媛; 刘俸妍; 纳超; 周艳艳; 姜勇
    • 摘要: 为了解桂林岩溶石山地区常绿落叶混交林中,常绿物种和落叶物种哪一类更适应岩溶地区这种特殊的生境,利用Levins公式,测定了桂林岩溶石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重要值排名前20种群的生态位宽度.
    • 于佳豪; 蒋明泽; 陈远松; 李湘; 周亚琦
    • 摘要: 为阐明小蓬竹群落结构特征,揭示其生长特性,文章采用种间联结理论,对贵州罗甸3块不同样地群落中重要值前10的树种进行种间联结分析.结果表明:VR分析显示群落整体不稳定,10个主要优势种为不显著正关联,在演替过程中种间联结逐渐增强;?2检验和联结系数AC表明,45个主要种对中正联结占主导为60%,负联结为40%,大都为不显著关联,种间联系较分散;小蓬竹与群落内生态习性相似的优势种相互存在负面影响,作为建群种的地位会受到威胁,应避免与榆树、椤木石楠、女贞一同种植;群落种间呈不显著关联,群落易受环境干扰,培育时宜采用近自然经营.
    • 罗文; 钟育飞; 薛少亮; 李晓光; 梁路; 胡海
    • 摘要: 通过研究卵叶桂种群的生态位特征,为其种群的恢复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尖峰岭山地雨林5个群落的卵叶桂与优势种的生态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群落的优势种生态位宽度越大,物种对生态因子的适应幅度就越大,在群落内有广泛的分布且较为均匀;而重要值大的优势种其生态位宽度值不一定大.2)卵叶桂的生态位宽度处于中等以上,表明其在山地雨林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对环境资源有较充分的利用.3)在更新林群落,卵叶桂与阳性优势种的竞争较为激烈,随着演替的进展,竞争激烈程度也逐渐降低;在原始林群落,卵叶桂与耐阴树种的生态位重叠较大,对资源的利用较相似,在原始林群落中常为伴生树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