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甜叶菊

甜叶菊

甜叶菊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486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轻工业、手工业、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2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793篇;相关期刊270种,包括种子科技、中国糖料、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全国第三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等;甜叶菊的相关文献由2114位作者贡献,包括贾德军、何克勤、崔广荣等。

甜叶菊—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82 占比:45.90%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74%

专利文献>

论文:793 占比:53.36%

总计:1486篇

甜叶菊—发文趋势图

甜叶菊

-研究学者

  • 贾德军
  • 何克勤
  • 崔广荣
  • 曾维祥
  • 林平
  • 胡能兵
  • 邢伟
  • 邢飞
  • 郝再彬
  • 谢忠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庆云; 印敏
    • 摘要: 对目标器官所含化合物进行全面解析,探讨化合物形成、积累、转化机制,揭示种内亚种、变种及变型分化的物质基础,是以特定部位所含化合物为关注对象的作物品质改良和栽培管理的前提条件.本研究以甜菊糖苷组分差异大的甜叶菊收获器官叶片所含化合物的液质联用解析为例,首先对化合物全面解析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多样本化合物全面解析存在有效分离受限、保留时间不规则漂移、定性信息丰度不一等挑战,然后利用Visual Basic编程语言,建立了植物器官所含化合物液质联用分析数据的采集、整理、归类和定量系统,为以甜叶菊叶片为代表的作物收获器官品质育种及化学形态学研究提供分析工具.
    • 王致和; 马金慧; 张亚萍; 杜雷超; 牛晓琳; 谢忠清
    • 摘要: 通过对甜叶菊花与种子的形态特征及开花结实习性的观察,明确甜叶菊属短日照植物,在高纬度河西地区必须通过短日照处理才能开花结实.以套袋辅助授粉的方式揭示了甜叶菊的自交不亲和.通过遮光处理改变其临界日照时数的方法进行杂交制种技术研究,研究表明高纬度地区杂交制种:在甜叶菊生长旺盛期,株高30 cm以上,进行遮光处理,每天光照时间10 h,遮光处理天数为20 d.生产的杂交种千粒重达0.39~0.42 g、发芽率达69.7%;与安徽提供的普通甜叶菊种子比较:千粒重提高了0.08 g左右,平均发芽率提高了11.5个百分点;在品质和产量方面:杂交种总苷含量平均提高0.51个百分点,RA苷含量平均提高2.27个百分点,RA/总苷平均提高13.71个百分点,产量平均提高11.60%.结果表明通过短日照处理可以在高纬度河西地区培育甜叶菊杂交种,并且其品质、产量不断提高,可根据市场需求选配组合,培育甜叶菊新品种,这为高纬度地区杂交制种奠定了基础.
    • 张虹; 路国栋; 袁春春; 郎思睿; 陈任
    • 摘要: 为了研究甜叶菊中主要甜菊醇糖苷积累特点与其生物合成关键基因表达量的关系,本研究选取3个品种甜叶菊(普赛科3号、中山2号、同心)为试验材料,定期在幼苗期、营养生长期、花蕾期采收植株的上位3对叶片,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检测9种甜菊醇糖苷,即莱宝迪苷A、B、C、D、E、F(RA、RB、RC、RD、RE、RF)、甜菊糖苷(ST)、甜茶糖苷(RBS)和杜尔可苷A(DA)含量,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糖苷生物合成的3个UDP-糖基转移酶(UGTs)关键基因,即SrUGT91D2e、SrUGT74G1和SrUGT76G1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甜味糖苷RA在普塞科3号营养生长期含量最高(1.60 mg·g^(-1)),RD在普塞科3号的花蕾期含量最高(1.58 mg·g^(-1));苦味糖苷ST、RC、DA在普塞科3号中的积累量显著低于中山2号和同心(普塞科3号ST为0.50 mg·g^(-1)、RC为0.26 mg·g^(-1)、DA为0.01 mg·g^(-1)),因此普塞科3号可作为甜味糖苷高产选育品种。