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刈割

刈割

刈割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84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4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61291篇;相关期刊196种,包括生态学报、西北植物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专业委员会第九届代表大会暨第十八次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全国草业科学研究生论坛、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研讨会暨草业科技创新与草业发展大会等;刈割的相关文献由1749位作者贡献,包括付作立、王光辉、王德成等。

刈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84 占比:0.30%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61291 占比:99.70%

总计:161783篇

刈割—发文趋势图

刈割

-研究学者

  • 付作立
  • 王光辉
  • 王德成
  • 赵萌莉
  • 高东明
  • 朱志红
  • 赵天启
  • 辛晓平
  • 侯扶江
  • 杨桂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武敬也; 赵威
    • 摘要: 本试验采用田间裂区试验结合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刈割强度和施氮水平对中原单32号饲用玉米生物量构成与可溶性糖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根、茎、鞘及地上累积生物量随刈割强度增大显著降低(P0.05),而刈割和施氮的互作效应仅对玉米根、茎、叶累积生物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不论何种处理,均对玉米根冠比有极显著影响(P<0.01)。综上所述,刈割对饲用玉米生物量构成和可溶性糖的分配有显著影响,并最终影响玉米产量形成;刈割后高水平施氮有助于玉米进行补偿性生长。
    • 王德平; 宋倩; 刘忠宽; 赵坤; 刘玉玲; 肖红; 曹婧; 戎郁萍
    • 摘要: 草地土壤微生物是维持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功能的关键要素,也是指示草地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指标。通过对呼伦贝尔草地围封、刈割、放牧和开垦4种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土壤理化性状的研究,了解草地利用方式对草地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1)草地开垦为农田后土壤全碳(TC)、全氮(TN)含量分别降低了41.45%和45.08%,电导率(EC)、速效磷(AP)分别增加了371.93%和139.40%;农田微生物群落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受碳、氮限制。2)刈割草地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革兰氏阳性菌(G^(+))、革兰氏阴性菌(G^(-))及微生物群落PLFA量显著高于围封草地、放牧草地和农田。3)将4种利用方式综合分析可知,TC、TN与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G^(+)菌、G^(-)菌及微生物群落PLFA量正相关,与AP、pH、EC负相关。因此,草地开垦为农田造成土壤碳、氮养分流失,进而降低微生物群落PLFA量;综合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考虑,不建议呼伦贝尔草地开垦为农田使用。
    • 赵成振; 李强; 钟荣珍
    • 摘要: 刈割是羊草草地一种常见的利用方式,为探究不同物候期刈割对羊草再生和产量的影响程度,分别设置了对照组(CON)和刈割组。刈割组包括拔节期刈割(ES)、抽穗期刈割(HS)和开花期刈割(FS)。对照组不刈割,8月15日收获;刈割组起始刈割后,8月15日收获。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HS和FS刈割处理增加了(P<0.05)羊草干物质(DM)总产量而ES刈割处理则降低了(P<0.05)DM总产量。此外,所有处理均提高了(P<0.05)羊草的粗蛋白总产量。不同物候期刈割羊草的再生过程是不同的,ES处理羊草细根长、根表面积和体积最低。FS处理羊草再生后期净光合速率高于其余处理(P<0.05),导致其后期再生效率较高,但根中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最低(P<0.05)。HS和CON处理在羊草根形态和WSC含量上则无显著差异。尽管不同物候期刈割后羊草的再生过程不同,但其再生产量是接近的,特别是ES和HS处理,这是因为较长的再生周期被较低的再生效率所抵消,因此,总DM累积量主要由刈割前的DM来决定。综上所述,应在抽穗期进行刈割,能提高羊草产量并保持其持久性。
    • 王辛有; 曹文侠; 师尚礼; 王小军; 陈新栋; 白洁; 李文
    • 摘要: 为探明刈割与施肥影响河西地区豆禾混播草地稳定性的生态学机理,本研究以‘清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和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建植的混播草地为对象,设置3个留茬高度(5 cm(A_(1)),8 cm(A_(2))和11 cm(A_(3)))和6个施肥处理(CK(B_(1)),150 kg P_(2)O_(5)·hm^(-2)(B_(2)),75 kg N·hm^(-2)+225 kg P_(2)O_(5)·hm^(-2)(B_(3)),150 kg N·hm^(-2)+150 kg P_(2)O_(5)·hm^(-2)(B_(4)),150 kg N·hm^(-2)(B_(5)),225 kg N·hm^(-2)+75 kg P_(2)O_(5)·hm^(-2)(B_(6))),并对各草种的生态位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留茬高度,牧草重要值对施肥的响应更敏感,然而提高留茬可增加无芒雀麦重要值并控制过高的紫花苜蓿重要值,其中A_(2)B_(3)处理效果最好;A_(1)可增大各牧草生态位宽度,且均在第3茬的A_(1)B_(4)处理最大;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紫花苜蓿与长穗偃麦草、无芒雀麦与长穗偃麦草间的生态位重叠分别在第2茬的A_(2)B_(6),A_(2)B_(1)和A_(2)B_(6)处理最小。本研究认为:留茬8 cm,施150 kg N·hm^(-2)+150 kg P_(2)O_(5)·hm^(-2)氮磷肥对实现河西地区豆禾混播草地物种和谐共存及群落结构的长期稳定具有良好效果。
