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兰科

兰科

兰科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4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公路运输、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98篇;相关期刊287种,包括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植物科学学报、西北植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园艺学会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2006年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年会、中国菌物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五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等;兰科的相关文献由170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仲健、刘强、李剑武等。

兰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43 占比:80.7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29%

专利文献>

论文:198 占比:18.97%

总计:1044篇

兰科—发文趋势图

兰科

-研究学者

  • 刘仲健
  • 刘强
  • 李剑武
  • 金效华
  • 邢福武
  • 郎楷永
  • 叶德平
  • 郭顺星
  • 陈心启
  • 饶文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李孟凯; 庞深深; 邢震; 王伟
    • 摘要: 报道了中国兰科盆距兰属一新记录种:刚毛盆距兰(Gastrochilus setosus Aver.&Vuong),并提供彩色照片及详细特征描述。该种形态上与红松盆距兰(G.raraensis Fukuuama)近似,但前者植株小,唇瓣具短刚毛,距为圆筒状等特征极易与红松盆距兰区分开。该种原仅分布于越南,现首次在中国西藏发现其分布。凭证标本保存于西藏农牧学院标本馆。
    • 邓绎诚
    • 摘要: 报道了中国兰科植物一新记录种:双眼带叶兰(Taeniophyllum biocellatum J.J.Sm.),并提供特征描述和彩色图片。该种与近缘种的区别特征为花序柄和花序柄苞片浅绿色,根呈圆柱形,花序短;紫红色药帽的中间具2个黄色小点,唇瓣开口大,萼片和花瓣黄绿色。
    • 张培春; 杨小波; 陈琳; 夏丹; 戚春林; 李东海
    • 摘要: 在海南省会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野外考察中,发现双唇兰属中国一新记录种:条纹双唇兰(Didymoplexis striata J.J. Sm.)。条纹双唇兰具有以下特征,与该属的其他种区分:花被筒内侧具纵向的浅褐色条纹,唇瓣中间具扁平的淡黄色加厚,由唇瓣先端一直延伸至唇瓣基部。
    • 陈翔; 涂蓉慧; 刘昂; 丁聪; 龚佑科; 喻勋林
    • 摘要: 通过2020年开展的湖南省野生兰科植物专项调查,本文报道了湖南省5种兰科植物新记录物种,分别为:伏生石豆兰、斑叶杜鹃兰、河南石斛、南岭羊耳蒜和陈氏独蒜兰。介绍了其生物学特性及其分布的自然地理概况,并对当前兰科植物的保护利用进行了相关讨论。文中引证标本存放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植物标本馆(CSFI)和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标本馆(HNNU)。新纪录的发现丰富了湖南省的植物多样性,也对湖南周边区域植物区系之间的关系研究具有一定研究意义。
    • 熊驰; 陈锋; 邓洪平; 杨志明; 杨俊; 刘琼; 张家辉
    • 摘要: 报道了重庆市兰科1新记录种--离萼杓兰(Cypripedium plectrochilum Fraanch.),并对其形态进行详细的描述。离萼杓兰主要特征为:植株较小;侧萼片完全离生;唇瓣白色而有粉红色晕,深囊状,倒圆锥形,囊口周围具短柔毛。
    • 马良; 翟俊文; 柳明珠; 兰思仁
    • 摘要: 报道了中国兰科钗子股属1新记录种——印缅钗子股(Luisia zeylanica Lindl.),并提供特征描述及彩色图片.凭证标本现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树木标本室(FJFC).
