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蜡状芽孢杆菌

蜡状芽孢杆菌

蜡状芽孢杆菌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330篇,主要集中在微生物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4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85409篇;相关期刊137种,包括安徽科技学院学报、生物技术通报、微生物学通报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三届中国湖泊论坛暨第七届湖北科技论坛、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等;蜡状芽孢杆菌的相关文献由963位作者贡献,包括段海明、吴小芹、郑裕国等。

蜡状芽孢杆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4 占比:0.24%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85409 占比:99.74%

总计:85628篇

蜡状芽孢杆菌—发文趋势图

蜡状芽孢杆菌

-研究学者

  • 段海明
  • 吴小芹
  • 郑裕国
  • 刘长庭
  • 吴小毛
  • 尹显慧
  • 常德
  • 张承
  • 方向群
  • 李天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苗静波; 王燕如; 杨勇; 张清明
    • 摘要: 为了获得咪唑乙烟酸高效降解菌,采用高压富集驯化的方法从长期施用咪唑乙烟酸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对咪唑乙烟酸具有较高降解能力的菌株MZ-1,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该菌株对咪唑乙烟酸的降解条件。结果表明菌株MZ-1的最佳降解条件为:温度32°C、pH=6.6、接菌量为3%。在最优条件下,当咪唑乙烟酸初始浓度为200 mg/L时,5 d后降解率可达73.12%。以油菜种子作为生物材料,发现经菌株MZ-1降解后的咪唑乙烟酸培养液和未经降解的培养液相比对根生长的抑制率明显降低,仅为不接菌处理抑制率的52.45%。本研究结果可为菌株MZ-1高效修复咪唑乙烟酸残留污染提供技术支撑。
    • 张朝正; 李意; 赵华
    • 摘要: 利用常温常压等离子体诱变(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 ARTP)蜡状芽孢杆菌,筛选获得酶活提升的菌株。结果表明,蜡状芽孢杆菌在种子液中培养6 h可达到对数期中后期,常温常压等离子体诱变时间为60 s时,蜡状芽孢杆菌的致死率达到85%,筛选得到一株壳聚糖酶活性提高13.19%的突变株,然后进行酶活稳定性验证,经六代培养的平均酶活为9.643367 U/mL,波动在5%之内,表明其产酶量高,稳定性强,可用于后续出发菌株。诱变后菌株经电镜观察,发现菌落形态无明显变化,但是菌株的个体形态发生了变化,比原始菌株细长,证明酶活提高是ARTP诱变起到的作用。
    • 张坤成; 陶惟一; 李霜
    • 摘要: 从油污场地中筛选具有烃降解功能的芽孢杆菌并研究其烃代谢特征,有助于促进石油场地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实施。从大庆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获得了一株降解原油的芽孢杆菌,经过16S rDNA鉴定该菌株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命名为Bacillus cereus BC-1。菌株BC-1偏好利用有机氮源,在20~37°C范围内均能高效降解原油。通过比色法测定原油降解率,菌株BC-1作用于烃降解的最适温度为30°C、最适pH为7、最适NaCl质量浓度为10 g/L,在5 d内对原油(1 g/L)的降解率达55.25%;添加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能够将原油降解率提升至73.8%。经GCMS分析,菌株BC-1优先降解短链烷烃,也能够降解多环芳烃。因此,该菌株在石油污染场地的微生物修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郝变青; 马利平; 赵永胜; 石文鑫; 王建雄; 景玉川
    • 摘要: 为研究蜡状芽孢杆菌BC98-Ⅰ(Bacillus cereus,T1)和枯草芽孢杆菌B96-Ⅱ(Bacillus subtilis,T2)发酵液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平皿培养法研究T2及T1+T2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制作用,通过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研究T2及T1+T2对马铃薯的防病促生作用,探究发酵液T2及T1+T2大田灌根后对马铃薯病害的持续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种发酵液均能显著抑制马铃薯晚疫病病菌的菌丝生长;在盆栽和大田试验中,2种发酵液都能显著促进马铃薯植株的生长、提高马铃薯产量,植株最高促生率达54.74%,马铃薯最高增产率达35.51%;2种发酵液对马铃薯晚疫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最高防治效率达78.98%。另外,2种发酵液还能显著提高土壤中过氧化物酶、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综上所述,发酵液T2及T1+T2不仅能提高马铃薯产量,还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具有开发成抗马铃薯晚疫病生物农药的潜在价值,为山西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的高效防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 郑庆伟
    • 摘要: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病害防控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开展了棉花黄萎病生物防治研究,从棉花内生蜡状芽孢杆菌中鉴定出一种能抑制病原菌生长并对寄主具有诱导免疫活性的新型抗菌蛋白环糊精糖基转移酶,对防治棉花黄萎病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分子植物病理(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上。
