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膜荚黄芪

膜荚黄芪

膜荚黄芪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16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中国医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20852篇;相关期刊133种,包括药学学报、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人参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华民族医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应用高峰论坛、第四届广东省分析化学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中药化学学术年会等;膜荚黄芪的相关文献由543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松权、全雪丽、王渭玲等。

膜荚黄芪—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9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20852 占比:99.94%

总计:321054篇

膜荚黄芪—发文趋势图

膜荚黄芪

-研究学者

  • 吴松权
  • 全雪丽
  • 王渭玲
  • 任跃英
  • 刘顺
  • 张建
  • 杨发君
  • 梁宗锁
  • 胡之璧
  • 谭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晓勇
    • 摘要: 膜荚黄芪是一种重要的中草药,为种植户带来了可观的收益。通过对膜荚黄芪生物学特征、栽培影响因素分析,对其栽培管理技术进行总结,为地方推动黄芪人工栽培集约化、产业化栽培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 陈永中; 陈垣; 郭凤霞; 董林林; 刘兰兰; 孙亚鹏; 许宏亮; 李红玲
    • 摘要: 目的:探寻创造多年生膜荚黄芪优异种质的途径,筛选新品种选育的优异变异群体。方法:将其种子搭载“神舟十一号”和“长征七号”,在太空分别历时33 d和22 h,统计分析SP_(2)代2年生群体表型性状,用简单重复序列(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33 d、22 h和对照(CK)群体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29.37%、26.17%和26.10%,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27、1.22和1.24,在欧氏距离5处,33 d有5类群、22 h有6类群、CK有3类群。SSR标记的8对有效引物扩增显示,33 d、22 h和CK群体平均每对引物的多态信息值分别为0.320、0.427和0.333,遗传距离变幅分别为0~0.8959、0.0270~0.9435和0~0.8959,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4000~1.0000、0.3846~0.9730和0.4000~1.0000,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8时,33 d和CK群体均归为4类群,22 h归为5类群。尽管表型和分子聚类结果有一定差异,但各群体均以株高、株幅、茎粗、复叶数、茎色和花色为主要类群性状。结论:以太空搭载膜荚黄芪种子为研究对象所建立的SP_(2)代2年生群体后代遗传多样性丰富,是新品种选育的优异变异群体。
    • 及华; 张海新; 王琳; 章丽
    • 摘要: 黄芪(Astragalus propinquus Schischkin),别名黄耆、木耆、绵黄芪、王孙,是豆科黄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分为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常以干燥根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本草纲目》等历代本草书籍中均有记载,也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本药材。
    • 于洋; 哈洋; 赵洋; 洪国; 吴松权; 全雪丽
    • 摘要: 异黄酮3′-羟化酶(Isoflavone 3′-hydroxylase,I3′H)是催化合成毛蕊异黄酮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关键酶.该研究从膜荚黄芪中克隆了I3′H基因cDNA全长,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毛蕊异黄酮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结果表明:I3′H基因cDNA全长为1804 bp,开放阅读框为1518 bp,编码505个氨基酸,其分子量为57481.64 Da,等电点为8.24.AmI3′H蛋白定位在膜上,属于不稳定的亲水蛋白,氨基酸序列与豆科植物相似性较高.根、茎、叶中毛蕊异黄酮+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与AmI 3′H基因的表达量一致,推测其参与了毛蕊异黄酮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生物合成.
    • 黄保婷; 陈垣; 郭凤霞; 杨豆豆
    • 摘要: 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是药食同源黄芪的基原植物之一,成药期枝叶繁茂,为开发中药资源功能叶产品,在其成药栽培期每15d采摘1次叶片,按绿茶加工工艺制成叶茶,系统测定不同采收期叶茶内生物活性成分,旨在探寻膜荚黄芪叶荼的最佳采收期和资源利用潜力.结果 表明:叶茶生物活性成分随采收时间的不同而异,黄酮类和多酚类含量均随采收期的延后先升高后下降,总黄酮含量分别为:6月30日(17.06%)>6月15日(16.62%)>5月30日(16.53%)>7月15日(15.73%);4个采收期多酚含量依次为:4.49%、5.63%、5.50%、5.31%;多糖和水浸出物、醇浸出物含量均随采收期延后显著提高,含量依次为:5月30日(4.98%、47.16%、47.01%)<6月15日(6.00%、48.79%、47.40%)<6月30日(6.90%、49.08%、47.70%)<7月15日(7.80%、50.29%、48.36%).随采收时间延后黄芪叶茶总抗氧化生物活性成分先升高后下降,营养成分含量持续升高,即抗氧化生物活性成分:6月30日(29.46 %)>7月15日(28.83%)>6月15日(28.25%)>5月30日(26.00%),营养成分7月15日(98.65%)>6月30日(96.78%)>6月15日(96.19%)>5月30日(94.17%).浸出物与多糖和多酚含量均呈正相关,与黄酮含量呈负相关.说明中药资源膜荚黄芪叶茶是良好的药食同源功能产品,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以6月30日至7月15日为最佳采收期.
    • 王晓飞; 姚琴; 魏国江; 吴耀坤; 徐海军
