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10620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肿瘤学、分子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14篇、会议论文978篇、专利文献454790篇;相关期刊2599种,包括教育教学论坛、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 相关会议706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分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5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医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2013年第七届学术年会等;分子生物学的相关文献由19748位作者贡献,包括等、成军、于新友等。

分子生物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214 占比:1.98%

会议论文>

论文:978 占比:0.21%

专利文献>

论文:454790 占比:97.81%

总计:464982篇

分子生物学—发文趋势图

分子生物学

-研究学者

  • 成军
  • 于新友
  • 李天芝
  • 沈志强
  • 张辉
  • 刘妍
  • 王琳
  • 王米渠
  • 王金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王在旗; 纪金龙; 沈在钦; 谢学江
    • 摘要: 引言。自2020年暴发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以来,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检测方法和设备聚合酶链反应分析仪(也称基因扩增仪,以下简称PCR仪)的研究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发展迅速。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简称PCR技术)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长期的应用、优化和发展,已成为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一项关键技术。
    • 高平
    • 摘要: 创新是未来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然而创新需要拓展性思维,发现与别人不同的地方,采用与别人不同的方式,不同于常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高校生物需要以理论为基础,教材中的生物实验有很多,授课老师可以将班级分成生物学兴趣小组,在生物课上进行激烈的交流与讨论,激励学生对生物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有关生物知识点进行熟练掌握并合理运用,开拓学生创新性思维。学生对生物这门课程进行深入探究与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生物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
    • 李根亮; 唐玉莲; 李书; 孙丽双
    • 摘要: 课程思政是思想教育的关键环节,有助提高研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分子生物学是一门感性与理性并存的学科,既有逻辑推理又有人生哲理。有效地将课程思政与分子生物学融合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思想意识形态和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乳糖操纵子调控机制"教学内容为例,从课堂思政融入教学的整体设计思路、教学内容思政教学点、教学效果和教师感悟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介绍,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希望对其他学科的课程思政融入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 华晓琼; 李彦杰; 金小琴; 刘昊源; 张淑芹; 牛丽
    • 摘要: 卒中后吞咽障碍是卒中后常见并发症,指患者由于卒中导致吞咽过程中的困难表现,其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调控吞咽功能的两个关键区域孤束核和疑核,其分泌的多种神经递质与吞咽功能密切相关。与孤束核密切相关的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及其受体5-HT1A、谷氨酸及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等递质,以及与疑核密切相关的生长激素抑制素、一氧化氮合酶能神经元、谷氨酸、γ-氨基丁酸等递质,在吞咽的启动、控制及相关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当前分子生物学领域最新成果发现,卒中后吞咽障碍可能的发病机制与背侧区的孤束核及周围的网状结构组成的脑干吞咽中枢,以及位于腹侧区的疑核及周围的网状结构密切相关。
    • 蓝波妙
    • 摘要: 利用形态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泉州平菇厂发生的木霉病害进行分离纯化分析。结果表明:从泉州平菇生产厂获得3株木霉菌株,分别为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侧耳木霉(Trichoderma pleuroticola)及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木霉菌株的ITS序列测定与比对分析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
    • 徐祖荫
    • 摘要: 近20年来,我国学者运用几何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对中蜂分类及遗传学特性持续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境内中蜂已分化为不同的地理生态类型。不同生态类型中蜂从形态特征到基因检测均不完全相同,具有独特的形态和基因标记。中蜂随维度北移、海拔升高、年平均气温降低,体型变大、体色变深。大量的研究印证了第一次全国中蜂资源普查的结果。地理、生境隔离和生态条件的变化是造成中蜂种群分化的主要原因,疾病和人为因素起次要作用。总体来说,我国中蜂遗传多态性丰富,但在一些地区(如吉林的长白山)的中蜂遗传多态性低,应注意加强保护。
    • 黄天鹏; 郭旭; 孙长云; 陈经雕; 朝木丽格; 武婕; 格日勒图
    • 摘要: 【目的】阐明牛体表寄生草原革蜱与牛羊布鲁氏菌病的相关性,为内蒙古地区布鲁氏菌溯源调查及防控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通过传统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呼伦贝尔地区采集的191只蜱虫进行种型鉴定;以牛体表采集的寄生蜱为材料,应用布鲁氏菌选择性培养基从蜱体内分离可疑细菌;将可疑细菌进行分离培养,菌落的形态学观察,以及革兰氏染色和柯氏染色镜检初步鉴定可疑细菌的种属;经PCR方法扩增布鲁氏菌的Bcsp31和Omp22基因序列,并应用MEGA 7.0软件构建系统遗传进化树;运用AMOS-PCR、单项特异性血清凝集试验、染料抑菌和噬菌体裂解试验对分离的可疑菌进行分型鉴定。【结果】该地区优势蜱种被鉴定为草原革蜱,并成功在其体内分离到4株可疑细菌;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该菌属于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柯氏染色后菌体呈红色短杆菌,并通过PCR方法成功克隆出布鲁氏菌的Bcsp31和Omp22基因序列,经过基因序列测序及BLAST比对分析,发现与布鲁氏菌参考序列相似度均在99.0%以上。应用MEGA 7.0软件成功构建遗传进化树,分离菌株序列与布鲁氏菌属的已知序列聚类在同一分支;运用AMOS-PCR和布鲁氏菌常规分型鉴定试验,确定4株分离菌均属于羊种布鲁氏菌。【结论】成功在呼伦贝尔地区牛体表采集的草原革蜱体内分离到4株羊种布鲁氏菌,表明草原革蜱作为吸血节肢动物,可能在不同宿主之间的布病传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论文为内蒙古地区布鲁氏菌溯源调查和防控提供基础数据。
    • 王勃; 于天英
    • 摘要: 随着基础科学进步为生物学创新注入强大动力,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治疗、疫苗研发的需求提高。21世纪被称为"生物工程时代",生物学也逐渐发展为一门显学,成为高等学校开设的重点课程之一。其中,"分子生物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内最具活力、最具前景的一门学科,开设范围包括医学专业、农学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制药工程专业等,是塑造大学生正确生命观与生物学素养的重要课程。为了增强高等学校"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学实质性改革,首先从宏观层面分析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其次围绕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展开研究,提出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
    • 卢宏皓; 刘昭明; 黄翠姬; 虞珂娜; 万堃华
    • 摘要: 为了获得适用于工业化接种发酵酸笋的异型乳酸菌,以自然发酵的酸笋为来源,通过分离纯化、性能测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获得了一株异型发酵的柠檬明串珠菌NM-12(Leuconostoc citreum NM-12)。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的产酸量为6.81 g/L,亚硝酸盐降解率为79.05%,在果糖浓度为40 g/L、pH 5的条件下,其甘露醇产量为22.98 g/L,果糖转化率为57.45%。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