    • 赵雨; 郭建华; 张春枝
    • 摘要: 磷脂酶D是一类酯键水解酶,能够生物转化卵磷脂生成磷酯酰丝氨酸,在食品及医药领域有重要应用.为高效获得磷脂酶D,实现生物转化生产磷酯酰丝氨酸,以前期获得的1株具有磷脂酶D活性的蜡状芽孢杆菌ZY12为发酵菌株,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影响蜡状芽孢杆菌产生磷脂酶D的条件因素.结果表明,20 g/L蛋黄、2 mmol/L MgSO4·7H2 O、培养温度30°C、pH为7、培养时间36 h,磷脂酶D活性最高为82 mU/mL.同时研究发现,除蛋黄外,大豆卵磷脂、花生卵磷脂、葵花卵磷脂、水溶性卵磷脂均可诱导菌株ZY12产生磷脂酶D,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则会抑制磷脂酶D的产生.
    • 周京龙; 冯自力; 魏锋; 赵丽红; 张亚林; 周燚; 冯鸿杰; 朱荷琴
    • 摘要: [目的]棉花枯萎病(Fusarium wilt)是棉花种植中较为严重的土传病害之一,主要采用化学方法进行防治,但对环境和人畜安全造成一定影响.生物防治因其专一性强、安全性高的特点,成为防治棉花枯萎病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旨在获得一株高效拮抗细菌,并明确其防治机理,为棉花枯萎病生物防治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前期获得一株能够破坏β-1,4糖苷键的棉花内生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YUPP-10,通过平板对峙培养、共培养法和悬滴法分别测试其对棉花枯萎病菌(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利用YUPP-10菌液浸种处理,研究其对棉花生物量的影响;以尖镰孢菌土为基质种植棉花,生长1周后,用LB液体培养基培养的YUPP-10制成不同浓度(分别为1×108、1×107和1×106 cfu/mL)的生防菌剂灌根处理棉苗,于温室中进行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研究;通过Fosmid文库筛选到了YUPP-10关键抑菌物质为环糊精糖基转移酶(CGTase,EC 2.4.1.19),研究其对尖镰孢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利用拟南芥花序侵染法将其转化拟南芥,获得能够稳定表达CGTase的转基因株系,研究转基因拟南芥对枯萎病的抗性,以及在病原胁迫下部分防御基因的转录.[结果]YUPP-10菌株发酵液对尖镰孢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随着发酵液浓度的升高,对尖镰孢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越高,最高抑制率分别为98.41%和51.65%.低浓度的YUPP-10菌液能促进棉花种子发芽、出苗和地上部分的生长.YUPP-10发酵液灌根处理后,棉苗的病情指数和病株率显著降低,其中,1×107 cfu/mL的YUPP-10发酵液对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最高,达到45.11%.YUPP-10菌株的关键抑菌物质CGTase能够水解羧甲基纤维素和葡甘聚糖,表明其具有破坏β-1,4糖苷键的能力,进而检测了其对尖镰孢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CGTase对尖镰孢的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高抑制率分别达到62.63%和30.83%.转CGTase的拟南芥提高了对枯萎病的抗性,过表达CGTase的拟南芥在病原胁迫下部分防御基因的转录水平升高.[结论]蜡状芽孢杆菌YUPP-10菌株能抑制尖镰孢的生长、促进棉花部分生物量指标的增长并控制枯萎病的危害,CGTase能够抑制尖镰孢的生长,转CGTase拟南芥对枯萎病的抗性增强.
    • 刘小玉; 付登强
    • 摘要: 为筛选出产脂肪酶的菌株,从油茶枯饼发酵液中取样,用中性红油脂培养基进行初筛,改进铜皂—分光光度法测定酶活力进行复筛,获得1株产脂肪酶活性较强的菌株ck-01.结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序列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将其鉴定为蜡状芽孢杆菌.对菌株ck-01的酶学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所产脂肪酶在35°C和pH值7.0的条件下,酶活力为3.35U/mL,Ca2+、Mg2+对酶活有促进作用,Fe2+、Zn2+对酶活有抑制作用,EDTA和SDS可使酶失活.
    • 王军华; 赵双枝; 陈相艳; 张彦昊; 辛雪; 张翔; 陈蕾蕾
    • 摘要: 为探究并提高壳聚糖抑制真菌的活性,本研究利用蜡状芽孢杆菌ncps116发酵所制备的壳聚糖酶来酶解壳聚糖,测定不同酶解时间壳聚糖产物的抑菌活性,并监测酶解产物中还原糖的含量;之后选取抑菌活性提高最显著的壳聚糖酶解产物为研究对象,测定最低抑菌活性和最适pH,并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酶解产物对病原真菌菌丝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壳聚糖经0.5~12 h酶解能够显著提高市售壳聚糖的抑菌活性,在酶解24 h内抑菌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且酶解产物的抑菌活性与还原糖浓度相关,还原糖浓度过低(≤44.24μg·mL^(-1)),酶解不充分,抑菌圈直径13 mm;而还原糖浓度过高(≥1900μg·mL^(-1)),酶解完全,抑菌圈直径10 mm,抑菌活性均较差。其中,酶解6 h的壳聚糖产物抑菌活性提高最显著,对3种病原真菌(棉花黄萎病菌、苹果轮纹病菌、西瓜专化型尖孢镰刀菌)的最低抑菌活性提高4~8倍,还原糖浓度为383.34μg·mL^(-1),在pH值4.0~4.7时抑菌活性最高;此外,酶解产物能导致真菌菌丝断裂、褶皱、菌丝末端囊泡等畸形生长,并长期抑制孢子生长和菌丝伸长。综上所述,酶解是提高壳聚糖抗菌活性的有效手段,这为推进亮聚糖在防腐保鲜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