对甜菊醇糖苷生物合成关键基因表达量与糖苷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甜味糖苷RD和RA的含量与其关键影响因子SrUGT91D2e和SrUGT76G1的表达量显著相关,苦味糖苷RC、ST、DA的含量与其关键影响因子SrUGT74G1的表达量显著相关。本试验为甜叶菊不同甜度糖苷的品种选育及采收时间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 陈竞天; 欧珠; 杨云舒; 杨文艺; 侯凯; 张慧慧; 吴卫
    • 摘要: 为提高甜叶菊加工效率,提升甜叶菊糖苷品质,采用45、60、80、100°C温度梯度,按杀青和未杀青,以及未杀青25°C阴干处理对大田种植采收的高莱鲍迪苷A(rebaudioside A,RA)型甜叶菊GP品系的蕾期叶片进行干燥,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其糖苷含量,研究干燥工艺对甜叶菊糖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阴干处理至恒重时间为48 h,明显长于其他干燥处理至恒重时间。但在阴干条件下GP叶片RA含量为11.37%,为所有干燥工艺中含量最高。其次为未杀青45°C干燥,RA含量为10.53%。而未杀青60°C烘干条件下,RA型甜叶菊叶片中RA含量与甜菊苷(stevioside,ST)含量比值(RA/ST)最高,减少了后苦味。因此直接食用可采用未杀青60°C烘干方式。作为RA提取原料,则采收后直接薄摊阴干或晒干,如大面积种植或遇阴雨季节或天气,宜采用未杀青45°C干燥。此外,该品系莱鲍迪苷D(rebaudioside D,RD)含量以未杀青100°C处理最高,且明显高于其他干燥处理RD含量,因此RD类型甜叶菊叶片干燥则应以未杀青100°C处理为宜。
    • 罗庆云; 印敏
    • 摘要: 混合体系多组分定量是现代分析科学研究难点,探讨建立利用液质联用(LC-MS)对作物器官所含各化合物进行定量的化学计量方法是化学形态学研究的基础,有利于作物品质育种亲本选配及栽培管理措施评价。本研究以甜叶菊叶片所含12种主要甜菊糖苷类化合物为例,通过考察归属各甜菊糖苷化合物的质荷比≥M/2的初级和次级裂解离子、分子离子、加和离子、双分子及三分子聚合物离子等各组分及其同位素化合物离子的定量检出信息稳定性及各检出峰面积与化合物浓度梯度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利用LC-MS方法对混合体系——甜菊叶提取液中各甜菊糖苷组分进行定量的策略。结果表明,LC-MS对归属同一甜菊糖苷化合物的各组分及其同位素化合物的检出受混合体系中甜菊糖苷化合物的浓度影响大,检出峰面积相对占比因甜菊糖苷浓度不同呈不规则波动,以归属同一化合物的各组分及其同位素化合物检出峰面积总和为依据所建立的LC-MS定量体系更适用于化合物浓度差异大的混合体系。
    • 孟帅辰; 王希; 陈丽
    • 摘要: 启动子是启动基因表达的关键因素。研究启动子的表达模式,对于理解靶基因的调控和时空表达特异性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快速、高效和可复制的启动子评价工具与遗传转化技术,对各种启动子与基因的功能分析至关重要;启动子克隆则更是构建基因工程载体,表达目的蛋白以及验证启动子自身功能的必要前提。文章综述了糖料作物关于启动子克隆与分析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结合当前的研究存在问题对未来启动子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研究发现,甘蔗的启动子克隆与分析在分蘖、糖分代谢及非生物胁迫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甜菜、甜叶菊和甜高粱糖料作物的启动子研究也已经起步,但研究对象相对比较分散,研究也不够系统,此外,目前在启动子分子机制、结构、详细功能等方面则均有大量的未知信息有待研究。启动子研究的进展又依赖于序列信息与分子机制信息的丰富,因此糖料作物的启动子研究与基因资源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有必要互相支持、协同发展,且均需要数量更多、质量更高、信息更全面的序列信息作为支撑。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各种序列与注释信息的继续丰富,相信将会有更多糖料作物的启动子得到更深入的研究,并为基因调控机制等研究提供依据。
