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第七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学术大会
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第七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学术大会

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第七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长沙
  • 出版时间: 2013-10

主办单位:;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

会议文集: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第七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概述了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从20世纪70年开始进行落羽杉属树木的杂交育种工作,80年代从落羽杉♀×墨西哥落羽杉♂杂交组合中选育出了第1代中山杉302等速生、耐盐碱无性系;90年代又从中山杉302♀×墨西哥落羽杉♂杂交组合中选育出了第2代中山杉118等无性系.中山杉302和118为国家级林木良种,培育种苗1000多万株,目前主要已在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等沿海省市和安徽、重庆、云南等内陆省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但是具有巨大杂种优势潜力的墨西哥落羽杉♀×落羽杉♂杂交组合一直没有获得成功,成为落羽杉杂交育种的一大难题.近年来的杂交育种研究发现,落羽杉属树种的许多特性在杂交利用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母系遗传现象。经过10多年的努力,己成功突破了墨西哥落羽杉♀×落羽杉♂杂种组合的制种技术,共获得55个“墨西哥落羽杉♀×落羽杉♂杂种单株,已繁育成无性系4个,并对其进行了分子鉴定、耐盐和生长测定。苗期生长观测表明:杂交墨杉在高、径生长量方面均表现出显著的超亲特征,对常见的墨杉赤枯病有明显的抗性优势。同时,落羽杉属树木杂交育种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形成育种-育苗-造林推广体系、科研-生产创新体系和国内-国际研究体系。
  • 摘要:通过对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四个省区的林木良种基地的年产量、面积、品种结构、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青海省在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探讨建设和管理林木良种基地应对对策,为青海省林木良种事业发展提供理论建议.
  • 摘要:以湖南省17个闽楠优树子代为研究对象,在湖南省永州市金洞林场进行育苗试验,对苗期生长指标进行调查,并对苗高、地径等性状进行统计分析.按20%的入选率,筛选出了苗期生长相对较快的闽楠家系3个:PB3、PB9、PB12.研究结果表明,入选3个闽楠家系平均苗高为36.52 cm,比本次参试的17个家系平均苗高(31.45 cm)高16.1%,3个闽楠优良家系平均地径为2.6mmn,比本次参试的17个家系平均地径(2.3 mm)高13.0%.家系间苗高、地径等性状均达极显著差异,说明闽楠半同胞家系间存在较为丰富的变异,具选育潜力.
  • 摘要:通过对引种在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龙兴林场的7年生落叶松家系试验林调查,由方差分析得,不同家系间树高和地径差异显著;利用性状表现水平分析法对其性状表现进行评估,初选出适宜于山西省中山山地发展的8个落叶松家系,分别为日永8×长27、日永85×长4C,日永7×华7516,日永8,日永7×华7801,日永7×华马7,日永85×长13和台23.
  • 摘要:为了揭示观赏型杜仲叶片不同颜色形成的原因,以红叶杜仲、密叶杜仲、小叶杜仲的叶片为研究对象,采用徒手切片结合光合色素及花色苷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红叶杜仲叶片正面暗红色,背面绿色;引起红叶杜仲叶片发红的色素集中在叶片的栅栏组织中;3个杜仲品种Ca为1.1003~1.3148 mg·g-1, Cb为0.4354~0.4670 mg·g-1, CCar为0.3847~0.4455 mg·g-1, CT为1.4625~1.7818mg.g-1,CF为0.1408~0.3042 mg·g-1,红叶杜仲的CCar及CF均显著高于密叶杜仲和红叶杜仲,而CT/CCar则显著低于密叶杜仲和红叶杜仲,且红叶杜仲和密叶杜仲间Ca和Cb及Ca/Cb及CT均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论说明了花色苷及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是红叶杜仲颜色形成的主要原因.
  • 摘要:以黑色塑料容器杯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规格的容器杯对油茶'湘林69'1~3年生苗木生长的影响,从而筛选出适合不同苗龄的容器杯.结果表明:容器杯的大小对油茶苗木的生长影响明显,培育1年生苗木以10 cm× 12 cm的塑料容器杯为佳;培育2年生苗木以16 cm×14 cm的塑料容器杯为佳;培育3年生苗木以26 cm×22 cm的塑料容器杯为佳.
  • 摘要:铁冬青(Ilex rotunda thumb):冬青科冬青属.别名红果冬青.亚热带树种,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各省,喜湿润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由于适应性较强,耐阴、耐瘠、耐旱、耐霜冻、能耐-10°C的低温、并具有有较好的耐湿性能,是很好的造林树种;且大树分枝匀称,冠形美丽,从11月上旬开始有2~3个月的红果期,在冬季显得特别艳丽,于园林绿化中广泛应用;医药上,可治感冒高热、各种炎症、外伤出血等.综上所述,铁冬青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为了更好推广利用铁冬青,对其容器苗育苗技术及一年生生长规律进行研究.本人与研究小组于2010年11月到2012年12月在江西农业大学花卉基地进行试验研究.通过采种、果实处理、种子贮藏、播种催芽、苗床整地、基质配置、芽苗移栽、苗期管理等试验步骤对铁冬青生长进行观察研究,并调查了一年生苗木生长规律和一年生苗木生物量.结果表明:容器苗的苗高和地径都与Logistic生长曲线拟合,回归性显著;苗高符合"S"生长曲线,可按其生长规律把苗木生长期划分为4个阶段进行分析管理,分别是出苗期(2月下旬~5月初)、生长初期(5月初~7月27日)、速生期(7月27日~9月28日)、生长后期(9月28日~ ).其中速生期的生长量占全年的75.68%,期间应加强水肥管理,防病虫害,促进苗木生长;地径生长曲线不呈"S"形,生长曲线比较平缓,是因为铁冬青幼苗纤细,前期地径测量无法进行,且到十一月份停止测量时苗木地径仍在生长,无前后生长数据因此出现该情况.铁冬青一年生容器苗平均苗高30.7cm;地径0.53cm;主根长18cm;大于5cm长Ⅰ级侧根数平均近10条.叶面积16869mm2.相同栽培条件下的地栽苗与容器苗对比,地栽苗只有地径和主根长度比容器苗略高,其它指标都低.综合各指标情况,可看出容器苗苗木质量较好.又因为容器苗在起苗、包装、运输是不伤根,栽植后没有缓苗期,对造林地适应性强,在春、夏、秋3季均可造林.容器苗大大的提高了造林成活率,能更好的利用发展铁冬青.所以铁冬青容器苗更适应市场的需求.
  • 摘要:通过对5个湿地松半同胞家系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的养分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除全氮以外的其他养分指标都表现出明显的根际富集效应.除508家系的全磷含量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没有显著差异之外,其他各个半同胞家系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相同养分指标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参试的5个半同胞家系中,0-609对速效钾和速效磷的富集率最大,耐磷和钾的能力最强,普通品种抗瘠薄能力最弱.研究结果将为湿地松优良家系造林地的选择和配方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对不同杨树品系的生长量、物候期、抗虫性和抗寒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9年生不同杨树品系单株材积差异极显著,超过平均材积的有'欧美杨014'、'111'、'108'、'中阳9'、'F6'和'中林299,;各品系物候期差异较大,以落叶盛期物候期差异幅度最大,最早与最晚相差22d.'白城杨,从芽开放期到落叶期的生长期最短,为184d;'欧美杨108'生长期最长,为202d;各品系除'中林299,和'荷兰3930'属于高感虫品系外,其它均为抗虫品系;后期物候期出现较晚的'欧美杨108,、'F6'和'014'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欧美杨108'冻害较重.'欧美杨111'和'中阳9'无冻害且抗虫性较强,在辽宁省适宜地区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 摘要:2009年春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引种了5个杨树转基因品种,经过4年的造林试验观察分析,分别从生长状况、目标及非目标昆虫、土壤微生物、植物多样性等调查和室内分析等,对转基因杨幼龄林生态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显示:转基因杨各株系的平均径生长与高生长略低于非转基因株系,但差异不显著.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林地内非目标昆虫总数量变化趋势相似,无明显差异.转基因林地与非转基因林地间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存在显著差异,但其变化无规律性,可能受自然条件及采样方法影响所致,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转基因杨树并不会对土壤微生物系统造成影响.
  • 摘要:对31个厚荚相思半同胞家系3年生子代测定林进行生长、干形等性状的调查测定研究表明,种子园子代林的平均树高、胸径、材积、枝下高、通直度分别为10.27m、9.83cm、0.0458m3、2.60m、2.84,所测性状分别比对照高4.37%、5.13%、12.53%、6.56%和8.40%.各性状在家系间的生长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且具中高度的家系遗传力.材积与树高、胸径在表型及遗传上均达到极显著的正相关性,通直度与树高、枝下高表现为极显著遗传正相关性,而与胸径、材积则表现为显著遗传负相关性.以树高、胸径、材积、通直度建立综合选择指数,初步评选出4个优良家系,其树高、胸径、枝下高、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达到8.54%、6.84%、15.11%、14.20%.研究结果可为厚荚相思多世代遗传改良提供优良的育种材料。
  • 摘要:在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对7年生的一片杉木耐瘠薄速生优树半同胞子代测定林进行调查和分析测定.参试的各家系间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均差异极显著,说明在家系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分化;从参试的18个家系中选择出23号等5个在瘠薄立地条件下生长表现优良的家系,树高、胸径和材积平均值分别达7.67 m、10.88 cm和0.0436 m3,与第二代种子园子代相比,其材积现实增益达21.11%,通过这种后向选择所选出的耐瘠薄速生优良家系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和耐瘠薄性,可以作为杉木第三代建园材料的补充。
  • 摘要:自2003年春,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引种了11个树莓品种,经4年苗期试验和9年造林试验观察分析,从生物学性状、产量、抗逆性等调查和室内经济性状分析,选育出皖黑树莓1号、2号、3号、4号,它们在熟性、抗逆性、品质、产量上均优,且适宜在合肥及江淮分水岭地区发展.
