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压力
反应压力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85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306899篇;相关期刊84种,包括当代石油石化、炼油技术与工程、齐鲁石油化工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5中国化工学会学术年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第十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等;反应压力的相关文献由336位作者贡献,包括C·伍尔夫、E·博雷斯、G·H·格罗施等。
反应压力—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06899篇
占比:99.95%
总计:307050篇
反应压力
-研究学者
- C·伍尔夫
- E·博雷斯
- G·H·格罗施
- K-U·鲍尔代纽斯
- M·施特塞尔
- 任斌
- 何斐逸
- 刘经伟
- 华霄
- 叶发银
- 吴安武
- 张文俊
- 张文斌
- 张清德
- 房倚天
- 方晓江
- 李斌
- 李春玉
- 李泽壮
- 李洪亮
- 杨彩虹
- 杨爱武
- 杨瑞金
- 杨蕙
- 王市伟
- 王洋
- 王纯
- 王英武
- 范修远
- 谭猗生
- 赵伟
- 赵岩
- 赵建涛
- 赵莹莹
- 赵鹏
- 韩怡卓
- Aliza Finkler
- Hillel Fromm
- Hong Yanzhen
- Hu Xiaohui
- LIU Bing
- Li Jun
- Liu Qunhong
- Su Yuzhong
- Wang Hongtao
- Wei Wenxin
- Yael Galon
- Zhu Bao
- 丁贺
- 严婕
-
-
杨爱明;
刘文涛;
段佳辉;
孙振博
-
-
摘要:
连续重整装置反应系统的压力是影响反应深度的主要和关键因素。重整装置压力的控制方案有多种,通常通过控制再接触系统气液分离罐的压力来维持反应压力的稳定。本文对常见控制方案进行了介绍,结合西太连续重整装置工艺流程特点,详细分析了西太重整装置再接触气液分离罐压力控制方案及原理。通过现场投用,提高了重整反应压力的控制精度,有利于装置安全平稳运行,也大大提高了装置经济性。
-
-
鲁志群;
周一鸣
-
-
摘要:
连续重整反应的主要控制参数有反应压力、反应温度、空速和氢烃比。除了催化剂活性和原料性质外,反应器反应压力的波动会对装置产品质量、产率和催化剂的失活速率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对连续重整反应压力的控制方案的详细分析,提出了串级加三分程加超驰加防喘振控制的优化控制方案,为连续重整装置的安全、稳定与可靠运行提供保障。
-
-
-
-
摘要:
近日,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由Cr_(2)O_(3)氧化物和HSAPO-34分子筛组成的新型催化剂,该催化剂可用于CO_(2)加氢制低碳烯烃。在反应温度为370°C、反应压力为0.5 MPa的条件下,该催化剂对C_(2)~C_(4)烯烃选择性高达95.7%,其中乙烯约为74%,乙烯和丙烯比(E/P)为3.1,是以往报道结果的3倍。此外,该催化剂催化稳定性较好,活性保持在600 h以上。原位光谱表征、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在该催化剂表面,除甲醇外,还存在乙醇。乙醇由CH3COO*中间体连续加氢生成,CH3COO^(*)中间体则是由H3CO^(*)与CO_(2)和H^(*)反应生成。乙醇在H-SAPO-34上迅速转化为乙烯,并负责初级低碳烯烃的分布。
-
-
孟华平
-
-
摘要:
为了提升焦炉煤气合成甲醇工艺的效果,本文对焦虑煤气合成甲醇工艺进行优化研究,利用Aspenplus软件对补碳位置、补碳量、氧气量、反应压力、惰性气体含量对工艺影响进行分析,确定了最佳补碳位置,最佳碳氢比下补碳量为125 kmol/h,氧气量为240 kmol/h。同时通过对补碳量及反应压力对甲醇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给出了最优方案选择依据,为后续焦炉煤气合成甲醇工艺的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
-
无
-
-
摘要: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团队提出一种从单一固态前躯体制备CuZnO催化剂的合成方法,以组分可调的金属-有机硅酸盐纳米线网状结构为催化剂前躯体,制备出多孔硅纳米线负载的Cu-ZnO纳米催化剂。该催化剂用于CO_(2)加氢制甲醇,在反应压力3 MPa、反应280的条件下.
