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病原鉴定

病原鉴定

病原鉴定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1088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3篇、会议论文250篇、专利文献21205篇;相关期刊273种,包括植物保护学报、植物保护、北方园艺等; 相关会议136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一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学术研讨会、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分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5次学术研讨会等;病原鉴定的相关文献由3969位作者贡献,包括任毓忠、傅俊范、王艳等。

病原鉴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3 占比:3.74%

会议论文>

论文:250 占比:1.12%

专利文献>

论文:21205 占比:95.14%

总计:22288篇

病原鉴定—发文趋势图

病原鉴定

-研究学者

  • 任毓忠
  • 傅俊范
  • 王艳
  • 周如军
  • 叶云峰
  • 白庆荣
  • 蒋妮
  • 李国英
  • 黄俊斌
  • 付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方媛; 潘晨阳; 李梦佳; 袁李亚男; 王盛; 程琳乔; 饶玉春
    • 摘要: 水稻细菌性褐条病是世界性的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常见于南方稻区,发病严重时会导致水稻整株枯死,严重威胁了水稻的高产稳产.在鉴于目前国内外对该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鉴定、病原菌致病机理及病害防治、而对其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研究尚不深入的前提下,介绍了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研究的新进展,通过查阅国内外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并分析、归纳后,综述了病原菌的特性及发病机理、病害侵染循环和农业、化学、生物方面的防治措施等,以期更好地为农业防治褐条病提供参考.
    • 廖森泰
    • 摘要: 由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蚕蛹加工岗位科学家廖森泰研究员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家蚕微粒子病新病原鉴定和理化防控新技术研发与应用”获2020-2021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该成果针对蚕业生产上家蚕微粒子病病原来源复杂、污染严重、防治难度增大、治疗手段缺乏等问题,取得了多项理论和技术突破:率先研发出国内唯一获兽药生产批文的家蚕微粒子病治疗药物防微灵,创制了阻断病原垂直传播的蚕种高温处理新技术.
    • 解小锋; 杨绪强; 亓玉昆; 孟晓晔; 韩凤英; 刘文璋; 刘慇; 韩传明; 王清海
    • 摘要: 炭疽病是枣生产中的一类重要的真菌性植物病害,近以来,在山东省枣园内发生危害,造成严重损失。本文利用ITS、GAPDH、CHS-1、ACT、CAL、TUB2等6个保守基因序列进行多基因系统分析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及致病性试验,确定了引起枣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这是暹罗炭疽菌侵染枣引起枣炭疽病的首次报道。
    • 吕娟; 亓玉昆; 季延平; 张宗侠; 赵海燕; 刘慇; 韩凤英; 王清海
    • 摘要: 为明确黑松枯萎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对其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对其鉴定,利用活体接种法测定其致病性,并探讨不同培养基类型、温度、pH、光照等处理条件下菌丝生长速率,确定其适宜生长条件。结果表明,引起黑松萎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该病原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5°C~30°C,25°C为最适温度;最适pH为5.0-10.0;PDA培养基和PSA培养基最适菌丝生长,持续光照、持续黑暗以及光照12 h:黑暗12 h处理对菌丝生长无显著性影响。
    • 赵志强; 张卢慧; 赵全新; 郭庆元
    • 摘要: 【目的】研究甜菜黄萎病病原及病名,为有效防治该病害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株叶柄组织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牙签接种法对纯培养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特征与多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分离菌株的菌落形态、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以及厚垣孢子的形态与变黑轮枝菌(Gibellulopsis nigrescens)基本一致;基于ITS、LSU及ACT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菌株BV4均与经G.nigrescens聚为一支,且同源性分别为99%、99%、100%。【结论】G.nigrescens可侵染甜菜并引起甜菜黄萎症状,所致病害可定名为甜菜黄萎病。
    • 李勇; 王蓉; 丁万隆
