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布鲁氏菌

布鲁氏菌

布鲁氏菌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13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基础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0篇、会议论文55篇、专利文献448篇;相关期刊240种,包括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疾病监测、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2013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第166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人兽共患病防控等;布鲁氏菌的相关文献由3048位作者贡献,包括丁家波、陈创夫、张辉等。

布鲁氏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0 占比:61.69%

会议论文>

论文:55 占比:4.19%

专利文献>

论文:448 占比:34.12%

总计:1313篇

布鲁氏菌—发文趋势图

布鲁氏菌

-研究学者

  • 丁家波
  • 陈创夫
  • 张辉
  • 蒋卉
  • 毛开荣
  • 朱良全
  • 姜海
  • 赵鸿雁
  • 王楠
  • 崔步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印双红; 张俊波; 李寅翠; 张孟琴; 毛宏; 易萌; 蔡春连; 张红; 李志强; 陈创夫
    • 摘要: 本试验旨在运用分子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布鲁氏菌DnaJ蛋白进行分析;将该蛋白进行原核表达,并检验纯化蛋白在体外或体内诱导Th1和Th2型免疫反应的能力。以布鲁氏菌M5-90为模板成功扩增目的基因DnaJ,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30a-DnaJ;利用SDS-PAGE检测DnaJ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并对其进行纯化;用DnaJ蛋白刺激RAW 264.7细胞和小鼠脾细胞,并用DnaJ蛋白免疫小鼠;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因子IFN-γ、IL-4及小鼠血清中IgG1和IgG2a抗体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DnaJ蛋白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结构为主,该蛋白有11个抗原决定簇;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菌在37.7 kDa大小的位置有特异表达条带,获得了DnaJ纯化蛋白;DnaJ蛋白可诱导宿主细胞和小鼠产生高水平IFN-γ、IL-4、IgG1和IgG2a抗体。鉴于DnaJ蛋白可在体外或体内诱导Th1和Th2型免疫反应,有望成为布鲁氏菌病的候选亚单位疫苗。
    • 吴喜迪; 李潇; 毕志国; 陈金田; 宫宇宝; 刘建国
    • 摘要: 布鲁氏菌病由布鲁氏菌引起,其可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人体[1]。布鲁氏菌病的症状多种多样,最常见的临床特征是发热、多汗、乏力、肌肉关节疼痛。骨关节受累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如多关节痛、脊柱炎、骶髂关节炎、髋关节炎、骨髓炎等[2]。布鲁氏菌引起的假体关节感染(periprosthetic infection, PJI)极其罕见[3]。
    • 杨琴; 邓肖玉; 谢珊珊; 易继海; 王勇; 张倩; 王震; 陈创夫
    • 摘要: 旨在研究牛种布鲁氏菌Ⅳ型分泌系统(T4SS)对巨噬细胞内质网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深入探究布鲁氏菌的分子致病机制。