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药用成分

药用成分

药用成分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53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农作物、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3篇、会议论文47篇、专利文献46828篇;相关期刊279种,包括技术与市场、生物学教学、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等; 相关会议46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2016年学术会议、第六届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第四届中国中药商品学术大会暨中医药学科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研讨会等;药用成分的相关文献由1219位作者贡献,包括梁立兴、倪士峰、巩江等。

药用成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3 占比:0.85%

会议论文>

论文:47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46828 占比:99.05%

总计:47278篇

药用成分—发文趋势图

药用成分

-研究学者

  • 梁立兴
  • 倪士峰
  • 巩江
  • 贺学礼
  • 高昂
  • 叶建荣
  • 李娜
  • 李虹
  • 虞泓
  • 贾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琼; 战宇; 王恩鹏; 黄鑫; 匙坤; 刘侗; 杨德辉
    • 摘要: 薤白是药食两用植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因此如何培育出优质高产的薤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对薤白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简述,从选地、整地、繁殖方法、田间管理和采收等方面对其栽培技术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薤白的生产、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 苏宇航; 宋晓倩; 郑晶文; 曹梦; 张衷华; 唐中华
    • 摘要: 次生代谢成分环境调控是药用植物优质栽培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然而,迄今为止,短期紫外光诱导对药用活性成分积累效应方面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该文以光环境敏感植物白鲜(Dictamnus dasycarpus)为研究对象,探索短期不同强度(低剂量和中剂量)紫外(UV)辐射增强对其根、茎和叶中黄柏酮、梣酮、白鲜碱和柠檬苦素4种有效成分的诱导效应。结果表明:(1)无论是低剂量还是中剂量UV-A和UV-B辐射条件下,白鲜叶片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_(v)/F_(m))均大于0.76;PSⅡ实际光合量子产量Y(Ⅱ)、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PQ)、基于“湖泊模型”光化学淬灭系数(qL)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与对照(未经紫外辐射处理)相比均没有显著差异;低剂量与中剂量UV-B辐射均显著增加白鲜PSⅡ的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O)。(2)适度短期紫外辐射增强能够诱导白鲜药用活性成分快速积累,根中4种有效成分最高可提升51%,主要在白鲜根中积累。其中,中剂量UV-A辐射和低剂量UV-B辐射效果最明显,不仅根中黄柏酮、梣酮、白鲜碱和柠檬苦素4种活性成分明显提升,还促进茎中白鲜碱和叶中梣酮的积累。综上所述,该研究结果表明短期紫外辐射增强能有效诱导白鲜药用活性成分的积累,并通过提升白鲜PSⅡ非光化学效率来提升白鲜光强耐受性。
    • 陈文强; 孙文恺; 王雅寒; 何功秀; 何含杰; 张党权
    • 摘要: [目的]为给川黄柏药用资源早期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年生及2年生川黄柏密植幼林个体不同组织为试材,采用不同GA3喷施周期和质量浓度处理,研究各处理在1年生快速生长阶段的生长生理情况,并筛选出最优喷施处理,然后以最优喷施处理,监测分析GA3喷施对2年生川黄柏生长及小檗碱、黄柏碱等药用成分的影响.[结果]1)与CK相比,GA3喷施处理明显促进了1年生川黄柏株高、地径生长以及叶片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的积累.其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喷施质量浓度呈正相关,与喷施周期呈负相关.最优处理为10 d间隔喷施,质量浓度为100 mg/L的GA3,其株高地径分别为156.76 cm和14.33 mm,较CK分别高了40.44%和20.65%.2)对于2年生密植幼林,与CK相比,GA3喷施处理显著促进枝、叶生长,提高地径、生物量及药用成分含量,且药用成分含量与主干茎的直径大小呈正相关.3)2年生川黄柏各部位药用成分含量高低顺序依次为:主根皮>基部茎皮>侧根皮>中部茎皮>上部茎皮>顶部茎皮,主干110 cm以下部位茎皮药用成分含量完全符合入药规范.[结论]在川黄柏早期栽培中,适当地喷施GA3可明显促进植株的生长和药用成分的积累.在试验喷施周期和喷施质量浓度组合中,表现为短周期、高质量浓度效果明显,且有交互效应,表明了通过经营措施的改进可以提高川黄柏药材品质,增加小檗碱、黄柏碱等药用成分的含量.
    • 施田田; 陶珊; 吴宇; 廖雪梅; 彭芳; 张超
    • 摘要: 以"川丹参1号"为试材,采用氮、磷、钾三因素四水平正交实验设计,研究在底肥中施入不同比例氮磷钾对丹参各部位生物量和主要药用成分的影响,以期找出适宜丹参生长的最佳氮磷钾配施比例.结果表明:氮肥能增加丹参根条数以及根鲜质量,但过量的施用氮肥会抑制丹参酮类的积累;磷肥对株高存在抑制作用;钾肥对根长生长存在抑制作用.综合产量和品质因素考虑,在该试验条件下,以N3P2K2效果最好,在大田应用中,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施肥参数分别为495,1 260、300 kg ? hm-2.
    • 李超; 杨成敏; 高丽; 崔占虎; 张超云; 黄显章
