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长江口

长江口

长江口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2955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海洋学、水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20篇、会议论文223篇、专利文献340篇;相关期刊660种,包括海洋学研究、海洋科学、海洋通报等; 相关会议105种,包括第九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中国水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长江口的相关文献由4010位作者贡献,包括庄平、许世远、何青等。

长江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20 占比:82.85%

会议论文>

论文:223 占比:6.79%

专利文献>

论文:340 占比:10.36%

总计:3283篇

长江口—发文趋势图

长江口

-研究学者

  • 庄平
  • 许世远
  • 何青
  • 杨世伦
  • 刘杰
  • 张涛
  • 沈新强
  • 赵峰
  • 李九发
  • 赵德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杨颖; 陈思思; 周红宏; 夏利花; 刘鹏霞; 杨幸幸; 邓邦平
    • 摘要: 基于长江口3个区域潮间带(崇明东滩、南汇边滩和嵊山岛)监测数据,对长江口区域潮间带底栖生物生态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9年长江口海域泥相和岩相潮间带共鉴定大型底栖生物9门57种,软体动物、甲壳类和多毛类构成主要类群。崇明东滩、南汇边滩两个泥相潮间带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96.4个/m^(2)和160.4个/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68.42 g/m^(2)和45.71 g/m^(2);嵊山岛岩相潮间带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88.9个/m^(2)和763.72 g/m^(2)。各断面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位于1.36—3.24、0.75—2.88和0.48—0.77,泥相潮间带低潮区生物多样性优于中潮区和高潮区,岩相潮间带中潮区生物多样性最好。聚类分析可见长江口海域潮间带底栖生物分为泥相和岩相2个大组群,物种分布存在明显的分潮区现象,高潮区站位成群或与个别中潮区站位成群,低潮区站位成群或与个别中潮区站位成群,表明底质类型和潮汐是影响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近30年来,崇明东滩和南汇边滩底栖生物种类数存在一定波动,嵊山后陀湾断面生物种类数明显下降;3个区域潮间带底栖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呈波动下降的趋势,应与长江口海域湿地围垦、外来物种入侵、人类过度采捕和环境污染等相关。
    • 王淑楠; 顾峰峰; 李俊花; 戚定满
    • 摘要: 搜集实测资料分析2016—2019年大通站流量、北槽中站流速等长江口水文要素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4年,大通站径流年总量与往年平均值接近,年内最大月均流量出现在7—8月,最小值出现在10月—次年2月。2)北槽高、低潮位和潮差月平均值年内呈单峰型分布,峰值出现在8—10月;3个不同位置测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南槽东月平均潮位最高且潮差最大。3)北槽落急流速月平均值大于涨急且在6—8月达到峰值,涨急流速在6—8月达到低谷;落潮月平均流速大于涨潮,涨潮月平均流速在7月份达到最小;落潮历时月平均值大于涨潮且在6—8月达到峰值。4)北槽中站水温年内变化规律明显,8月月平均气温可达29.96°C,2月月平均气温为7.51°C。5)南槽东、牛皮礁、长江口月平均有效波高及周期整体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从年内分布来看有效波高变化较大、波周期变化较小;长江口站有效波高及波周期高于其他两站,南槽东站与牛皮礁站有效波高及波周期差异较小;3站总波能南槽东站最小、长江口站最大。
    • 金秉福; 党丽丽; 孔庆祥; 王孟瑶; 岳伟; 樊水淼