    • 摘要: 养分是影响黄芪生长的重要因素,研究N、P、K对膜荚黄芪生长及药用成分的影响,以期为寒地黄芪营养调控提供基础支撑.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通过N、P、K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分析1年生膜荚黄芪在不同因子水平及多因子配施下植株表观生长量和根系药用成分含量变化.1)在不同氮素水平条件下,膜荚黄芪株高差异不显著;根长N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茎粗、10cm处根粗(R1)N2和N3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N1和CK;地下鲜重各氮素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地上鲜重N3与N1、N2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CK(P<0.05).毛蕊异黄酮苷、刺芒柄花苷N2与N1、N3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CK(P<0.05);毛蕊异黄酮差异不显著;多糖N2与N1差异不显著,但与N3、CK差异显著;在不同磷素水平条件下,膜荚黄芪根长表现P3和P2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P1和CK(P<0.05);根粗(R1)P1和P2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P3和CK(P<0.05).P1处理的膜荚黄芪根系毛蕊异黄酮苷和刺芒柄花苷含量最高(P<0.05),而多糖含量显著低于其它处理.在不同钾素水平下,膜荚黄芪株高、1cm处根粗(R0)、地下鲜重、地上地下鲜重比值均表现为K2、K3和CK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K1(P<0.05).毛蕊异黄酮苷和刺芒柄花苷含量K2处理与K1、CK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K3(P<0.05);毛蕊异黄酮含量K3处理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多糖含量各处理差异显著,含量高低顺序为CK>K3>K2>K1.2)N、P、K配施条件下,K元素对膜荚黄芪影响较大,株高、茎粗、根粗(R1)、地上鲜重及地下鲜重达显著水平(P<0.05),N、P对膜荚黄芪影响较小.膜荚黄芪毛蕊异黄酮苷和多糖受N、P、K元素影响大小为K>N>P,刺芒柄花苷含量受N、K元素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毛蕊异黄酮含量在各处理差异不显著.N、K元素的增施有利于植株的生长、生物量及多糖的积累,N、P、K元素对膜荚黄芪影响效果为K>N>P;单元素施肥时,氮肥(20 g/m2)、磷肥(15 g/m2)、钾肥(20 g/m2)对膜荚植株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而氮肥(20g/m2)、磷肥(7.5 g/m2)、钾肥(20 g/m2)对药用成分积累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三元素配施时,N2P2K3处理(N 20 g/m2,P 15 g/m2,K 30 g/m2)有利于膜荚黄芪植株生长及根系多糖积累,而N1P2K2处理(N 10 g/m2,P 15 g/m2,K 20 g/m2)有利于黄酮类物质的积累.建议种植生产中,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定向施肥管理.
    • 李春辉; 姚萱航; 常晶茹; 刘霞
    • 摘要: 以二年生膜荚黄芪为试验材料,探究生态因子对膜荚黄芪根中黄芪甲苷含量及其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测定二年生黄芪的黄芪甲苷含量,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黄芪甲苷合成途径中7个关键酶:乙酰辅酶A乙酰基转移酶(AACT)、甲羟戊酸激酶(PMK)、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MVD)、异戊二烯焦磷酸异构酶(IDI)、法尼基焦磷酸合酶(FPS)、角鲨烯合酶(SS)、角鲨烯环氧酶(SE)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湿度、温度、降雨量、最大降雨强度均会影响根部黄芪甲苷合成,其中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与黄芪甲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湿度、降雨量、最大降雨强度与黄芪甲苷含量呈负相关.黄芪甲苷合成关键酶基因在黄芪甲苷积累的重要时期表达较高,黄芪甲苷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相互影响,膜荚黄芪根中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对黄芪甲苷积累大多为正相关关系;其中PMK基因与黄芪甲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为主要调控基因.
    • 赵洋; 李俊杰; 苏喆莹; 李子羊; 全雪丽; 吴松权
    • 摘要: UDP-毛蕊异黄酮葡萄糖基转移酶(UDP-glucose:calycosin-7-O-glucosyltransferase,UCGT)是糖基化毛蕊异黄酮生物合成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一种酶.试验采用同源克隆法和RACE技术从膜荚黄芪中克隆得到AmUCGT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调查了AmUCGT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与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AmUCGT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长度为1862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1455 bp,预测其编码484个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分子量约为53.99 kDa,理论等电点pI为6.52,为可溶性蛋白.AmUCGT在根、茎和叶中的表达趋势与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变化一致,推测其在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生物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 李俊杰; 赵洋; 哈洋; 苏喆莹; 王景然; 全雪丽; 吴松权
    • 摘要: 为探究膜荚黄芪CBF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该试验采用RACE技术克隆得到了膜荚黄芪CBF基因,命名为AmCBF.分析结果表明:AmCBF序列全长cDNA为827 bp,开放阅读框为642 bp,在线分析软件预测其编码213个氨基酸,等电点5.84,分子量24066.86 Da,是亲水性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中.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AmCBF在低温和干旱胁迫时基因表达上调,且在低温处理时表达量较高.
    • 徐海军; 姚琴; 程薪宇; 王晓飞
    • 摘要: 明确黄芪种间差异对其产业化种植有着重要影响。在田间试验条件下,对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的根系结构发育、根形态、药用成分及表观生长量等指标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①前期阶段黄芪种间根系结构差异不显著,在生长中后期(≥60 d),蒙古黄芪韧皮射线和木射线薄壁细胞中淀粉积累显著高于膜荚黄芪;②蒙古黄芪根系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刺芒柄花苷和多糖含量分别是膜荚黄芪的1.8倍、1.6倍、1.3倍;③膜荚黄芪根形畸变率(70%)远高于蒙古黄芪(53.1%),且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直根根形指数(RS1)置信区间分别为[0.770.82]、[0.740.79];④膜荚黄芪株高、地径、A/U值分别是蒙古黄芪的1.14~1.22倍、1.13~1.46倍、1.21~1.80倍,但根长却显著低于蒙古黄芪(P<0.05)。建议种植品种根据生产目标定向选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