    • 摘要: 为研究艾草种质资源的表型多样性,明确不同表型艾叶中矿物元素和主要药用成分的差异,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4种不同表型艾叶中Be、Na、Mg、Al、K等35种矿物元素的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异泽兰黄素、绿原酸及异绿原酸B含量.结果表明,32种矿物元素含量在不同表型艾叶间差异显著(P<0.05),以各元素含量为变量,共提取4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分别为70.092%、11.055%、9.485%、3.743%,将各主成分因子载荷(F1—F4)与方差贡献率乘积之和相加,得出基于矿物元素含量的综合评价函数F=0.7009F1+0.1106F2+0.0949F3+0.0374F4,其中,表型1和表型2艾叶的综合得分较高.表型1艾叶异泽兰黄素含量最高,为3.01 mg/g,与表型4艾叶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表型2和表型3艾叶;表型1和表型3艾叶绿原酸含量相对较高,分别为3.56、4.59 mg/g,显著高于表型2和表型4艾叶;表型1和表型3艾叶异绿原酸B含量相对较高,分别为4.91、5.10 mg/g,两者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表型2艾叶.基于矿物元素和主要药用成分综合考虑,可优先选择表型1艾叶进行重点培育和推广.
    • 王盼; 康华靖; 胡轶娟; 徐尉城; 周钰鸿; 陈子林
    • 摘要: 为了解药用植物三叶青(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 et Gilg)在不同月份主要有效成分含量,本试验选取2个生态型三叶青(褐紫藤三叶青和青色藤三叶青,即样品A和B),动态检测块根含水量、醇溶性浸出物、槲皮素、山奈酚和总黄酮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水分含量在5月和9月相对较高,分析认为这2个时间段与三叶青块根快速膨大有关.浸出物含量全年波动较小,A样品全年平均值为9.14%,B样品为8.52%,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槲皮素含量B样品3月达到峰值,为0.071 mg·g-1,B样品在12月最高,达到0.084 mg·g-1;山奈酚含量A样品在春冬季较高,B样品冬季相对较高;总黄酮含量样品A的含量整体高于样品B,尤其在冬季,其差异较为显著.综合有效成分的4个指标,A样品略优于B样品.根据含水量以及有效成分动态变化,建议采挖三叶青在冬至与惊蛰期间进行.
    • 摘要: 中山百灵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建于2004年4月6曰,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火炬开发区国家健康产业基地园区,注册资金6600万元人民币,属中外合资企业。公司于2009年、2012年、2015、2018年均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被评为广东省动物药用成分工程技木研究中心,2015年成功通过了熊去氧胆酸的新版GMP认证,2018年5月被认定为广东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19年8月取得欧盟CEP证书。
    • 王晓飞; 姚琴; 魏国江; 吴耀坤; 徐海军
    • 摘要: 养分是影响黄芪生长的重要因素,研究N、P、K对膜荚黄芪生长及药用成分的影响,以期为寒地黄芪营养调控提供基础支撑.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通过N、P、K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分析1年生膜荚黄芪在不同因子水平及多因子配施下植株表观生长量和根系药用成分含量变化.1)在不同氮素水平条件下,膜荚黄芪株高差异不显著;根长N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茎粗、10cm处根粗(R1)N2和N3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N1和CK;地下鲜重各氮素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地上鲜重N3与N1、N2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CK(P<0.05).毛蕊异黄酮苷、刺芒柄花苷N2与N1、N3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CK(P<0.05);毛蕊异黄酮差异不显著;多糖N2与N1差异不显著,但与N3、CK差异显著;在不同磷素水平条件下,膜荚黄芪根长表现P3和P2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P1和CK(P<0.05);根粗(R1)P1和P2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P3和CK(P<0.05).P1处理的膜荚黄芪根系毛蕊异黄酮苷和刺芒柄花苷含量最高(P<0.05),而多糖含量显著低于其它处理.在不同钾素水平下,膜荚黄芪株高、1cm处根粗(R0)、地下鲜重、地上地下鲜重比值均表现为K2、K3和CK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K1(P<0.05).毛蕊异黄酮苷和刺芒柄花苷含量K2处理与K1、CK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K3(P<0.05);毛蕊异黄酮含量K3处理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多糖含量各处理差异显著,含量高低顺序为CK>K3>K2>K1.2)N、P、K配施条件下,K元素对膜荚黄芪影响较大,株高、茎粗、根粗(R1)、地上鲜重及地下鲜重达显著水平(P<0.05),N、P对膜荚黄芪影响较小.膜荚黄芪毛蕊异黄酮苷和多糖受N、P、K元素影响大小为K>N>P,刺芒柄花苷含量受N、K元素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毛蕊异黄酮含量在各处理差异不显著.N、K元素的增施有利于植株的生长、生物量及多糖的积累,N、P、K元素对膜荚黄芪影响效果为K>N>P;单元素施肥时,氮肥(20 g/m2)、磷肥(15 g/m2)、钾肥(20 g/m2)对膜荚植株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而氮肥(20g/m2)、磷肥(7.5 g/m2)、钾肥(20 g/m2)对药用成分积累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三元素配施时,N2P2K3处理(N 20 g/m2,P 15 g/m2,K 30 g/m2)有利于膜荚黄芪植株生长及根系多糖积累,而N1P2K2处理(N 10 g/m2,P 15 g/m2,K 20 g/m2)有利于黄酮类物质的积累.建议种植生产中,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定向施肥管理.
    • 曾维军; 王晶; 曹国璠
    • 摘要: 在4个不同坡向种植太子参,研究不同坡向对太子参地下部生长、光合生理、药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坡向太子参地下部生长、光合生理、药用成分具有差异,以东偏南的环境最有利于太子参地下部生长、光合作用进行和药用成分形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