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菌株分离

菌株分离

菌株分离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00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植物保护、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篇、会议论文120篇、专利文献237502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广东海洋大学学报、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89种,包括第六届(2015)中国水禽发展大会、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研讨会、第九届全国微生物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等;菌株分离的相关文献由1306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塞·玛丽亚·维埃特斯·费尔南德、何塞·马尔多纳多·洛扎诺、卡罗莱纳·戈麦斯·略伦特等。

菌株分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20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237502 占比:99.91%

总计:237707篇

菌株分离—发文趋势图

菌株分离

-研究学者

  • 何塞·玛丽亚·维埃特斯·费尔南德
  • 何塞·马尔多纳多·洛扎诺
  • 卡罗莱纳·戈麦斯·略伦特
  • 塞尔吉奥·穆诺兹·奎扎达
  • 安东尼奥·弗朗西斯科·苏阿雷兹·加西亚
  • 安琪儿·吉尔·赫尔南德兹
  • 尹玛库拉达·拉玛斯·科姆帕尼
  • 米里亚姆·贝穆德斯·布里托
  • 费尔南多·罗梅罗·布拉奎哈伊
  • 吕正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红羽; 郑永杰; 田景芝
    • 摘要: 从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分离筛选塑料降解菌并对3种微塑料的生物降解特性进行了研究.以聚乙烯、聚丙烯和聚苯乙烯3种微塑料为唯一碳源,筛选潜在降解菌,采用形态观察、透射电镜观察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通过测定生物量、重量损失、培养液pH以及FTIR-ATR和SEM分析了3种微塑料的生物降解特性.根据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分离的3株为Bacillus sp.,Microbacterium sp.,Chryseobacterium sp..对3种菌株的混合培养物进行了50 d的生物降解实验,结果显示,PE、PP、PS三种微塑料的重量损失分别为8.7%、6.3%和12.5%且pH显著下降;FTIR-ATR显示出现了新的官能团;SEM观察发现微塑料表面出现侵蚀.
    • 谭茜; 李杰; 汪代斌; 徐小洪; 刘颖; 丁伟
    • 摘要: 为探究我国主要植烟区烟草青枯病鉴定病圃中青枯菌的系统发育,采用演化型分类框架下的序列变种分类方法,对从各烟株和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的100株青枯菌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可归为4个分支,分别为序列变种15、17、34、54。其中,云南文山州广南县病圃中的菌株为序列变种17和54,福建泰宁县的菌株为序列变种34,福建三明市三元区的菌株为序列变种15和34,广东白云区的菌株为序列变种15和17,广东南雄市的菌株为序列变种15、17和34,安徽宣城市宣州区的菌株为序列变种34和54,贵州福泉的菌株为序列变种17,重庆彭水的菌株为序列变种17。本研究发现同一病圃中存在多个序列变种,某些病圃同一地块中烟株与土壤分离所得菌株序列变种不一致。
    • 彭慧
    • 摘要: 羊链球菌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等特点,养殖户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该文首先对羊链球菌病的病原特点和流行特点进行概述,对不同发病经过的羊链球菌病症状和解剖特点进行介绍,然后分析羊链球菌病和羊出血性败血病、羊炭疽、羊肠毒血症的鉴别诊断方法,并探讨了其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动物试验,最后提出药物治疗、隔离检疫、接种防疫、科学消毒等防治措施,为最快时间内诊治羊链球菌病和发病后的防治控制提供参考。
    • 王开扬; 郑刚; 杨志坚; 肖金星; 苗周迪; 干满水
    • 摘要: 运用平板涂布法和基因测序结合对舟山地区部分河道的菌株进行分离提纯并进行基因测序,以研究各河道菌株主要分布及组成。调查发现:城关河、城西河、洋岙河、庆丰河、蓬莱河、环南河、解放河、盛家塘等8处河道中各分离出10、7、7、3、5、6、5、4种菌株,合计共47种菌株,其中共有6种特征菌株,其基因测序结果分别为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cucumeris sp. strain)(1-8)、三价砷氧化细菌(Acidovorax sp. strain)(2-1)、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sp. strain)(3-3)、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 strain) P41(3-4)、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sp. strain) JZ28(5-5)、根瘤菌(Rhizobium sp. strain) SCAU410(8-3)。其中各典型菌株的菌落特征、细菌形貌及革兰氏染色结果与各细菌特征一致,表明检测结果可信度较高,可作为舟山市周遭河道治理的实验依据。
    • 张姗; 况英豪; 王红玉; 刘洪艳