  • 摘要:采用析因试验设计,开展了砧木地径、嫁接方式和嫁接部位对杉木容器嫁接苗接穗生长高度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接穗生长高度不仅受砧木地径、嫁接方式和嫁接部位主效应的影响,而且其主效应之间的交互效应也达到了显著水平.综合考虑个因素之间的交互效应,杉木容器苗嫁接的最佳方案为:地径0.8~1.2cm的砧木采用舌接,嫁接口以下保留2~3轮底盘枝的方式,一年生接穗高度为27.7cm;地径1.2~1.6cm的砧木可采用切接或舌接,嫁接口保留2~3轮底盘枝的方式,一年生接穗高度为50.0cm;地径1.6cm以上的砧木采用切接,嫁接口以下保留2轮底盘枝的方式,一年生接穗高度达到92.8cm.
  • 摘要:为探讨荒漠区人工水分补偿条件下肉苁蓉与梭梭抗旱生理指标的关系,以人工栽植梭梭寄主接种肉苁蓉为研究对象,测试滴灌条件下肉苁蓉与梭梭组织含水量、渗透调节物质、膜透性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生长过程中,梭梭同化枝中的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高于肉苁蓉,脯氨酸含量最高达到0.17ug/g;二者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趋势一致,肉苁蓉始终高于寄主梭梭同化枝,说明肉苁蓉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主动积累各种有机和无机物来提高细胞液的浓度,降低渗透势进而降低了水势,以从外界继续吸水维持正常生理代谢.
  • 摘要:为解决柚木种子园存在结实晚和产量低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多种处理措施,分别对10年生和30年生的柚木嫁接种子园进行了促进提早进入花龄和提高种子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修枝截顶和半环剥对10年生柚木无性系提早进入花龄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各处理对提高柚木单株种子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施多效唑可以提高10年生柚木单株种子产量,施多效唑平均每株种子产量是对照的2.38倍;半环剥处理后对提高30年生柚木单株种子产量的效果好,平均每株增产116.5 g;以施肥复合肥水平量高(1.5 kg/株)和施多效唑水平量高(40 g/株)的处理对30年生柚木种子园种子产量增产效果最好。
  • 摘要:根据我国林木良种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林木良种发展的优势和机遇、劣势和风险;对我国林木良种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林木良种选育、生产、推广使用体系,以及加快我国林木良种化进程的方法和途径等方面的重要问题提出了政策性的建议。
  • 摘要:以濒危植物小叶朴带顶芽或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研究了消毒试剂和时间、基本培养基、外源激素的种类和浓度、蔗糖和琼脂的浓度等对小叶朴离体培养的影响,初步建立小叶朴离体培养体系.结果表明:小叶朴顶芽或腋芽茎段的消毒以用0.1%HgCl2处理10rmin效果最好;通过对两种培养基(MS、1/2MS)和不同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浓度及蔗糖浓度对腋芽萌发效果的对比,筛选腋芽离体萌发最佳组合:MS+BA 1.0 mg.L-1 +NAA 0.5 mg.L-1 +30g.L1蔗糖+7.0g.L-1琼脂,萌发率达85%.
  • 摘要:西宁市南山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笔者于2008年开始在西宁市南山进行植物引种试验.为了解引进树种在该地区环境的综合适应能力,为西宁市南山人工林建设选择适宜的树种,根据南山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各引进树种生长发育状况,以树种的生长势、繁殖能力、抗病虫害能力、保存率、干梢程度五项指标为基础,应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模型构建了引进树种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树种适应性进行了总体评价,筛选出了适宜西宁市南山推广种植的国外树种5种,省外树种3种,乡土树种9种.
  • 摘要: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试材为湘林-90无性系、1-5年生根桩萌条的1年干苗,扦插造林.造林时的胸径、苗高、材积虽在不同年龄根桩的萌条苗间均有显著差异,但造林后的第1、第4年,胸径、树高、材积在不同年龄根桩萌条苗的造林地间虽有差异,但均不显著,表明1-5年生根桩年龄萌条的1年干苗都适宜扦插造林.造林成活率在3、1年生根桩萌条苗的造林地间有显著差异,2-5年生根桩萌条苗的造林地间均无显著差异.
  • 摘要:湿地松原产于美国,不仅是重要的用材、纸浆材树种,更是优良的产脂树种.我国在30年代初开始引进美国湿地松,目前种植面积达3000万亩,已经成为重要的用材、采脂树种.其中江西省吉安市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市国外松(主要是湿地松)面积441.4万亩,已经超过乡土树种马尾松面积(410.2万亩),成为江西全省拥有湿地松林最多的一个设区市,这显示国外松已经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松类树种.然而随着吉安市林化、林板产业的发展和已有湿地松林分接近成熟期,吉安市规划近10年内通过科学设计新建湿地松速丰林300万亩,为当地林业产业、为林农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湿地松原料林初期建设投资高,回报较缓慢,投资和效益分析结果如下:(1)投资估算:湿地松速生丰产林造林和前期抚育每亩至少要投入800元,投资周期为2014-2020合计7年,总投资额度是24亿元,年度新建湿地松林面积分别是50万亩、55万亩、55万亩、55万亩、50万亩、30万亩和5万亩,年度投资额度分别是4亿元,4.4亿元、4.4亿元、4.4亿元、4亿元、2.4亿元和0.4亿元;(2)效益分析:以主要收入指标木材和松脂为例,计算2013-2040的中远期造林的产值变化.其中材积增长根据国家湿地松速生丰产用材林二类林年增长标准计算,木材价格以当前较低价格700元/m3计算.树龄15龄时开始采脂,亩产松脂40kg(保守估计),到2020年,投资产值仍然是-21.65亿元;到2030年,原料林总计投资24.00亿元,产生木材和松脂的价值达76.98亿元,净增55.33亿元.尽管松脂和木材采集将耗费10%的劳务费,其净效益依然高达50亿元以上;到2040年,木材和松脂的净增价值达293.46亿元,净效益达250亿元左右;实际上这些原料林主伐时间一般在30年,也就是2050年左右,在2040年到2050年期间每年产值增长依然可以与2040年持平,即24.57亿元左右,10年也就是245.70亿元.30年投资回报率高达20倍.研究最后以湿地松原料林年产值(木材和松脂)和投资的差额为指标,考察投资收益情况显示,从2014年开始投入4.0亿元,到2020年合计投入24亿元原料林建设资金,在2026年才收回投资成本,周期长达13年,然而随后15年原料林产值成倍增加,到2040年产值是投资额度的10倍以上,达到290多亿元,如前分析,2041-2050其产值几乎再度翻倍,达到480亿元以上,而湿地松原料林总体规划投入不超过26亿元,其整个轮伐期产值和投入比达到20倍,中长期效益高.
  • 摘要:紫玉兰花色呈紫色或紫红色,十分娇艳;无论花蕾或盛开的花朵,其形状优美;3~4月开花,先花后叶,点缀了残冬的景象.广玉兰5~6月开花,花大如荷花,是优良的城市绿化及园林观赏树种,但其花色为白色,较为单调.将广玉兰花粉与紫玉兰花粉进行杂交,以期获得彩色的广玉兰花朵.二者花期不遇是杂交授粉工作的制约因素,希望通过有效地花粉贮藏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如何对花粉进行有效贮藏成为杂交育种和人工辅助授粉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室温、4°C、-20°C和-70°C四种贮藏温度和0、10d、20d、30d和40d五种贮藏时间对紫玉兰花粉生活力及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贮藏时间和贮藏温度对紫玉兰花粉萌发率影响极显著,在本试验条件下,花粉萌发率下降最快的时期分别为室温10~30d、室温条件下贮藏至40d时花粉几乎无生活力,4°C的20d~40d,-20°C的30d~40d,-70°C的40d.-20°C和-70°C条件下贮藏40d的紫玉兰花粉萌发率仍有19%和38%,因此紫玉兰花粉的最佳贮藏条件为-20°C和-70°C40d.在贮藏过程中,三种保护酶的变化趋势不同,且其作用机制也不同.室温条件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紫玉兰花粉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呈下降趋势,尤其是保存至20d时,过氧化物酶活性急剧降低,降至原来的38.5%,继续延长保存时间,过氧化物酶活性继续降低,但其下降速度较慢,30d和40d时分别为原来的25.2%和14.4%;4°C条件下,紫玉兰花粉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呈升高-下降的变化趋势,最高峰出现在10d时,之后POD活性开始降低,但降低的幅度较小,到40d时,POD活性急剧下降,降至0.13 mg·g-1·min-1,为原来的23.9%;-20°C贮藏条件下,过氧化物酶活性呈升高-下降的趋势,最高峰出现在20d,此时过氧化物酶活性为原来的1.29倍,之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缓慢下降,40d时过氧化物酶活性为原来的73.5%;-70°C贮藏条件下,过氧化物酶活性呈升高——下降的变化趋势,但其变化曲线起伏较小,保存至40d时过氧化物酶活性仍为原来的96.1%,保持较高的活性.室温条件下,在整个贮藏期间内紫玉兰花粉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呈下降趋势,保存至40d时,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至原来的19.7%;4°C条件下,紫玉兰花粉的CAT活性呈下降-升高-下降的变化趋势,高低起伏较大,最高峰出现在20d时,为原来的1.38倍,之后过氧化氢酶活性快速下降,到40d时,降至12.4%,为原来的24.8%;-20°C和-70°C贮藏条件下,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一致,均呈下降-升高的趋势,且其变化幅度也较小,最高峰均出现在40d时,分别达到0.65 mg·g-1 min-1和0.74 mg·g-1 min-1,为原来CAT活性的1.30倍和1.48倍.室温条件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紫玉兰花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下降趋势,保存至40d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仅为原来的37.5%; 4°C条件下,紫玉兰花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下降-升高-下降的变化趋势,高低起伏变化较大,最高峰出现在30d,最低峰出现在40d,且最高峰为最低峰的2.60倍;-20°C贮藏条件下,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下降的变化趋势,但下降的幅度较室温条件下的小很多,40d时SOD活性为原来的50.6%;-70°C条件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曲线较平缓,保存至40d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仍为原来的72.7%.且SOD酶活性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作用大于POD和CAT酶活性的,POD酶活性的作用大于CAT酶活性的.
