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坡向

坡向

坡向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698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业基础科学、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9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34篇;相关期刊302种,包括山地学报、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十届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会议、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坡向的相关文献由228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学军、刘旻霞、汤国安等。

坡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9 占比:94.41%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72%

专利文献>

论文:34 占比:4.87%

总计:698篇

坡向—发文趋势图

坡向

-研究学者

  • 刘学军
  • 刘旻霞
  • 汤国安
  • 赵成章
  • 刘金平
  • 朱清科
  • 南笑宁
  • 姜勇
  • 曾晓琳
  • 李占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强; 何国兴; 刘志刚; 关文昊; 乔欢欢; 张德罡; 韩天虎; 孙斌; 潘冬荣; 柳小妮
    • 摘要: 为探究不同海拔和坡向下高寒草甸土壤“固—液—气”三相组成变化特征,以东祁连山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海拔(2800,3000,3200,3400,3600,3800,4000 m)、坡向(阳坡、阴坡)高寒草甸的植被特征和土壤物理特征,结合植被指标拟合探讨高寒草甸“固—液—气”三相的最佳组成比例。结果表明:植被盖度、草层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均随海拔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在海拔3200 m处达最大值,同一海拔的阴坡植被盖度、草层高度、地上生物量均高于阳坡;土壤容重随海拔和坡向的变化规律与植被盖度相反,而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和持水性变化规律与植被盖度类似;经方程拟合发现,土壤“固—液—气”三相比例为31∶33∶36时,高寒草甸生产力最优。综上所述,在海拔3200 m处是东祁连山高寒草甸分布的中心典型区域,海拔和坡向是影响高寒草甸土壤物理质量和“固—液—气”三相组成的重要环境因子,且该区域高寒草甸土壤“固—液—气”最佳比例为31∶33∶36。
    • 王佳欢; 刘彦林; 曹鹤; 杨新兵; 赵迎雪; 陈一凡; 史宝胜
    • 摘要: 为探明采石场高陡岩壁不同坡向葛藤生长规律,分别朝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设置生长坡面,比较坡向对葛藤生长高度、叶形态特征和光合特征等指标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葛藤累计高生长量东坡最大,5—10月份各坡向生长高度最大值分别出现在南坡、南坡、东坡、北坡、东坡和西坡。(2)叶形态特征中,南坡葛藤叶干物质质量分数最大为0.31 g·g^(-1),北坡葛藤叶片含水量最大为0.72 g·g^(-1),其他叶形态指标变化不显著。(3)叶光合特征中,葛藤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东坡、南坡、西坡、北坡;胞间CO;摩尔分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北坡、西坡、南坡、东坡;叶绿素质量分数东坡和北坡较高,南坡和西坡较低。(4)葛藤生长适宜性综合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东坡、南坡、北坡、西坡。
    • 陈娟; 张小晶; 李巧玉; 陶建平
    • 摘要: 表型可塑性是植物生长响应外界环境变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体现了植物个体在环境胁迫下的适合度。但是关于植物表型可塑性的驱动机制仍然存在很多争议。为了探讨植物表型可塑性的影响因素,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同一海拔梯度但坡向相反的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坡向竞争强度与10种树木叶片功能性状表型可塑性的关系的差异。研究发现:(1)研究样地中阴坡水分和养分资源优于阳坡;(2)阴坡上林木平均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高于阳坡,阴坡上林木种内竞争强度随着树木个体大小的增加而显著性减少,阳坡上林木种内竞争强度却随着个体大小的增加而增加;(3)阴坡上叶片表型可塑性高于阳坡,表型可塑性随着个体大小的增加而增加,在阳坡上却随着个体大小增加而降低。这些结果表明阴坡上水分等资源环境条件优于阳坡,林木生长受到环境资源限制较少。在林木生长过程中,较高的竞争强度引起的资源重叠加剧,尤其是种内竞争强度的变化,从而导致了阴坡上较高的叶片表型可塑性。因为较高的竞争强度,随着林木个体大小的增加,树木需要更高的可塑性赢得竞争优势来获取更多的资源支持生长。但是在阳坡上,资源相对缺乏,环境资源对树木生长的限制降低了叶片表型的可塑性,因为环境资源的限制,随着树木个体大小的增加越容易受到资源限制的影响,因此阳坡上表型可塑性随着个体大小的增加而降低。研究说明,阴坡上叶片表型可塑性主要受到竞争强度的影响,而阳坡上则主要受环境资源的限制。