    • 刘辉; 董晓兵; 齐冬梅; 陈双燕; 陈满军; 田志鹏; 苑庆飞; 安志军; 刘公社
    • 摘要: 少花蒺藜草(Cenchrus spinifex Cav.)原产于北美洲,上世纪80年代侵入科尔沁草原并在全国多地快速蔓延,成为科尔沁沙地的一大草害。本文通过羊草播种、刈割试验,旨在探索高效、经济控制少花蒺藜草的技术。结果表明:播种30 kg/hm^(2)的中科1号羊草第1年对少花蒺藜草密度抑制率为26.96%;第2年两时期株高抑制率为25.00%、41.27%,第3年两时期株高抑制率为53.28%、90.91%,逐年提升;第2年两时期盖度抑制率为70.15%、78.01%,第3年两时期盖度抑制率为99.18%、100.00%,逐年提升;第2年对生物量抑制率达到87.79%。针对少花蒺藜草,中科1号羊草播种量为30 kg/hm^(2)时已经可以在第3年完全控制少花蒺藜草,无须增大播种量。本研究为大面积利用羊草防除少花蒺藜草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保障草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荆佳强; 萨仁其力莫格; 秦洁; 张海芳; 李明; 杨殿林
    • 摘要: 土壤活性有机碳能够准确反映土壤有效性,表征土壤质量变化,是探索可持续草地管理措施的关键指标之一。以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围封、放牧和刈割野外控制试验,探讨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SOC)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发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SOC含量表现为围封>刈割>放牧,其中围封区和刈割区土壤SOC含量显著大于放牧区,围封区与刈割区土壤SOC含量差异不显著,在土壤活性有机碳中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表现为放牧>围封>刈割。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均表现为围封>刈割>放牧,围封区与刈割区土壤MBC和土壤ROC平均含量差异不显著,且均显著大于放牧区。土壤MBC、ROC和SOC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土壤ROC和土壤MBC与土壤全氮和土壤全磷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围封与刈割有利于土壤SOC、MBC、ROC的提升,放牧对土壤DOC有一定累积作用。围封和刈割增强了土壤SOC的稳定性,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能够敏感地反映土壤有机碳的变化。
    • 傅卫民; 许建新
    • 摘要: 通过研究边坡位置、恢复年限和刈割对类芦(Neyraudia reynaudiana)绿化边坡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边坡坡面、坡底种植槽和坡顶自然山地的土壤肥力有明显差异,坡底种植槽和坡顶自然山地土壤养分含量高,坡面养分含量较低;(2)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边坡土壤肥力改善明显,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基本上达到了园林绿化种植土质量要求;(3)秋冬季对边坡草本植物类芦和芒草(Miscanthus sinensis)等进行刈割,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显著,刈割后坡面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有效磷含量均降低,因此需要控制坡面植物的刈割频度。
    • 杨朴丽; 龙继明; 张祖兵; 李海泉; 杨焱; 赵春攀; 马志亮
    • 摘要: 为研究留茬高度对饲用辣木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对刈割留茬高度在40、60、80 cm的辣木进行生物量、回枯和抽发试验观测。结果表明:留茬高度60 cm的辣木饲料源产量要高于留茬高度40 cm和80 cm的,留茬高度80 cm刈割得到的辣木饲料源叶占总生物量的比重略高于其它处理,茎干占比略低于其它处理;留茬高度越高,发生回枯病的概率越小,回枯高度大部分集中在3 cm以内;留茬高度80 cm的抽发相对优于其它处理。
    • 秦加敏; 王常慧; 曹颖; 郝杰; 陈晓鹏; 董宽虎
    • 摘要: 外源氮输入和割草是影响草地植被碳、氮库的两个重要因素,外源氮能否补充因割草带走的养分使得植被和土壤碳、氮库保持平衡尚不明确。为了解刈割和氮输入对植被碳、氮库的影响,本研究在内蒙古典型草原设置刈割和5水平氮添加交互试验。结果表明:刈割显著降低了植物生物量和碳、氮库(P<0.05),氮添加可促进刈割后的生长补偿;氮添加显著提高了植物生物量及碳、氮库(P<0.05),同时改变了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和碳、氮库的分配;不同水平的氮添加影响植被碳、氮库,当氮添加水平为10 g·m^(-2)·a^(-1)时,植被碳、氮库最高。以上结果表明,刈割与10 g·m^(-2)·a^(-1)氮输入相结合可支持内蒙古典型草原的可持续利用。
    • 张彩虹; 高卉; 万伟帆; 李海港
    • 摘要: 被誉为“牧草之王”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因其高蛋白的特性而被作为优质牧草得到广泛关注,但我国生产的苜蓿与国外进口苜蓿相比品质较差,难以满足我国快速发展的畜牧业对优质牧草的需求。苜蓿的品质不仅取决于其自身品种以及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发育,还会受到刈割、环境条件、种植密度、施肥、微生物作用以及杂草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从多角度对影响紫花苜蓿品质(品质指标包括粗蛋白、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粗脂肪、相对饲喂价值)的因素进行综述,归纳了影响紫花苜蓿品质的研究进展,系统梳理了各因素在提高苜蓿品质中的重要作用和主要途径,期望通过对苜蓿品质提升因素的系统分析,助力我国苜蓿生产中高效的生产管理,实现苜蓿品质的提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