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修复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792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2篇、会议论文89篇、专利文献430696篇;相关期刊232种,包括生物工程学报、生物技术通报、微生物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46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六届重金属污染防治及风险评价研讨会等;微生物修复的相关文献由235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兴宇、张胜、席北斗等。

微生物修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2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8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30696 占比:99.90%

总计:431137篇

微生物修复—发文趋势图

微生物修复

-研究学者

  • 刘兴宇
  • 张胜
  • 席北斗
  • 张明江
  • 张发旺
  • 张翠云
  • 朱昌雄
  • 陈立
  • 魏自民
  • 吴昊潼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邹颖; 黄旭升; 邵金华
    • 摘要: 为了探索解决岩溶地区渗透、提升集雨水效率而保障水量的有效方法,本试验采用水泥土集雨面、固化剂+水泥土集雨面、微生物修复材料+水泥土结合修复集雨面和对照组集雨面4种不同集雨面处理方式集流雨水。试验结果表明:每种处理方式不同降雨量的情况下集流效率较为集中,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集流效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微生物修复材料+水泥土结合修复集雨面(88.2%)>固化剂+水泥土集雨面(81.1%)>水泥土集雨面(71%)>对照组集雨面(22.5%);水泥土集雨面、固化剂+水泥土集雨面、微生物修复材料+水泥土结合修复集雨面和对照组集雨面4种集流方式的经济投入分别为278、443、448、95元/m^(2)。综合分析得出结论:(1)针对大石山区喀斯特地貌特征,在铺水泥土的前提下,采用微生物修复材料对岩石表面细小裂缝进行修复,或者采用土壤固化剂,可以提高家庭水柜集雨面的集流效率;(2)集流面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从经济和集流效率两方面综合考虑,对于水泥土处理方式,可以普遍应用于各种零散的集流面;对于固化剂+水泥土和微生物修复材料+水泥土结合修复两种处理方式,建议在大面积推广应用中作为首选。
    • 吴洁婷; 赵若帆; 包红旭; 张营; 赵磊; 许琪; 陈忠林; 徐丽丽; 张驰; 许海萍; 马放
    • 摘要: 多环芳烃(PAHs)是普遍存在于环境中具有强烈毒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的难降解有机物,可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由于低水溶性而导致的低生物可利用率是限制PAHs微生物降解的主要因素。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由于在形成胶束后能够大幅提高PAHs的表观溶解度,且毒性低、无二次污染,因而在PAHs微生物降解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关注。目前关于鼠李糖脂强化PAHs微生物降解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强化效果,而对其强化机制的研究仍不够深入。该文基于鼠李糖脂的性质及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鼠李糖脂生物合成及调控,从鼠李糖脂提高PAHs溶解度、强化胶束传质、提高细胞表面疏水性、降低细胞表面Zeta电位、提高细胞膜通透性等方面综述其在强化PAHs微生物降解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总结了温度、pH、浓度和离子强度等环境因素对强化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鼠李糖脂生物可降解性与强化降解效果之间的平衡关系,明确pH影响PAHs溶解度的机理,并从基因、转录、蛋白和代谢水平对鼠李糖脂作用前后降解菌内参与调控菌体细胞表面疏水性(CSH)和膜通透性的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进行分析,阐释相关强化机制的深层机理,寻求降解过程中菌体最佳CSH和膜通透性,找寻使降解菌达到降解最佳状态的基因调控手段,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鼠李糖脂的强化机制提供理论支撑。
    • 王城; 王玉洁; 刘荣枝; 薛常鲁
    • 摘要: 微生物修复是治理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考察了粘质沙雷氏菌对重金属Cu^(2+)、Zn^(2+)和Cr^(6+)耐受性和去除作用。结果表明,粘质沙雷氏菌对重金属Cu^(2+)、Zn^(2+)、Cr^(6+)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耐受程度表现为:Zn^(2+)>Cu^(2+)>Cr^(6+)。不产灵菌红素时,最大耐受浓度分别为100~150 mg/L、200~250 mg/L、50~100 mg/L;产灵菌红素时能增加菌体对重金属的耐受性,最大耐受浓度分别为150~200 mg/L、>250 mg/L、150~200 mg/L。菌体对重金属的去除效果表现为Zn^(2+)>Cr^(6+)>Cu^(2+),48 h内最大去除率分别为分别为63.3%、44.5%、32.3%。
    • 王之语; 原陇苗; 刘艳红; 马荣; 吴应琴
    • 摘要: 为探究长庆油田污染土壤中微生物对石油的降解特性,在该油田多个油井附近采集了10处含油污染土壤进行石油烃降解菌的筛选、分离及降解实验。通过对筛选出的四株石油烃降解菌株5-5、5-X、9-2、10-3进行革兰氏染色、菌落形态观察、生化理化试验及16S rDNA测序,鉴定出这四株菌株分别为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蒙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onteilii)和乳酸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lactucae)。14 d降解实验结果显示,这四种菌株对总石油烃的降解率分别为50.92%、51.27%、78.30%和44.39%;尤其菌株Pseudomonas sp.9-2表现出优异的降解性能,且对不同组分石油烃(正构烷烃、异构烷烃及芳烃)的降解率分别达到了94.65%、69.73%和59.07%,对长链正构烷烃也体现出了较好的降解性能。另外,抗逆性试验结果表明菌株Pseudomonas sp.9-2对pH和盐度的耐受范围分别为5.0~10.0、0.5%~6.0%,表明该菌株对盐碱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可用于盐碱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研究。
    • 吕莹; 胡学武; 陈素素; 刘兴宇; 陈勃伟; 张明江