本研究以牛种布鲁氏菌疫苗株A19及其T4SS启动子缺失株A19ΔVirB侵染小鼠巨噬细胞,分别在侵染的6、12、24 h收集细胞RNA和总蛋白,通过qRT-PCR以及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标志性分子(GRP78和CHOP)、凋亡相关分子(BAX和BCL-2)的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在侵染的6、12和24 h,缺失株A19ΔVirB组GRP78的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亲本株A19组(P<0.05);在侵染后的6 h,缺失株组CHOP的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也显著低于亲本株(P<0.05),但到了24 h,出现了显著高于亲本株(P<0.05)的现象;在侵染的24 h,缺失株A19ΔVirB组BAX的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亲本株(P<0.05);而在侵染的24 h,缺失株组BCL-2的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亲本株(P<0.05);流式结果进一步显示,在侵染的24 h,缺失株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亲本株(P<0.05);本试验的结果表明,T4SS缺失后,会导致牛种布鲁氏菌引起内质网应激的能力减弱,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增强。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布鲁氏菌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后布鲁氏菌T4SS的功能研究提供了科研依据。
    • 周金丹
    • 摘要: 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可以在很多种家畜体内存活,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原菌。该病给畜牧业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预防、治疗措施不当,会给养殖者带来经济损失。
    • 张广林; 徐龙; 高云艳; 李玲霞; 尚佑军; 张勇; 曹小安; 赵兴绪
    • 摘要: 为了研究和探讨布鲁氏菌核糖体L7/L12蛋白对鼠源树突状细胞(BM-DCs)分化和成熟的影响,用布鲁氏菌S2疫苗株为模板扩增L7/L12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ET30a-L7/L12,用大肠埃希菌原核表达系统进行诱导表达,并用Ni柱对表达的蛋白进行纯化。用IL-4和GM-CSF诱导培养鼠源DCs,用脂多糖(LPS)和L7/L12蛋白刺激DCs后检测其表面共刺激分子和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在1 mmol·L^(-1)的IPTG、16°C过夜的条件下以可溶性形式高效表达,其大小为18 ku,纯度达到93%以上并有一定的反应原性。流式细胞仪检测被刺激的BM-DCs细胞表面CD40、CD80等抗原分子的表达显著(P<0.05)高于空白对照组。qPCR结果显示,炎性细胞因子TNF-β、IL-1β、IL-12极显著(P<0.01)高于空白对照组。重组L7/L12蛋白具有刺激DCs细胞分化、成熟和促进炎症因子释放的功能。
    • 黄天鹏; 郭旭; 孙长云; 陈经雕; 朝木丽格; 武婕; 格日勒图
    • 摘要: 【目的】阐明牛体表寄生草原革蜱与牛羊布鲁氏菌病的相关性,为内蒙古地区布鲁氏菌溯源调查及防控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通过传统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呼伦贝尔地区采集的191只蜱虫进行种型鉴定;以牛体表采集的寄生蜱为材料,应用布鲁氏菌选择性培养基从蜱体内分离可疑细菌;将可疑细菌进行分离培养,菌落的形态学观察,以及革兰氏染色和柯氏染色镜检初步鉴定可疑细菌的种属;经PCR方法扩增布鲁氏菌的Bcsp31和Omp22基因序列,并应用MEGA 7.0软件构建系统遗传进化树;运用AMOS-PCR、单项特异性血清凝集试验、染料抑菌和噬菌体裂解试验对分离的可疑菌进行分型鉴定。【结果】该地区优势蜱种被鉴定为草原革蜱,并成功在其体内分离到4株可疑细菌;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该菌属于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柯氏染色后菌体呈红色短杆菌,并通过PCR方法成功克隆出布鲁氏菌的Bcsp31和Omp22基因序列,经过基因序列测序及BLAST比对分析,发现与布鲁氏菌参考序列相似度均在99.0%以上。应用MEGA 7.0软件成功构建遗传进化树,分离菌株序列与布鲁氏菌属的已知序列聚类在同一分支;运用AMOS-PCR和布鲁氏菌常规分型鉴定试验,确定4株分离菌均属于羊种布鲁氏菌。【结论】成功在呼伦贝尔地区牛体表采集的草原革蜱体内分离到4株羊种布鲁氏菌,表明草原革蜱作为吸血节肢动物,可能在不同宿主之间的布病传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论文为内蒙古地区布鲁氏菌溯源调查和防控提供基础数据。
    • 邱润辉; 关飞虎; 陶婷婷; 李佳; 赵天艺; 邓兴梅; 史超; 孙志华; 张辉
