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关键酶

关键酶

关键酶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57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植物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4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82240篇;相关期刊200种,包括生物工程学报、生物技术通报、基础医学与临床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九届全国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 、第五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论坛、第十六届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暨上海马陆葡萄产业高峰论坛等;关键酶的相关文献由107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强、彭建伟、朱红梅等。

关键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4 占比:0.34%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2240 占比:99.65%

总计:82531篇

关键酶—发文趋势图

关键酶

-研究学者

  • 刘强
  • 彭建伟
  • 朱红梅
  • 荣湘民
  • 谢桂先
  • 刘佳
  • 孙国凤
  • 姚允聪
  • 宋婷婷
  • 沈红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丽君; 羽健宾; 肖冬; 何龙飞; 王爱勤
    • 摘要: 为探讨葛根发育过程中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与块根产量和淀粉积累的关系,以初步揭示其内在的生理机制。该研究以‘桂葛1号’粉葛和‘桂葛8号’野葛为材料,采取生理测定法对农艺性状、直链和支链淀粉的含量、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等进行测定,并对葛根发育过程中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农艺性状和淀粉含量动态变化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块根发育过程中,两品种葛根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束缚性结合淀粉合成酶(GBSS)和淀粉分支酶(SBE)的活性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与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由缓慢增长到快速增长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在块根形成期至膨大期逐渐增长,至膨大后期达到最大,之后迅速下降,至成熟期缓慢下降,并维持在较高水平。(2)‘桂葛8号’的淀粉含量和产量显著高于‘桂葛1号’,其酶活性也均显著高于‘桂葛1号’。(3)葛块根的根长、根粗、单株重、干物质含量、产量表现为“缓慢-快速-稳定”的变化趋势,淀粉含量表现出类似变化。(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4个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与块根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及总淀粉含量、根长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重、产量、干物质含量及根粗呈正相关,但差异不显著。综上认为,淀粉含量增加是葛根生长膨大增粗的结果,提高AGPase、SSS、GBSS和SBE的酶活性和竞争底物的能力,可提高葛根淀粉及其组分的积累,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 冯唐锴; 杨文涛
    • 摘要: 为了解植物中绿原酸合成代谢途径关键酶的理化性质和进化关系,收集了NCBI数据库中绿原酸代谢途径3个关键酶(Hqt、Hct、C3h)的序列信息,利用在线软件ExPASy-ProtParam分析了它们的理化性质,利用MEGA-7软件比较了它们的序列相似性并建立进化树。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合成绿原酸的3种关键酶多为亲水性蛋白质,各类基础性质相近,但金银花C3h分子的等电点与其他植物不同。序列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金银花绿原酸代谢途径中的Hqt与桔梗Hqt相似度较高,金银花Hct与烟草Hct的相似度较高。通过研究进一步了解了绿原酸合成代谢途径关键酶的情况。
    • 李姚碧琪; 陆海波; 贾彬; 殷齐慧; 张艳梅; 韩邦兴; 欧金梅
    • 摘要: 目的系统研究白花前胡香豆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的蛋白结构特征,并明确关键酶基因在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方法通过白花前胡前期转录组测序,确定前胡香豆素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的序列,利用蛋白质结构分析预测软件对关键酶蛋白进行系统预测分析,并通过qRT-PCR分析盐胁迫下关键酶基因的变化规律。结果关键酶基因编码蛋白都有着各自特殊的保守结构域和三级结构;0.15 mol/L NaCl处理4 h对PAL和4CL基因的表达水平影响最高,比对照组上调1倍;而COMT-S和GXM在不同处理时间下,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结论受盐胁迫后上调表达的香豆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可以提高植物对逆境胁迫的耐受性。
