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3年内共计2966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89篇、会议论文332篇、专利文献428440篇;相关期刊638种,包括生物工程学报、生物技术通报、微生物学通报等; 相关会议187种,包括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十六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学术研讨会、三峡水库湿地保护与生态友好型利用国际研讨会等;生物修复的相关文献由723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培军、骆永明、王亭等。

生物修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89 占比:0.39%

会议论文>

论文:332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428440 占比:99.53%

总计:430461篇

生物修复—发文趋势图

生物修复

-研究学者

  • 李培军
  • 骆永明
  • 王亭
  • 郦和生
  • 滕应
  • 郭书海
  • 孙铁珩
  • 张海荣
  • 徐亚同
  • 李顺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白梅; 刘志彬; 詹良通; 范占煌; 元妙新; 刘朱
    • 摘要: 针对城市固废填埋场场地地下水污染的修复难题,提出氧气微纳米气泡(OMNB)曝气异位修复渗滤液污染地下水的方法.为研究该方法的效果,首先对渗滤液污染地下水开展OMNB曝气与氧气常规(OCB)曝气室内试验,通过对比两种曝气的传质效率、曝气前后水样的微生物活性和污染物浓度的变化研究了OMNB曝气的污染物去除效率,之后对OMNB曝气前后的水样进行紫外-可见光光谱(UV-VIS)、同步荧光光谱(SFS)和三维荧光光谱(3D-EEM)分析研究OMNB曝气前后水样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种类及浓度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OMNB曝气与OCB曝气的体积传质系数分别为0.265 s^(-1)和0.005 s^(-1).在曝气后第30 d时,OMNB曝气与OCB曝气处理的水样的脱氢酶活性(DHA)分别提高了151%和84%,OMNB曝气处理水样的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约为95%、50%和10%.OMNB曝气后,水样中DOM聚合度增加,芳香性、疏水性降低,水样中类蛋白物质和可溶性微生物产物的浓度显著降低.OMNB曝气在增强水样微生物降解作用的同时可以发挥一定的化学氧化作用.OMNB曝气是一种可行的渗滤液污染地下水抽出处理方法.
    • 吴敏; 施柯廷; 陈全; 梁妮; 潘波
    • 摘要: 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有机农药、石油污染、工业生产等,其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受有机物污染的土壤能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一系列的修复技术进行治理,其中生物修复技术被认为是处理有机污染土壤最有效、经济且环境友好的修复技术,但其修复效率受诸多因素影响。本文从气候地理条件、有机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和土壤自身环境与营养3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生物修复技术的限制因素,并从物种选择、生物有效性提升(引入微生物或土壤动物、添加表面活性剂和有机溶剂)及稳定生态系统的构建(添加生物炭、营养补充剂,采用电强化生物修复技术)3个角度科学地提出了提升生物修复技术效率的方法,最后对加强有机物污染土壤复合修复技术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 李杨; 郑安应; 董浩; 孙珊珊; 张凡; 佘跃惠
    • 摘要: 生物表面活性剂参与纳米材料合成是一项新兴技术,解决了纳米颗粒易聚集、形态大小不均一等问题,为生物技术大规模合成稳定的纳米颗粒提供了新的思路。简介了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和种类,综述了生物表面活性剂介导纳米颗粒的生物合成研究进展,总结了生物纳米颗粒在石油工业及生物修复等方面的应用。指出未来的研究重点是:合成具有良好稳定性、分散性及形态大小可控的生物纳米颗粒,不断优化纳米颗粒合成工艺,推进纳米颗粒大规模工业化合成;在石油工业应用方面,通过研究不同生物表面活性剂和纳米颗粒的协同驱油机理,寻找最佳的提高石油采收率制剂;在生物修复应用方面,研究生物表面活性剂和纳米颗粒的协同作用,提高污染物的生物降解率。
    • 何园园; 薛林贵; 刘映彤
    • 摘要: 从张掖市临泽县东小口子铁尾矿分离筛选获得2株耐锰的细菌,分别命名为HF-1和HZ-1,通过16 SrRNA基因序列初步鉴定HF-1为阿司肠杆菌(Enterobacter asburiae),HZ-1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菌株培养条件研究表明,HF-1的最适生长条件:培养温度35°C、pH=7、接种量1%;HZ-1的最适生长条件:培养温度30°C、pH=7、接种量1%.在最适条件下,两株菌对锰的耐受浓度可达9000 mg/L,且菌株HF-1、HZ-1对可溶性锰(II)有较高的去除率;研究结果显示,HF-1、HZ-1对As^(3+)、Pb^(2+)、Zn^(2+)、Cd^(2+)、Cu^(2+)具有较好的耐受性.综上,两株耐锰菌具有良好的锰去除性能,且对其他重金属也具有耐受性,以期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微生物菌种资源.
    • 汪育泰; 许智帆; 刘婕; 钟国华
