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多倍体

多倍体

多倍体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3年内共计1268篇,主要集中在园艺、农作物、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4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528568篇;相关期刊389种,包括种子、热带作物学报、中国糖料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第二十三届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 、全国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第十五次全国无籽西瓜科研与生产协作组会议等;多倍体的相关文献由3063位作者贡献,包括蔡得田、宋兆建、梁国鲁等。

多倍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94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28568 占比:99.83%

总计:529491篇

多倍体—发文趋势图

多倍体

-研究学者

  • 蔡得田
  • 宋兆建
  • 梁国鲁
  • 郑思乡
  • 何玉池
  • 张献华
  • 王维
  • 王跃华
  • 陈冬玲
  • 郭启高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李承秀; 程甜甜; 燕语; 孙忠奎; 乔谦; 于永畅; 张林
    • 摘要: 为获得具有特异、优良性状的流苏四倍体植株,以流苏刚露芽的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化学诱变与负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秋水仙素浓度和负压时间对流苏染色体加倍的诱导效果。结果表明,以0.6%~1.0%秋水仙素、负压10 min的诱导效果最佳,最高变异率为6.67%;经流式细胞仪和茎尖染色体鉴定,镜检得到流苏四倍体植株染色体数目为2n=4x=92,成功获得流苏四倍体植株,四倍体植株外部形态表现出巨大性特点。
    • 梁树英; 王春晓
    • 摘要: 葡萄酒相关酵母中主导酒精发酵的酵母菌为Saccharomyces(酵母属)中的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酿酒酵母),近年来随着葡萄酒品质的多样化与特色化,研究者关注non-Saccharomyces(非酵母属酵母)及非二倍体S.cerevisiae在葡萄酒风味复杂性形成中的作用。本研究对酵母菌不同倍性特征及交配型转换等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重点分析了酵母菌倍性对发酵性能、耐受性及葡萄酒风味形成的影响,为基于倍性研究筛选葡萄酒酿造性能优秀的菌株提供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发现,目前主要的倍性研究针对酿酒酵母开展,但相关研究中缺乏对倍性差异影响表型如耐受性等的分子机制研究,此外,如何在发酵中有效利用非二倍体S.cerevisiae和非酵母属酵母仍依赖于未来针对这些菌株开展的基础倍性研究。
    • 奚登贤; 魏卓; 张汉尧
    • 摘要: 中华猕猴桃多在坡地种植,易受干旱影响。为提高其抗旱能力,拟通过多倍体诱导及抗旱鉴定,筛选出新的抗旱种质。本研究在离体培养的条件下,以中华猕猴桃叶片为材料,以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为诱导剂,对中华猕猴桃进行多倍体诱导,然后将二倍体和四倍体组培苗在聚乙二醇(PEG)浓度为70 g/L的生根培养基中培养,进行模拟干旱胁迫处理。结果表明:秋水仙素浓度为0.15%、处理时间为168 h时,诱导效果最好,死亡率为36.67%,诱导率为26.67%;在含PEG的生根培养基中,中华猕猴桃二倍体和四倍体组培苗的生长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在第14天时,二倍体组培苗叶片干枯卷曲并且脱落,根系完全褐化干枯死亡;而四倍体组培苗虽有部分叶片干枯卷曲,但转入正常的生根培养基后还可以复绿长出新的根系和叶片。说明用秋水仙素对中华猕猴桃的组培苗进行多倍体诱导和PEG筛选,可选育出抗旱种质。
    • 张成磊; 周锐; 谢善鹏; 解凯东; 夏强明; 伍小萌; 郭文武
    • 摘要: 以多胚系山金柑(Fortunella hindsii Swingle)为材料,采用“观根辨叶看油胞”形态初选法,从1289株实生后代筛选出疑似四倍体(双二倍体)8株,流式细胞仪检测和SSR分子鉴定表明它们均为同源四倍体,初选准确率100%,群体自然发生率0.62%。对其形态和初生代谢物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山金柑四倍体株高、茎粗、节间数、节间长、气孔密度均显著低于二倍体,而叶片厚度、气孔大小显著高于二倍体;GC-MS分析鉴定到24种初生代谢物,四倍体叶片奎宁酸含量显著高于二倍体,肌醇、4-氨基丁酸和1-棕榈酸单甘油酯含量显著低于二倍体。
    • 谢善鹏; 解凯东; 夏强明; 周锐; 张成磊; 郑浩; 伍小萌; 郭文武
    • 摘要: 【目的】基于柑橘多胚种子存在珠心细胞自然加倍的特点,发掘我国柑橘6个地方特色品种资源四倍体新种质。【方法】采摘柑橘成熟果实,剥取种子后催芽播种;待实生幼苗长至2~3片真叶大小时,采用“观根辨叶看油胞”形态初选法从实生幼苗群体筛选疑似多倍体;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疑似多倍体倍性并以SSR分子标记鉴定其遗传来源。【结果】基于幼苗形态初筛,分别从常山胡柚、温岭高橙、新会橙、橘血橙杂种、衢州香橙、酸橙890、72、373、709、303、1992株实生苗筛选获得疑似四倍体24、4、7、11、10和88株;流式细胞仪对上述疑似四倍体进行倍性检测,获得常山胡柚、温岭高橙、新会橙、橘血橙杂种、衢州香橙和酸橙四倍体14、2、4、3、6和24株;SSR分子鉴定表明,温岭高橙、新会橙、橘血橙杂种、衢州香橙和酸橙的39株四倍体植株全部由二倍体亲本珠心细胞自然加倍形成,而从胡柚发掘的14株四倍体,12株由珠心细胞自然加倍形成,其余2株为胡柚与其他柑橘的天然四倍体有性杂种。【结论】这些自然发掘的地方品种资源四倍体为我国柑橘品种改良及相关基础研究奠定了种质基础。
