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形态学

形态学

形态学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3年内共计8690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07篇、会议论文342篇、专利文献19497篇;相关期刊2498种,包括菌物学报、四川动物、水生生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289种,包括三峡地区特色渔业发展论坛、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第三届全国医学类实验教学研讨会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医学组第五次会议等;形态学的相关文献由22244位作者贡献,包括等、庄文颖、张伟等。

形态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07 占比:27.72%

会议论文>

论文:342 占比:1.25%

专利文献>

论文:19497 占比:71.04%

总计:27446篇

形态学—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星; 阿格茹; 吉热格乐根; 张弛; 赵磊; 张媛媛; 卜佳琪; 科尔沁; 赵学婷; 杨媛惠子; 王超群; 李琨; 张少杰; 史君; 李志军
    • 摘要: 背景:钩椎关节作为颈椎所特有的结构,其发生、发育、发展与颈椎的稳定性和活动度密切相关,也与颈椎病的发病密切关联,了解钩椎关节的发育特点对颈椎病的发病类型、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目的: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颈椎钩椎关节中钩突相关径线的测量,以发现其随年龄增长、椎序递增的变化规律。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收集不同年龄的颈椎影像学资料1447例,根据年龄分为:<10岁、10-19岁、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组,对钩椎关节中钩突长、高、宽、钩-横间距、钩突间距、钩突前脚间距和钩突后脚间距进行测量。结果与结论:(1)测量结果发现钩突相关结构部分存在着男女性别和左右侧别间的差异,钩突的长、高、宽随椎序的递增和年龄的增长总体呈缓慢递增趋势;钩突间距、钩突前脚间距、钩突后脚间距随椎序递增呈缓慢递增趋势,但在年龄增长中该三者间距变化不很显著;钩-横间距随椎序递增呈缓慢递增,但增龄变化不显著。(2)结果说明,颈椎钩椎关节中钩突相关结构存在着性别和侧别差异,并且随年龄增长和椎序增加整体呈缓慢递增趋势,掌握钩椎关节增龄特点和发育规律,可以为相关颈椎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陈美雄; 郑凯; 郑南生; 周理; 徐明奎; 袁仕国
    • 摘要: 背景:肩胛骨孔洞可影响临床上对肩胛骨及其周围解剖结构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决策。然而,肩胛骨孔洞缺乏分型,国人的肩胛骨孔洞分布及其形态计量研究等仍缺乏。目的:研究中国人群干燥肩胛骨孔洞的分类、分布和形态计量学,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定义了一个新的肩胛骨孔洞分类系统,包括3个类别和A-F等6个亚型。Ⅰ类对应于肩胛骨的神经和血管孔,Ⅱ类对应于肩胛骨的非神经血管孔洞,Ⅲ类为Ⅰ类和Ⅱ类的混合型。Ⅰ类包括2种类型:A型为肩胛上孔,B型为营养血管孔;Ⅱ类分C-E亚型;Ⅲ类仅包括F型(即为A-E的混合型)。同时分析统计了336个非配对干燥国人肩胛骨的分类、分布和形态计量学数据。结果与结论:(1)观察者间的信度优秀。在336个肩胛骨中,共观察到92个肩胛骨上分布118个肩胛骨孔洞,肩胛骨孔洞发生率为27.38%,其中Ⅰ、Ⅱ、Ⅲ类分别占2.81%,16.96%和7.61%,A-F型肩胛骨孔洞占比分别为7.61%,19.57%,9.78%,10.87%,40.22%和11.96%,E型最多;(2)A-F型肩胛骨孔洞总直径分别为(8.09±1.29),(1.98±0.80),(6.60±3.10),(11.19±6.67),(16.80±11.04)和(17.43±13.88)mm,F型总直径最大;A-F型肩胛骨孔洞总面积分别为(37.62±19.48),(2.13±2.23),(32.52±24.85),(77.56±124.32),(150.69±181.34)和(109.98±193.50)mm~2,E型总面积最大;(3)结果表明,肩胛骨孔洞的变异是常见的,需要临床医生注意,以避免因肩胛骨孔洞的出现而对诊断产生干扰,同时治疗时需要加以关注,避免侵入性操作时引起并发症。
    • 罗庆云; 印敏
    • 摘要: 对目标器官所含化合物进行全面解析,探讨化合物形成、积累、转化机制,揭示种内亚种、变种及变型分化的物质基础,是以特定部位所含化合物为关注对象的作物品质改良和栽培管理的前提条件.本研究以甜菊糖苷组分差异大的甜叶菊收获器官叶片所含化合物的液质联用解析为例,首先对化合物全面解析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多样本化合物全面解析存在有效分离受限、保留时间不规则漂移、定性信息丰度不一等挑战,然后利用Visual Basic编程语言,建立了植物器官所含化合物液质联用分析数据的采集、整理、归类和定量系统,为以甜叶菊叶片为代表的作物收获器官品质育种及化学形态学研究提供分析工具.
    • 刘珍; 邓卫平; 王强; 郑文龙; 常东
    • 摘要: 蠊缨滴虫为单细胞真核生物,常寄生于蟑螂的后肠道,人可通过接触螳螂的排泄物而被感染。蠊缨滴虫性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特征具有非特异性,老年人、器官移植患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等免疫功能低下者为易感人群。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蠊缨滴虫分子诊断标准,只能依靠形态学鉴定要点对其进行诊断。
