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表型

表型

表型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3364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内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80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278篇;相关期刊807种,包括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世界中联第四届肝病国际学术大会暨海峡两岸中医肝病研讨会、第三届全国果树种植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等;表型的相关文献由10221位作者贡献,包括姜东、郭新宇、丁艳锋等。

表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80 占比:61.83%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18%

专利文献>

论文:1278 占比:37.99%

总计:3364篇

表型—发文趋势图

表型

-研究学者

  • 姜东
  • 郭新宇
  • 丁艳锋
  • 吴劼
  • 王传宇
  • 傅秀清
  • 周国栋
  • 毛江美
  • 温维亮
  • 吴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史旭; 李瑞语; 张兵; 陈奇; 左华
    • 摘要: 背景:小胶质细胞极化参与脊髓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并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相关研究表明,有效诱导小胶质细胞从M1促炎表型向M2抗炎表型极化,可以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炎症反应,促进组织的修复再生和神经功能的恢复。目的:文章对小胶质细胞的功能和极化、小胶质细胞极化对脊髓损伤的影响及其潜在调控策略以及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进行综述。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microglia,polarization,spinal cord injury,inflammation”,中文检索词为“小胶质细胞、极化、脊髓损伤、炎症”,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80篇文献进行总结。结果与结论:①由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稳定而持续的炎症反应,对脊髓损伤的预后至关重要。②在生理条件下,小胶质细胞处于M0静止表型,但在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活化,进而极化成M1促炎表型,导致神经组织修复能力降低和出现持续性神经炎症。③在脊髓损伤的炎症反应过程中,调控小胶质细胞向M2表型极化或至少向M2表型倾斜,有利于抑制氧化应激反应、调节突触重塑、促进轴突再生和血管生成,是一种有效的调控策略。④截止到目前的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临床药物、天然产物、miRNAs和靶点分子可调控小胶质细胞在M1和M2表型之间的转换,这为脊髓损伤后神经组织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未来需进一步研究小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过程中调控极化的详细机制。
    • 蒋彩玲; 赵彬; 吴轶群
    • 摘要: 选择性先天缺牙是由遗传或环境因素导致的牙齿数目异常,多累及恒牙列。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6(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 6,LRP6)是选择性先天缺牙的常见致病基因之一,该基因突变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导致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或综合征型先天缺牙;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仅表现为牙齿数目、形态异常;综合征型先天缺牙可表现为耳部发育畸形、口面裂、毛发稀少、汗腺异常等。笔者就近年来关于LRP6基因突变导致选择性先天缺牙的表型及基因突变特点的研究现况进行综述,文献收纳24个LRP6基因突变位点和38例相关先天缺牙患者,发现LRP6基因突变导致的选择性先天缺牙好发于上颌侧切牙及上下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前磨牙,极少发生于第一磨牙,尤其是下颌第一磨牙,未见上颌中切牙缺失。LRP6基因在牙发育过程中主要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重要作用,LRP6基因突变可导致蛋白表达和功能异常、信号通路破坏从而导致选择性先天缺牙。现有文献结果显示,LRP6基因突变好发于胞外段E1、E2亚结构域,影响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传导而致病。然而目前对于选择性先天缺牙仍缺乏成熟完善的对因治疗。
    • 余曼; 彭燕; 万腊根; 周普辉
    • 摘要: cqvip: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是由F7基因突变所致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出血性疾病,男女均可发病。遗传性FⅦ缺陷症在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500000,临床表现呈异质性,部分患者无症状,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出血,常见的出血症状为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创伤及手术后出血难止,有时可出现致命的颅内出血[1-6]。
    • 舒甜; 胡豪畅; 沈才杰; 林少沂; 陈晓敏
    • 摘要: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以左心室肥厚为突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发病率为1/500~1/200。目前已发现超过30个基因的1500种突变与该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致病基因变异连同修饰基因多态性、环境因素等影响因素发挥作用,使得疾病表型极具异质性,临床表现上从无任何症状到心源性猝死均可发生,病理表型主要包括心肌细胞肥大、排列紊乱及纤维化、心肌缺血等。近年来,许多研究致力于探究HCM基因型对表型的影响,并基于遗传背景对HCM的治疗方法进行研发。本文以HCM基因型–表型的关联为重点,从HCM的致病基因、关联影响因素和最新治疗手段等多方面综述了HCM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研究HCM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方向提供遗传学方面的思路。
