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施氮

施氮

施氮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387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64973篇;相关期刊145种,包括生态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作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9中国草原发展论坛、中国草学会六届二次会议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草业科学与技术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施氮的相关文献由137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世清、贾倩民、侯扶江等。

施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4 占比:0.5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4973 占比:99.47%

总计:65319篇

施氮—发文趋势图

施氮

-研究学者

  • 李世清
  • 贾倩民
  • 侯扶江
  • 常生华
  • 王琦
  • 李生秀
  • 张程
  • 俞华林
  • 尹辉
  • 张恩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璐瑶; 苗灵凤; 李大东; 向丽珊; 杨帆
    • 摘要: 采用添加氮素模拟氮沉降和人工气候箱模拟增温的方法,设置了对照、施氮、增温以及增温×施氮交互作用4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幼苗生长形态变化、生物量的积累、叶片和根系生理方面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增温、施氮以及增温×施氮交互作用均促进了降香黄檀幼苗的生长形态发育、增加了生物量的积累、光合参数、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叶片硝酸还原酶及根系活力,但降低了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增温×施氮交互作用下降香黄檀幼苗的生物量积累、光合参数、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叶片硝酸还原酶及根系活力的增幅最大,而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降幅最显著;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表明,增温×施氮交互作用对降香黄檀幼苗生长发育的促进效果最好,其次为单独增温,最后为施氮处理。
    • 王志君; 李红宇; 夏玉莹; 赵海成; 王士强; 钱永德; 郑桂萍
    • 摘要: 通过盆栽试验,采用苏打盐碱土(A1)和黑钙土(A2)研究氮肥运筹[基肥∶分蘖肥∶调节肥∶穗肥为4∶3∶1∶2(B1),在B1基础上分蘖肥、调节肥、穗肥分别增施15%(B2、B3、B4)]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苏打盐碱地水稻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A2处理相比,A1处理水稻穗粒数、千粒质量、产量分别极显著降低了39.22%、9.49%、24.67%。与B1处理相比,B2、B3、B4处理水稻穗粒数、千粒质量、产量均提高,以B4处理提高幅度最大,B2、B3、B4处理产量分别较B1处理极显著提高27.38%、30.97%、31.55%。与A2处理相比,A1处理极显著降低了稻米的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分别降低5.53%、6.23%、21.52%、5.84%、3.25%;提高了稻米的外观品质和食味值,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降低91.47%、91.09%,食味值提高5.92%。与B1处理相比,B2、B3、B4处理垩白粒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降低。土壤类型与施氮量互作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水稻产量、穗粒数、千粒质量、一次枝梗千粒质量、二次枝梗数、食味值。在A1条件下,与B1处理相比,B2、B3、B4处理水稻产量分别极显著提高54.85%、32.28%、91.89%,以B4处理效果最好,其穗粒数、千粒质量、一次枝梗千粒质量、二次枝梗数分别极显著提高19.39%、28.72%、20.83%、38.58%;B2、B3处理食味值分别极显著降低10.53%、10.50%,B4处理食味值降低4.65%,但差异不显著。在A2条件下,B1、B2、B3、B4处理间产量和食味值差异均不显著。综上,在常规施氮的基础上增施分蘖肥、调节肥、穗肥均能提高苏打盐碱地水稻产量,以增施穗肥效果最好,且不会显著降低稻米食味值。
    • 武敬也; 赵威
    • 摘要: 本试验采用田间裂区试验结合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刈割强度和施氮水平对中原单32号饲用玉米生物量构成与可溶性糖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根、茎、鞘及地上累积生物量随刈割强度增大显著降低(P0.05),而刈割和施氮的互作效应仅对玉米根、茎、叶累积生物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不论何种处理,均对玉米根冠比有极显著影响(P<0.01)。综上所述,刈割对饲用玉米生物量构成和可溶性糖的分配有显著影响,并最终影响玉米产量形成;刈割后高水平施氮有助于玉米进行补偿性生长。
    • 邓福相; 黄庆; 龙丽; 郑崇兰; 李培; 李志超; 刘永安