    • 摘要: 【目的】以海藻酸钠为载体制备降解菌斯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ACCC 02521菌株微球制剂,确定该制剂降解农田土壤茚虫威的应用条件。【方法】通过微滴包埋成球法,将湿菌体重悬后加入海藻酸钠溶液,混匀后逐滴滴至CaCl_(2)溶液造粒,低温固定后,以0.9%NaCl溶液洗涤,测定降解菌微球的传质性能和机械强度,确定海藻酸钠最佳浓度。通过单因素优化获得最佳制剂配方,在3.0%海藻酸钠溶液中分别滴入1.0%—5.0%CaCl_(2)溶液、40—200 g·L^(-1)菌量或20—100 g·L^(-1)制剂,根据茚虫威降解率,分别确定降解菌微球制剂CaCl_(2)浓度、包埋菌量和用量。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固菌前后微球形态、降解菌细胞形态和菌群分布情况。在不同类型土壤悬液、温度、pH或不同时间条件下投入定量降解菌微球制剂,通过计算释放菌量(CFU/mL)或茚虫威降解率,评价环境因素对制剂释放能力、降解效果和稳定性的影响。喷雾施用后2 d撒施降解菌微球制剂,采集表层土壤检测茚虫威残留量,确定田间施用剂量,明确制剂田间应用条件。茚虫威残留浓度变化均以HPLC法检测追踪。【结果】制剂由3.0%海藻酸钠、2.0%CaCl_(2)及80 g·L^(-1)降解菌组成,粒径约3.0 mm,降解菌微球粒径大小均匀,机械强度适中,传质性能、降解活性和贮藏稳定性良好。扫描电镜观测表明,降解菌在海藻酸钠微球中分布均匀,菌体形态正常。在10—30°C、pH为6.0—8.0的土壤中,降解菌稳定释放,对茚虫威降解率达到85%以上,释放性能不受土壤类型影响,稳定性良好,受环境条件影响小。田间喷施150 g·L^(-1)茚虫威乳油(EC)有效成分20 mg·L^(-1)后2 d撒施降解菌微球制剂90—900 kg·hm^(-2)时,茚虫威残留半衰期(T_(1/2))缩短至2.49—3.32 d(空白对照区T_(1/2)为7.53 d);有效成分5、20、50 mg·L^(-1)喷施后2 d,均匀撒施降解菌微球制剂量450 kg·hm^(-2),土壤茚虫威残留T_(1/2)由6.03—7.45 d缩短至2.34—3.59 d。【结论】以海藻酸钠为载体制备降解菌斯氏假单胞菌微球制剂性能稳定,可显著降解农田土壤茚虫威残留,缩短残留半衰期,为土壤农药残留污染生物修复提供了技术和产品支撑,具有进一步优化和应用的潜力。
    • 陈晓芳; 高娟
    • 摘要: 通过土壤微宇宙培养试验,研究了锯末尺寸、添加量和种类等因素对荧蒽特效降解菌MC(Mycobacterium flavescens)修复污染土壤(潮土、红壤、黑土、黄棕壤和水稻土)的效果。结果表明:锯末联合降解菌MC修复荧蒽污染的黄棕壤效果较好,优化条件下25 d荧蒽降解率为42.63%±1.05%;该联合修复对黑土和红壤中荧蒽降解也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潮土和水稻土中荧蒽降解没有促进作用。黑土和潮土自身微生物群落对荧蒽有很好的降解作用,红壤较低的酸碱性导致降解菌MC的加入不能够很好地降解荧蒽。由此,针对不同类型土壤中相同污染物的修复技术应该相应调整,才能达到节省成本促进降解去除的效果。
    • 方程; 张建禄; 黄吉芹; 王开锋
    • 摘要: 近年来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等滤食性鱼类为主要放养对象的非经典生物操纵方法在水体修复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效果明显,但在清除浮游藻类的同时也会带来其他问题。本文分析了非经典生物操纵方法中几种滤食性鱼类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从生物链和生态平衡角度分析,将滤食性鱼类与其他水生动、植物混养协同优化水体生态系统结构,增强对水体的修复效果,维护生态平衡。
    • 刘五星; 侯金玉; 王贝贝
    • 摘要: 随着煤化工产业的不断发展,场地土壤有机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并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推进生物修复技术在化工场地有机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描述了我国煤化工企业分布与场地土壤有机污染特征,从生物刺激和生物强化的角度介绍了煤化工有机污染场地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分析了有机污染场地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现存的一些问题,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可能的解决思路。
    • 苗静波; 王燕如; 杨勇; 张清明
    • 摘要: 为了获得咪唑乙烟酸高效降解菌,采用高压富集驯化的方法从长期施用咪唑乙烟酸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对咪唑乙烟酸具有较高降解能力的菌株MZ-1,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该菌株对咪唑乙烟酸的降解条件。结果表明菌株MZ-1的最佳降解条件为:温度32°C、pH=6.6、接菌量为3%。在最优条件下,当咪唑乙烟酸初始浓度为200 mg/L时,5 d后降解率可达73.12%。以油菜种子作为生物材料,发现经菌株MZ-1降解后的咪唑乙烟酸培养液和未经降解的培养液相比对根生长的抑制率明显降低,仅为不接菌处理抑制率的52.45%。本研究结果可为菌株MZ-1高效修复咪唑乙烟酸残留污染提供技术支撑。
    • 张雄邦; 潘磊; 张天宇
    • 摘要: 为了解决全球日趋严重的土壤重金属镉污染问题,针对重金属镉污染土壤的独特性,对不同原理的土壤重金属镉修复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主要研究了化学修复技术(化学淋洗技术和化学固定化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其中,化学固定化技术按其投放的固定化材料种类可分为磷酸盐化合物、生物炭、赤泥、黏土矿物、硅基材料以及污泥和堆肥技术。重金属镉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技术和微生物修复技术。通过探究土壤pH值、氧化还原电位、钙离子和氯离子、有机质等因素对重金属镉修复过程的影响,发现这4种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污染土壤中重金属镉的去除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