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黄铜矿

黄铜矿

黄铜矿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3年内共计1143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冶金工业、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1篇、会议论文41篇、专利文献3558篇;相关期刊192种,包括矿床地质、金属矿山、现代矿业等; 相关会议37种,包括中国湿法冶金与清洁生产第二届学术会议、2016年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等;黄铜矿的相关文献由2350位作者贡献,包括邱冠周、覃文庆、胡岳华等。

黄铜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41 占比:18.94%

会议论文>

论文:41 占比:0.92%

专利文献>

论文:3558 占比:80.14%

总计:4440篇

黄铜矿—发文趋势图

黄铜矿

-研究学者

  • 邱冠周
  • 覃文庆
  • 胡岳华
  • 孙伟
  • 王军
  • 顾帼华
  • 赵红波
  • 杨洪英
  • 高志勇
  • 冯守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祝淑芳; 沈洋; 胡童; 鲁礼林
    • 摘要: 以黄铜矿为原料,采用高温焙烧处理制备铜基催化剂用于催化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反应,借助X射线粉末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H_(2)程序升温还原、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试验以及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对所制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改变焙烧温度可调节铜基催化剂中铜位点的配位结构,黄铜矿在800°C下焙烧所得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最佳。
    • 刘曙光; 彭伟军; 王伟; 吕帅; 曹亦俊
    • 摘要: 黄铜矿和辉钼矿是两种典型的硫化矿,其浮选分离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硫化矿易氧化,矿物表面氧化程度和氧化产物类型对其浮选行为有重要影响。黄铜矿、辉钼矿在浮选之前进行氧化预处理,它们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氧化和不同类型的氧化产物,这些原因使矿物的表面原有的性质发生改变,从而改变矿物固有的浮选行为,实现黄铜矿和辉钼矿的浮选分离。论文介绍了黄铜矿、辉钼矿的表面特性,分析了其表面氧化机理,综述了铜钼硫化矿氧化浮选分离的研究现状,旨在为铜钼硫化矿物绿色、高效浮选分离提供一定的借鉴。
    • 胡晓蓉; 罗雅婧; 陈建华; 许大洪; 全柏飞
    • 摘要: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分析了2-巯基苯并噻唑(MBT)、2-巯基苯基恶唑(MBO)和2-巯基苯基咪唑(MBI)三种螯合捕收剂的电子结构,系统地研究了分别取代N、O、S原子对捕收剂的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BO费米能级附近主要由硫原子贡献组成,S_(1)、S_(2)原子具有较高活性,表现出更强的电子活性,说明MBO的捕收性和选择性比其他两种捕收剂的都强。通过前线轨道计算可知MBO与矿物的相互作用最强,其结果很好地解释了三种螯合捕收剂发生作用的差别。试验中三种螯合捕收剂浮选黄铜矿和黄铁矿时,MBO、MBT、MBI对黄铜矿的回收率依次为88%、63%、42%,对黄铁矿的回收率都小于20%,浮选回收率最好的药剂为MBO。因此取代O原子的捕收剂MBO对黄铜矿的选择性最好,捕收能力更强,浮选回收率也更高。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认清黄铜矿和黄铁矿的可浮性差异及新药剂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参考。
    • 王彦君
    • 摘要: 国外某铜矿为难选矿,铜浮选效果不佳。本文对该矿磨矿细度-74μm占60%的浮选给矿样开展铜的基本矿物学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矿物组成及含量、铜矿物种类及嵌布关系、铜矿物粒度及解离连生情况。经推算现有磨矿细度下,建议采用全硫浮选—粗精矿再磨—铜硫分离基本工艺,理论上粗精矿中可获得91.48%的铜回收率。
    • 曾小辉; 罗祖俊; 饶金山