    • 摘要: 为辨识黄河和长江入海沉积物中角闪石的物源差异,对采自黄河口段、长江口段以及废黄河口和苏北沿岸,共26个样点、38组粒度粗细不同的碎屑角闪石进行了矿物元素地球化学测试,获得了这些角闪石群体的50种常量和微量元素含量值。结果表明:不同粒级测量的同源角闪石元素含量除少数大离子活泼元素相对偏差较大之外,大部分元素含量差异性较小,说明来自黄河与长江角闪石的物源属性具有各自较一致共性,粒度效应不明显。两个河口的群体角闪石地球化学具有高Ca、Mg和低Na、K特征,大离子亲石微量元素Sr、Ba、Rb、Pb、Th、U元素与占据角闪石结构的A和B位的K、Na、Ca等常量元素类质同象广泛,这些大离子微量元素在同源样品内波动变异较大,在异源样品间具有中等至较大的均值差异。高场强亲石元素如Zr、Hf、Sc、Y、REE、Nb、Ta等,在角闪石结构中与占据C位的Fe、Mg、Al、Ti、Mn等常量元素之间进行复杂的类质同象替代,它们的含量相对稳定,同源样品内部变异较小,异源样品之间多种元素含量及其元素间的比值显示出较大的差异性,尤其是Be、Y、Zr、Hf和Sm含量以及Zr/Sc、Zr/Rb、Zr/Nb、Zr/Y、Y/Hf、K/Nb、Sc/Hf、Y/Nb、Rb/Hf等比值在黄河和长江角闪石中呈现集团式显著差异,可作为物源识别指标。多组元素比值散点图有明显定性识别河源矿物的功能,采用化学质量平衡法源解析,利用多种高场强微量元素含量值和最小二乘法计算,可实现物源的定量评估。
    • 陈婷; 张行南; 徐双全; 李万春; 张文婷; 包鑫如
    • 摘要: 长江口横沙通道是南北港航道的重要联络通道,研究该通道的冲淤及地形演变,对于掌握通道水动力条件及保证生产作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05~2020年长江口实测水下地形数据,利用ArcGIS建立精度为20 m×20 m的数字高程模型;通过绘制横沙通道地形图、冲淤变化图、等深线图和横断面图,对横沙通道整体地貌的演变特征和局部深坑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定量及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近期横沙通道北口出现南北长约1.85 km,最大深度达56.1 m的深坑,深坑累计扩大约380万m^(3),南延约770 m,有向深槽演变的可能。通道整体呈现“淤冲淤”的演变模式,以冲刷为主,两侧存在局部淤积,累计冲刷2880万m^(3)。深坑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受长兴岛北沿促淤圈围工程与青草沙水库工程建设的影响,通道北口的水动力增强,落潮流流量增加,所形成的弯道横向环流进一步加速了深坑的发育,冲刷趋势加剧。
    • 许宝华
    • 摘要: 为了解决复杂水文条件和远距离等因素给垂直基准传递带来的精度低、可靠性无法验证的难题,提出并研究了长江口外远距离海上平台垂直基准体系的建立方法。首先,建立了覆盖平台水域的GNSS控制网;然后,给出了联合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平均海平面及海面地形的1985国家高程计算方法、平均海平面和深度基准面综合确定方法;最后,形成了平台垂直基准远距离传递的完整方案。借助于上述方法开展了长江口外远距离海上平台垂直基准传递研究,获得了互差为2 mm的平台1985国家高程以及精度优于3 cm和5 cm的平台平均海平面和深度基准面,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长江口外远距离海上平台的垂直基准体系。
    • 丁磊; 缴健; 杨啸宇; 曾明; 王逸飞
    • 摘要: 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来自长江口的3大水源地——陈行水库、青草沙水库和东风西沙水库,盐水入侵是长江口淡水资源利用的重要威胁。随着以三峡工程为代表的长江上游水库群的建成和运行,入海流量发生变化。在分析及预测长江入海流量的基础上,通过长江口实测盐度数据及数学模型,以淡水资源面积占比、水源地取水口平均盐度为指标,对长江口盐水入侵受上游水库群运行的影响开展研究,并对未来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峡蓄水后入海流量小于15000 m^(3)/s的频率明显减少,而小于10000 m^(3)/s的极低流量几乎不再发生。未来10 a枯季入海流量较现在大体仍为增加趋势,尤其是12月平均流量增量可达2400 m^(3)/s。三峡工程的运行并未使得长江口盐度时空分布特征发生根本性变化,但盐度场会有一定改变。在三峡水库蓄水的影响下,除11月外其他枯季月份南支、南港、北港淡水资源面积均有增大,南支1、2月增量超过南支面积的40%,南北港则在3月增量最为明显;在11月水源地取水口盐度约有0.05‰的升高,其他月份均为下降,1月变化最为明显,3大水源地取水口盐度下降0.4‰~0.5‰。在未来10 a中,12月盐水入侵与现状相比将会有进一步减弱,水源地取水口盐度进一步下降0.2‰左右。研究可为未来长江口水源地运行提供参考和依据。
    • 谢泽昊; 史本伟; 田波; 陈倩; 张文祥; 顾靖华
    • 摘要: 海岸带盐沼植被可以减缓流速,具有重要的缓流固滩功能.本文以长江口崇明东滩盐沼区植被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为研究对象,设置“光滩—植被带边缘—植被带”的观测样带,研究生长中期、生长后期和枯萎期不同物候期海三棱藨草缓流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海三棱藨草植被带具有显著的缓流能力,平均流速小于相邻光滩,缓流能力强于相邻光滩,单位距离流速衰减率是光滩的1.47~3.48倍;不同物候期缓流能力存在差异,呈现生长中期>生长后期>枯萎期的规律,生长中期、生长后期和枯萎期的单位距离流速衰减率分别为1.15%,1.06%和0.50%m^(-1).海三棱藨草植被带的单位距离流速衰减率与植被带边缘流速呈正相关,3个物候期的相关性系数(R)均大于0.80;除枯萎期为正相关外,生长中期、生长后期植被单位距离流速衰减率与边缘水深为负相关,R的绝对值均超过0.90.