    • 刘淑华; 臧丹丹; 孙燕; 李金霞; 赵恒田
    • 摘要: 花青素是黄酮类多酚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的果实、叶片、花瓣和种子中,使植物花和果实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色彩。作为纯天然的食用色素,花青素可以有效清除自由基,在抗氧化、抗衰老方面效果显著,同时,对于抗炎症、预防肥胖、预防慢性代谢性疾病、保护心血管、改善视力等也有良好的功效。近年来,关于花青素生物合成的研究已经成为植物次生代谢领域的热点问题,其中花青素的运输、积累以及体外合成有待深入研究。本文综述了花青素的结构、种类,重点对花青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合成关键酶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后续进一步研究花青素在植物体内的合成机制及植物的分子改良提供参考。
    • 王路昊; 路岳衡; 耿贵工; 许小宁; 乔枫
    • 摘要: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之中,是许多中藏药的主要药用成分。研究发现该类化合物具有许多药理活性,如抗炎镇痛作用、保护心血管作用、保肝作用等。结合近年国内外研究,对中藏药中环烯醚萜类生物合成途径及萜类前体、环烯醚萜骨架合成相关的关键酶(HMGR、DXS、DXR、HDR、IDI、GPPS、GES、G10H、10-HGO、IS)与编码基因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挖掘基因功能,调控活性成分积累,提高药材品质,对中藏药中环烯醚萜类成分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 韩雨金; 金清龙
    • 摘要: 在肝细胞癌(HCC)的治疗中,放射治疗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策略。然而,对放射治疗的抵抗是成功治疗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该研究旨在阐明放射抵抗的机制,并寻找可靠的生物靶点,以提高HCC放射治疗的疗效。从无标记的定量蛋白质组筛选中,确定转移RNA(tRNA;鸟嘌呤-N[7]-)甲基转移酶1(METTL1)是N7-甲基鸟苷(M7G)tRNA修饰的关键酶,是HCC细胞辐射抗性的重要驱动因素。
    • 刘虹洁; 王金星; 刘昭军; 刘书; 侯兴亮; 李晓明
    • 摘要: 作为重要的粮油饲兼用作物,大豆为世界膳食提供高达约71%的蛋白质和29%的油脂。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大豆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在有限的耕地面积和单产条件下,大豆品质的遗传改良则更具重要意义。该文综述了大豆种子蛋白和油脂含量两个重要品质性状调控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调控大豆蛋白和油脂合成的关键酶和转录因子及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并根据蛋白和油脂合成代谢调控途径中关键酶和转录因子作用机制,绘制了大豆蛋白和油脂合成代谢的分子调控网络。此外,该文还讨论了当前大豆种子蛋白油脂含量调控研究存在的瓶颈及对策,以期为大豆种子品质的遗传改良和高产品种培育提供参考。
    • 宋川; 王利娟; 汪玲玲
    • 摘要: 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寄生曲霉等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存在于谷类、花生、玉米等农作物中.在我国尤其是南方省份,受高温高湿环境的影响,黄曲霉毒素在农作物上的污染极易发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利用微生物代谢黄曲霉毒素,具有专一、高效、反应条件温和等诸多优点,是目前公认的理想脱毒方法.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黄曲霉毒素B1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以及毒性基团,接着重点介绍了已报道的能代谢黄曲霉毒素B1的微生物种类、关键酶以及代谢途径,最后列举了应用基础研究的例子.
    • 石佳; 赵薇; 鲁瑾; 王文娟; 余翔; 冯艳丽
    • 摘要: 以丛毛红曲菌(Monascus pilosus)MS-1为实验菌株,考察合成培养基中甘油浓度对红曲菌碳源及甘油代谢关键酶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各处理发酵液pH均在3.5~7.5之间,且呈先降后升趋势,发酵液体积呈下降趋势。在发酵的前9 d,普遍表现为甘油浓度为1 g/L和40 g/L的处理中甘油及碳源代谢关键酶酶活高于对照及甘油浓度为160 g/L的处理中相关酶活,在发酵后期则普遍出现相反的现象。甘油可影响红曲菌的碳源及甘油代谢关键酶酶活,进而影响红曲菌生长及代谢产物产生。该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讨甘油影响红曲菌代谢产物产生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 石佳; 赵薇; 鲁瑾; 王文娟; 余翔; 冯艳丽
    • 摘要: 以丛毛红曲菌(Monascus pilosus)MS-1为实验菌株,考察合成培养基中甘油浓度对红曲菌碳源及甘油代谢关键酶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各处理发酵液pH均在3.5~7.5之间,且呈先降后升趋势,发酵液体积呈下降趋势.在发酵的前9 d,普遍表现为甘油浓度为1 g/L和40 g/L的处理中甘油及碳源代谢关键酶酶活高于对照及甘油浓度为160 g/L的处理中相关酶活,在发酵后期则普遍出现相反的现象.甘油可影响红曲菌的碳源及甘油代谢关键酶酶活,进而影响红曲菌生长及代谢产物产生.该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讨甘油影响红曲菌代谢产物产生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