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有机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3年内共计6744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15篇、会议论文927篇、专利文献3421149篇;相关期刊1101种,包括广东化工、水处理信息报导、环境科学与管理等; 相关会议385种,包括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第十三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等;有机污染物的相关文献由1434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光明、朱殿兴、赵崇光等。

有机污染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15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927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421149 占比:99.88%

总计:3425391篇

有机污染物—发文趋势图

有机污染物

-研究学者

  • 刘光明
  • 朱殿兴
  • 赵崇光
  • 马军
  • 赵进才
  • 王连生
  • 盛国英
  • 傅家谟
  • 陈吉平
  • 冯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唐兴敏; 汪欣; 贾正勋; 宋洲
    • 摘要: 武汉市硚口区某小区在企业搬迁遗留场地上建设而来,所在场地经二次开发利用后的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还不清楚。为此在小区场地布设8个采样点,采集24份土壤样品,在分析镍、铜、镉、铅、砷、汞6种重金属元素和苯并[a]芘、石油烃、六六六、滴滴涕等4种有机污染物含量的基础上,采用污染指数法评价土壤环境质量。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上述10种污染物的含量分别为33.44×10^(-6)~48.76×10^(-6)、26.41×10^(-6)~39.44×10^(-6)、0.224×10^(-6)~0.369×10^(-6)、19.73×10^(-6)~47.08×10^(-6)、5.36×10^(-6)~11.46×10^(-6)、0.030×10^(-6)~0.098×10^(-6)、3.82×10^(-9)~27.70×10^(-9)、5.3×10^(-6)~129.0×10^(-6)、0.20×10^(-9)~30.80×10^(-9)、1.4×10^(-9)~109.0×10^(-9);单项污染指数分别为0.223~0.325、0.013~0.020、0.011~0.018、0.049~0.118、0.268~0.573、0.004~0.012、0.007~0.050、1×10^(-5)~16×10^(-5)、0~0.030、0~0.017;研究区综合污染指数为0.333~0.369。研究区当前的土壤环境质量属于清洁水平。
    • 刘学; 刘林宁; 刘晓鹏; 王天佼; 王鹏程; 刘聪
    • 摘要: 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是污水处理中常见的工艺,而BioGill(BG)生物滤塔是MBR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生物污水处理设备。本文介绍了BG生物滤塔装置原理和特点,并对比分析了BG生物滤塔工艺和传统MBR工艺的原理,主要工艺设备配置以及建设投资。显示BG生物滤塔工艺更能有效处理有机污染物,设备更易操作,运行成本更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叶燕慧; 刘阳春; 王东霞; 赵红磊; 郭伟
    • 摘要: 建立了直接进样-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同时测定水中丙烯酰胺、灭草松、2,4-滴、乐果、苦味酸、联苯胺、五氯酚、呋喃丹、甲萘威、阿特拉津、内吸磷、马拉硫磷、对硫磷和毒死蜱等14种有机污染物。水样过0.22μm微孔滤膜后,以乙腈-乙酸铵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柱温40°C,采用电喷雾正、负离子模式电离,动态多反应监测模式(DMRM)检测,并加入14种同位素内标,经内标法校正定量分析目标物。结果表明,14种化合物在较宽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0),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1~0.05、0.05~0.10μg/L,不同水体3个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7.9%~114%,精密度(RSD)为0.2%~14.1%(n=6)。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生活饮用水中14种有机污染物的同时快速检测。
    • 胡世琴; 杨金辉; 杨斌; 王劲松; 周书葵; 雷增江; 骆毅
    • 摘要: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电镀设备、采矿、纺织等行业排放的废水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地处理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是环境修复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稻壳因具有来源广泛、可再生、环境友好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吸附材料和光催化材料领域。大量研究表明,稻壳能够去除污染水体中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的种类很多,但是对大多数污染物的去除能力不强,难以在实际应用中得到进一步推广。以稻壳为基体材料制备有高效去除能力的功能性材料,是近几年环境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研究者尝试以炭化、化学修饰等方式对稻壳改性,从而增大比表面积、孔隙率或者增加含氧官能团的数量,吸附性能也能随之改善,但是以上改性后的稻壳材料存在吸附能力弱和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研究发现,负载Fe_(3)O_(4)制备的磁性稻壳生物炭复合材料,不仅吸附性能强,且具有易分离、稳定性强、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等优点,这为稻壳基材料在实际应用的推广奠定了基础。另外,有研究报道,将稻壳中的SiO_(2)作为半导体光催化剂(如TiO_(2)、Ni_(2)O_(3))的载体可提高其光催化性能、回收利用率,使其在光学领域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本文综述了稻壳材料本身的特性和改性稻壳制备稻壳基吸附剂的方法,讨论了稻壳基及其复合材料在水污染治理领域中作为吸附剂和光催化剂的应用。从不同类型的污染物角度出发,论述了稻壳基材料针对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处理过程中稻壳掺杂材料功能及体系作用机理的影响,还分析了影响污染物吸附的重要因素,最后对目前稻壳基材料在水治理领域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 罗时梓; 肖逸帆; 丁婷婷; 肖新颜