    • 摘要: 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探讨泡核桃凋落叶对受体植物辣椒光合特性的影响及施氮后的缓解效应,设置T0(不添加凋落叶)、T1(15g/盆)、T2(30 g/盆)、T3(60 g/盆)4个凋落叶水平处理,以及施氮和不施氮2个处理。结果表明,在基质中添加一定量的泡核桃凋落叶,可提高辣椒的光合效率,但超过一定量则导致Pn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下降;施氮可提高辣椒的光合效率,并能缓解泡核桃凋落叶对辣椒的化感作用。
    • 王茹佳; 唐凤; 张树振; 张永超; 罗金; 陈映霞; 张磊; 张博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和氮肥互作对新疆地区老芒麦种子产量和活力的影响,为新疆地区老芒麦种子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低密度(25.87×10^(4)株/hm^(2))和高密度(71.52×10^(4)株/hm^(2))2个密度处理,每个密度水平下设0、30、60、90和120 kg/hm^(2)5个施氮处理,收获后测定老芒麦种子活力。【结果】密度和施氮处理均对老芒麦种子产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密度处理下,以低密度、施氮量90 kg/hm^(2)处理种子产量最高,为899.3 kg/hm^(2),较不施氮处理增产54.3%;高密度条件下施氮量90 kg/hm^(2)种子产量最高,为730.6 kg/hm^(2),较不施氮处理增产58.3%。90 kg/hm^(2)施氮处理获得的老芒麦种子活力最高,该施氮水平下低密度处理的种子在发芽势、发芽指数、胚根长和幼苗鲜重等指标显著高于高密度处理(P<0.05)。【结论】老芒麦25.87×10^(4)株/hm^(2)密度处理下,90 kg/hm^(2)的氮肥施用量可以获得优质高产的老芒麦种子。
    • 莫启顺; 秦王菲; 张清平; 李舟
    • 摘要: 为获得不同环境和气候条件下水分、氮素、其他环境因子以及农艺措施对玉米(Zea mays)产量、氮肥生产力(NP)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影响的整体表现,本研究基于35篇有关施氮和水分输入梯度对玉米产量、NP和WUE影响的文献,利用整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探究了影响中国北方玉米产量、NP和WUE的相关因素,定量分析各影响因子与玉米产量、NP和WUE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玉米产量平均值为9.19 t·hm^(−2),NP和WUE的平均值分别为55.66 kg·kg^(−1)和1.83 kg·m^(−3)。水氮因子对玉米产量表现出显著的互作效应,相较对照,水分输入和施氮分别使玉米整体增产13.43%(P<0.01)和10.69%(P<0.01)。随着输入量增加,水氮因子逐渐成为NP和WUE增加的主要限制因子。回归分析中,水氮因子、土壤有机碳(SOC)、播种密度(PD)和速效钾(AK)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正效应,年平均温度(MAT)表现为负效应。在结构方程模型(SEM)中,SOC与玉米产量存在较强正相关性,其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73。综上所述,我国北方的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生产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优化水肥措施的基础上可以从土壤养分入手,提高土壤的SOC和AK水平,同时也可以适当增加播种密度,从多个方面入手,更大程度地实现玉米高产与节水环保共赢。
    • 李浩然; 李雁鸣; 李瑞奇
    • 摘要: 水分和氮肥是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中最重要的两个因子,二者存在相互制约或相互促进等互作关系。近年来,由于灌溉大量用水和氮肥的过量施用,造成了农业水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加重等一系列问题.合理灌溉和施氮以提高水氮利用效率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为全面概括灌溉和施氮处理的作用,本文从小麦植株和土壤两个方面入手,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灌溉和施氮对小麦产量形成和土壤肥力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评估长期灌溉和施氮处理对小麦生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制定灌溉和施氮技术措施提供依据。
    • 孙玉明; 张婷; 徐晓洋; 杨永恒; 张永侠; 徐敏月; 原海燕
    • 摘要: 研究了施氮对现蕾期和开花期甜菊(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品种‘中山8号’(‘Zhongshan No.8’)不同器官干质量、全氮含量、氮素累积量和分配比例、全碳含量、碳氮比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叶片中甜菊糖苷含量和累积量的影响,并对叶片中部分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看,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处理显著增加了现蕾期和开花期甜菊茎和叶片的干质量、全氮含量和氮素累积量,但是显著降低了茎和叶片中碳氮比以及叶片中可溶性糖和3种甜菊糖苷组分含量。同一施氮水平下,与现蕾期相比,开花期甜菊茎中全氮含量有所提高,但是叶片中全氮含量无显著变化;叶片中氮素分配比例显著降低;茎和叶片中全碳含量以及碳氮比无显著变化;茎中可溶性糖含量有所提高,但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以及3种甜菊糖苷组分含量总体上显著降低。施氮水平和生育期对甜菊单株总甜菊糖苷累积量均无显著影响。甜菊叶片中部分指标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甜菊叶片中总甜菊糖苷含量与全氮含量和干质量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但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开花或施氮均会降低甜菊叶片中甜菊糖苷含量,建议在甜菊现蕾期及时采收叶片,并降低甜菊促花肥的投入量。
