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猪链球菌

猪链球菌

猪链球菌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305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基础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6篇、会议论文125篇、专利文献6565篇;相关期刊285种,包括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兽医导刊、猪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77种,包括第16届全国规模化猪场主要疫病监控与净化专题研讨会、第五届中国兽药大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药品学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制药学分会暨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论坛)、第15届全国规模化猪场主要疫病监控与净化专题研讨会等;猪链球菌的相关文献由2861位作者贡献,包括陆承平、金梅林、王长军等。

猪链球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6 占比:11.93%

会议论文>

论文:125 占比:1.65%

专利文献>

论文:6565 占比:86.43%

总计:7596篇

猪链球菌—发文趋势图

猪链球菌

-研究学者

  • 陆承平
  • 金梅林
  • 王长军
  • 潘秀珍
  • 李艳华
  • 李春玲
  • 康超
  • 唐家琪
  • 姜永强
  • 张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肖敏; 刘建; 卢昌; 曹华斌; 王闯
    • 摘要: 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2,PCV2)是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ostweaning multisystemic wasting syndrome,PMWS)的病原体。PCV2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且各个阶段的猪群均表现出极强的易感性。PCV2感染后主要是侵害猪的免疫系统,使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从而继发感染其他病原微生物,严重影响养猪业的经济发展。PCV2的危害性并不只是针对于该病毒,而是因主要表现在它与猪副嗜血杆菌、猪链球菌、猪肺炎支原体、猪蓝耳病病毒以及猪细小病毒等的继发感染。
    • 张闪闪; 何斌; 李书光; 刘明成; 姜金庆; 胡建和; 雷连成; 沈志强; 夏小静
    • 摘要: 旨在建立一种可视化、操作简便的猪链球菌快速检测技术。针对猪链球菌种特异性基因谷氨酸脱氢酶(gdh)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可同时检测出所有血清型的重组酶聚合酶扩增结合侧流层析试纸条(RPA-LFD)检测技术,优化反应温度与反应时间,评价其特异性与灵敏度,同时利用该法对45例疑似猪链球菌感染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猪链球菌RPA-LFD法检测灵敏度可达100拷贝·μL^(-1),优于常规PCR方法,且不与其他常见病原菌发生交叉反应。扩增反应可在较宽温度范围(30~45°C)内高效进行,20~30 min可完成检测。利用临床45例疑似猪链球菌感染样本对检测体系进行评估,其检出率高于细菌分离与常规PCR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本研究建立的猪链球菌RPA-LFD检测方法具有强特异性、高灵敏度、易于操作的特点,同时不依赖于仪器、专业操作人员,适用于野外及现场检测。
    • 张世雄
    • 摘要: 为探讨盐酸克林霉素对猪链球菌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选用人工感染猪链球菌病的100头杜洛克、长白、约克夏三元杂交仔猪,将其随机分成5组,分别分为攻毒对照组、A组、B组、C组、D组,每组20头,另取20头健康仔猪作为健康对照组,每组分4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A组用阿莫西林注射液治疗,B组用青霉素钾注射液治疗,C组用恩诺沙星注射液治疗,D组用盐酸克林霉素治疗,整个治疗观察期为期15d。结果显示,A组、B组、C组、D组药物均对猪链球菌病有治疗作用;A组、B组、C组和D组相比B组和C组的仔猪死亡率显著高于A组和D组(P<0.05);A组和D组药物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组的仔猪增重显著高于A组、B组、C组(P<0.05);D组仔猪增重率极显著高于A组、B组、C组(P<0.01),B组、C组的仔猪增重率显著高于A组(P<0.05)。综上所述D组的盐酸克林霉素在治疗猪链球菌上的效果优于阿莫西林、青霉素钾和恩诺沙星。
    • 崔丽荣; 王嘉珍; 李亮; 何长生; 邢刚; 刘雪兰; 孙裴; 魏建忠; 李郁