  • 摘要:为了更好的治理石漠化,对在不同石漠化区的枫香叶片抗逆性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枫香不同部位叶片叶绿素含量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呈逐渐增长的趋势;枫香上部叶片的SOD含量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呈逐渐增长的趋势,而枫香下部叶片SOD含量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枫香下部叶片脯氨酸含量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呈逐渐增长的趋势,而上部叶片脯氨酸含量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增长趋势;枫香上部叶片的MDA含量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呈逐渐增长的趋势,枫香下部叶片的MDA含量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枫香叶片脯氨酸含量与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SO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 摘要:本研究设置不同的干旱胁迫处理梯度,对红椿5个无性系1年生盆栽幼苗进行干旱胁迫试验,探讨其在干旱胁迫下SOD含量和POD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中度胁迫(正常浇水断水12d)下红椿无性系幼苗叶片SOD含量最高(606.83 U/gFW),约为最低值CK对照(正常浇水断水2d)下幼苗叶片SOD含量(310.09 U/gFW)的195.7%,各无性系、各试验周期幼苗叶片SOD含量没有显著差异.(2)重度胁迫(正常浇水断水17d)下红椿无性系幼苗叶片POD含量最高,各无性系幼苗叶片POD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各周期红椿无性系幼苗叶片POD含量大小顺序为周期1>周期2>周期3.
  • 摘要:论文文以大田栽植的转基因741杨和转基因三倍体毛白杨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外源基因在杨树基因组中的表达、及对受体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0a生转基因741杨基因组中BtCryIAc基因稳定存在,未发现外源基因丢失现象.室内饲虫试验证明,转基因741杨各无性系对杨扇舟蛾具有持续稳定的抗性,其高抗虫株系pb29和pb11对杨扇舟蛾1龄初孵幼虫的杀虫效果持续在85%~95%之间,未表现出有规律下降的趋势;调查发现,转基因741杨无性系pb11与受体741杨在进入开花年龄,以及果穗数量、长度、粗度以及每穗蒴果数、果穗脱落、自然结实率等方面均未表现出明显差异.数据表明,741杨与转基因741杨均高度不育,自然结实率仅有3%.对试验林的生长调查表明,大汲店9a生转基因741杨无性系与易县毛白杨在高生长上差异不显著;pb17胸径生长量、材积生长量明显好于pb29和pb11.涿州7a生转基因741杨pb29与741杨在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上均无显著差异。
  • 摘要:为科学选择生长、材性、热值多性状优良的黧蒴栲半同胞家系,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试验方法,通过对6年生家系生长测定与材性、热值分析,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证实木材基本密度与生长性状关联度较高.利用木材材积、木材密度和热值三性状计算得出黧蒴栲半同胞家系综合选择指数为1=0.4480*X1+0.5395*X2+0.5762*X3,指数遗传力为0.8158,均值化综合育种值选择进展⊿H=0.1693.以综合选择指数均值加1.25倍标准差的指数作为适用于黧蒴栲半同胞家系材积、木材密度、热值多性状综合选择的指标,有5个半同胞家系即:PG07、RS09、TD01、RS08、PG08入选,其材积、基本密度、热值增益分别为156.33%-391.78%、12.70%-25.22%、15.81%-31.80%.黧蒴栲半同胞家系初次选择效果十分显著,可为黧蒴栲种子园的营建和制定遗传改良策略提供技术依据。
  • 摘要:随着世界气候的不断变化,温室效应日益加剧,极端天气境况频繁出现,大力发展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在城市中,为了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屋顶绿化工程营运而生.但在屋顶进行绿化植树,其地面通透性差,热容量小,土壤层薄,涵养水分能力差等不利因素始终影响着植物的生存,导致能够选择进行屋顶绿化的植物品种较少.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蒸腾作用以及气体交换的重要组织器官,研究表明,其形态结构、解剖结构经过对生长环境的长期适应,分化出特有的组织细胞,有利于水分的高效利用.为了丰富屋顶绿化过程中所使用的耐旱植物物种,以及探讨灌木及藤本植物叶片形态、解剖结构与耐旱性的关系,本研究选取屋顶绿化试验区中的9种常见的庭院观赏灌木及藤本为试验材料,对其叶片形态及10项微观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统计,利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法,对这9种灌木及藤本进行耐旱性综合评价,并对10项叶片解剖结构指标与耐早性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探讨其在植物耐旱性中所发挥的作用.结果显示,在叶片的各项指标测定结果中,每种植物都不能在每项指标上保持顺序不变,这说明在分析这几种植物的抗旱顺序时,不能仅凭其中一项指标的优劣来判定其抗旱性,因此,使用基于模糊数学原理的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结果为:9种灌木及藤本耐旱性顺序为迎春>花椒>连翘>红刺玫>红叶李>腊梅>紫藤>南天竹>月季,此外,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方法结果显示,10项抗旱指标与耐旱性的关联度排序为: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叶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叶片气孔长度>下表皮厚度>叶片组织细胞结构紧密度>叶片组织细胞结构疏松度>每平方毫米气孔密度>叶片气孔宽度.研究表明,多层而紧密的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相对不发达是旱生植物的主要特点之一,本研究结果中,抗旱性较强的迎春、连翘的叶片厚度和栅栏组织厚度都较大.植物的叶片上表皮和下表皮厚度较大,则能够防止水分的过分蒸发,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折光性,可以防止强烈的日照对植物造成灼伤,表皮细胞下的大型皮层细胞中含有黏液,具有贮水的作用;另外发达的栅栏组织能够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也能将水分进行高效运输;海绵组织相对来说并不很发达,厚度也不大,因此叶肉细胞间的侧向接触面积减少,降低了叶片内的物质在水平方向的运输,全靠发达的叶片遍布于植物叶片之上,但这同时也增强了植物在水平方向上的运输能力,对植物抗旱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迎春角质层较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比值小,叶肉细胞排列疏松,气孔较多且较小,上表皮较厚,弥补了控制水分能力上的一些不足,从而抗旱性较高.结合抗旱性排序和灰色系统关联分析,在本研究中,叶片10项解剖指标中与抗旱性关联度最大的为上表皮组织,其次为栅栏组织和叶片总厚度.近些年来,对屋顶绿化的研究日渐开展,多样化,经济型的屋顶绿化项目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使屋顶绿化发挥应有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本研究首次对9种在屋顶绿化条件下生长的灌木抗旱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对屋顶绿化植物种类的筛选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但具体评价某种植物的抗旱性还需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 摘要:以美洲黑杨杂种优良无性系228-379为母本,进行天然杂交育种试验。采用对杂种的苗期选择、无性系测定、无性系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区域化试验,从生长量、形质指标、生理生化指标、木材材性、环境适应性、抗逆性、胶合板制作与制浆造纸性能等方面,采用单性状评价、多性状综合选择的方法,选育出适宜培育杨树纸浆材和胶合板材的优良新品种鲁林1号杨.
  • 摘要:以美洲黑杨作为母本、胡杨作为父本,对克服胡杨与杨属其它派树种杂交障碍技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美洲黑杨花粉提取液处理柱头能有效克服美洲黑杨与胡杨杂交受精前障碍,而幼胚培养技术能克服其受精后障碍.同时,运用形态学标记及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杂交子代及其亲本进行了鉴定分析,形态学标记表明,杂种子代主要偏向于中间型,偏父母本型较少;SSR分子标记也表明,杂交子代均显示出双亲间的杂种类型谱带,从而可以在分子水平上证明美洲黑杨与胡杨间杂交的可交配性.
