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甜菊糖苷

甜菊糖苷

甜菊糖苷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3年内共计444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农作物、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2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6358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食品安全导刊、中国糖料、江苏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甜味剂专业委员会2015年行业年会、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甜味剂专业委员会和功能糖配料专业委员会2012年行业年会、第21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等;甜菊糖苷的相关文献由891位作者贡献,包括邢伟、邢飞、李善汪等。

甜菊糖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2 占比:2.4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6358 占比:97.46%

总计:6524篇

甜菊糖苷—发文趋势图

甜菊糖苷

-研究学者

  • 邢伟
  • 邢飞
  • 李善汪
  • 庞正银
  • 张志华
  • 郑越
  • 夏咏梅
  • 卜宇成
  • 奥维迪·玛珂善
  • 冯小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媛; 王雪莹; 张文静; 崔美林
    • 摘要: 以榴莲皮粉末和豆乳为主要原料,制得榴莲皮发酵型豆乳。在榴莲皮粉末添加量、发酵剂接种量及甜菊糖苷替代量为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发酵型豆乳的色泽、气味、口味及组织形态等作为评价指标,利用正交试验对榴莲皮发酵型豆乳进行工艺优化,确定产品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当榴莲皮粉添加量4%,发酵剂接种量0.4%,甜菊糖苷替代量30%时,产品品质最佳,此时榴莲皮发酵型豆乳表面柔滑有光泽,呈淡乳黄色、果冻状,具有浓郁的大豆酸奶独特风味。
    • 闫利萍; 王能军; 陈博文; 舒东; 胡杨兵
    • 摘要: 以全脂奶粉、甜菊糖苷、草莓果酱为主要原料,以感官评分和酸度为考察指标,分别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筛选出低糖草莓风味酸奶的最佳生产配方。结果表明:低糖草莓风味酸奶的最佳配方为30%甜菊糖苷替代量(6%总糖,甜菊糖苷∶蔗糖=3∶7)、0.06%苹果酸、10%草莓果酱、43°C发酵6 h,此时产品感官评分最高(87.0分),酸度84.4°T,具有热量低、风味独特等特点。研究结果为低糖酸奶的研制提供参考。
    • 孙玉明; 张婷; 徐晓洋; 杨永恒; 张永侠; 徐敏月; 原海燕
    • 摘要: 研究了施氮对现蕾期和开花期甜菊(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品种‘中山8号’(‘Zhongshan No.8’)不同器官干质量、全氮含量、氮素累积量和分配比例、全碳含量、碳氮比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叶片中甜菊糖苷含量和累积量的影响,并对叶片中部分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看,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处理显著增加了现蕾期和开花期甜菊茎和叶片的干质量、全氮含量和氮素累积量,但是显著降低了茎和叶片中碳氮比以及叶片中可溶性糖和3种甜菊糖苷组分含量。同一施氮水平下,与现蕾期相比,开花期甜菊茎中全氮含量有所提高,但是叶片中全氮含量无显著变化;叶片中氮素分配比例显著降低;茎和叶片中全碳含量以及碳氮比无显著变化;茎中可溶性糖含量有所提高,但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以及3种甜菊糖苷组分含量总体上显著降低。施氮水平和生育期对甜菊单株总甜菊糖苷累积量均无显著影响。甜菊叶片中部分指标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甜菊叶片中总甜菊糖苷含量与全氮含量和干质量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但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开花或施氮均会降低甜菊叶片中甜菊糖苷含量,建议在甜菊现蕾期及时采收叶片,并降低甜菊促花肥的投入量。