    • 摘要: 为制备猪链球菌(SS)三价灭活苗并评价其对小鼠的免疫效果,本研究利用筛选出的3株SS菌株(代号/血清型分别为HF2/SS2、BB15-4/SS3、HBgu18-4/SS4)作为疫苗株,甲醛为灭活剂、ISA 201VG矿物油为佐剂制备灭活前分别为1.0×10^(9)cfu/mL、2.0×10^(9)cfu/mL、4.0×10^(9)cfu/mL 3种活菌浓度的SS三价灭活苗,分别命名为V-a、V-b和V-c。以昆明鼠为实验动物模型,将V-a、V-b、V-c、商用疫苗均以0.2 mL/只的剂量采取颈背部皮下多点注射的方式依次免疫A~D组小鼠后进行以下免疫效果评价:采集首免后14 d与二免后7 d的小鼠血清,每组3只,通过间接ELISA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IgG抗体效价;以血清杀菌试验检测血清中功能性抗体水平。血清中IgG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在各个免疫阶段,A~D组小鼠的IgG抗体含量始终保持相同水平且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具有高度杀菌活性。利用噻唑蓝溴化四唑溶液(MTT)测定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指数(SI);采用双抗夹心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相关细胞因子含量(IL-4、IL-10、IFN-γ、TNF-β、MCP-1);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D4^(+)与CD8^(+)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结果显示,二免后7 d,A~D组均能刺激小鼠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水平、SI及CD4^(+)与CD8^(+)外周血T细胞亚群百分比持续上升且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二免7 d后,均以BZ1、BB15-4和HBgu18-4菌株攻毒各免疫组和攻毒对照组小鼠,阴性对照组接种等体积灭菌生理盐水,每组15只,观察7 d,计算小鼠死亡率;在小鼠攻毒3 d、7 d后,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攻毒菌株在小鼠体内的定植情况;并于攻毒7 d后取各组小鼠的肺、肝、脾、肾脏制作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显示,腹腔攻毒后7 d,A~D组及攻毒对照组小鼠免疫保护率依次为86.67%、100%、100%、80%和0;A~C免疫组小鼠各脏器的细菌定植量均显著降低且低于免疫组D(P<0.05);与D组相比,A~C组小鼠各器官病理变化均较为轻微。本研究结果表明,V-a、V-b和V-c免疫小鼠后均能产生良好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其中V-b和V-c的免疫效力最优,均可有效抵抗SS2、SS3、SS4强毒株的攻击,可作为SS三价(血清2、3、4型)灭活苗的候选疫苗。本研究首次制备了新型SS三价灭活苗,并初步进行了免疫效果评价,为SS疫苗研发提供技术储备。
    • 杨影影; 易开放; 张俊锴; 罗行炜; 刘佩仪; 韩荣嘉; 胡功政
    • 摘要: 为了解河南、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山西、陕西等7个省份猪链球菌临床分离菌株对利奈唑胺的耐药情况,并探讨其对利奈唑胺耐药的分子机制,以2016—2019年从7个省份收集的猪链球菌分离株为研究对象,将其接种在含有利奈唑胺的BHI平板上,初筛利奈唑胺耐药的分离株,利用PCR方法检测利奈唑胺相关耐药基因[optrA、cfr、cfr(B)、cfr(C)和poxtA],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含有相关耐药基因菌株的多重耐药情况。初筛结果显示,178株分离菌株中有13株能够在含有利奈唑胺(4 mg/L)的BHI平板上生长;PCR检测结果显示,在13株利奈唑胺耐药菌株中均检出了optrA基因,其中,有2株同时检出了cfr基因。此外,13株optrA/cfr阳性菌株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杆菌肽、多西环素、克林霉素、氟苯尼考、氯霉素存在严重的耐药性,均为多重耐药菌株。综上,利奈唑胺耐药菌株均携带optrA基因,optrA基因在介导利奈唑胺耐药中占据主导地位,且阳性菌株多重耐药情况严重,应对猪链球菌中optrA基因的存在进行密切监测,并加强抗菌药物在养猪业中的规范使用。
    • 安晓红; 朱泽慧
    • 摘要: 猪链球菌病是由于猪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该病发生后不仅会导致病猪出现猪链球菌性脑膜炎、猪淋巴结出现脓肿以及关节炎等症状,还会引起多种动物的感染和发病,甚至会引起人的发病。该病在猪场一旦发生,具有非常快的传播速度,能在短时间内造成猪场的大范围发病和死亡,给养殖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通过对猪链球菌病的病原及流行病学进行详细的阐述,并着重对其发病后的临床症状以及对猪群的防控措施进行分析和归纳,旨在给广大养猪场提供一些防控该病的技术和方法,以供参考。
    • 唐正露; 王嘉珍; 陈阳露; 李郁
    • 摘要: 为明确安徽某猪场断奶仔猪疑似发生猪链球菌病的病原菌及分离菌株的血清型、基因型、毒力基因型间的关系,通过常规细菌学方法对送检发病猪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PCR技术鉴定分离菌株的种属、血清型及毒力基因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方法确定分离菌株的ST型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共获得6株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血清9型(SS9),命名A~F;A、D、E、F分离株均为ST1330,其中A、D分离株毒力基因型相同,为epf-mrp+sly+gapdh+fbps+orf2-,E、F分离株毒力基因型相同,为epf-mrp+sly+gapdh+fbps+orf2+;而B、C分离株为ST243,毒力基因型均为epf-mrp+sly-gapdh+fbps+orf2-。表明同一血清型SS的ST型各异,同一ST型的SS9毒力基因型也存在不同。