    • 摘要: 宜丰新庄铜多金属矿原分级工艺采用螺旋分级机和水力旋流器组合,浮选给矿呈现细粒级过磨及粗粒级解离度偏低的问题由于黄铜矿单体解离度低,而使分选指标偏低.为了解决黄铜矿的单体解离问题,提高铜精矿回收率,对磨矿分级系统进行改造.将原分级工艺改造为水力旋流器和高频振动细筛的组合流程,改造后的细粒级过磨与粗粒级解离度偏低现象得到改善,提高了黄铜矿的解离度和分选指标.浮选给矿中黄铜矿单体解离度由改造前的78.20%提升至82.50%,分级工艺中采用高频振动细筛后,使铜精矿的铜平均品位提高了1.3个百分点、铜平均回收率提高了2.1个百分点,平均新增效益为357万元/年.实践证明,高频振动细筛应用于铜多金属矿分级在技术和经济上是可行的.
    • 王愉航; 周和根
    • 摘要: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具有黄铜矿结构Ag_(x)Cu_(1-x)GaS_(2)掺杂固溶体的电子结构,并预测了它们的线性和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掺杂后的化合物具有相似的能带结构,带隙随掺杂比例x增大依次减小;它们的静态介电常数、静态折射率和静态倍频系数d_(36)的变化情况与带隙的变化相同。掺杂可以改善光反射率、吸收系数,但对倍频的相位匹配影响较小。
    • 邹山康
    • 摘要: 四川某铜锌多金属硫化矿石中有价组分为铜、锌、硫,选矿厂采用优先浮选工艺依次浮出铜、锌、硫。在入选矿石性质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浮硫作业入选硫品位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硫精矿不仅硫品位低,而且含锌高,导致选硫系统不能正常生产。为解决该问题,进行了充分回收锌,并提高浮硫作业浓度的可行性论证,在取得理想论证指标的情况下进行了现场工艺改造。改造后的锌精矿锌品位40.55%、回收率84.22%,硫精矿硫品位36.25%、回收率71.05%,与原工艺指标相比,锌精矿锌品位下降了5.26个百分点、但回收率提高了13.28个百分点,硫精矿硫品位提高了6.12个百分点、回收率提高了6.05个百分点。工艺优化改造效果良好,不仅生产流程畅通,生产指标稳定,硫浮选药剂单耗降低,浮选可操作性加强,而且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和经济、社会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 白云龙; 王伟; 谢锋; 路殿坤; 蒋开喜
    • 摘要: 采用浸出实验和原位电化学测试研究黄铜矿加压浸出机理,考察浸出温度、氧分压和木质素磺酸钙对铜和铁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浸出温度从120°C升高到150°C、增加氧分压至0.7 MPa时,黄铜矿的浸出速率增大。贫铁硫化物在黄铜矿表面的形成导致铁比铜更快浸出。在无木质素磺酸钙添加条件下,铜的浸出率为79%,铁的浸出率为81%,浸出过程受化学反应和产物层扩散混合控制,活化能为36.61 kJ/mol。木质素磺酸钙可以有效改善硫的钝化问题,浸出过程受表面化学反应控制,活化能为45.59 kJ/mol。元素硫是主要的浸出产物,与贫铁硫化物共同导致“钝化现象”。电化学研究表明,增加氧分压能加速阴极反应速率并减弱黄铜矿的“钝化”,从而提升黄铜矿浸出速率。
    • 盛洁; 刘全军; 董敬申; 高亚龙; 刘美琳
    • 摘要: 总结分析了黄铜矿浮选矿浆中难免金属离子的主要来源,以及Na^(+)、Al^(3+)、Ca^(2+)、Mg^(2+)、Cu^(2+)、Fe^(3+)等金属离子在黄铜矿浮选中对浮选行为的影响及其相应作用机理。研究表明,金属离子在浮选矿浆中通过生成亲水性胶体或沉淀影响矿物表面荷电性能,从而改变矿物表面性质,影响黄铜矿的浮选效果。金属离子的浓度以及矿浆环境也会对金属离子在矿浆中的浮选行为造成影响。指出可以应用先进检测手段和量子力学计算的方法探索金属离子的影响机制,展望了金属离子在黄铜矿浮选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 杨绵延; 马英强; 谢材; 印万忠; 邓荣东
    • 摘要: 磨矿过程会使矿浆溶液中离子的种类及含量发生较大变化,进而对矿物浮选溶液化学性质及其可浮性产生难免影响。通过磨矿试验、原生离子和新生阳离子含量检测试验、单矿物浮选试验和浮选溶液化学计算,考察了不同磨矿体系下新生阳离子的存在行为及其对黄铜矿可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铜矿不同磨矿体系下矿浆溶液中存在的新生阳离子为Cu^(2+)、Fe^(2+)和Fe^(3+),且干式磨矿体系下产生的新生阳离子含量高于湿式磨矿体系;适量的Fe^(2+)和Cu^(2+)在黄铜矿表面能够形成新的活性位点,可增强黄铜矿表面与丁胺黑药的键合作用,从而提高黄铜矿的可浮性;适量的Fe^(3+)在pH值为5~7时对黄铜矿有轻微活化作用,但过量的Fe^(3+)会增大Fe(OH)_(3(aq))和Fe(OH)_(4)^(-)组分在溶液中的含量,使得矿物表面亲水性增强,从而对黄铜矿产生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黄铜矿不同磨矿体系的选择及其对浮选环境的调控提供一定的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