    • 郑江歌; 王华丽; 张霁月; 张俭波
    • 摘要: 根据国内甜菊糖苷产品的实际质量状况,同时参考国际国外法规对甜菊糖苷的评估结果和质量规格修订情况,对食品添加剂甜菊糖苷的质量规格标准进行修订。通过收集对比国内外甜菊糖苷质量规格标准的技术资料,确认各理化指标并对其检测方法进行验证。修订后的甜菊糖苷标准在范围中增加了4种糖苷,并详细列出所有13种糖苷的分子式、结构式和相对分子质量;感官要求中增加了“颗粒或片状”的状态;鉴别试验中删除pH试验并将pH作为理化指标,同时修改了混合标准溶液的色谱图;理化指标中主要修改了甜菊糖苷含量及其检测方法,同时增加了砷和铅指标的检测方法。采集的甜菊糖苷样品均符合修订后的标准要求。修订后的甜菊糖苷标准符合行业实际生产情况,并实现与国际接轨。
    • 罗庆云; 印敏
    • 摘要: 混合体系多组分定量是现代分析科学研究难点,探讨建立利用液质联用(LC-MS)对作物器官所含各化合物进行定量的化学计量方法是化学形态学研究的基础,有利于作物品质育种亲本选配及栽培管理措施评价。本研究以甜叶菊叶片所含12种主要甜菊糖苷类化合物为例,通过考察归属各甜菊糖苷化合物的质荷比≥M/2的初级和次级裂解离子、分子离子、加和离子、双分子及三分子聚合物离子等各组分及其同位素化合物离子的定量检出信息稳定性及各检出峰面积与化合物浓度梯度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利用LC-MS方法对混合体系——甜菊叶提取液中各甜菊糖苷组分进行定量的策略。结果表明,LC-MS对归属同一甜菊糖苷化合物的各组分及其同位素化合物的检出受混合体系中甜菊糖苷化合物的浓度影响大,检出峰面积相对占比因甜菊糖苷浓度不同呈不规则波动,以归属同一化合物的各组分及其同位素化合物检出峰面积总和为依据所建立的LC-MS定量体系更适用于化合物浓度差异大的混合体系。
    • 吕博; 韩印森; 许庆轩
    • 摘要: 为了对甜叶菊中甜菊糖苷类成分的结构进行鉴定。建立了一种利用电喷雾质谱法鉴定甜叶菊中甜菊糖苷类结构的方法,与液质联用技术不同,该方法不需要复杂的前处理过程,能够直接判断样品中含有的多种甜菊糖苷。结果表明,对甜叶菊中的甜菊糖苷进行电喷雾质谱研究,正离子模式下电离成加氢、钠、钾离子,负离子模式下电离成减氢、加氯离子,并在负离子模式进行了串联质谱研究,几种甜菊糖苷失去C13和19位取代基,最终形成m/z318的骨架结构。结论:甜菊糖苷类成分的骨架结构为m/z318,根据正负离子模式下特征电离规律从复杂甜叶菊成分中判断了几种甜菊糖苷,根据串联质谱规律确定其取代基为葡萄糖、鼠李糖,并确定其结构。
    • 谢虹; 王雪铭; 张红艺; 陈云; 梁建生
    • 摘要: 为了探索甜叶菊有效成分积累规律,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在2018年7月24日至10月16日甜叶菊谱星6号叶中甜菊糖苷、绿原酸类和类黄酮含量的变化;采用壳聚糖季铵盐、壳聚糖盐酸盐、白色聚合氯化铝、黄色聚合氯化铝、硫酸亚铁+氢氧化钙等5种絮凝剂对甜叶菊水提液进行澄清处理,通过分析水提液澄清率及3种甜菊糖苷和6种绿原酸类在澄清液中的保留率,探索甜叶菊水提液的澄清方法。结果表明,甜叶菊叶片生物量积累呈上升趋势;各甜菊糖苷的含量变化幅度小;绿原酸类及类黄酮成分的积累与生长期密切相关,含量呈现降低-升高-稳定-降低的动态变化趋势。甜菊糖苷、绿原酸类和类黄酮的含量在9月18日至10月2日时段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68.74、73.78和14.88 mg/g。结合产量和有效成分两方面因素,确定新疆巴州甜叶菊最佳采收期为9月中旬至10月初。不同的絮凝剂对甜叶菊水提液的澄清效果不同,采用壳聚糖盐酸盐絮凝处理水提液中9种有效成分的保留率最高,以0.45 g/L壳聚糖盐酸盐在45°C条件下澄清率达到89.39%。壳聚糖盐酸盐可以作为适宜的絮凝剂应用于甜叶菊水提液中甜菊糖苷和绿原酸类的分离纯化。
    • 赵聪敏; 呼念念; 江利华