    • 吕博; 韩印森; 许庆轩
    • 摘要: 为了对甜叶菊中甜菊糖苷类成分的结构进行鉴定。建立了一种利用电喷雾质谱法鉴定甜叶菊中甜菊糖苷类结构的方法,与液质联用技术不同,该方法不需要复杂的前处理过程,能够直接判断样品中含有的多种甜菊糖苷。结果表明,对甜叶菊中的甜菊糖苷进行电喷雾质谱研究,正离子模式下电离成加氢、钠、钾离子,负离子模式下电离成减氢、加氯离子,并在负离子模式进行了串联质谱研究,几种甜菊糖苷失去C13和19位取代基,最终形成m/z318的骨架结构。结论:甜菊糖苷类成分的骨架结构为m/z318,根据正负离子模式下特征电离规律从复杂甜叶菊成分中判断了几种甜菊糖苷,根据串联质谱规律确定其取代基为葡萄糖、鼠李糖,并确定其结构。
    • 王世林; 杨惠俊; 韩晓峰
    • 摘要: 为了解决甜叶菊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人工而造成成本居高不下、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力资源稀缺等实际问题,通过机械化的引入与应用,使甜叶菊机械化的应用从无到有,渐而形成了一套甜叶菊生产中应用机械化的技术模式,并应用于甜叶菊育苗和甜叶菊叶采收两个重要的生产环节,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中育苗环节,每亩省工120个,仅为人工育苗用工的1/4,此环节每亩苗床节本18000元;甜叶菊叶采收环节每亩省工13个,每亩节本2000元。同时为甜叶菊生产向现代化、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 谢虹; 王雪铭; 张红艺; 陈云; 梁建生
    • 摘要: 为了探索甜叶菊有效成分积累规律,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在2018年7月24日至10月16日甜叶菊谱星6号叶中甜菊糖苷、绿原酸类和类黄酮含量的变化;采用壳聚糖季铵盐、壳聚糖盐酸盐、白色聚合氯化铝、黄色聚合氯化铝、硫酸亚铁+氢氧化钙等5种絮凝剂对甜叶菊水提液进行澄清处理,通过分析水提液澄清率及3种甜菊糖苷和6种绿原酸类在澄清液中的保留率,探索甜叶菊水提液的澄清方法。结果表明,甜叶菊叶片生物量积累呈上升趋势;各甜菊糖苷的含量变化幅度小;绿原酸类及类黄酮成分的积累与生长期密切相关,含量呈现降低-升高-稳定-降低的动态变化趋势。甜菊糖苷、绿原酸类和类黄酮的含量在9月18日至10月2日时段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68.74、73.78和14.88 mg/g。结合产量和有效成分两方面因素,确定新疆巴州甜叶菊最佳采收期为9月中旬至10月初。不同的絮凝剂对甜叶菊水提液的澄清效果不同,采用壳聚糖盐酸盐絮凝处理水提液中9种有效成分的保留率最高,以0.45 g/L壳聚糖盐酸盐在45°C条件下澄清率达到89.39%。壳聚糖盐酸盐可以作为适宜的絮凝剂应用于甜叶菊水提液中甜菊糖苷和绿原酸类的分离纯化。
    • 赵晓顺; 于凤超; 郝建军; 马志凯; 张博; 李浩; 赵建国
    • 摘要: 甜叶菊因其高甜度、低热量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到食品和医疗等领域中,因此甜叶菊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是未来的必然趋势。移栽是甜叶菊种植生产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移栽质量和效率决定着甜叶菊生产的经济效益和产业化发展。目前,我国甜叶菊移栽方式主要以人工移栽为主,用工多,效率低,严重制约了我国甜叶菊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亟待解决甜叶菊机械化移栽的示范推广问题。为此,介绍了我国甜叶菊移栽概况,论述了不同类型移栽机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对各移栽机构的研究现状和优缺点做了详细论述和对比分析,指出了移栽机构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移栽质量差、农机农艺结合程度低、移栽机构适应性差等问题,同时对甜叶菊移栽机构的发展做出了建议和展望,旨在为我国甜叶菊移栽机械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