    • 胡亚男; 陶世银; 龚梅竹; 马海玲
    • 摘要: 雷电活动参数作为反映区域雷电活动特征的重要指标,地形对其影响不容忽视。利用2014—2018年青海省地闪数据、数字地形高程数据以及HWSD土壤数据集,定量分析海拔、坡度、坡向以及土壤电阻率对青海省地闪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青海省地闪主要集中在海拔3150~4850 m、坡度0~35°的地区,其中东北坡向地闪次数最多,东南坡向地闪次数最少,地闪对应的土壤电阻率主要集中于100Ω·m。(2)地闪密度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小;地闪平均强度随海拔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3)选取92°27′00″~97°44′24″E、31°40′48″~34°16′48″N地闪活跃区域,对其1 km×1 km网格内地闪数据与地理参量平均值进行相关性分析,所选区域内地闪密度与平均海拔呈正相关关系,与平均坡度呈负相关关系;而地闪强度与平均海拔呈负相关关系,与平均坡度呈正相关关系。
    • 孙凯歌; 袁敏; 屈兴乐; 罗大庆
    • 摘要: 【目的】了解藏东南色季拉山东、西坡向高寒草甸植被的群落特征。【方法】以藏东南色季拉山东、西坡高寒草甸区为研究对象,探究高寒草甸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生物量特征。【结果】色季拉山东、西坡高寒草甸研究区共调查到种子植物53种,隶属于22科37属,以菊科最占优势,占所有植物种类的18.87%。草甸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值为3.23,Margalef指数平均值为4.79,Pielou指数平均值为0.90,各指数均表现为西坡>东坡,且差异显著(P<0.05)该区域草甸群落总生物量为443.24~626.14 g/m^(2),地上生物量为153.12~253.03 g/m^(2),地下生物量为290.12~373.16 g/m^(2),以丛生荽叶委陵菜(Potentilla coriandrifolia D.D)+圆穗蓼(Polygonum macrophyllum D.D)群丛为主的东坡生物量(626.14 g/m^(2))高于以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 L.)+大花嵩草(Kobresia macrantha Bocklr.)群丛为代表的西坡生物量(443.24 g/m^(2)),差异性显著(P<0.05),同时东坡优势种的生物量对植被总生物量的贡献高于西坡。【结论】该区域草甸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具有明显的温带特征,西坡群落物种分布较东坡更均衡,物种多样性更丰富,东坡高寒草甸群落及优势种生物量更高。研究结果可为色季拉山高寒草甸植被群落可持续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 余学贵
    • 摘要: 鄂西红豆树是蝶形花科红豆属常绿乔木,木材坚硬,纹理美观,结构细致,质地优良,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被子植物野生植物。通过开展不同坡向和坡位对鄂西红豆树生长的影响试验,分析其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坡向和坡位均对鄂西红豆树胸径和树高的生长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南坡向和下坡位对鄂西红豆树生长的影响最大,最有利于其胸径和树高的生长。
    • 蒋宏宇; 李长慧; 孙熠; 梁德飞
    • 摘要: 分别在高寒矿区渣山阳坡、山顶平地和阴坡,以常见恢复植物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小花碱茅(Puccinellia tenuiflora)和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植物繁殖体、叶片和茎秆的生物量及氮磷含量,分析渣山坡向变化对恢复植物生物量繁殖分配和养分繁殖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渣山阳坡、平地到阴坡,恢复植物生物量繁殖分配和氮、磷繁殖分配均逐渐降低,且不同物种的下降幅度不一致,表现为在阳坡和平地上老芒麦和冷地早熟禾的生物量和氮繁殖分配比例显著高于小花碱茅,而在阴坡上小花碱茅更高;随着繁殖体氮含量以及地上生物量的增加,生物量和氮繁殖分配显著升高;磷繁殖分配随繁殖体磷含量的增加而升高;植物个体大小与生物量和养分繁殖分配显著正相关。未来高寒矿区渣山恢复中,需根据渣山坡向差异以及恢复植物繁殖分配权衡选择适宜恢复物种,以提升恢复效果。
    • 张博文; 秦娟; 任忠明; 陈子齐; 姚舜佳; 刘烨; 宋炎玉
    • 摘要: 以北亚热带大别山地区马尾松(Pinusmassoniana)纯林(PF)及3种不同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型(马尾松-麻栎(Quercusacutissima)混交林(PQM)、马尾松-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混交林(PLM)和马尾松-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混交林(PPM))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坡向(东南坡(SE)和西北坡(NW))下马尾松4种林型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旨在为该区不同环境梯度下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生产经营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1)马尾松4种林型林下出现植物种类共35科49属49种,其中东南坡为23科31属31种,西北坡为26科36属36种;灌木层的物种数表现为:西北坡>东南坡,而草本层的物种数表现为:东南坡>西北坡。