    • 摘要: 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有必要开展低成本、高效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本文从土壤中PAHs的环境污染特征出发,结合近年来利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去除土壤中PAHs的研究进展,剖析该技术工程应用存在的挑战及其解决策略。并对微生物与PAHs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介绍,指出细菌降解PAHs主要通过双加氧酶的作用,真菌降解PAHs利用的是单加氧酶,而藻类降解低环PAHs主要采用单加氧酶系统进行代谢,降解高环PAHs则主要采用双加氧酶系统进行代谢。最后提出了未来PAHs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建立高效降解菌筛选体系、构建混合菌群及基因工程菌、加强作用过程及代谢组学研究等方面,以期为我国土壤修复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和大规模应用提供指导。
    • 王庆宏; 郑逸; 李倩玮; 王鑫; 詹亚力; 陈春茂
    • 摘要: 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方法因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被广泛认可.单一种类生物修复易受复杂环境影响,而利用多种生物进行联合修复则可借助种间关系提高修复效果.本文通过整理近年来土壤中微生物、植物、动物单独修复和物种间联合修复污染的研究成果,梳理了生物联合修复过程中微生物、植物、动物三类生物的功能,明确了微生物在发挥自身污染修复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减轻其他物种受到的环境胁迫;植物通过根系构建修复功能区域并与附近其他物种及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动物通过自身移动和摄食行为优化土壤和微生物结构的作用机制.其中,“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可强化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关系、增强微生物去除污染物的能力;“植物-动物”联合修复可通过动物或其排泄物的作用改善土壤环境、促进植物生长,同时通过植物根系改善动物的生存环境;“微生物-动物”联合修复可在动物搬运摄食、消化排泄等过程中强化微生物的生长代谢能力.目前,“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是最主要的土壤生物联合修复方法,其修复机制较为明确,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微生物-植物-动物”联合修复机制研究,为三者联合修复土壤污染奠定基础.
    • 张坤成; 陶惟一; 李霜
    • 摘要: 从油污场地中筛选具有烃降解功能的芽孢杆菌并研究其烃代谢特征,有助于促进石油场地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实施。从大庆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获得了一株降解原油的芽孢杆菌,经过16S rDNA鉴定该菌株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命名为Bacillus cereus BC-1。菌株BC-1偏好利用有机氮源,在20~37°C范围内均能高效降解原油。通过比色法测定原油降解率,菌株BC-1作用于烃降解的最适温度为30°C、最适pH为7、最适NaCl质量浓度为10 g/L,在5 d内对原油(1 g/L)的降解率达55.25%;添加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能够将原油降解率提升至73.8%。经GCMS分析,菌株BC-1优先降解短链烷烃,也能够降解多环芳烃。因此,该菌株在石油污染场地的微生物修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谢宜; 史学峰; 李昌武; 张海隆; 田宝虎
    • 摘要: 在石油开采、运输以及炼化的过程中,发生的“跑、冒、滴、漏”事件造成土壤污染引起广泛关注,其中石油烃具有高毒性和持久性,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文章综述了石油烃污染土壤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技术及化学修复联合生物修复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探讨化学氧化联合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前景,并对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为石油烃污染土壤化学联合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与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柳玲林; 汪敦飞; 黄明田; 肖清铁; 游武; 钱鑫; 郑新宇; 林瑞余
    • 摘要: 为探究假单胞菌TCd-1降低水稻镉吸收的根际生态机制,以高镉耐性水稻品种‘特优671’和低镉耐性水稻品种‘百香139’为材料,通过盆栽土培试验,研究了接种TCd-1菌株对10 mg∙kg^(−1)镉处理水稻镉吸收、根际土壤镉形态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菌株后高、低镉耐性水稻品种各部位的镉含量显著降低(P<0.05),镉富集系数分别降低35.14%和47.79%,转移系数无显著变化;根际土壤可交换态镉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5.89%和23.81%(P<0.05),铁锰氧化结合态镉含量显著提高39.58%和28.81%(P<0.05),有机态镉含量显著提高36.11%和25.00%(P<0.05);低镉耐性水稻品种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依次提高26.74%、12.07%、62.50%、81.17%和5.13%,多酚氧化酶活性降低12.40%,高镉耐性水稻的酸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依次降低7.19%、9.39%、25.53%、16.20%和11.44%,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5.13%。可见,假单胞菌TCd-1主要通过降低根际土壤镉的生物有效性、恢复土壤酶活性,进而提高水稻耐镉能力并抑制水稻对镉的吸收与积累,对高、低不同镉耐性水稻品种,接种TCd-1菌株后其镉富集特性、根际土壤酶活性及不同镉形态含量占比均表现出显著差异。
    • 王超; 徐静; 张前熙
    • 摘要: 为挖掘高盐环境下Cr(Ⅵ)废水处理的微生物资源,以四川自贡长山盐矿地下卤水及周边环境土壤为材料,分离纯化出3株耐盐菌N1、N2、N3,经16S测序鉴定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高地芽孢杆菌(Bacillus altitudinis)、希瓦氏菌(Shewanella sp.)。3株菌株在不同NaCl浓度下生长时均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趋势,NaCl浓度为10%时,N1、N2、N3菌株均正常生长;当NaCl浓度达15%时,N1菌株可正常生长,N2、N3菌株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耐盐能力为N1>N2>N3。选取耐盐能力最佳的N1菌株为供试菌株用于研究Cr(Ⅵ)的去除效应,在NaCl浓度为10%、Cr(Ⅵ)浓度为40 mg/L条件下,72 h后Cr(Ⅵ)的去除率达到81.2%,去除速率与菌体浓度呈正相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