    • 陆阔; 程家园; 张垚垚; 王嘉珍; 李郁
    • 摘要: 2021年10月,某集团公司猪场保育猪出现皮肤发绀、突然瘫痪和急性死亡等症状。为确定致病原,遂对送检的心脏、肺脏、脾脏、肝脏、下颌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等病料组织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5种病毒核酸和猪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ER)、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沙门氏菌(Salmonella)4种细菌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核酸检测阳性,并分离鉴定出3株猪链球菌9型(Streptococcus suis type 9,SS9)及1株猪链球菌10型(Streptococcus suis type 10,SS10);4株SS分离株对复方新诺明、青霉素、红霉素、甲氧苄胺嘧啶、头孢曲松、庆大霉素、四环素、链霉素、多黏菌素B、头孢噻肟的耐药率为100%,对氧氟沙星、氟苯尼考、林可霉素、环丙沙星、卡那霉素、多西环素的耐药率为75%,对阿莫西林和新霉素的耐药率为50%。综合猪群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诊断该猪场保育猪的发病主要为SS、APP混合感染所致。
    • 刘宝玲; 李春玲; 蒋智勇; 杨冬霞; 张昆丽; 楚品品; 勾红潮; 蔡汝健
    • 摘要: 【目的】研究纳米银(silver nanoparticles,AgNPs)对多重耐药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uis)的体外抗菌活性及其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为解决猪链球菌的耐药问题提供参考。【方法】以5株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猪链球菌(S1018、S894、S786、S815和S844)为研究对象,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AgNPs对5株猪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通过测定AgNPs作用下细菌的生长速率以及不同浓度AgNPs对猪链球菌的抑制率来评价AgNPs的抗菌活性;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测定各菌株生物膜的形成能力和6.25、12.5、25、50μg/mL AgNPs对5株多重耐药猪链球菌菌株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AgNPs对S1018株的MIC和MBC均为12.5μg/mL,对其余4株多重耐药猪链球菌的MIC和MBC均为25.0μg/mL;AgNPs对多重耐药猪链球菌的抗菌活性好,25~100μg/mL AgNPs对5株菌的抑制率可以达到96.60%~99.70%,在1/2MIC、1MIC和2MIC AgNPs作用下细菌生长速率明显受到抑制。5株多重耐药猪链球菌均能形成生物膜,6.25、12.5、25、50μg/mL AgNPs对5株多重耐药猪链球菌菌株生物膜形成的抑制率为17.98%~45.58%。【结论】AgNPs对多重耐药猪链球菌的活性和生物膜形成均具有抑制作用。
    • 刘万全; 郑立红; 刘丹; 梅庆步; 张明龙; 张春艳
    • 摘要: 为了探究potA基因对猪链球菌2型(SS2)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系统构建potA基因缺失突变株(ΔpotA),并经PCR和western blot鉴定。采用显微镜观察、生长曲线测定和平板计数等方法比较ΔpotA和野生SC-19菌株的细胞形态和生长速率。结果显示,相比于SC-19菌株,ΔpotA菌株的链长极显著增长(P0.05),但两组小鼠脑、肺和脾等组织中的载菌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potA基因的缺失导致SS2对小鼠的致病性增强,但与SS2在组织中的定植能力无关;通过ΔpotA和SC-19菌株对HEp-2细胞的粘附及侵入试验和qRT-PCR检测两种菌中的粘附及侵入相关基因(srtA、aupA、sao、fbps、gapdH、eno、sadP、ccpA和dltA)的转录水平,进一步探究potA基因的缺失导致SS2对小鼠致病性增强的机制。结果显示,和SC-19菌株相比,ΔpotA对HEp-2细胞的粘附及侵入数量均极显著升高(P2,P<0.001),表明potA基因的缺失促进了SS2粘附及侵入相关基因的转录,从而增强了SS2对HEp-2细胞粘附及侵入的能力。本研究首次证实,ΔpotA菌株的致病能力增强与菌株的自身生长速率和组织定植能力无关,而是由于potA基因的缺失促进了SS2粘附及侵入相关基因的转录,增强了其对细胞的粘附及侵入的能力。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SS2 potA基因的功能及致病机制提供了数据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