(2)马尾松4种林型林下物种数目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马尾松-枫香混交林(PLM)林下物种最丰富(23科26属26种),而马尾松纯林(PF)林下物种数最少(16科17属17种);马尾松-麻栎混交林(PQM)和马尾松-枫香混交林林下物种数显著高于马尾松-化香混交林(PPM)和纯林。(3)不同坡向下马尾松4种林型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组成和优势种均存在显著差异。东南坡马尾松4种林型林下草本层中,重要值排名靠前且出现频率较高的物种为香港薹草(Carexligata)和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西北坡优势种重要值排名靠前且出现频率较高的物种为泽兰(Eupatorium japonicum)、黑足鳞毛蕨(Dryopteris fuscipes)和香港薹草,两个坡向的草本层共同优势种为香港薹草。在灌木层中,4种林型不同坡向林下植物种类重要值排名靠前且出现频率较高的物种差异较大。(4)坡向对马尾松4种林型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影响显著,而对Pielou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影响。4种林型中,马尾松-麻栎混交林(PQM)在不同坡向林下灌木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高于其他3种林型。相较马尾松纯林而言,3种马尾松针阔混交林林下植物种类更丰富,多样性程度高,尤其以马尾松-麻栎混交林为最优。
    • 曹晓云; 祝存兄; 陈国茜; 孙树娇; 赵慧芳; 朱文彬; 周秉荣
    • 摘要: 绿度可以反映地表生态环境质量,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柴达木盆地地表绿度时空变化特征和地形分异规律,有助于了解近年来柴达木盆地植被变化规律,为柴达木盆地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基于MODIS 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遥感资料、DEM、气象数据和积雪面积数据,综合利用Sen+M-K趋势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2000—2021年柴达木盆地地表被绿度的时空演变趋势、地形分异特征、气候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1年柴达木盆地NDVI呈边缘高、腹地低的向心环状分布特征,随海拔变化规律性明显。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盆地外围的山麓及内部绿洲地区,均值普遍大于0.3,而盆地腹地大部地区小于0.1,65.62%的区域NDVI呈波动增加趋势,显著增加区域占比53.04%,平均增加速率为1.8×10^(−3)a^(−1)。(2)2000—2021年柴达木盆地NDVI及其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海拔和坡向分异。整体随海拔上升呈抛物线型变化,其中,4.25—4.75 km的NDVI较高,超过0.30;3.5—4.5 km的NDVI年际增加速率较快,均超过2.75×10^(−3)a^(−1);NDVI北坡大于南坡、西坡大于东坡,西北坡最大,为0.19,且西北坡的NDVI增加速率最快,超过1.93×10^(−3)a^(−1)。(3)2000—2021年生长季柴达木盆地明显的“暖湿化”气候变化特征是地表绿度改善的主要原因,降水量增多、积雪日数增多、冰川消融速率加快是重要的驱动因素,不同海拔的水热匹配和不同坡向的降水及冰雪融水、太阳辐射的气候差异造成了NDVI分布和变化的差异。
    • 陆雅佩; 罗久富; 王丽娜; 周金星; 杨筱; 韩金斌; 王福道
    • 摘要: 【目的】土壤种子库直接参与地上植被自然更新,与地上植被关系紧密,研究分析海拔和坡向对陡坡土壤种子库的影响及其与地上植物群落的关系,为高陡边坡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以伏牛山600、800和1 000 m不同海拔与坡向(阴坡和阳坡)的陡坡自然植物群落为对象,通过植物群落调查、土壤种子库采集、种子萌发试验等研究手段,综合分析了海拔与坡向对伏牛山自然陡坡土壤种子库特征的影响。【结果】(1)地上植物群落植物种共67种,壳斗科植物占优势。土壤种子库有62个物种,以草本植物为主,占82.26%,远高于木本植物,其中菊科物种数最大,占整体24.19%,其次为禾本科和石竹科,分别都占9.68%。(2)土壤种子库密度在1 263~10 363粒/m^(2)之间,其中莎草科种子储量最高,其次为菊科和禾本科;土壤种子库具有一定的垂直结构,表现为上层(0~2 cm)和中层(2~5 cm)土壤种子库储量高于下层(5~10 cm)。(3)乔木层、灌木层物种丰富度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P <0.05),草本层物种丰富度与坡向呈显著负相关(P <0.05)。土壤种子密度与海拔、坡向呈显著正相关(P <0.05)。(4)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具有较大差异,共有种仅有17种,物种相似性系数较低,在0.08~0.21之间,其中草本层与土壤种子库具有较高的物种相似性,乔木层、灌木层结构对种子库特征具有一定的影响。【结论】伏牛山600~1 000 m自然陡坡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都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大,其中1 000 m阳坡土壤种子库密度和物种多样性最高,具有较强的植被恢复潜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