    • 摘要: 【目的】分析布鲁氏菌分泌蛋白BPE005的蛋白结构及细胞定位,筛选宿主细胞内与其存在相互作用的靶蛋白,为后续研究BPE005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对BPE0005的蛋白结构进行初步分析;构建PDRRED2-C1-BPE005重组荧光定位载体,转染人胚肾上皮细胞293T,通过扫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BPE005的细胞定位;构建PGBKT7-BPE005诱饵载体,验证诱饵载体是否有细胞毒性和自激活现象;以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 mRNA的cDNA文库为AD文库菌液,检测文库滴度,通过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宿主细胞内与BPE005相互作用的靶蛋白。【结果】布鲁氏菌分泌蛋白BPE005属于疏水性蛋白,内含有大量的无规则卷曲、α-螺旋和延伸链。成功构建PDRRED2-C1-BPE005荧光定位载体和PGBKT7-BPE005诱饵蛋白载体,BPE005定位于宿主细胞核。PGBKT7-BPE005诱饵蛋白载体无酵母细胞毒性和自激活现象,AD文库菌液滴度>2×10^(7)/mL,筛选出4个宿主细胞内与BPE0005存在相互作用的蛋白:RNA聚合酶Ⅱ多肽G、补体因子H、鸟苷酸环化酶2G及颗粒蛋白。经复筛、测序、BLAST比对、一对一验证后,最终筛选出1个在宿主细胞内与BPE005具有较强相互作用的靶蛋白(RNA聚合酶Ⅱ多肽G)。对该蛋白的作用网络分析表明,RNA聚合酶Ⅱ多肽G对宿主细胞内mRNA的转录和合成具有重大影响。【结论】布鲁氏菌分泌蛋白BPE005定位于宿主细胞核,在宿主细胞内可与RNA聚合酶Ⅱ多肽G产生较强相互作用,对进一步阐明布鲁氏菌感染过程中关键效应分子的作用机制具有指导意义。
    • 力宁
    • 摘要: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牛羊等动物源传染性疾病,人与动物均可感染,属于人畜共患病,多发生于牧区,不仅会对牛羊造成极大的危害,还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和食品安全,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且感染率较高,对牛羊养殖业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威胁。对此,相关养殖场应全面了解牛羊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掌握诊断方法并根据当地疾病感染的情况,积极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加强对该种疾病的管理。本文详细阐述了牛羊布鲁氏菌的诊断与防控措施,以供参考。
    • 许西奎; 张森
    • 摘要: 本文介绍了滕州市人畜间布鲁氏菌病概况及特点,指出2011~2015年间开展布鲁氏菌调查的抽样与检测方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提出防治措施。
    • 李翔; 董占柱; 陈昊; 孙欣; 包春喜; 李英智; 牛艺卿; 郝明媛; 赵志军; 杜彦丹
    • 摘要: 目的建立并评估基于微流控芯片(MC)技术检测布鲁氏菌(简称布氏菌)核酸的方法,以提高布鲁氏病(简称布病)的诊断能力。方法设计MC核酸提取、PCR和DNA反向斑点杂交相结合的检测布氏菌DNA的全自动技术流程。设计微流控全自动核酸检测(MC⁃PCR)与基因测序符合性测试、与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qPCR)、TaqMan探针法检测比较实验;评估MC⁃PCR法检测布氏菌的重复性、准确性、特异性、最低检出限。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核酸溶解曲线图纵坐标峰值所对应的横坐标一致,呈现单一的溶解峰,温度相同,表示为相同的扩增产物。核酸不同提取方法之间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测序的Kappa值为0.659,与MC⁃PCR具有高度的一致性,MC⁃PCR与基因测序阳性结果符合率100%,总符合率82.5%。准确性:结果符合率为100%;特异性:结果阴性率100%;重复性:结果均可以检出布氏菌;检出限:浓度为825 copies/mL时,MC⁃PCR与qPCR、TaqMan探针法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99,P<0.05),经两两比较,MC⁃PCR检出率高于qPCR和TaqMan探针法。精密度:结果均可以检出布氏菌。结论MC⁃PCR检测布氏菌核酸的检测方法安全、快捷、及时、精准,可以应用于临床。这将提高布病诊断率,对布鲁氏菌病的防治起到重要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