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低碳烯烃

低碳烯烃

低碳烯烃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257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5篇、会议论文94篇、专利文献240655篇;相关期刊167种,包括炼油技术与工程、石油化工、石油炼制与化工等; 相关会议66种,包括中国化工学会2017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 、第八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中国化工学会2010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等;低碳烯烃的相关文献由2746位作者贡献,包括齐国祯、李剑锋、陶跃武等。

低碳烯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65 占比:0.28%

会议论文>

论文:94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40655 占比:99.69%

总计:241414篇

低碳烯烃—发文趋势图

低碳烯烃

-研究学者

  • 齐国祯
  • 李剑锋
  • 陶跃武
  • 钟思青
  • 庞颖聪
  • 宋卫林
  • 王洪涛
  • 王国清
  • 刘中民
  • 谢朝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摘要: 项目简介及应用领域1.原料:苯和富乙烯气其中,富乙烯气:催化裂化(FCC)干气、催化裂解(DCC、渣油裂解、C4+烃类裂解等)干气、MTP副产乙烯气、聚乙烯装置尾气、甲苯甲醇烷基化联产低碳烯烃过程尾气等,要求乙烯含量>10%。2.产品市场需求乙苯,优级品。乙苯是生产苯乙烯,进而生产塑料、橡胶、树脂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建材、包装、医药等行业。目前我国乙苯-苯乙烯需求量900万t·a^(-1),近40%依赖进口。
    • 朱甜甜; 张香文; 王涖; 刘国柱
    • 摘要: 为提高分子筛纳米片催化烷烃裂解的低碳烯烃收率,通过改变双季铵盐表面活性剂C_(22-6-6)与Na^(+)的比例(C_(22-6-6)/Na^(+)),水热合成出不同厚度(7.5~20.6 nm)的HZSM-5纳米片(ZN-x),并将其用于催化正癸烷裂解反应。结果表明:随纳米片厚度增加,催化剂外表面积和介孔体积显著降低,外表面Brønsted酸量从ZN-10的65μmol/g降到了ZN-2.7的26μmol/g。ZN-2纳米片(17.9 nm)在500°C下催化裂解正癸烷具有最高的低碳烯烃收率(38.3%),较ZN-10(7.5 nm)增加1.0倍多,失活速率降低近70%,这主要归结于ZN-2纳米片具有最佳的片层厚度,平衡了扩散限制和高温稳定性两方面作用。
    • 潘小燕; 侯珂珂; 郑一帆; 史会兵; 张凤岐; 王耀伟; 朱卡克; 刘纪昌
    • 摘要: 石脑油裂解制烯烃分子筛催化剂的性能同时受到酸性和扩散性质的影响,调变二者可以提升催化剂稳定性和烯烃选择性。采用溶剂挥发自组装方法制备了Si/Al物质的量比分别为30和50的多级孔道ZSM-5分子筛,经P和La修饰后,以正庚烷裂解作为探针反应,考察了多级孔道分子筛的催化性能,并与普通微孔分子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正庚烷裂解制烯烃反应中,制得的纳米组装多级孔结构分子筛表现出更高的催化稳定性,双烯收率和丙烯选择性更高。Si/Al比的提高以及分子筛的多级孔道结构,有利于单分子裂解反应的发生,也有利于抑制氢转移等副反应的发生,从而降低了烯烃的损失。
    • 任坤; 张亮亮; 李忠; 付廷俊
    • 摘要: 甲醇两步制芳烃反应中低碳烯烃芳构化反应稳定性优异,为分析其内在机制,制备了不同硅铝比(nSiO_(2)/nAl_(2)O_(3))及Zn负载量的ZSM-5催化剂,以丙烯芳构化为模型反应,分析ZSM-5表面酸性对低碳烯烃芳构化反应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探究反应微观特性。发现当硅铝比由150降至75时,增加的酸密度促进了烯烃氢转移芳构化过程,使芳烃选择性由31.0%增至34.4%,但丙烯直接参与的氢转移过程也被强化,使丙烷产物选择性由28.2%增至36.0%。引入Zn助剂可将部分Brønsted酸转变为Zn-Lewis酸,强化烯烃脱氢芳构化过程,使芳烃选择性进一步显著增加到62.4%。丙烯芳构化过程中芳烃烷基化深度比甲醇芳构化过程低,提升总芳烃选择性的同时,也明显抑制了难溶性积碳的形成,使反应稳定性明显提升。由此得出,甲醇两步制芳烃过程中甲醇制低碳烯烃过程对甲醇的预先消耗,抑制了低碳烯烃芳构化反应芳烃产物的深度烷基化,是该反应表现出优异稳定性的重要原因。
    • 宁昕; 吕宏安
    • 摘要: 综述合成气一步法制低碳烯烃工艺及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总结一步法制低碳烯烃的不同种类催化剂,包括铁基催化剂、钴基催化剂和双功能OX-ZEO金属氧化物-分子筛催化剂。对催化剂活性组分、载体、助剂等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分析,介绍目前两项最新完成的工业侧线试验结果。