    • 付辉; 姚秀丽
    • 摘要: 目的 了解昌吉地区不同民族Rh阴性献血者表型分布情况及单倍基因型分布特点,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资料。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昌吉地区初次无偿献血者的83 861人份血液进行Rh阴性筛查、确认、表型鉴定等,并采用血型群体遗传学研究方法进行Rh阴性血型表型基因频率调查。比较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4个民族Rh阴性检出率、Rh阴性表型分布及单倍型基因频率分布方面的差异。结果 昌吉地区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献血者中Rh阴性检出率分别为0.65%、1.47%、4.39%、3.27%。Rh分型主要以dccee型及dCcee型为主,其中dccee型由高到低依次为维吾尔族(87.96%)、哈萨克族(87.59%)、回族(71.29%)、汉族(58.14%),dCcee型由高到低依次为汉族(30.32%)、回族(22.77%)、哈萨克族(11.72%)、维吾尔族(10.19%)。单倍型基因频率:dce由高到低依次为维吾尔族(93.788 6%)、哈萨克族(93.587 5%)、回族(84.431 7%)、汉族(76.252 7%),dCe由高到低依次为汉族(18.958 8%)、回族(12.323 2%)、哈萨克族(4.072 1%)、维吾尔族(3.683 8%),dcE由高到低依次为汉族(4.328 9%)、回族(2.351 1%)、维吾尔族(0.740 4%)、哈萨克族(0.368 5%),dCE由高到低依次为汉族(0.483 6%)、维吾尔族(0.208 0%)、回族(0.207 1%)、哈萨克族(0.015 3%)。结论 新疆昌吉地区Rh阴性无偿献血者中,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阴性检出率、Rh分型及单倍型基因频率与其他地区比较,有民族、地域性特征。
    • 付颖; 柴晓娇; 王显瑞; 白晓雷; 沈轶男; 张姼
    • 摘要: 谷子矮秆突变体si-dw4是经过自然突变形成的矮化突变体,本研究对其矮化表型及其对GA_(3)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si-dw4的株高与野生型相比显著降低,为野生型ZT 002的27%左右;幼苗期的叶、中胚轴、胚芽鞘和根均对外源GA_(3)不敏感,证明si-dw4属于GA_(3)不敏感型矮化突变体。此外,本研究初步阐明了突变体si-dw4的矮化与GA_(3)信号转导途径受阻相关。
    • 赵杨静; 唐楠; 吕春娜; 唐道城
    • 摘要: 【目的】留床栽培是解决郁金香种球消耗性栽培的途径之一,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郁金香品种在留床栽培后观赏价值的变化,筛选出适宜露地留床栽培的郁金香品种,为提高种球利用率、降低园林应用成本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对荷兰引进的36个郁金香品种进行连续2年不采挖的留床栽培,测定株高、基生叶数、最长叶叶长、最短叶叶长、最长叶叶宽、最短叶叶宽、花径、花瓣长、花葶长、冠幅、叶面积、叶绿素等12个地上部表型性状,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留床栽培1年后36个品种的出苗率为16.51%~86.67%,出苗率下降7.14%~82.10%,其中17个品种的出苗率降幅小于40%。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综合评价观赏价值时优先考虑株高、基生叶数、最长叶叶长、最短叶叶长、最长叶叶宽、最短叶叶宽、花径、花葶、叶面积等9个性状的变化情况。根据主成分得分对36个品种进行排名,留床一年后排名有所提升的品种占总数的55.5%,排名退后的品种占总数的19.4%。结合出苗率、综合排名和表型性状的增减数目,共筛选出6个在留床栽培后观赏价值较高且稳定的品种:Yellow Pomponette、Negrita、Leen Van Der Mark、Christmas Marvel、Pink Pomponette、Parade。【结论】筛选出6个适宜在西宁地区或相似环境条件下进行露地留床栽培的郁金香品种。
    • 陈琪予; 陈亮; 陈杰丹
    • 摘要: 基因型和表型的数字化鉴定是实现茶树种质资源挖掘创新的新途径,是实现茶树由“传统育种”向“精准育种”转变的有力工具。文章综述了茶树种质资源基因型数字化、表型数字化和数字化管理与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组学技术在茶树种质资源数字化精准鉴定中的利用,多组学联合分析实现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等方面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 梅珊珊; 丁杰; 倪喆鑫; 程雯; 俞超芹
    • 摘要: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其中神经纤维及血管生成是促进疾病进展、产生慢性盆腔痛及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增大的重要机制,而其形成原因亦非常复杂,很可能与EMs免疫微环境的改变密切相关。而作为EMs免疫因素重要成分的巨噬细胞,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异常募集并产生表型及功能的改变,分泌多种促炎及抗炎细胞因子,引起神经信号的过度兴奋和通路转导异常,并参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路的调控,对神经血管的生成有重要作用。总结在EMs中巨噬细胞表型功能变化对神经纤维异常生成及盆腹腔中血管增生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为针对巨噬细胞与EMs神经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可以干预炎症过程、周围神经和血管的生成提供理论支持,为解析EMs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 詹海仙; 杜晨晖; 刘晓丽; 裴香萍; 李睿; 张月荣; 张朔生
    • 摘要: 为开发、利用山西省黄芩属野生资源,对3种黄芩植株的株高、茎、花、叶和根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调查,发现最明显的区分点为花色、根的形态和颜色特征;随后利用手持数码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粘毛黄芩种皮呈现白色,而并头黄芩种子表面分布有大量的瘤状突起;同时分析了黄芩和并头黄芩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的SSR位点,发现二者基因组序列中主要为单核苷酸重复基元A/T和C/G,黄芩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中二核苷酸重复基元为AT/TA,并头黄芩叶绿体基因组中二核苷酸重复基元为AT/AT。在此基础上开发出黄芩和并头黄芩cpSSR引物并对3种黄芩属材料进行筛选,其中有5对引物能扩增出与材料对应的特异性条带。本研究从植株表型、种子形态和分子水平对黄芩、粘毛黄芩和并头黄芩进行了快速、准确的鉴定,可为黄芩属材料的鉴定、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