    • 摘要: 目的:明确导致药用金莲花Trollius chinensis Bge.白粉病发生的病原种类及其分类学地位。方法:田间调查观察病害发生及为害特征;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白粉菌闭囊壳、子囊、子囊孢子、附属丝等的显微形态特征;核糖体脱氧核糖核酸(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扩增引物ITS1/PM6用于白粉菌分子鉴定,扩增序列用MegaX软件中的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白粉病每年7月中旬至9月上旬在成株期金莲花茎秆、叶柄及叶片上发生,造成金莲花及种子严重减产,甚至植株早衰死亡。金莲花白粉菌闭囊壳聚生,暗褐色,近球形,直径60~100μm,壁细胞不规则多角形,有凸起;闭囊壳内子囊单个,内含8个浅褐色、卵圆形的子囊孢子;附属丝多根,聚生于闭囊壳一侧,菌丝状,浅褐色,有隔膜,近等粗,直径4~6μm。金莲花白粉菌rDNA-ITS序列与叉丝单囊壳属白粉菌Podosphaera fuliginea(MF543026、AB046986)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8.88%、98.73%,与叉丝单囊壳属其他多个种的序列也有较高的同源性(96.00%~98.03%)。根据上述同源菌株的rDNA-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供试金莲花白粉菌与叉丝单囊壳白粉菌P.fuliginea聚为一支。结论:结合田间病害发生、为害特征及病菌闭囊壳、子囊、附属丝等的显微形态特征,将金莲花白粉病菌鉴定为叉丝单囊壳P.fuliginea。
    • 史芳芳; 褚继萍
    • 摘要: 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草莓根腐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对草莓育苗圃内发病草莓根部进行组织培养、病原菌分离纯化,通过传统的形态学观察初步判断该病原菌菌株为土赤壳属病原菌。利用通用引物ITS1/ITS4初步鉴定该病原菌菌株ZJ16属于土赤壳属,但不能鉴定到种,又选择土赤壳属特异基因EF-1α和Histone H3基因引物序列进行PCR扩增分析,并将待测菌株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相关菌株EF-1α和Histone H3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待测菌株与Ilyonectria novozelandica(GenBank收录号:CBS 112593)的同源性均达到了100%。确定新疆地区草莓根腐病病原菌为Ilyonectria novozelandica,该菌种是1个中国新记录种。
    • 徐莎莎; 张锐; 王倩; 陈晓卫; 朱天生; 陈小飞
    • 摘要: 为有效控制喀什地区核桃腐烂病的发生与发展,采用形态学结合多基因分子鉴定技术,对新疆喀什地区核桃腐烂病病原进行了鉴定。2020年,从喀什地区采集到核桃腐烂病病害样本,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后,获得17株真菌菌株,基于病原菌形态学鉴定,采用ITS、TUB、ACT 3个基因片段对菌株基因组进行PCR扩增。经过序列比对,结合菌株形态特征,将喀什地区核桃腐烂病病原鉴定为Cytospora chrysosperma。
    • 刘文军; 尚东维; 于小涵; 崔培; 杨燕菁; 孙金辉
    • 摘要: 为探究引起天津某养殖场线纹海马发病死亡的病因,从患病线纹海马肝胰脏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Par-1,经细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检测、16S rRNA测序及系统进化树分析等方法确定其种。形态学观察及生理生化检测结果表明,Par-1为短小、弯曲呈弧状的革兰氏阴性菌,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赖氨酸脱羧酶、硝酸盐还原等为阳性;菌株所扩增的16S rRNA基因序列长度为1418 bp,与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的同源性达99%~100%,从而鉴定该菌株为副溶血弧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其对线纹海马的半数致死量(LD_(50))为5.01×10^(6)CFU/mL。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噻肟、阿齐霉素、诺氟沙星、链霉素、四环素等22种药物敏感。本研究为防治天津地区线纹海马细菌性病害提供参考。
    • 何洁; 梁霜; 李忠; 赵致
    • 摘要: 为明确贵州省施秉县过路黄叶斑病的病原种类,探索该病害的生物防治方法,本试验利用组织分离法、致病性测定法获得致病菌株GLHYB,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基于内转录间隔(ITS)、β-微管蛋白(β-tubulin)、延伸因子(EF-1α)3个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将该菌株鉴定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利用组织块培养法、平板对峙法从太子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健康块根内分离筛选出1株对F.solani抑菌率达50%以上的拮抗细菌X14,根据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促旋酶(gyrAse)A亚单位基因序列分析,将X14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该菌株能引起F.solani菌丝畸形和膨大,且具有广谱抑菌性,对4种供试病原真菌的抑菌率为50%~70%。本研究为防治镰刀菌属引起的过路黄叶斑类病害提供了生物材料及理论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