    • 李佳珍; 董文旭; 陈拓; 胡春胜
    • 摘要: 农田土壤是重要的碳氮库,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但土壤碳氮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目前还不清楚。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为了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研究增温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碳氮同位素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红外辐射加热器模拟全球变暖,使5 cm土壤温度增加约2°C。通过测定灌溉前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δ^(13)C和δ^(15)N值的变化,研究增温、施氮和灌溉对华北平原小麦田土壤碳氮库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不施氮不增温(N0T0)、不施氮增温(N0T1)、施氮不增温(N1T0)和施氮增温(N1T1)。结果表明:灌溉前,增温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含量,0~10 cm土层N1T1处理与不增温处理(N0T0和N1T0)之间差异显著(P<0.05),10~20 cm土层N1T1处理与其他处理差异均显著(P<0.05);灌溉后,增温虽有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施氮条件下,增温显著提升了δ^(13)C值(P<0.05)。增温降低了土壤全氮含量,并在灌溉前10~20 cm土层和灌溉后0~10 cm土层达显著水平(P<0.05);增温提升了土壤δ^(15)N值,灌溉前0~10 cm土层N0T0处理与增温处理(N0T1和N1T1)差异显著(P<0.05),灌溉后0~10 cm土层仅N0T1和N1T0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而10~20 cm土层增温处理(N0T1和N1T1)均与N1T0处理差异显著(P<0.05)。同一处理同一时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δ^(13)C和δ^(15)N值随深度增加而升高,但土壤有机碳和δ^(13)C值的变化差异不显著,全氮含量和δ^(15)N值的变化差异显著(P<0.05)。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δ^(13)C和δ^(15)N值在灌溉前后的差异均不显著。连续5年的增温施氮试验表明,未来气候变暖可能会加快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分解,造成更多轻组有机碳损失。灌溉在短期内不会显著改变土壤碳氮含量及δ^(13)C和δ^(15)N值,但其长期影响还需进一步探究。此外,未来研究还应该重视多因素交互作用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
    • 周燕; 孙洋洋; 胡志伟; 迟春明
    • 摘要: 【目的】定量评价棉花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对施氮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为科学施用氮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2002–2019年符合研究要求的43篇文献数据按照种植时段、种植区域、土壤类型、种植密度、施氮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土壤碱解氮含量、土壤速效磷含量、土壤速效钾含量等进行分组,以不施氮肥为对照,探讨施氮对棉花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影响的综合效应。【结果】在2008–2013年棉花产量增量幅度(36%)与氮素吸收量提升幅度(51%)均显著高于2002–2007年(20%、34%)和2014–2019年(28%、33%)。施氮量为300–450 kg·hm^(−2)时棉花产量和氮素吸收量(38%、58%)显著高于施氮量>450 kg·hm^(−2)(30%、54%)和施氮量10万株·hm^(−2)(18%、37%)。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棉花产量和氮素吸收量有下降趋势。黏土施用氮肥后棉花产量和氮素吸收量提高幅度(40%、56%)显著高于砂壤土(25%、28%)和壤土(36%、39%)。在土壤有机质>15 g·kg^(−1)、土壤碱解氮含量50~100 g·kg^(−1)、土壤速效磷含量15~30 mg·kg^(−1)、土壤速效钾含量>300 mg·kg^(−1)情况下,施氮较不施氮棉花产量提高幅度较高。在土壤有机质10~15 g·kg^(−1)、土壤全氮含量>1.6 g·kg^(−1)、土壤碱解氮含量>100 g·kg^(−1)、土壤速效磷含量15~30 mg·kg^(−1)、土壤速效钾含量<200 mg·kg^(−1)情况下,施氮较不施氮棉花氮素吸收量幅度较高。【结论】施入300~450 kg·hm^(−2)氮肥是提高和维持棉花高产的重要措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