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致病性

致病性

致病性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5026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植物保护、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87篇、会议论文261篇、专利文献437440篇;相关期刊1099种,包括微生物学报、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植物保护学报等; 相关会议165种,包括第五届中国兽药大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药品学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制药学分会暨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论坛)、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第五届南京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术年会----家禽高效养殖与重大疫病防控研讨会等;致病性的相关文献由13115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化兰、崔治中、廖明等。

致病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87 占比:0.95%

会议论文>

论文:261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437440 占比:98.99%

总计:441888篇

致病性—发文趋势图

致病性

-研究学者

  • 陈化兰
  • 崔治中
  • 廖明
  • 刘秀梵
  • 陆承平
  • 黄兵
  • 刘梅
  • 孙淑红
  • 田克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甘源; 邵佳; 李俊; 王佳; 韦艳娜; 华利忠; 谢星; 袁厅; 刘蓓蓓; 邵国青; 冯志新; 熊祺琰
    • 摘要: 猪鼻支原体在世界各地的猪群中普遍流行,近年来由猪鼻支原体引发的临床病例愈发常见,威胁养猪业的健康发展。猪鼻支原体也被报道与人类的多种癌症之间存在联系,具有潜在的公共卫生威胁。随着抗生素的长期使用,猪鼻支原体的耐药性问题也逐渐显现,大大降低了抗生素的临床治疗效果。鉴于猪鼻支原体的防控需要,本文对猪鼻支原体的流行特征、发病特点、致病机制、耐药性和防治措施加以综述,以期为猪鼻支原体的基础研究和临床防控提供参考。
    • 高昕; 罗园园; 杨慧明; 张国中; 赵烨
    • 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国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流行毒株的分子特性。对1株分离自国内养殖场的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毒株BT株进行了部分基因序列(TK、ICP4、gB、UL32)测定分析,并研究了其对2周龄SPF鸡的致病性。遗传进化分析表明,BT株核苷酸序列与国内其他流行毒株相似性在97%以上,属于同一进化分支,未出现较大变异。但其与美国强毒株1874C5和国内标准株WG株等毒株差异较大,主要集中于ICP4基因,在87—90位存在4个氨基酸的缺失(AAQD),该缺失在国内其他分离株中也存在。862—868位存在6个氨基酸的缺失(QPQEPQ),与K317、Serva、Laeyngo和LTBlen等弱毒疫苗株保持一致。将该毒株喉气管内回归接种,未观察到任何鸡死亡,仅有少部分鸡出现结膜分泌物,剖检显示喉头气管正常。提示国内ILTV流行株以较温和的形式在鸡群中流行,并呈现出独特的基因特征。
    • 竺利红; 李孝辉; 施跃峰
    • 摘要: 为探明浙江省某规模化黑斑蛙养殖场患病黑斑蛙的致病原,本研究利用传统病原菌分离方法,从濒死黑斑蛙的脑、肝脏、肺、眼、腹水中均分离到同一种细菌,编号为Y-13,进一步对其形态特征、理化特征、分子特征、致病性、耐药性和适用灭菌剂等进行研究。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菌株Y-13属于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 sp.)。毒力回归试验表明菌株Y-13对黑斑蛙具有较高的致病性,从人工感染黑斑蛙的脑脊液、眼、肠道中重新分离到菌株Y-13,其半致死浓度(LD50)为7.3×10^(6) mL^(-1)。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Y-13对β-内酰胺类、大环内脂类、硝基呋喃类和多肽类抗生素均有耐药性。次氯酸和超氧水等灭菌剂对菌株Y-13抑制作用较为明显,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均为12.5 mg·L^(-1)。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我国蛙源寡养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以期为黑斑蛙病害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田李; 李俊娇; 戴小枫; 张丹丹; 陈捷胤
    • 摘要: 大丽轮枝菌为典型的土传维管束病原真菌,针对其致病相关基因的挖掘与功能解析一直是植物病理学研究的热点。大丽轮枝菌具有定殖维管束、"毒素"致萎、形成微菌核、种群分化多元化等特征,这些性状最终支撑或决定了病原对寄主的致病性基础。从进化角度来说,功能基因决定生物学性状。截至目前,在大丽轮枝菌中已鉴定出上百个功能基因;但针对其与病原的重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之间的关系尚未系统阐述。为此,本文概述了大丽轮枝菌功能基因鉴定的发展历程,并以功能基因决定生物学性状为逻辑线条,重点梳理了功能基因与大丽轮枝菌重要生物学性状形成的关系,厘清了大丽轮枝菌致病性与决定重要生物学性状功能基因的关系。这些观点将为系统建立大丽轮枝菌重要生物学性状形成的功能基因网络,以及从功能基因决定生物学性状角度阐明大丽轮枝菌致病形成的分子基础提供理论支撑。
    • 吕娟; 亓玉昆; 季延平; 张宗侠; 赵海燕; 刘慇; 韩凤英; 王清海