  • 摘要:对融安县西山林场72个杉木半同胞家系子代1、2、3、4和25年生的树高、胸径和材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家系间树高、胸径及材积差异大部分达显著或极显著的水平;生长性状在各年龄间的秩次相关绝大部分为极显著正相关,大部分家系早晚期生长表现稳定,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有小部分家系生长性状在幼龄与成熟龄之间变化较大,早晚期生长表现不稳定.以25年生时成熟林的生长量为主要依据,筛选出柳241、柳244、柳220、山口10、广运171等27个综合增益显著的家系,其树高、胸径和材积增益最高分别达26.29%、62.68%和110.42%.
  • 摘要:以道县洪塘营瑶族乡厚朴种植基地的9年生凹叶厚朴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凹叶厚朴树高、胸径、树皮厚度和厚朴酚、和厚朴酚及厚朴总酚等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经过优良单株初选、复选和优良无性系决选,选育出高产、高含量活性成分的洪塘营10号和洪塘营7号优良无性系2个.经专家现场测产和湖南分析测试中心检验,洪塘营10号定植后第11年,平均亩产厚朴皮鲜重3404 kg,折算亩产干皮重1531.8 kg,比对照高出79.68%,其简朴的厚朴酚含量3.44%,和厚朴酚含量为4.48%,总酚含量为7.92%,分别比对照高117.72%、61.15%和81.65%.洪塘营7号生定植后第1 1年,平均亩产厚朴皮鲜重3729.6 kg,折算亩产干皮重1678.3kg;比对照高出96.84%,其简朴的厚朴酚含量2.40%,和厚朴酚含量为4.38%,总酚含量为6.78%,分别比对照高51.90%、57.55%和55.50%.并提出了优良无性系的配套栽培技术.
  • 摘要:以1年生桢楠容器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建立以苗高和地径为质量分级指标的分级体系,获得3级分级标准,即Ⅰ级苗:苗高≥38cm,地径≥0.65cm;Ⅱ级苗:38cm>苗高≥31.7cm,0.65cm>地径≥0.56cm; Ⅲ级苗:苗高<31.7cm,地径<0.56cm.
  • 摘要:将林木育种实践与环境经济学结合,对林木良种化过程与效益进行了系统研究,为林木良种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重要理论方法.创立了林木良种贡献计算表,对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评价林木良种贡献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截止2010年底,辽宁省共建设林木良种基地80处,面积7535hm2,审认定林木良种144个,林木良种使用率为61.6%,良种年造林面积12.4万hm2,木材增益39.3%,果品增益43.6%,林木良种贡献为27.83亿元/a,其中直接经济效益1.20亿元/a,间接经济效益26.63亿元/a.林木良种造林产生的社会效益非常显著,间接效益是直接效益的22倍.建议大力推进林木良种常规育种工作和林木良种基地建设,鼓励良种选育和良种生产,对通过审认定的林木良种发明者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践行林业自然规律"林以种为先,种以质为本".在辽宁省生产中使用的苗木,生态类造林苗木占苗木总量的65.8~86.3%,总量在逐年减少;城乡绿化类苗木增长趋势迅猛,由2002年占苗木总量的7.6%,上升到21.7%,是原来比重的三倍;经济类苗木增长,由2002年占当年辽宁省苗木总产量的6.2%,上升到2010年的12.4%,增加了100%;造林林木良种使用率逐年提高;在经过多年连续大规模造林后,可供造林的荒山荒地面积逐年减少,用苗量减少.建议良种选育目标随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多开展经济林树种和绿化类树种选育,开展生物量育种,满足人们对林木良种的渴求和生态建设需要.使用林木良种造林产生的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它部分生态效益功能价值是根据有关资料数据计算的.由于辽宁省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多效益综合监测体系还不完善,同时受研究数据、资料及研究方法局限性的影响,很多森林生态系统的其它服务功能无法计算,如抗病虫害、调节气候、降低噪音、节能减排等.为了科学、准确、详细的评价林木良种造林形成的生态效益价值,建议在现有的林木良种资源与森林生态监测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更加完善的林木良种造林生态系统多功能、多效益综合监测体系.
  • 摘要:从湖北省京山县虎爪山林场鹅掌楸属种源试验林中选择优良种源中的优良单株北美鹅掌楸4株、鹅掌楸10株、亚美马褂木1株作为杂交亲本,进行鹅掌楸的种内种源间杂交(C×C)、鹅掌楸与北美鹅掌楸种间正交(C×T)和反交(T×C)、北美鹅掌楸与亚美马褂木的回交(T×Z)等4种交配模式,共计75个杂交组合,获得球果1162个,平均球果获得率为73.9%.平均田间发芽率为2.40%,育苗当年保存64个杂交组合,保存苗木2975株,苗木保存率为67.7%.四种交配模式杂交球果获得率分别为76.4%、74.2%、71.6%与69.3%,比较接近,但是杂交组合间球果获得率却差异很大(0~100%),同时杂交组合对果长、果径、果重3个性状都有极显著的影响.1年生苗木苗高平均值为59.71cm,杂交组合对苗高生长影响极显著,四种交配模式中C×T、T×C的苗高平均值(66.06 cm、67.05 mm)大于总体平均值(57.91 cm),而C×C、T×Z (54.11 cm、40.90 cm)苗高平均值低于总体平均值.按苗高平均值排序前10位杂交组合为C7×T12、C7×T15、C7×T11、C7×T10、T11×C9、C7×C9、T10×C8、C5×T12、C5×T17、C5×T11,其平均苗高为93.45cm~74.67cm.通过配合力分析可知,父本间的一般配合力差异不显著,而母本间一般配合力及特殊配合力间差异极显著,表明父本对苗高生长没有显著的影响,而母本、杂交组合对苗高有极显著的影响.通过变量分解,一般配合力变量占配合力总变量的比重为61.6%,特殊配合力变量所占比重为38.4%,表明杂交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对苗高的遗传影响较特殊配合力大,同时也表明,父、母本的加性效应大于父本×母本杂交组合的显性效应.通过配合力及其相对效应值估算,母本C5、C8、父本T11等一般配合力的效应值较大,母本C16、Z19、C1、C6、父本T12等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较小,为负值;C7×T15、C4×T12、C1×T12、C2×T12等特殊配合力效应值较大,C2×T17、C4×T15、C1×T15特殊配合力效应值较小。通过本次人工杂交,掌握了鹅掌楸属杂交的全套技术,培育了大批新的鹅掌楸属种质资源,进行了苗期试验结果分析,为进一步掌握鹅掌楸属种间杂交的一般规律,种质资源的创制奠定了理论基础.虽然根据苗期试验结果选出了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较高的杂交亲本和杂交组合,由于只是苗期数据,不能得出准确的评价结果,必须经过时间的推移等到树木的遗传特性充分表现出来之后才能得出更加科学的评价结果。
  • 摘要:以铁线莲属植物的叶片为材料,采用CTAB-SDS法,简易CTAB法,mCTAB法等3种提取方法,比较耗时、纯度、得率、浓度和质量等指标,以期为铁线莲属植物叶片总DNA的提取筛选适宜方法.结果表明,在纯度和浓度方面CTAB-SDS法>简易CTAB法>mCTAB法,在耗时方面mCTAB法>CTAB-SDS法>简易CTAB法.以CTAB-SDS法所提取的9种铁线莲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展,CTAB-SDS法提取的DNA产率高且质量好,PCR扩增成功率也较高.综合比较,采用CTAB-SDS法进行铁线莲属叶片总DNA提取效果更佳。
  • 摘要:以黑龙江省苇河、带岭的大青杨为材料,对授粉后24~60 h的雌花序施加0.2%~0.6%的秋水仙碱溶液进行染色体加倍试验,获得种子后,播种、育苗.通过根尖染色体计数和叶片单细胞DNA进行变异植株的倍性检测到12株三倍体大青杨,进一步对三倍体大青杨的叶片形态,气孔特征及解剖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授粉后36~60 h,水仙碱溶液浓度0.5%是诱导大青杨三倍体的有效方法,三倍体诱导率最高,诱导率达到75%.三倍体大青杨单个气孔长度和气孔宽度分别高于二倍体大青杨55.12%和44.7%,二倍体大青杨叶片气孔密度是三倍体叶片气孔密度的4.46倍,三倍体大青杨叶片长度和宽度均大于二倍体大青杨,分别高于二倍体21.7%,45.8%.三倍体大青杨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的比值和中央大导管直径分别高出二倍体大青杨18.8%,20.3%,54.55%,30.7%。
  • 摘要:通过选择标准木,研究几个美洲黑杨和欧美杨雌、雄品种的单株花芽空间分布及开花性状的研究,得出5a树龄的美洲黑杨和欧美杨的雌株以及雄株,花序分布以树冠中层最多,约占50-70%,其次是树冠上层,约占25-30%,下层最少,约占0-5%,并且该空间分布与造林密度及林地立地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较好的立地条件下,美洲黑杨和欧美杨各品种营林第3年能形成少量花芽,第四、五年开始可形成较为可观的花芽数量.植株树冠不同部位分布的花以及同一生殖枝不同部位的花序、同一花序上不同部位的花朵,开放的时间也不一致,开放顺序均为先下后上,先基部后前端,时差因冠、枝、序空间大小的差别不同而不同,时差范围为1-3d.欧美杨雄株开花物候各阶段较美洲黑杨雄株均滞后5-10d,而欧美杨雌株开花物候则比美洲黑杨品种每一阶段均滞后3-6d左右,美洲黑杨雄株散粉期稍早于该种雌株品种雌花伸长期,所以欧美杨雄株品种大量散粉期则稍晚于该种雌株品种的雌花伸长期;因此,大部分欧美杨雌株品种前期果穗因授粉不好、果穗发育不健全而造成大量果穗脱落,美洲黑杨则无此现象.美洲黑杨的果实发育期为42-60d,比欧美杨长10-20d左右.对欲测试的几个杨树品种,于雌、雄花始期采伐标准木树冠上、中、下生殖枝,计算花序的总量.并于雄花膨大期和果穗成熟期采伐标准木树冠中层适当生殖枝水培,以获得各品种单序花粉量、单穗果球数和单个果穗飞絮量,通过方差分析,比较几个美洲黑杨和欧美杨雄株品种的单株花序总量及单个花序花粉量,得出各品种间两指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说明美洲黑杨和欧美杨雄株单株花序总量及单序花粉量是由品种特性决定;由美洲黑杨、欧美杨各参试雄株品种单株花序总量及单序花粉量的比较与分析可推知:美洲黑杨雄株是通过单序花粉量来保证授粉率,以弥补单株花序总量;而欧美杨是通过单株较多花序量来保证授粉率,以弥补单序花粉量的不足.通过比较、分析美洲黑杨和欧美杨几个雌株品种的单株花序总量、单果果球数量及单个果穗飞絮量,三项数据品种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说明雌株品种的三指标量也是由品种特性决定;品种间进行多重比较得到:前两个指标均是欧美杨品种数量最多,与美洲黑杨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结合美洲黑杨、欧美杨的实际情况:欧美杨存在雄株品种雄花序大量散粉期稍晚于雌株品种雌花伸长期,造成前期雌花因授粉不好、发育不健全而大量落穗;因此欧美杨雌株品种以显著多于美洲黑杨的雌花序和单穗果球数量来保证种族的繁衍;而美洲黑杨则正好相反,雄株散粉期稍早于该种雌株品种雌花伸长期,保证了高的雌花授精率和种子量.正因为美洲黑杨和欧美杨雌、雄品种的单株花序总数、单个花序花粉量、单穗果球数量及单果穗飞絮量均由品种特性决定,是品种性状,受遗传规律控制,因此可通过选育来解决低致敏物质的杨树品种问题.