    • 王殿常; 吴兴华; 丁玲; 张蒙生; 谢涵; 张琴; 李松
    • 摘要: 依据2020年春季(5月)和秋季(11月)2次长江口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数据,构建长江口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分析了长江全面禁渔前夕,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特征。模型共包括龙头鱼、凤鲚、刀鲚、舌鳎、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底栖生物食性鱼类、游泳生物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等17个功能组,基本覆盖了长江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结果表明,长江口生态系统营养级集中在1.000~4.438,龙头鱼营养级最高,其他鱼类营养级集中在2.907~3.768,分布较广;底栖生物、软体动物和虾蟹类的营养级集中在2.365~2.826。长江口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分布主要集中在营养级Ⅰ~Ⅱ中,来自营养级Ⅰ的能量流动在系统总能量流动中占比最高。长江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以牧食食物链传递为主。与过去相比,2020年长江口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TPP/TR)较高,连接指数(CI)与系统杂食指数(SOI)有所上升,但仍小于1,表明长江口生态系统仍不成熟,总体处于发育阶段。
    • 吴增斌; 郭磊城; 吴雪枫; 何青
    • 摘要: 径流是影响河口水沙输运的关键动力之一。以长江口为例,历史最大洪水为1954年的92600 m^(3)/s,但以往洪枯季水沙观测期间的大通流量多数小于60000 m^(3)/s,对于特大流量情况下的河口水沙输移特征还缺少观测资料和相关研究报道。2020年长江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大通洪峰流量高达84500 m^(3)/s。为认识特大流量情况下的河口水沙输移格局特征,文章基于2020年7月78300 m^(3)/s流量期间南槽中下段大小潮水沙盐定点观测资料,分析认识到大洪水期间南槽下段水体垂向混合良好,层化发生位置向海外移,表明大流量抑制了盐水入侵。对比分析历史不同流量情况下的南槽区域水沙资料,表明在特大径流作用下,南槽中下段区域盐度和悬沙浓度整体减小,相比在9900 m^(3)/s(2014年)、17637 m^(3)/s(2003年2月)和41450 m^(3)/s(2013)流量下,南槽下段大潮平均盐度分别减小75%、82%和82%,小潮分别减小80%、89%和91%;全潮悬沙浓度分别比9345 m^(3)/s(2004)、17637 m^(3)/s(2003)、41450 m^(3)/s(2013)、60877 m^(3)/s(2003)情况下减少63%、62%、70%、73%。悬沙浓度减小的原因可能包括河流减沙的长期影响以及大流量情况下的水体稀释作用。这一研究丰富了特大径流情况下的河口水沙输移特征的认识,可为航道和河口治理提供认知基础。
    • 许畅畅; 温瑶; 成思; 高效江
    • 摘要: 为了解长江口滨岸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利用数理统计和水文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长江口南北两翼(上海浦东、江苏启东)和崇明岛东部的滨岸浅层地下水化学组分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滨岸浅层地下水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为硬水极硬水和硬水,均以淡水为主;主要阳离子为Na^(+)和Ca^(2+),HCO_(3)^(-)为阴离子中含量最高组分;丰水期主要化学组分含量大于枯水期,且各个组分的空间变异值较枯水期大;与浦东滨岸相比,启东和崇明岛东部的滨岸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季节性变化更明显;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长江口北翼和崇明岛东部区域浅层地下水主要受到土壤淋溶、岩石风化水解、阳离子交换作用和人为活动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蒸发浓缩作用的影响,仅个别点位受到海水混合作用的影响;长江口南翼主要受到岩石风化水解和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影响,基本不受海水混合作用的影响,农业活动对该区域影响较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