    • 郝伟丽; 申静; 张学敬; 李彩英; 高不郎
    • 摘要: 目的测量胸升主动脉瘤(ATAA)、胸降主动脉瘤(DTAA)患者心脏、主动脉弓形态学参数,探讨胸主动脉瘤形成与主动脉形态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及合作医院接受胸主动脉CTA检查的199例患者,其中ATAA组患者46例,DTAA组患者35例,无主动脉病变正常对照组患者118例。Amira软件重建CTA图像后,分别测量心形角度,心形高度,主动脉弓宽度、高度、角度等形态学参数,比较ATAA组、DTAA组患者与对照组形态学参数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TAA组、DTAA组弓宽和弓高均大于对照组(P0,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弓宽、弓高对胸主动脉瘤形成有良好预测价值。结论主动脉弓部形态学改变是胸主动脉瘤形成后的重要特征。弓角较大不利于胸主动脉瘤发生,弓宽、弓高可能成为胸主动脉瘤影像学诊断的预测指标。
    • 卞艳; 宫雨生; 马国鹏; 王昶
    • 摘要: 针对无人机(UAV)影像水体提取出现的噪声干扰、光谱混淆、分割尺度难把握、无法使用水体指数等问题,提出边缘检测算法结合面向对象方法的新水体提取方法(AUCSN).采用各向扩散滤波算法对影像去噪;采用Canny边缘检测算子对去噪后影像进行边缘提取,提取结果与去噪后影像进行波段重组,利用改进的邻域绝对均值差分方差比法对重组影像选取最优分割尺度,开展多尺度分割.结合水体对象的光谱、形态、纹理特征建立模型,对分割后影像实现水体粗提取.将粗提取结果利用形态学闭运算填充孔洞,实现水体提取.实验结果表明,采用AUCSN方法进行水体提取,不仅提高了提取效率,而且提取精度能够达到96%.
    • 张俊男; 王远涛
    • 摘要: 在工程机械中,很多机械关键部件为钢焊接结构。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针对钢焊接结构容易出现裂纹、漏焊及焊缝外观不规则等缺陷检测效果差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微分形态学梯度处理的焊缝边缘检测方法。该算法首先采用中值滤波、白平衡处理和图像归一化等图像预处理技术纠正采集图像,然后用微分形态学梯度提取焊缝的二值化图像。仿真实验中使用微分形态学梯度算法与三种常用的图像处理算法对焊缝图像处理进行了对比与分析。结果表明,微分形态学梯度算法在处理焊缝图像时能够有效降噪,信噪比大且图像有用焊缝信息不丢失,对提高焊缝检测精度、保证机械机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蓝波妙
    • 摘要: 利用形态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泉州平菇厂发生的木霉病害进行分离纯化分析。结果表明:从泉州平菇生产厂获得3株木霉菌株,分别为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侧耳木霉(Trichoderma pleuroticola)及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木霉菌株的ITS序列测定与比对分析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
    • 陶丽男; 向丽; 王玉琴; 张代贵; 杨贤均; 肖佳伟
    • 摘要: 结合在模式产地采集的高茎紫菀(Aster procerus Hemsley)以及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原始文献对其形态描述不充分且缺乏细胞学和分子系统学方面的报道。本研究对高茎紫菀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补充描述以及核型特征和系统位置分析,为紫菀属的修订提供资料。结果表明:(1)依据观察结果,补充了高茎紫菀新的形态特征:基生叶羽状分裂,成熟的基生叶较大,长可达26 cm,宽可达8 cm;花序托圆锥状。(2)高茎紫菀的染色体数目为2n=18;核型公式为2n=2x=16 m+2 M,核型属于1 A。(3)基于ITS和ETS标记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高茎紫菀不同居群的2个个体在同一进化支上(LP=100,PP=1.00),且位于核心紫菀属(LP=100,PP=1.00),与女菀[Turczaninovia fastigiata(Fischer)Candolle]构成姐妹类群(LP=52,PP=0.99)。研究认为,高茎紫菀基生叶和花序托的特征可为紫菀属的分类提供新的证据,支持高茎紫菀位于紫菀属(Aster L.)内,建议将女菀并入紫菀属。
    • 俞琦; 孙懿; 王琼丽; 蔡逸婷; 李莉
    • 摘要: 目的探讨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形态学分析技术在肿瘤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12例肿瘤患者外周血样本,使用CTCBIOPSY异常细胞分离染色仪检测后,于显微镜下进行CTC形态学分析。采用CD45和CD31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检测,进一步验证形态学判读标准的临床适用性。分析CTC检出率、CTC计数与肿瘤类型、临床分期等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形态学分析技术CTC检出率为41.51%,经免疫组化检测验证,特异性为100%。CTC阳性组与阴性组年龄和TNM分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6、P<0.001)。不同类型肿瘤和相同类型不同分期肿瘤患者的CTC检出率和CTC计数均有所不同,其中肺癌晚期和前列腺癌晚期患者CTC检出率最高,且早、晚期肿瘤患者的CTC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CTC形态学分析技术可以保证细胞的完整性,能够快速判读多种类型肿瘤的CTC,特异性好,但敏感性优势不显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