  • 摘要:"香槟"月季为蔷薇科蔷薇属植物,在广州一年四季均可开花,花色大红,重瓣,有香味,是很好的盆栽、园林绿化月季品种.近年来,受韩国、英国等海外"迷你花卉"市场的影响,我国的"迷你花卉"市场也迅速发展起来.月季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有花中皇后之美誉,海外一般称月季为玫瑰,最早的"迷你花卉"即是在试管中开花的"手指玫瑰",将其制作成各种精美的挂件等装饰品,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一种新型礼物.由于植物在试管中开花在技术上有一定难度,使得市场上开花的"迷你花卉"商品很少,制约了"迷你花卉"市场的发展.本文在研究了"香槟"月季组织培养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了诱导"香槟"月季试管开花的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该技术的研究,为"手指玫瑰"增添了新品种,为其他品种月季试管花诱导提供借鉴,为探索月季花芽分化、开花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理想的实验系统.本研究是利用"香槟"月季的当年生茎段外植体进行接种,获得无菌"香槟"月季试管苗,在研究了"香槟"月季外植体灭菌技术、继代增殖技术、生根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了"香槟"月季的试管苗诱导开花技术.研究显示:(1)茎段外植体用0.1%升汞消毒15 min后,接种于培养基MS+6-BA 1.0 mg/L+IBA 0.1 mg/L中,有60%的茎段萌生1~3cm长的叶腋芽,可以剪切进行继代培养.(2)叶腋芽接入MS+6-BA 1.0 mg/L+IBA 0.2 mg/L中,培养40d增殖系数达2.7,新芽平均高度1.2 cm,不定芽较粗壮.当IBA浓度不变,6-BA浓度增加至2.0mg/L和3.0mg/L时,增殖系数为2.3和2.7,但新芽高度只有1.0 cm和0.7 cm,因此适宜的增殖培养基为MS+6-BA 1.0 mg/L+IBA 0.2 mg/L.(3)当不定芽增殖到一定数量,将高度达2.0 cm以上的不定芽接入生根培养基1/2MS+NAA 0.3 mg/L中,生根率达80%,平均根长0.7cm,平均根数4.1条,NAA浓度为0.1 mg/L或0.5 mg/L时生根率分别为67%和69%,平均根长分别为1.2 cm和0.7 cm,平均根数4.0条和4.8条.以上培养基附加活性炭1g/L和2g后,生根率会有所下降,未能促进生根.综合比较,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0.3 mg/L.(4)诱导"香槟"月季试管开花的适宜培养基为MS+6-BA 0.5 mg/L+NAA 0.i mg/L,用150 ml的三角瓶培养,在培养温度21°C、光照强度4000~6000lx,光照16 h/d的条件下,花芽诱导率为17%,正常开花率为57%.以上培养基均附加卡拉胶9g/L,pH 5.8,诱导和增殖培养基附加蔗糖30g/L,生根培养基附加蔗糖20 g/L.离体快繁培养条件为温度25±1°C,光照强度20001x,光照时间12h/d.
  • 摘要: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β-1,3-葡聚糖酶基因(BG2)转化欧美杨107.本研究以叶片为外植体,建立了107杨的高效再生体系,并进一步以茎段、叶柄、叶片为受体材料,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BG2基因.通过抗生素筛选获得大量抗性植株.经对抗性植株的PCR鉴定,获得8个株系的转化植株.
  • 摘要:以木瓜花粉为试验材料,采用离体萌发培养法和60Co-γ射线辐射法,研究了花粉萌发的最佳检测时间,最佳蔗糖浓度及辐射育种的最适宜剂量。结果表明,木瓜花粉萌发最佳萌发检测时间为6 h;随着蔗糖浓度的升高,花粉的萌发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最佳蔗糖浓度为150 g·L-1;60Co-γ辐射处理极显著的影响了木瓜花粉的萌发率,且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花粉萌发率呈显著下降趋势.通过萌发率拟合方程,得出木瓜花粉辐射的半致死剂量为254.14 Gy。
  • 摘要:采用生理生化检测方法,测定不同贮藏温度下杉木种子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研究贮藏温度对贮藏过程中杉木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胞膜透性在不同贮藏温度间存在显著差异,贮藏温度为4°C时,细胞膜渗透率最小,其次是-80°C;丙二醛的含量在贮藏温度为40°C时显著高于其它温度处理,但在其它温度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不同贮藏温度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贮藏温度为4°C时,两种酶的活性均最强;可溶性糖含量在不同贮藏温度间无显著差异;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之间分别存在极显著和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 摘要:以国营荆门市彭场林场25年生湿地松针叶束水培无性系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生长量调查和树干解析,比较分析了不同无性系之间及与实生林木之间的生长规律和差异,并对无性系的树高、胸径和材积性状进行了遗传参数估算.结果表明:树高、胸径和材积在湿地松无性系之间均差异极显著,无性系内差异不显著;无性系平均树高、胸径、材积分别比实生林木高9.1%、17.5%和50.8%,比速生丰产林标准值高34.0%、15.9%和74.7%;湿地松无性系主要经济性状树高、胸径和材积的重复力分别为0.44、0.85和0.85,遗传增益分别为4.18%、14.66%和43.18%。
  • 摘要:本文对美国红火箭、红火球紫薇新品种引种试验和抗逆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红火箭紫薇花色鲜红,红火球紫薇花色猩红,两个品种在多云或阴天时花瓣有白色斑,表现出复色花性状;6月中旬始花,花期长达4个月;着花密度大,花径4.1-4.5cm,花序15-61cm,均优于对照品种普通红花紫薇,具有极佳的观赏效果; (2)两个品种生长速度较快,栽植4年后,红火箭和红火球树高和地径分别比普通红花紫薇高37.1%、45.6%和19.1%、20.5%; (3)红火箭抗旱、抗寒能力最强,红火球次之,普通红花紫薇最弱;红火球抗涝能力略强于红火箭,显著强于普通红花紫薇。
  • 摘要:对60个引种美洲黑杨无性系苗期的8个物候期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1)各无性系物候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展叶盛期差异最大,变异系数为14.97%,最小的是落叶末期,为3.83%;(2)展叶盛期出现的时间最分散,落叶末期相对集中,苗木生长前期物候特征是影响生长期长短的主要因素;(3)通过主成分分析将物候期分为三类典型,即萌芽期、展叶盛期和落叶期;(4)对各无性系物候出现时间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将60个无性系分成四类.
