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催化性能

催化性能

催化性能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287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5篇、会议论文1097篇、专利文献379312篇;相关期刊460种,包括材料导报、石油炼制与化工、石油学报(石油加工)等; 相关会议349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催化剂制备科学与技术研讨会、第九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中国化工学会2012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等;催化性能的相关文献由791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凤生、卢冠忠、周仁贤等。

催化性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75 占比:0.33%

会议论文>

论文:1097 占比:0.29%

专利文献>

论文:379312 占比:99.38%

总计:381684篇

催化性能—发文趋势图

催化性能

-研究学者

  • 李凤生
  • 卢冠忠
  • 周仁贤
  • 姜廷顺
  • 刘磊力
  • 窦涛
  • 赵震
  • 郑小明
  • 万惠霖
  • 孙予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祝淑芳; 沈洋; 胡童; 鲁礼林
    • 摘要: 以黄铜矿为原料,采用高温焙烧处理制备铜基催化剂用于催化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反应,借助X射线粉末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H_(2)程序升温还原、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试验以及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对所制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改变焙烧温度可调节铜基催化剂中铜位点的配位结构,黄铜矿在800°C下焙烧所得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最佳。
    • 强富强; 魏家崴; 王焕磊; 李平
    • 摘要: 开发新型能源是解决全球能源问题的重要手段。锌-空气电池有望在能源转化和储存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其空气电极发生的氧还原反应(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因反应动力学缓慢严重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开发高效且稳定的ORR催化剂来解决这一问题。铁元素由于价格低廉、储量丰富、获取方式简单等优点成为ORR催化剂研究的重要选项。近几年,具有铁元素相关活性位点的催化剂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贵金属催化剂的替代品。简要介绍了可用于ORR的铁基碳材料催化剂(iron-based carbon material catalyst,IBCMC)的研究现状,按照活性位点分类分别探讨活性位点对IBCMC催化性能的影响,并对影响IBCMC稳定性能的因素进行了讨论,展望了IBCMC在ORR催化领域的发展方向。
    • 商虹
    • 摘要: 石墨炔是完全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碳材料,在催化、能源、电子器件等诸多领域具有潜在应用。通过设计并合成不同的反应前体,经过炔炔偶联反应制备石墨炔碳材料。对材料进行Raman、XRD、XPS、SEM、TEM等结构与形貌表征,实现了石墨炔多孔碳材料掺杂氮原子的含量(3%~17%)及位置可控(吡啶氮/三嗪氮)。对材料的氧还原催化性能及锂电性能进行研究,验证了石墨炔碳材料在催化及储能方面的优势。
    • 侯腾跃; 孙炎辉; 孙舒鹏; 肖瑛; 郑雁公; 王兢; 杜海英; 吴隽新
    • 摘要: 材料是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志,不同的材料结构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而影响材料的功能特性。为了实现材料的最优化设计,常采用交叉实验的方法,通过开展大量实验探寻材料的最佳结构。该方法步骤繁琐,无法解决涉及高度非线性或大规模组合过程的复杂问题,也很难揭示材料一些罕见特性。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机器学习作为一种兼顾开发效率以及开发成本的方法,已经逐渐应用于材料发现、结构分析、性质预测、反向设计等诸多领域,并且在材料学研究中展现出惊人的潜力。然而,机器学习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仍存在一些瓶颈。数据集的高效获取、异构型数据集的信息处理、基于轻量化数据集的预测模型建立、材料性能的可靠预测等问题制约着该方向的发展,这些也正是该领域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也是机器学习在材料结构与性能预测中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近年来,关于机器学习在材料中应用的论文数量逐年增长,利用机器学习指导新型高性能材料合成的案例也比比皆是。通过采用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算法训练数据集来构建模型,以预测材料的结构、吸附特性、电学特性、催化性能、力学特性和热力学特性等材料性能,大大推动了机器学习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发展,并且已经取得重要突破。为了合理地归纳整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指导后续研究,该综述从应用角度出发,讨论了机器学习在材料结构与性能预测中的数据来源、预测模型以及预测结论等,并对机器学习在未来材料领域中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王德九; 张亚文