    • 摘要: 记者2022年5月10日从石油化工研究院获悉,近日,石化院自主研发的中国石油首个催化裂解催化剂LPS-67D产品,在兰州石化公司成功实现工业放大生产,所有产品均满足技术指标要求。这标志着中国石油催化裂解技术自主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催化裂解制化学品技术具有原料适应性强、能耗较低、低碳烯烃高且组成可调的特点,符合当今炼油企业转型升级的技术发展趋势。
    • 王宁; 赵小燕; 李文盛
    • 摘要: 通过模拟合成气制烯烃工业试验装置中的腐蚀环境,采用浸泡腐蚀挂片法研究三种钢材在不同温度及小分子有机酸浓度下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3种材质整体耐蚀性能为Q345R<0Cr13<304L,材料的腐蚀程度随温度升高和酸浓度的增大而加重,Q345R在试验范围内不耐蚀,304L具有较好的耐蚀性。低温时在相同的甲酸、乙酸浓度下,Q345R在甲酸中的腐蚀速率高于在乙酸中的腐蚀速率;而高温时,在乙酸中的腐蚀速率高于在甲酸中的腐蚀速率。Cr, Ni对提高材料的耐蚀性是有益的。
    • 任超; 徐波; 王安杰; 刘颖雅; 孙志超; 王瑶
    • 摘要: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铜锌铝催化剂,并将其与ZSM-5分子筛联合使用,催化CO_(2)加氢制低碳烯烃。对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铜锌铝催化剂进行N_(2)物理吸附、X射线衍射(XRD)、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表征,研究了其在CO_(2)加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比较了不同催化剂制备方法对催化剂CO_(2)加氢制低碳烯烃反应性能的影响。反应结果表明:不同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能显著影响所制备催化剂的CuO颗粒尺度、比表面积以及Cu组分分散度,进而影响CO_(2)加氢反应的性能。该体系中铜锌铝催化剂对CO_(2)转化率及CO选择性影响较大,但对碳氢化合物中低碳烯烃的选择性影响不大。溶胶-凝胶法中采用柠檬酸络合制备的催化剂在反应温度320°C,CO_(2)∶H_(2)=1∶3,空速3600 mL/(g·h)条件下,CO_(2)转化率为20.17%,碳氢化合物中低碳烯烃选择性为50.48%。共沉淀法中碳酸钠沉淀剂制备催化剂在相同反应条件下,CO_(2)转化率为29.14%,碳氢化合物中低碳烯烃选择性为54.57%。
    • 摘要: 近日,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由Cr_(2)O_(3)氧化物和HSAPO-34分子筛组成的新型催化剂,该催化剂可用于CO_(2)加氢制低碳烯烃。在反应温度为370°C、反应压力为0.5 MPa的条件下,该催化剂对C_(2)~C_(4)烯烃选择性高达95.7%,其中乙烯约为74%,乙烯和丙烯比(E/P)为3.1,是以往报道结果的3倍。此外,该催化剂催化稳定性较好,活性保持在600 h以上。原位光谱表征、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在该催化剂表面,除甲醇外,还存在乙醇。乙醇由CH3COO*中间体连续加氢生成,CH3COO^(*)中间体则是由H3CO^(*)与CO_(2)和H^(*)反应生成。乙醇在H-SAPO-34上迅速转化为乙烯,并负责初级低碳烯烃的分布。
    • 毕文菲; 代成义; 李雪梅; 贺建勋; 赵彬然; 马晓迅
    • 摘要: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Pd、Cu-Pd改性的S-1催化剂,利用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反应器研究了甲烷无氧转化制低碳烯烃(C_(2)~C_(4)^(=))的性能,重点关注了乙烯的产量。探讨了Ar的添加和特定输入能量(SIE)对甲烷转化率以及产物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等离子体与催化剂协同催化与仅使用等离子体相比性能更优异,使乙烯选择性提高了3.1倍,C_(2)~C_(4)^(=)的选择性提高了2.7倍;与S-1相比,Pd/S-1具有更高的乙烯选择性,这是因为在S-1上负载金属Pd有助于乙炔原位加氢生成乙烯;适宜的Pd负载量有利于提高烯烃选择性,而过高的Pd负载量倾向于不饱和烃的连续加氢,导致了烷烃的生成;与单金属Pd改性相比,Cu-Pd双金属改性抑制了乙烯的进一步加氢,提高了乙烯的选择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粉末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Cu的加入使自身电子向Pd转移,增加了Pd电子密度;另外,Cu的存在提高了Pd的分散性。以2Cu-0.1Pd/S-1为催化剂时可以得到更优异的反应性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