  • 摘要:利用设置在福建南平国有来舟林业试验场马尾松高产脂半同胞家系测定林,研究其产脂力与生长、树冠性状在家系间的遗传变异以及它们之间的遗传相关性,并进行脂用马尾松优良家系及优良单株选择.结果表明,马尾松产脂力与生长、树冠性状皆存在显著的家系差异,相对于生长、树冠性状,产脂力变异较大,变异系数高达61.91%,具有丰富的选择基础.产脂力受中度遗传控制,家系遗传力和单株遗传力分别为0.42和0.31,表明对马尾松产脂力通过家系和单株选择可取得较好的改良效果.性状遗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马尾松家系产脂力与胸径、树高和材积呈较高的正遗传相关,表明在遗传育种进程中可同时对生长性状和产脂力进行改良.此外,产脂力与冠幅、冠高、轮盘数、活枝数也呈较高的正遗传相关.综合生长、树冠性状的遗传力以及与产脂力相关程度,认为胸径是高产脂优树间接选择的最佳指标.以单株产脂量和单株材积生长作为综合选择指标,共选出20个优良家系和16株优良单株,选出的优良单株产脂力遗传增益在52.54%~154.40%,单株材积遗传增益在0.22%~31.85%。
  • 摘要:本研究以广东天然分布的208株樟树优树自由授粉子代为对象,在粤东河源开展遗传测定,分别测量了9a时的3个生长性状(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与2个形质性状(通直度和树干数)指标.结果表明,上述5个性状在家系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变异受较强程度的遗传控制,其中家系遗传力为0.56-0.85,单株遗传力为0.23-0.82.遗传相关性分析发现,3个生长性状间紧密相关,相关系数均超过0.9,但生长性状与形质性状以及形质性状相互之间均不存在明显相关.利用综合选择指数Ic和20%入选率筛选到生长和干形优良的家系共41个,其生长性状均具有较高遗传增益,但形质性状的遗传增益不明显。
  • 摘要:为探讨杨树枝条的极性生长状况,以采集的滇杨、四季杨和美洲黑杨等杨树枝条为材料进行扦插试验.设正插和倒插两种处理,观察其自然生长状况并对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正插枝条的成活率、高径比、抽枝数、主枝高和主枝粗等均比倒插枝条要高;在倒插枝条中,由埋土部分所萌枝条的主枝高、主枝粗、皮侧生根数和皮侧根粗均比露土部分所萌的枝条高,愈伤生根数和愈伤根粗较露土部分所萌枝条低.
  • 摘要:经温水浸泡催芽处理41个种源的苦楝种子,调查其发芽率和苗高生长.调查结果表明,各种源表现差异显著,邓肯差异显示各种源表现各不相同.典型相关分析认为,催芽效果和幼苗苗高生长与苦楝种源关系紧密,后期发芽率与苗高前期的数据关联较其他相关性更高.聚类分析结果将本试验苦楝种源分为四组,同时认为苦楝催芽应该根据种源产地、海拔和种子性状等因素分别进行预试验,特别是海南等热带种源和云贵高原的高海拔种源需要区别处理,才能确保试验苗催芽效果一致.
  • 摘要:为研究黧蒴栲半同胞家系根际土壤理化特性差异,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试验方法,通过对52个7年生家系生长测定,选取9个代表性黧蒴栲家系的根际土壤为材料,对根际的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性及根际土壤养分与黧蒴栲树高、胸径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黧蒴栲根际土pH值低于非根际土pH值,而有机质含量规律则刚好相反,且根际与非根际pH值、有机质含量具有显著差异;黧蒴栲家系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速效P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而水解N以及速效K含量有极显著差异.黧蒴栲半同胞家系生长性状树高、胸径与全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824、0.5980;与水解N、速效K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树高与水解N、速效K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678、0.6307,胸径与水解N、速效K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50、0.7742;而与有机质、全N、全K、速效P呈较弱相关.
  • 摘要:现代林木育种不仅进行一代改良,而且还要实施长期的多个世代的育种工作.因此在选择高世代育种材料时不但要关注其表型性状在改良过程中所能获得的增益,还需要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状况、个体间近交程度等遗传信息进行深入了解.同时也要根据育种进程的快慢、研究成本的高低及试验方法的操作可靠性来制定选育方案.本研究以来自广西马尾松第一代育种群体的8个15a及以上的子代测定林为材料,在综合评价育种目标性状与遗传多样性基础上,选择第二代育种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在参试的子代测定林中,参试家系间在生长性状上均达到极显著差异;多数子代林的材积指标家系遗传力处于中等以上水平(h2≥0.2)适于开展优良家系选择.基于此,采用配合选择、结合优良单株选择选择第二代育种群体材料.其中,从材积生长前10%家系中共选出58株优树,平均遗传增益为15.14%~56.35%.从材积生长前20名的单株中共选出26株优树,平均遗传增益为15.05%~38.92%.以这84株优树初步建立广西马尾松第二代育种群体.采用19对SSR引物对该第二代育种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19个位点共检测到48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平均观察等位基因数(A)为2.53,多态率为10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 1.59;Shannon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51;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33.表明构建的马尾松第二代育种群体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采用Coancestry Version 1.0软件计算出第二代育种群体的平均共祖系数为0.080,育种群体状态数为6.25,表明第二代育种材料间的近交程度较低.此外,根据19对SSR引物的扩增结果,采用CERVUS2.0软件对构建的第二代育种群体材料进行父本分析,发现在包含85个优树的第二代群体中,有48个个体在置信度95%的情况下可以确定父本,另有30个个体在置信度80%的情况下能够确定父本.为了有效避免高世代杂交育种过程中发生近交,以遗传距离为指标对第二代育种群体材料进行聚类.根据距离聚类结果将84个个体划分为5个亚系,编号为F1-A、F1-B、F1-C、F1-D、F1-E.考虑到F1-D、F1-E两个亚系所含个体较多,进一步将亚系F1-D分为4个组,亚系F1-E分为2个组.在建立马尾松第二代种子园时,拟采用以下策略:从每个亚系中选择一定数量的最佳无性系作为精选群体建园.在进行下一代杂交育种时,不进行亚系内交配,而以亚系为单位进行亚系间的交配,以便使育种群体整体的近交程度却能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 摘要: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为大规模微卫星标记开发带来了新机遇.但利用新方法开发微卫星标记过程中,海量短序列的拼接与规模化多态性位点选择是研究者面临的主要挑战.本文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转录组测序数据为例,就高通量测序数据开发SSR标记过程中的序列拼接、SSR批量挖掘、多态性位点检测等共性问题进行探讨.杉木转录组序列拼接得到35,633个contigs,平均长度884bp,其中共有2156个SSR位点,分布于1822个contigs,SSR平均分布密度为68.4个/Mb.不同SSR重复单元中,3核苷酸SSR重复类型数量最多,有900个,占总数的41.7%,其次为6核苷酸重复单元类型(29.8%)和5核苷酸重复类型(12.7%),2核苷酸重复类型有239个,占SSR总数的11.1%.利用重复单元长度判断法合成35个位点引物,多态性位点比率达到了80%.文中所提出的杉木转录组测序数据开发EST-SSR技术流程和方法,对其他非模式物种SSR标记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 摘要:滇杨(Populus yunnanensis Dode)是杨柳科(Salicaceae)杨属(Populus)青杨派(Tacamahaca)树种,主产于云南、四川和贵州海拔1300-3200m的山地.具有速生、耐寒、成材早,且易于无性繁殖等特点.滇杨为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的乡土树种,也是全国乃至世界少有的分布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的杨树种质资源.然而,滇杨具有易感染杨树黑斑病、杨树溃疡病、易遭蛀干虫害且分枝多的弊端,致使其优良特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目前,滇杨群体基本以雄株为主,雌株稀缺,遗传资源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滇杨不良性状的遗传改良.因此,有必要利用现有的遗传育种手段,创育更多的滇杨种质新材料,对其进行有效的改良,充分利用其生产价值.多倍体育种是有效改良植物种质的方法之一.由于基因剂量的增加,林木多倍体较其二倍体通常表现出营养器官的巨大性,利用多倍体育种常能获得优质、速生、高产及抗性强的林木品种,可大幅缩短用材林等的培育周期,提高单位时间和用地效率.杨树多倍体育种在我国虽然已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有关滇杨多倍体的诱导研究鲜见报道.试验利用已有的滇杨组织培养技术,将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一年生滇杨枝条剪成50-60cm长的茎段,摘除全部叶片后置于室内水培,待其长出新叶后剪下叶柄作为外植体.然后通过预培养3-7d后再在附加有30%或40%秋水仙素的分化培养基上培养1-3d,再转入未加秋水仙素的分化培养基中继续培养,以诱导滇杨多倍体种质产生.结果表明:滇杨叶柄在分化培养基中预培养5d后,转接在附加有40%秋水仙素的分化培养基中诱导处理2d,再筛选变异明显的丛生芽,进行多次重复分化培养,可使滇杨多倍化性状得到固定.利用该法诱导滇杨多倍体种质,诱导效果良好,诱变率高达50.96%.由于多倍化滇杨植株在二倍体滇杨生根培养基中生根状况并不理想,因此,试验设计了不同的滇杨多倍化组培苗生根培养方案,筛选出MS+IBA0.10mg/L+NAA0.10mg/L为滇杨多倍化组培苗的最佳生根配方.在此条件下,滇杨多倍化组培苗有较高的生根率及生根数,根毛较多,且幼苗生长健康,叶色墨绿.将诱变后的材料炼苗移栽后,从表型变化上进行多次筛选,最终筛选出10株性状变异明显的多倍化滇杨植株进行染色体数目观察,并以二倍体材料为对照。结果显示,滇杨二倍体材料染色体数目为2n=2X=38;4株多倍化材料叶片近似圆形,染色体数目为2n=4X=76,可以判断其为滇杨四倍体;另6株材料具有较二倍体明显变大变厚的菱形叶,且在同一根尖中发现了38条和76条染色体两种细胞,初步判定其为嵌合体.该试验结果有望为滇杨乃至其他木本植物的多倍体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 摘要:利用2008年营建于福建建瓯和江西永丰两地点近140个木荷优树家系的遗传测定林,以研究其5年生生长和形质性状的家系遗传变异规律及家系与地点的互作,并初选出一批速生优质家系.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木荷5年生树高、胸径、冠幅、枝下高和最大分枝粗在家系间的遗传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最大分枝角的家系差异次之.树干通直度的家系差异最小,但家系间差异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除建瓯点第3组外).分叉干数在家系间差异较大,有些家系无分叉干,有些家系则形成1~3个分叉干.木荷树高、胸径、冠幅、枝下高和最大分枝粗等受中度偏强的遗传控制,其家系遗传力在0.21~0.92间.家系的枝下高和最大分枝粗与其树高、胸径、冠幅间呈显著的正相关,速生的木荷家系宣加强早期修枝来培育优质的干材.最后以树高为选择标准,在福建建瓯和江西永丰点分别初选出了24个和17个早期速生优良家系。
  • 摘要:通过对新疆阿克苏地区代表性成龄灰枣园叶样的采集与分析,运用诊断与施肥建议综合法(DRIS)分析灰枣树体营养状况,并进行诊断.结果表明,以7月中下旬灰枣叶片N、P、K元素浓度测定值作为主要诊断依据,制定了DRIS指数法的营养诊断标准,经检验取得了较高的诊断正确率.DRIS诊断的灰枣叶片N、P、K营养元素浓度最佳比值范围分别:N/P=1 1.861±2.859、N/K=1.802±0.306、K/P=6.667土2.027.31个灰枣园中,需磷肥次数前列的枣园占67.7%,需钾肥次数前列的枣园占19.4%,需氮肥次数前列的枣园占12.9%.阿克苏地区成龄灰枣生产地缺磷比较严重,钾肥的施入量要适中,施用氮肥要谨慎.