    • 摘要: 【目的】探究菌株Clostridium sp.WANY51利用海带水解液作为底物发酵产氢的能力,为研究大型海藻的厌氧发酵产氢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海带水解液为唯一培养基,通过三层平板法从潮间带污泥中分离出一株厌氧发酵产氢细菌。通过显微镜观察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该菌株命名为Clostridium sp.WANY51。通过设置海带水解液中的固液质量体积比(下称“固液比”)和起始pH,分析菌株产氢性能。【结果】菌株WANY51利用海带水解液发酵产氢的代谢产物主要是丁酸,属于丁酸代谢途径。菌株WANY51在起始pH值5.0~9.0范围内都能够发酵产氢,初始pH值为7时产氢量最高,达到(19.74±0.26)mL/g。海带水解液固液比对菌株发酵产氢量具有较显著影响,当固液比为4%时产氢量最高,达到(24.76±0.31)mL/g。【结论】菌株Clostridium sp.WANY51利用海带水解液为底物时,起始pH为7和固液比为4%时产氢效果最佳。
    • 任菲; 董炜; 史胜青; 汪慧华; 窦桂铭; 严东辉
    • 摘要: [目的]近年河北板栗主产区大面积严重发生板栗叶焦枯病,造成板栗减产和栗农经济损失,该病害发病原因亟待明确,尽早进行有效的防控.[方法]通过林间症状调查和病叶组织样本微生物分离、离体叶片及盆栽苗接种致病柯赫法则验证,结合果园管理措施和环境因素分析,对病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该病栗因病树率可达10%~50%,单株树病叶率可至90%以上,病叶主要症状为叶缘及叶脉间组织干枯.林间、室内湿培及显微镜切片均未发现病组织存在病症或病原菌组织.组织分离纯化获得相关微生物菌株102株,均为真菌,归属10科12属15种,丰度最高为Alternaria alternata.致病性接种试验表明,其中的Ophiognomonia setacea和Coniothyrium pyrinum能引起接种组织局部褐变发病,但症状表现与林间叶焦枯病有差异.[结论]研究发现Ophiognomonia setacea和Coniothyrium pyrinum两种真菌具有致病性,可在中国板栗引发叶斑病,但症状不同于发生于栗园的板栗叶焦枯病.当前频发性树叶焦枯病类病害常见诱发因素,多与气候变暖、异常天气、环境污染以及生产和病虫害管理措施不当引起的品种生长不适应密切关联.河北大面积发生的板栗叶焦枯病病因有待综合非侵染因子进行深入研究和探明,以期为尽快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奠定基础.
    • 刘洪艳; 袁媛; 张姗; 李凯强
    • 摘要: [背景]一些异化铁还原细菌兼具铁还原和发酵产氢能力,可作为发酵型异化铁还原细菌还原机制研究的对象.[目的]筛选出一株发酵型异化铁还原细菌.在异化铁还原细菌培养体系中,设置不同电子供体并分析电子供体.[方法]通过三层平板法从海洋沉积物中筛选纯菌株,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菌株鉴定.通过测定细菌培养液Fe(Ⅱ)浓度及发酵产氢量分析菌株异化铁还原和产氢性质.[结果]菌株LQ25与Clostridium butyricum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达到100%,结合电镜形态观察,菌株命名为Clostridium sp.LQ25.在氢氧化铁为电子受体培养条件下,菌株生长较对照组(未添加氢氧化铁)显著提高.菌株LQ25能够利用丙酮酸钠、葡萄糖和乳酸钠进行生长.丙酮酸钠为电子供体时,菌株LQ25细胞生长和异化铁还原效率最高,菌体蛋白质含量是(78.88±3.40) mg/L,累积产生Fe(Ⅱ)浓度为(8.27±0.23) mg/L.以葡萄糖为电子供体时,菌株LQ25发酵产氢量最高,达(475.2±14.4) mL/L,相比对照组(未添加氢氧化铁)产氢量提高87.7%.[结论]筛选到一株具有异化铁还原和发酵产氢能力的菌株Clostridium sp.LQ25,为探究发酵型异化铁还原细菌胞外电子传递机制提供了新的实验材料.
    • 何力; 罗海涛; 刘思奎; 邹恩凯; 任周营; 邵灯寅; 陈俊宇; 罗建飞
    • 摘要: 从松树林土壤中筛选出3株菌株用于乌梅发酵,通过培养液嗅香评价,选出其培养液嗅香较好的一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鉴定结果为Penicillium polonicum真菌,利用其制备乌梅发酵香料.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进行工艺优化,确定最佳发酵工艺条件,并针对其致香成分的种类和含量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用于乌梅发酵能转化生成具有果香气味的苯甲醇、苯乙醛、3-甲基丁醛等物质.乌梅发酵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25°C、发酵时间24 h、接种量为2%,此工艺增加和丰富了乌梅香料的香气.
    • 陈路; 蔡凤仪
    • 摘要: 目的 以我院慢阻肺(COPD)急性加重患者为对象,展开病原体、耐药性研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择538例COPD急性加重患者,时间: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取患者痰液并封存,进行菌株分离、耐药性分析等试验,完成统计及分析.结果 入选的538例患者的痰标本,共分离细菌131株,阳性率为24.3%;其中G-杆菌92株,占70.2%;G+球菌39株,占29.8%.革兰氏阴性菌主要为:E.coli、Klebsiella、P.Aeruginosa、AB,革兰氏阳性菌主要为:CNS、SA、VS;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一二代头孢耐药性较高,对头孢他定、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亚胺培南敏感;Klebsiella对青霉素、一二代头孢耐药性较高,P.Aeruginosa耐药相对较低;革兰氏阳性菌前三位为:CNS、SA、VS,CNS对头孢类、青霉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均有较高的耐药性,亚胺培南敏感;结论:革兰氏阴性菌是导致COPD发生的主要病原菌,近年来各类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因此临床治疗中有必要加强监测且合理用药,避免机体产生高耐药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