    • 李玲; 李承永; 李庆芝; 李贵笃
    • 摘要: 以5种不同浓度(0.05%、0.10%、0.15%、0.20%、0.25%)的秋水仙碱溶液,采用扎孔—裹棉—滴液法处理永康黄姜的根茎幼芽,利用形态鉴定法对后代进行鉴定、选择。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碱溶液处理对永康黄姜后代性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随着秋水仙碱溶液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出现的11种变异类型中,只有宽叶型、叶下披型、簇缩型能稳定遗传。其中,宽叶型和叶下披型性状表现稳定、抗性强、产量高,分别较对照增产31.6%、29.6%,其对应的秋水仙碱溶液最佳处理浓度分别为0.15%、0.20%。说明秋水仙碱溶液处理永康黄姜幼芽,在0.15%~0.20%的浓度范围内突变率高,更易获得优异而稳定的突变类型。
    • 罗远华; 方能炎; 樊荣辉; 黄敏玲
    • 摘要: 总结近20年来兰科植物多倍体诱导的研究进展,对诱导方法中诱变材料与诱变剂种类的选择、处理方法、诱变剂浓度与处理时间,鉴定方法中的形态学鉴定、细胞学鉴定、染色体计数鉴定及流式细胞术鉴定等进行了综述,从提高观赏性、克服远缘杂交障碍、提高抗逆性与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等方面阐述了兰科植物多倍体诱导的意义,并对多倍体诱导中嵌合体的分离、多倍体的繁殖等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为今后兰科植物多倍体育种提供参考。
    • 梁华; 蒋露; 朱大海; 周建伟; 范邓妹; 张志勇
    • 摘要: 植物核DNA含量(2C-值)与倍性水平是重要的植物学基本特征,是进行种群进化、物种分类和生态学等研究的有力证据。为确定中国吊钟花属(Enkianthus Lour.)各物种的核DNA含量与倍性水平并探究该属植物在种间、种内核DNA含量差异,该研究以6种中国吊钟花属植物共23个居群60个样品为试验材料,以水稻品种‘日本晴’(Oryza sativa spp.japonica‘Nipponbare’)为内部参照,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该属植物核DNA含量。进而以二倍体植物齿缘吊钟花(Enkianthus serrulatus)为倍性参照推测其他种的染色体倍性,并采用染色体压片计数法验证倍性的准确性。结果表明:(1)该属植物核DNA含量介于1.77~5.62 pg之间。(2)吊钟花组4个种——吊钟花(E.quinqueflorus)、齿缘吊钟花、晚花吊钟花(E.serotinus)、台湾吊钟花(E.perulatus)均为二倍体(2n=2x=22);总状花序组2个种——灯笼树(E.chinensis)和毛叶吊钟花(E.deflexus)均存在四倍体和六倍体。(3)该属二倍体植物核DNA含量在种间、种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该研究为吊钟花属系统发育、生物地理、引种驯化、遗传育种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 虞夏清; 陈劲枫
    • 摘要: 多倍化是物种形成与作物驯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多倍化能够在短期内极大丰富物种多样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作物的遗传改良。利用多倍化开展的作物品种改良已在西瓜、黄瓜、甜瓜等重要葫芦科作物中获得成功。近期研究发现,多倍体通常具有明显的环境适应性优势,在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利用多倍化提高葫芦科作物的环境适应能力已成为葫芦科作物育种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基因组组成的不同,多倍体可分为同源多倍体和异源多倍体,以往的葫芦科作物研究多数只关注于同源多倍体,对于异源多倍体的认识与研究存在明显不足,有待进一步开发与利用。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以及多种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植物多倍化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为葫芦科作物多倍化相关机制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本文系统综述了近年来葫芦科作物多倍化研究现状,探讨多倍化在葫芦科作物育种中的发展与未来,为葫芦科作物以及其他作物的遗传育种提供参考。
    • 孙哲; 张辉; 李澳旋; 杜晓蓉; 王永生; 乔永刚
    • 摘要: 为获得黄蜀葵的多倍体材料,以秋水仙素为化学诱变剂对其茎尖分生组织进行诱变处理,用0.1%、0.2%浓度的秋水仙素分别对萌发的黄蜀葵幼苗处理24、48、72 h,并进行形态学以及细胞学的鉴定。结果表明,0.2%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48 h,成活率为48.15%,变异率为92.31%,是黄蜀葵多倍体植株诱变的最佳处理组合,变异植株在形态学和细胞学上出现明显的多倍体性状。该结果可为黄蜀葵多倍体育种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