  • 摘要:以6个地点的栽培11个转TaLEA基因小黑杨株系及1个对照株系为材料,对2年生株系的树高和地径进行调查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树高、地径在不同地点间、不同株系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株系×地点问的交互作用达显著水平(P<0.05);不同地点12个小黑杨转基因株系2年生树高平均值变化范围为128~235 cm,地径变化范围为13~24mm;不同地点参试株系树高和地径变异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19.84%~33.38%和24.21%~49.16%;重复力变化范围为0.497~0.952,表明相同地点不同株系树高和地径差异较大,但差异主要由遗传因素控制,有利于株系选择.采用Tai模型对各株系的遗传稳定性进行评价,其中XLll株系为不稳定株系,其他11个为稳定性较强的株系.根据各株系的稳定性参数和树高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效应值,预测了各株系的适生地区,XL9、XL1、XL14等3个株系在6个试验地点的生长量大、稳定性强,是6个试验点推广的首选株系。
  • 摘要:利用自然高温胁迫,研究了高温对11个鸡爪槭品种叶片的质膜透性、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并对不同鸡爪槭品种的耐热性和耐热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后,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分别为对照的137.41%和139.9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分别为对照的304.06%和258.88%;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对照的215.98%和368.85%.11个鸡爪槭品种的耐热性存在差异,D1118和X1119是耐热性最强两个品种,经过自然高温胁迫没有出现热害症状,其余品种都有一定程度的热害.不同品种的耐热机制不同,D1118主要是通过提高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来提高抗逆性;在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都有极显著(P<0.01)增加的同时,X1119和F1115通过SOD和POD的协同作用,共同抵抗高温造成的伤害.
  • 摘要:桑天牛,分布广,食性杂,是我国多种用材林和经济林的重要蛀干害虫.为研究杨树新无性系对桑天牛的抗虫性,对品种比较林连续5年观察自然被害率和连续3年做接虫试验,以期测定杨树新品系的抗虫性。
  • 摘要:为丰富国内澳洲坚果种质资源,探索澳洲坚果物理和化学诱变的最适方法和剂量,创制出遗传意义上全新的澳洲坚果种质,分别以澳洲坚果主栽品种'O.C'的种子、接穗、幼嫩顶芽和新鲜花粉为材料,采用秋水仙素浸泡和60Co-γ辐照两种方式进行诱变处理,对秋水仙素的浓度和浸泡时长及60Co-γ的辐照剂量进行选择优化,并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形态学观测等方式对诱变后代进行鉴定和筛选.结果表明:秋水仙素浸泡种子后其幼苗显著粗壮矮化,且有倍性变化发生;秋水仙素浸泡幼嫩顶芽会显著抑制其生长,形态变异明显但无倍性变化.60Co-γ辐照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速率显著减慢、根系变短、主根消失、茎干增粗且基部分支增多;60Co-γ辐照使接穗成活率显著降低、幼叶形态发生畸变;60Co-γ辐照使花粉萌发率显著降低、花粉管顶端明显膨大且人工授粉后基本不能结实.60Co-γ射线对澳洲坚果'O.C'的种子、接穗、花粉的最适诱变剂量分别为600~800 Gy、15~30 Gy和600 Gy.本研究首次对澳洲坚果人工诱变育种进行了系统试验,并获得了具有倍性变化及形态变异的突变体植株,为培育澳洲坚果新品种奠定了坚实基础.
  • 摘要:利用控温加热装置促进盆栽花枝生根,同时在低温(3±0.5)°C条件下控制花芽发育,待花枝生根后再转入温室进行杂交,结果表明:对美洲黑杨雌花枝土培加温处理,促进根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2°C,须根的数量、长度、重量和与根的重量比都明显优于18、14°C处理,而且获得的果序和种子数量也明显高于后者.与水培杂交相比,需要的花枝较细,对母树的生长影响较小,且生根后花枝可直接从花盆土壤中吸取养分,有利于杂交育种的整个过程,对花枝的控制也能很好地解决亲本远地域和花期不遇等问题,可扩大常规杂交方法利用亲本的范围.
  • 摘要:油茶是原产我国的特色油料树种,主要栽培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丘陵酸性红壤地区.茶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是世界上最优质的食用植物油之一.国外基本上没有油茶的研究,油茶研究全部集中在我国.1995年以前,我国油茶育种研究都是常规育种技术,为油茶产业化发展提供优良品种.由于油茶基因组大,自交不亲和,杂合度高,进入盛果期时间长,导致油茶常规育种周期长,很难对一个或多个性状进行有效遗传改良,而且常伴随遗传累赘,开展分子育种研究很有必要.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林育种与栽培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从1995年开始利用分子标记从事山茶属植物分子标记开发和分子分类、分子鉴别的研究,开启了以分子标记为基础的油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2001年,本实验室利用油茶近成熟种子构建了第一个油茶cDNA文库,并通过对cDNA克隆的随机测序构建了油茶近成熟种子的EST文库,获得了2327个EST序列,注释已知功能基因763条,未知功能基因1216条;以部分基因的EST序列为基础,开展了部分重要基因克隆的研究,真正开启了以油茶功能基因研究的油茶分子育种的基础研究.2009年,本实验室根据油茶分子育种研究的需要,以油茶果实和种子为材料,开启了油茶转录组、表达谱、重要代谢途径和分子调控的系列研究,共注释油茶非冗余基因10845个;确认了油茶果实膨大期与油茶种子近成熟期基因表达差异非常大;绘制了油茶糖酵解途径、油茶脂肪酸合成代谢途径、油茶α-亚麻酸代谢途径等重要代谢途径,揭示了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规律.根据油茶EST和转录组数据信息,开展了油茶重要基因克隆和基因功能研究,克隆了包括提升油茶种子油产量、改良油茶产品品质、提高抗逆性能等重要基因53个,为油茶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科学依据和物质基础.2006年开始,利用部分重要克隆基因,开展了对野生型拟南芥和突变性拟南芥的转基因试验研究;2010年以后,开展了以提高产油产量、改善茶油品质和提高抗逆性能的油菜转基因试验研究,进一步确认克隆的油茶重要基因的功能及其对相关性状的调控,为进一步开展油茶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正在开展油茶基因芯片设计开发研究和油茶组织培养和再生体系的研究.总之,油茶分子育种还处于初级阶段,今后还有必要开展油茶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的研究;尽快制作油茶专用基因芯片,开展不同组织器官、不同时期、不同发育阶段等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尽快建立油茶转基因技术体系和分子设计育种的试验研究,培育种仁含油率高、脂肪酸含量更趋合理、适应性更强的油茶优质高产新品种.