    • 摘要: 为明确黑松枯萎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对其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对其鉴定,利用活体接种法测定其致病性,并探讨不同培养基类型、温度、pH、光照等处理条件下菌丝生长速率,确定其适宜生长条件。结果表明,引起黑松萎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该病原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5°C~30°C,25°C为最适温度;最适pH为5.0-10.0;PDA培养基和PSA培养基最适菌丝生长,持续光照、持续黑暗以及光照12 h:黑暗12 h处理对菌丝生长无显著性影响。
    • 陈小飞; 张斌; 张春红; 张建峰; 廖明
    • 摘要: 【目的】在从腹泻仔猪粪便中分离鉴定猪A群轮状病毒(Rotavirus group A,RVA)并了解其致病性。【方法】应用MA-104细胞从仔猪腹泻粪便中分离鉴定RVA,将其经口感染健康初生仔猪,观察其临床症状,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排毒、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试验了解病毒分布。【结果】分离到1株可引起MA-104细胞明显细胞病变的G9P[23]RVA,命名为RVA/Pig-tc/CHN/SCJY-13/2017/G9P[23](简称SCJY-13株),病毒滴度为10^(5.5) TCID_(50)/100μL。经口感染SCJY-13株的仔猪在感染后11 h出现腹泻,持续到感染后165 h完全恢复,其发病率为100%(7/7),病死率为28.57%(2/7)。感染后8 h可从仔猪肛拭子检测到病毒核酸,直至感染后192 h,峰值出现在感染后24 h。感染后54 h各段小肠病毒载量达到最高,其中回肠中病毒载量最高,显著高于十二指肠、空肠(P<0.05);HE染色和IHC检测结果显示,SCJY-13在感染仔猪小肠的绒毛及隐窝中大量聚集,尤其是回肠段;SCJY-13株感染引起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固有层大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上皮细胞和肠绒毛尖端空泡变性、柱状细胞增多、绒毛断裂脱落等,以回肠段较严重。【结论】SCJY-13株能引起新生仔猪100%发病,其主要靶位区在回肠,感染后排毒时间长。本试验结果为猪RVA的致病性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 燕霞; 杨梅; 蒋雨林; 李林; 张东升; 李运莉; 侯蓉; 岳婵娟; 嵇晓光; 刘颂蕊; 苏小艳
    • 摘要: 为了掌握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CRKP)在圈养大熊猫中的流行、耐药和致病情况,本研究采用碳青霉烯酶Carba NP检测法从178株大熊猫源肺炎克雷伯菌中分离鉴定出8株CRKP(4.5%)。进一步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和PCR技术分别对CRKP分离株进行耐药性和碳青霉烯酶基因型研究,随机选取其中一株CRKP分离株E28研究其对小鼠的致病性。结果显示大熊猫源CRKP对氨曲南、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敏感,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严重,其中对亚胺培南耐药率(87.5%)高于美罗培南(12.5%);6株CRKP的碳青霉烯酶基因型为blaKPC2-13酶型,2株为bla KPC2-13+bla NDM-1酶型;CRKP分离株E28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5.6×10^(7)cfu/mL。本研究首次证实CRKP存在于圈养大熊猫中,在大熊猫的临床治疗中应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CRKP进一步扩散。
    • 林鸷; 赵本进; 何锡忠; 朱永军; 彭丽英
    • 摘要: 为了解变异后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的致病性,采用细胞培养技术从病料中分离PRV,通过PCR方法对PRV相关基因进行扩增,对毒株进行特异性试验和病毒滴度的测定,并通过动物试验对PRV的致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PCR可扩增出大小与预期相符的PRV gG基因片段、gE基因片段以及TK基因片段;病毒毒价可达10^(8.0) TCID_(50)∕mL;接种10^(5.0)TCID_(50)∕mL病毒后,家兔于52 h左右全部死亡,小鼠于72 h左右全部死亡,10^(4.0) TCID_(50)∕mL病毒可致28日龄仔猪死亡或发病。本研究可为预防PRV疫病的流行提供防控依据。
    • 刘汉胜
    • 摘要: 本研究利用Vero细胞分离羊肠道病毒(CEV)流行毒株,并进行分离毒株病毒含量(TCID_(50))测定、生物学特性检测、5'-UTR基因序列分析、致病性检测等试验。从临床病料中分离出1株CEV,命名为GS株;GS株可在Vero细胞上形成圆缩、拉网、折光性增强等典型病变;TCID_(50)为10^(-6.88)/0.1 mL;对酸性不敏感,对碱性较敏感,对有机溶剂不敏感,对温度较敏感;5'-UTR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G种CEV核苷酸同源性较高,进化树中处于同一分支;可引起羔羊80%发病率。本研究成功分离到了1株CEV甘肃流行毒株,掌握了该毒株的生物学特性、遗传特征和致病性,为CEV的综合防控奠定了理论基础。
    • 杨帆; 零雅茗; 舒红; 姜生伟; 王佳楠; 李丹蕾
    • 摘要: 为探究Bx-TIMP基因在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致病过程中的功能,对Bx-TIMP基因进行克隆及分析,并验证基因沉默后松材线虫致病性变化。PCR法克隆Bx-TIMP,应用TMHMM 2.0 server和SignalP 4.1 Server分析该基因编码蛋白质的跨膜结构域和信号肽;应用原位杂交技术确定该基因在松材线虫体内表达部位;应用RNAi技术,分析沉默该基因后松材线虫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致病性变化。该基因CDS区全长363 bp,编码120个氨基酸,编码蛋白具有跨膜结构域及信号肽。原位杂交表明该基因在松材线虫食道腺中表达。基因沉默后,松材线虫对红松致病性减弱。结果表明,Bx-TIMP为效应因子基因,与松材线虫致病性相关。本研究揭示Bx-TIMP基因是松材线虫危害松树致使其发病的关键基因,为进一步明确松材线虫致病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为研发松材线虫的防治技术奠定理论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