    • 摘要: 采用水热法合成Bi_(4)O_(5)Br_(2)纳米片的基础上,利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辅助水热法合成了Bi_(4)O_(5)Br_(2)/BiOCl复合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光谱技术(XRD)、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漫反射光谱(UV-vis DRS)、氮气吸-脱附等温技术(BET)、光电流响应和电化学阻抗(EIS)等测试手段对所制备光催化剂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分别以罗丹明B(RhB)和四环素(TC)为目标污染物评价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Bi_(4)O_(5)Br_(2)与BiOCl复合后,大大增加了比表面积,提供了更多的活性位点,从而导致复合物的光催化活性显著提升。
    • 王克全
    • 摘要: 为了提高零价铁(ZVI)活化过硫酸盐(PS)的ZVI/PS体系对有机污染物萘普生(NAP)处理的技术水平,即实现对污水中NAP的有效降解。采用对比试验,通过设置不同投加量的PS与ZVI的方式,观察在不同酸碱度条件下NAP的降解量。研究结果表明,酸性条件下,当PS投加量为0.5mM或ZVI投加量为1.50mM时,NAP的降解速率显著增加,其浓度呈指数式下降趋势;在实验时间进行到约15min时,NAP的含量趋近于0。这充分证明ZVI/PS体系中具有大量的氧化降解活性物质,对污水中NAP可进行有效降解。文章的研究成果为ZVI/PS体系去除NAP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 籍龙杰; 张婧卓; 陈梦巧; 邢轶兰; 孙静; 李霖倩; 牟兵兵; 詹明秀; 周毅; 焦文涛
    • 摘要: 污染土壤修复中心作为区域综合处置中心,具有修复周期短、便于多技术联合应用以及降低修复成本等优势。土壤修复中心模式在国外已有成熟应用,但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介绍了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梳理了国内外土壤修复中心的建设案例,分析了国内土壤修复中心发展的适应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并从政策、市场、技术和公众4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土壤修复中心建设所需的支撑条件及可能遇到的问题。最后,对我国土壤修复中心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其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 李杰
    • 摘要: 水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种类繁多,包括有机农药、内分泌干扰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这些物质在水中累积,将破坏水体环境,导致水中生物大量死亡,间接危害人体健康,引发各种疾病,危害极大,因此水体检测工作应受到重视。本文主要围绕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展开研究,分析可行的前处理方法与检测技术,阐述了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种类与危害,列举了吹脱捕集法、固相微萃取法、固相萃取法、液液萃取法、液相微萃取法与加速溶剂提取法等方法的应用情况以及应用优势,探讨了色谱分析技术、光谱技术、传感分析技术等常见水体有机物检测方法的使用要点,以此实现对水体中有机物的有效检测,推动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
    • 张桂芝; 杨清伟; 蹇徽龙; 周海波
    • 摘要: 综述了环境因素对微塑料性质的影响,讨论了微塑料对典型污染物的吸附行为,并对微塑料与污染物之间的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微塑料的疏水性和粒径是原始塑料碎片吸附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对于老化的微塑料,氢键、亲水性和比表面积的增加会影响吸附行为。盐度和pH的影响总是通过改变微塑料和污染物的带电状态来影响吸附条件,从而引起竞争性吸附。这对于评估微塑料对从人类到整个环境的生物体所构成的潜在风险至关重要,并为今后微塑料对环境污染物的吸附富集行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梁梁; 薛朝阳
    • 摘要: 现阶段,有机污染物的大规模排放给我国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了从根本上控制有机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必须重视环境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技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尖锐,最明显的迹象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数量持续增加,对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如何识别和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相关部门关注的焦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检测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检测手段,可以提高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检测精度,实现对其的合理管理,这对充分执行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至关重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环境有机污染物检测技术,分析了土壤固体废物中有机污染物检测和水中有机污染物浓度检测的具体技术方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