    • 摘要: 以稀土元素独特的理化性质及其在异相催化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前提,结合纳米异相催化剂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优异的催化活性,针对稀土纳米催化剂丰富多样的结构和优异的催化性能,详细综述了近年来稀土异相纳米催化剂的控制合成和应用进展。文章首先根据稀土异相纳米催化剂中稀土元素的存在形式和活性成分,将稀土异相纳米催化剂分为稀土氧化物、稀土合金、稀土助催化剂和稀土单原子催化剂4类。在此基础上系统概述了各种稀土异相纳米催化剂的结构特点、控制合成方法和应用情况,总结了稀土异相纳米催化剂在CO氧化、CO_(2)加氢、水汽变换等C1转化反应和氢析出反应(HER)、氧还原反应(ORR)等电催化反应中的最新研究进展,简要分析了稀土异相纳米催化剂的结构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并对稀土异相纳米催化剂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 吴松; 王海人
    • 摘要: 有机金属框架材料具有较大比表面积,以其作为前驱体制备得到的金属氧化物通常具有丰富的微孔结构,有利于提高催化性能。本文以泡沫镍为载体,首先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了Mn-MOF74@NF材料,再通过管式炉退火得到Mn2O3@NF材料,并研究了该催化材料在碱性介质中的催化析氧性能。结果表明镍电极表面成功负载了晶态纳米柱状氧化锰,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在析氧电流密度为10 mA/cm2过电位仅为220 mV,塔菲尔斜率72.1 mV/dec,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证明该材料具备良好的OER催化性能
    • 崔梅生; 侯永可; 翟志哲; 张永奇; 赵政; 赵蔚鑫
    • 摘要: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高比表面积、高孔容的氧化铝改性高铈铈锆复合氧化物,并研究氧化铝改性、前驱体含水焙烧等因素对铈锆复合氧化物结构及负载钯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氧化铝改性能够大幅度提升高铈铈锆复合氧化物的比表面积、孔容和高温稳定性。改性样品的新鲜比表面积为122.01 m^(2)/g,孔容为0.4750 mL/g;经1000°C、4 h高温老化后样品的比表面积为66.28 m^(2)/g。前驱体含水焙烧可以提高氧化铝改性铈锆复合氧化物的储氧能力,增强铈锆复合氧化物的高温稳定性;焙烧样品经1000°C、4 h高温老化后的比表面积比常规铈锆复合氧化物提高2.28 m^(2)/g,比常规铈锆铝复合氧化物提高2.75 m^(2)/g。此外,氧化铝改性还可以增大新鲜负载Pd催化剂的空燃比窗口,对催化剂的C_(3)H_(8)、NO催化性能具有促进作用;而前驱体含水焙烧对老化态氧化铝改性负载Pd催化剂的CO、C_(3)H_(8)、NO催化性能均有明显促进作用。
    • 欧阳鸿艳; 李佳阳; 周春萍; 何继刚; 李琛
    • 摘要: 本文利用芋头淀粉颗粒与银氨溶液的静电吸附作用制备出芋头淀粉/AgNPs复合粒子,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研究其对硼氢化钠与罗丹明B降解反应的催化性能,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不同反应条件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芋头淀粉/AgNPs复合粒子对硼氢化钠与罗丹明B的降解反应有较强的催化性能;在芋头淀粉用量为0.1000 g、银氨溶液浓度为5×10^(-4)mol/L、PVP用量为0.1000g、p H值为8.0、反应温度为50°C、反应时间为24 h的条件下制得芋头淀粉/AgNPs复合粒子的催化性能最佳。
    • 任坤; 张亮亮; 李忠; 付廷俊
    • 摘要: 甲醇两步制芳烃反应中低碳烯烃芳构化反应稳定性优异,为分析其内在机制,制备了不同硅铝比(nSiO_(2)/nAl_(2)O_(3))及Zn负载量的ZSM-5催化剂,以丙烯芳构化为模型反应,分析ZSM-5表面酸性对低碳烯烃芳构化反应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探究反应微观特性。发现当硅铝比由150降至75时,增加的酸密度促进了烯烃氢转移芳构化过程,使芳烃选择性由31.0%增至34.4%,但丙烯直接参与的氢转移过程也被强化,使丙烷产物选择性由28.2%增至36.0%。引入Zn助剂可将部分Brønsted酸转变为Zn-Lewis酸,强化烯烃脱氢芳构化过程,使芳烃选择性进一步显著增加到62.4%。丙烯芳构化过程中芳烃烷基化深度比甲醇芳构化过程低,提升总芳烃选择性的同时,也明显抑制了难溶性积碳的形成,使反应稳定性明显提升。由此得出,甲醇两步制芳烃过程中甲醇制低碳烯烃过程对甲醇的预先消耗,抑制了低碳烯烃芳构化反应芳烃产物的深度烷基化,是该反应表现出优异稳定性的重要原因。
    • 卫学玲; 蒋鹏; 包维维; 邹祥宇; 寇领江; 艾桃桃
    • 摘要: 开发高效稳定的析氧电催化剂是可持续发展氢能源的关键。简单快速制备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催化剂对电解水制氢的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六水合硝酸钴、六水硝酸镧为原料,利用三电极体系电化学工作站,在镍网上快速(90 s)电沉积制备出CoLa-LDH@NF,采用XRD、XPS、SEM和各种电化学方式表征其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纳米片状CoLa-LDH@NF在1 mol/L KOH溶液中具有优异的析氧催化性能。超薄片状结构增加CoLa-LDH@NF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增大了参与反应的有效活性位点数。驱动10 mA/cm^(2)的电流密度需要过电位为251 mV,塔菲尔斜率为47 mV/dec,具有良好的析氧稳定性和耐久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