    • 摘要: 甜菊糖是继蔗糖和甜菜糖之外的世界第三糖源,是从甜叶菊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低热量、高甜度的糖苷类化合物。甜菊糖大约含有80%以上的甜菊糖苷,甜菊糖苷组分复杂,包含多种单体,目前已知的有40多种,常见的有莱鲍迪苷A、莱鲍迪苷B、莱鲍迪苷C、莱鲍迪苷D、莱鲍迪苷E、莱鲍迪苷F、莱鲍迪苷M、杜克苷A、甜菊苷、甜茶苷、甜菊双糖苷等。甜菊糖苷单体用途多种多样,可单独作为食品添加剂,生理活性成分及单体转化的媒介等,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物质,实现甜菊糖苷单体分离纯化及制备,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之一。因此对近几年国内外甜菊糖苷利用化学法和生物合成与转化法等相关的途径实现单体制备进行论述,为甜菊糖苷单体实现大规模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
    • 徐新娟; 冯玉丹; 吴静; 罗庆云
    • 摘要: 甜叶菊是一种新型糖源植物,其叶片富含的甜菊糖苷受多种非生物胁迫影响。本文从水分胁迫、温度胁迫、盐碱胁迫和重金属胁迫4个方面切入,综述国内外近十年来关于非生物胁迫对甜菊糖苷形成和积累的影响,探讨甜菊糖苷响应非生物胁迫的可能机制,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可行性建议,指出需要加强甜菊糖苷耐非生物胁迫的分子机制研究、甜菊糖苷对共胁迫的响应机制研究和非生物胁迫与甜菊糖苷积累的全生育期研究。本综述旨在为非生物胁迫调控甜菊糖苷积累提供理论依据,为甜叶菊抗性机理研究、选育培育抗性新品种以及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 张苹苹; 石文杰; 杨清山; 王立勋; 程远欣
    • 摘要: 基于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甜叶菊中甜菊糖苷总量(TSG)、瑞鲍迪苷A(RA)、甜菊苷(STV)、绿原酸总量及水分的定量分析模型。选取不同地区的500个甜叶菊样品,以高效液相色谱法(TSG、RA、STV、绿原酸总量)和烘干法(水分)所得数据为参比,结合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图,按照以下条件进行建模:(1) TSG模型,校正集385,验证集97,光谱预处理采用多元散射校正(MSC)+一阶导数(1st)+Norris derivative滤波平滑(ND),光谱范围4 090.76~7 085.37 cm^(-1),主因子数8;(2) RA模型,校正集381,验证集94,光谱预处理采用MSC+二阶导数(2nd)+ND,光谱范围4 060.38~6 221.23 cm^(-1)、6 769.51~7 401.24 cm^(-1),主因子数7;(3) STV模型,校正集386,验证集96,光谱预处理采用MSC+1st+ND,光谱范围4 017.86~4 224.39 cm^(-1)、4 370.17~5 172.15 cm^(-1)、5 414.95~9 106.22 cm^(-1),主因子数5;(4)绿原酸总量模型,校正集376,验证集95,光谱预处理采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1st+Savitzky-Golay卷积平滑(SG),光谱范围4 000.21~5 300.00 cm^(-1)、5 624.00~6 246.90 cm^(-1)、8 746.50~9 373.80 cm^(-1),主因子数12;(5)水分模型,校正集389,验证集96,光谱预处理采用MSC+1st+ND,光谱范围4 072.53~7 553.09 cm^(-1),主因子数8。结果显示:TSG、RA、STV、绿原酸总量和水分模型的校正相关系数、预测相关系数、交叉验证相关系数均大于0.800 0,校正均方根误差、预测均方根误差、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均小于0.500;对各模型进行外部验证,TSG、RA、STV、绿原酸总量和水分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拟合相关系数均大于0.880 0;利用模型对甜叶菊样品中TSG、RA、STV、绿原酸总量和水分进行分析,日内精密度(n=6)为0.54%~2.7%,日间精密度(n=6)为1.1%~4.7%。模型用于某试验基地不同生长批次甜叶菊中TSG、RA、绿原酸总量的测定,TSG质量分数为10.40%~13.32%,RA质量分数为4.99%~7.61%,绿原酸质量分数为2.73%~4.07%,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12)均小于7.0%。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