  • 摘要:我国南方森林土壤有效P严重匮乏,低P胁迫类型各异,限制了人工林生产力.近年大气N沉降日趋严重,将可能影响低P胁迫下林木的生长发育和P效率.鉴于此,本文以马尾松全同胞家系作为试验材料,以NH4NO3作为外加N源,设置模拟N沉降与同质低P(介质表层与深层均缺P)、异质低P(介质表层P丰富、深层缺P)耦合的盆栽试验,系统研究模拟N沉降对不同低P环境下马尾松生长性状和P效率(P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N沉降对马尾松生长性状和P效率的影响,与土壤中有效P水平有关,同时与不同家系对N沉降敏感程度有关.同质低P下,模拟N沉降对马尾松生长性状和P效率影响较小;异质低P下,N素对马尾松生长性状的正效应高于同质低P,模拟N沉降显著增加了马尾松苗高、生物量,以及P吸收效率等主要P效率指标.同质低P下,存在显著的N×家系互作效应,不同家系对N增加的响应不一致,部分家系对模拟N沉降敏感,苗木生长在N处理后增加.异质低P下,N素对根系生长和表层介质中根系分布比例的促进作用,是模拟N沉降增加马尾松P吸收效率和生长的根本原因.不同P素环境下模拟N沉降对马尾松生长的影响,还与植株的N-P化学计量比有关.同质低P环境中,马尾松植株N-P化学计量比为13.8,植株表现为缺P而对N素敏感性低,模拟N沉降显著增加了酸性磷酸酶活性,但是未改善马尾松生长状况.在异质低P环境中,植株N-P化学计量比为9.7,马尾松表现为N、P共同缺乏,模拟N沉降显著增加了其生物量和P吸收效率,但未显著改变酸性磷酸酶活性.
  • 摘要:栽植密度是影响速生毛白杨无性系生长的重要因素,研究密度对毛白杨无性系生长性状遗传变异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4个无性系和7种栽植密度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在河北威县营造的试验林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从造林当年开始树高、胸径在无性系间就具有显著差异,S86和BT17无性系明显优于1316和B331无性系;密度对胸径生长的显著影响在造林后2年出现,且显著程度随林龄增大而增大,密度对树高生长的影响在造林后2-3年差异最大;密度×无性系互作对4年生林分胸径、树高的影响不显著;833株·hm-2是4个无性系密植的最小底线,高于该密度无性系对胸径的影响随林龄和密度增大而减小,低于该密度随林龄增大而增大、随密度减小而降低;高密度下无性系对树高的影响随林龄增大或密度减小呈先降低后增大趋势,低密度下随林龄增大呈先增后降趋势;无性系对胸径遗传变异系数的影响在密度间差异不大,无性系×区组互作变异系数及基因型内株间变异系数2a生前在密度间差异较大;无性系×区组互作对树高遗传变异系数的影响随年龄增大呈先增后减趋势,而树高在株间的变异系数随年龄增大而增大;以无性系均值计算的树高广义遗传力在密度间不显著,以单株值计算的树高广义遗传力在密度间差异显著,而2种方式计算的胸径广义遗传力在密度间差异均极显著,在年龄间差异均不显著。
  • 摘要:鹅掌楸种间杂交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从DNA分子水平研究鹅掌楸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西景德镇、南京江浦2个试验点3-7a生的杂交鹅掌楸子代测定林为材料,在分析子代幼林期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及杂种优势表现的基础上,利用SSR分子标记检测鹅掌楸交配亲本的遗传距离,进而分析鹅掌楸生长性状的杂种优势与亲本遗传距离的相关性.利用30个SSR分子标记分析了景德镇试验点16个杂交组合亲本间的遗传距离.各交配组合亲本间遗传距离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变幅为0.117~1.4.将子代杂种优势4个度量指标分别与亲本遗传距离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存在相关性,但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9504,P=0.9823,P=0.6422,P=0.4591).进一步分析发现,当亲本间遗传距离<1.0时,随着遗传距离增加,子代杂种优势逐渐增加.在亲本遗传距离为1.0左右时,子代杂种优势达最大值。当遗传距离>1.0时,随着遗传距离增大,杂种优势反而下降。为了验证上述结论,用同一批SSR分子标记对定植于南京江浦的另一批鹅掌楸杂交组合材料进行分析,所得结论与此相似.因此,可以认为,在进行杂交育种亲本选配时,亲本对之间最适的遗传距离应为1.0左右.
  • 摘要:离体培养技术对于实现林木良种快繁和种质资源保存有着特殊地位,也能为林木分子育种搭建可靠平台,同时可为林木相关的基础性研究提供帮助.松科树种的离体培养技术相关研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不断突破.本文综述了松科树种离体培养的研究进展,对松科树种在直接器官发生、间接器官发生、体细胞胚胎发生方面取得的结果进行了总结.重点介绍了如外植体、培养基、激素等影响离体培养的因素和条件.并且提出了在松科树种离体培养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机理性研究、成年母树营养器官离体培养、褐化、诱导生根和再生植株移栽、商业化生产、离体材料的超低温保存等问题.
  • 摘要:三倍体育种是杨树遗传改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由于未减数花粉存在受精竞争力低的问题,利用未减数花粉授粉途径诱导三倍体效率较低.为提高杨树三倍体诱导效率,本研究以'哲引3号杨'为材料,探索了利用高温处理诱导大孢子染色体加倍技术.研究发现'哲引3号杨'大孢子发生进程与雌花芽外部形态发育存在密切关系,可用以指导施加高温处理.通过对处理后所获得的子代苗木进行倍性检测,获得了146株三倍体,最高诱导率达到66.7%,充分证明施加高温诱导大孢子染色体加倍是杨树三倍体诱导的理想途径.施加41和44°C均适合于大孢子染色体加倍.细胞学分析表明粗线期至双线期是高温诱导'哲引3号杨'大孢子染色体加倍的最有效始处理时期.此外,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的大孢子母细胞亦可受高温处理获得减数第二次分裂核复原型(SDR)2n大孢子.研究所获得的来源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核复原型(FDR)和减数第二次分裂核复原型2n大孢子受精的三倍体子代具有不同的杂合性,对于进一步开展杨树遗传学研究和制定育种计划具有重要价值.
  • 摘要:利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方法,对欧石楠大田苗、胚性愈伤组织和再生苗的DNA甲基化进行了研究.本试验从64对选扩增引物中筛选出19对,共扩增得到506条带,统计显示,大田苗、胚性愈伤组织和再生苗的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分别为31.42%、27.86%和29.05%,三种试材之间发生甲基化变异的有175条带,变异率为34.58%.对比发现,体胚诱导形成胚性愈伤组织过程中,甲基化水平降低,而在再生苗中有所恢复,与大田苗接近.在外侧胞嘧啶甲基化水平上,胚性愈伤组织的甲基化水平有所增加,且在再生苗中可部分维持.分析3种试材之间175条变异带的DNA甲基化变异带型发现,再生苗中恢复到大田苗DNA甲基化模式的有62条变异带,占总变异条带的35.43%,而与胚性愈伤组织维持相同DNA甲基化模式的有59条变异带,占33.71%;通过对部分甲基化变异条带的回收,最终得到8条有效的基因组DNA序列,BLASTn比对分析表明,欧石楠基因组中包括抗性基因、蛋白激酶、质体基因等在内的多种类型的DNA序列中均存在DNA甲基化修饰现象.
  • 摘要:利用家系模型和个体模型对火炬松255个家系(209个自由授粉和46个控制授粉家系)进行了遗传参数估算,性状包括1,2,3,5,11,15年生的树高,胸径,11年生的通直度和枝下高.不同类群火炬松生长性状的遗传力估算在11年生时达到了最大值(0.17-0.78),15年生的遗传力达到了最低值(0.05-0.74).胸径,通直度和枝下高的遗传力估算比树高估算的要低.树高和胸径的遗传相关达到了显著的正相关,且在2和3年生时达到了最大值,之后遗传相关有所下降.11年生的枝下高与不同年份的树高和胸径的遗传相关值达到中等值.生长性状年与年之间的相关在5年生时快速增加,表明可以对火炬松生长性状进行早期选择.与15年生的直接选择相比,树高和胸径在5年生或11年生的间接选择能增加50%或35%的增益.树高和胸径早期选择的效率表明晚期的生长能通过早期选择进行改良.
  • 摘要:2012年于桂阳县苗圃马尾松二代种子园Ⅰ大区、V大区以及城步县林科所马尾松二代种子园Ⅲ大区分别随机选取27、28、26个无性系,并于2012年和2013年对其胸径、冠幅以及全株雌、雄球花数量进行定株观测.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地点、不同年度、不同无性系类型,其无性系的雌、雄球花花量平均值差异明显,平均值变幅及其差异较大;无性系间雌球花和雄球花花量主要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年份间雌、雄球花花量主要表现为极显著差异;桂阳种子园雌球花的无性系×年份互作效应显著,其他互作效应不显著;地点间雌球花花量的差异均达极显著,雄球花花量的差异不显著;雌、雄球花花量无性系×地点的互作效应均不显著.雌球花和雄球花花量与冠幅、胸径主要表现为正相关,年度间和年度内雌球花花量与雄球花花量均为负相关;年度间雌球花花量与雌球花花量呈正相关,雄球花花量与雄球花花量呈正相关.不同无性系的雌、雄球花贡献率差异明显,有约10%无性系的雌、雄球花贡献率超过平均值的2~3倍,约20.00%无性系的雌、雄球花贡献率达50.00%左右.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