    • 赵佳敏; 李孟凯; 庞深深; 郑维列; 邢震; 周鹏; 王伟
    • 摘要: 掌握区域本底植物资源特点对植物区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兰科植物是现存被子植物中最进化的类群,其分布调查及种群特点均是研究的重点。西藏为我国兰科植物分布的热点区域,尤其在世界第一大峡谷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区域,其兰科植物本底资料尚不清楚,近年来有诸多新分布及新种陆续报道。为进一步摸清雅鲁藏布大峡谷区域的兰科植物分布,西藏农牧学院林学团队近年来多次进入大峡谷核心区域进行兰科植物本底资源调查。经鉴定,结果发现西藏兰科植物分布新记录种5个:分别为石斛属(Dendrobium)的独龙石斛(Dendrobiumpraecintum)、具槽石斛(Dendrobiumsulcatum)、球花石斛(Dendrobiumthyrsiflorum);齿唇兰属(Odontochilus)的齿唇兰(Odontochilus lanceolatus);菱兰属(Rhomboda)的白肋菱兰(Rhomboda tokioi)。5个西藏兰科植物新记录种均发现于西藏自治区墨脱县附近,其中独龙石斛(D.praecintum)、具槽石斛(D.sulcatum)、球花石斛(D.thyrsiflorum)和齿唇兰(D.tokioi)均为喜马拉雅南麓的广布种,本次发现地点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4种兰科植物在喜马拉雅南麓锡金至云南段呈连续分布;白肋菱兰(A.lanceolatus)则为我国新的分布点(之前报道见于广东、台湾等地)。因此,该研究结果对西藏兰科植物区系及雅鲁藏布大峡谷兰科植物区系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 李孟凯; 邢震; 王伟; 罗艳; 李惠玲
    • 摘要: 贝母兰属植物隶属兰科,多数种类具较高的观赏价值,但西藏自治区的贝母兰属植物资源考察不充分。本文报道了兰科贝母兰属植物1个中国未详知种:细茎贝母兰(Coelogyne mishmensis Gogoi);4个西藏新记录种:褐唇贝母兰(CoelogynefuscescensLindl.)、密茎贝母兰[Coelogynenitida(Wall.exD.Don)Lindl.]、疣鞘贝母兰(Coelogyne schultesii Jain et Das)、禾叶贝母兰(Coelogyne viscosa Rchb. F.)。其中,细茎贝母兰与流苏贝母兰(C. fimbriata Lindl.)极为相似,但细茎贝母兰花大,唇瓣边缘为厚绒毛状,与流苏状唇瓣相区别;褐唇贝母兰的近似种为云南贝母兰(C.assamica Linden&Rchb. f.)和斑唇贝母兰(C. fuscescens Lindl. var. brunnea Lindl.),但三者的界限划分不明确,通过搜索模式标本,从植株和花的形态、颜色看,本文报道的种更接近褐唇贝母兰原变种;密茎贝母兰近似眼斑贝母兰(C. corymbosa Lindl.),本研究提供鉴别特征将2种区分开;疣鞘贝母兰未在花期时,外观极易与黄绿贝母兰(C. prolifera Lindl.)混淆,但细微特征如鞘上具疣状突起,花唇瓣上具两条褶片等特征极易区别,本文提供了重要形态特征描述及详细特征图片等信息。该新记录的发现扩充了我国西藏自治区贝母兰属植物的记录,为今后兰科植物调查和保护研究提供新资料。
    • 冀宏宇; 王炳谋; 钟诗文; 吴沙沙; 翟俊文
    • 摘要: 报道了中国大陆兰科一新纪录种——短梗石豆兰(Bulbophyllum brevipedunculatum T.C.Hsu&S.W.Chung),对其形态进行描述并提供照片.该种原记录是中国台湾特有种,首次于中国大陆湖北省恩施市发现.该种在形态上与城口卷瓣兰(B.chrondriophorum)、白毛卷瓣兰(B.albociliatum)相似,三者主要区别在于短梗石豆兰的花序梗极短.凭证标本保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植物标本室(FAFU).
    • 罗远华; 方能炎; 樊荣辉; 黄敏玲
    • 摘要: 总结近20年来兰科植物多倍体诱导的研究进展,对诱导方法中诱变材料与诱变剂种类的选择、处理方法、诱变剂浓度与处理时间,鉴定方法中的形态学鉴定、细胞学鉴定、染色体计数鉴定及流式细胞术鉴定等进行了综述,从提高观赏性、克服远缘杂交障碍、提高抗逆性与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等方面阐述了兰科植物多倍体诱导的意义,并对多倍体诱导中嵌合体的分离、多倍体的繁殖等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为今后兰科植物多倍体育种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