-
-
无
-
-
摘要: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固体超强酸C_(5)/C_(6)异构化技术,采用了具有纳米晶粒结构的SO_(4)^(2-)-/ZrO_(2)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具有较高的烷烃异构化活性,反应温度可降至150°C,反应压力最低1.5 MPa,原料体积空速最高3.0 h^(-1)。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具有较好的抗水抗硫功能,原料中水和硫质量分数低于5μ/g即可满足要求。
-
-
湛世辉;
费伯成;
张亮亮;
宗士猛
-
-
摘要:
采用Aspen Hysys模拟软件内置的异构化反应器模型ISOM进行了轻石脑油异构化反应器的模拟,通过基础校正法调整了各类反应的速率及活性因子,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并利用该模型预测了温度、压力、氢油比(摩尔比)、质量空速、原料中苯质量分数等反应条件对产品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型模拟值与实际值基本吻合,可用于优化指导装置运行.利用该模型预测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器入口温度115~130°C,第2反应器出口压力大于3.0 MPa,氢油比不低于0.05,质量空速0.8~1.5 h-1,原料油中的苯质量分数不大于2.0%.
-
-
许海龙;
宋君辉;
徐岩峰;
姚秀杰;
张翠侦
-
-
摘要:
以绥中36-1环烷基减三线馏分油为原料油,分别采用自制加氢精制ZQC催化剂和进口催化剂进行单段高压加氢试验,在反应压力为15 MPa、氢油体积比为1000/1的条件下,开展不同空速及反应温度下芳香基橡胶增塑剂A0709(简称A0709)制备的研究.结果 表明:采用自制ZQC催化剂,在空速为0.5 h-1、反应温度不低于320°C时,可生产出满足国家标准要求的A0709产品,该反应温度比采用进口催化剂时的反应温度降低20°C左右;采用自制ZQC催化剂制备的A0709对不溶性硫黄的填充性能与市售橡胶填充油相当.
-
-
无
-
-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加氢催化剂存在下,通过在指定反应压力和指定反应温度下选择性加氢,从包含C_(3)~C_(5)烃的材料流中除去二烯的方法,其中调节反应器入口的反应压力和反应温度,以使反应器入口的反应压力,不偏离指定反应压力(大于0.001 MPa),且反应器入口的反应温度不偏离指定反应温度(大于0.1°C),并且使得供应给选择性加氢的氢气比例,即在包含C_(3)~C_(5)烃的材料流中存在的二烯与氢气的比例,维持在在1 mol二烯中有2~20 mol氢气的范围内。
-
-
-
-
胡志海;
熊震霖;
聂红;
李大东
- 《中国石油学会第五届石油炼制学术年会》
| 2005年
-
摘要: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对加氢裂化装置的反应压力进行了探讨和实践.结果表明,加氢裂化装置存在"最经济的反应压力",此压力与原料性质和产品生产方案有关.基于当前催化剂的性能,在相对较低的反应压力下实施加氢裂化是可行的,且仍可获得高质量的产品.
-
-
侯宏卫;
贺启环
- 《首届二氧化氯与水处理技术国际研讨会》
| 2001年
-
摘要:
化学法二氧化氯发生器,是用化学方法生产二氧化氯的专用设备,分负压式和正压式.本文主要讨论了反应条件-压力对R5法二氧化氯发生器的性能影响.通过实验测试,对在正压力作用下发生器二氧化氯产量,纯度,得率及有效氯含量的变化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常温下反应压力对R5法二氧化氯发生器性能的影响不明显.
-
-
LIU Bing;
刘冰
- 《2017中国化工学会年会暨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对湿式氧化法处理工业废水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了甘氨酸法制备草甘膦废水的处理效果.实验采用废水来自山东某化工厂,COD高达50000—60000.本文对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废水pH值等因素进行了考察.最终得到最佳反应工况为:反应温度为180°C,纯氧条件下,氧分压2.5Mpa,废水pH=9,自制催化剂量为废水质量的0.5%,COD去除率可达到87%左右.
-
-
-
胡育林;
邵卫;
梁滔;
赵志超
- 《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
| 2015年
-
摘要:
用乳液接枝的方法,将异戊二烯单体接枝到丁苯橡胶粒子表面,对接枝聚合的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接枝聚合的一般反应条件,并通过反应压力的调整,避免异戊二烯单体的挥发损失.结果表明,异戊二烯接枝丁苯胶乳的转化率由瓶聚时的30.0%~40.0%提高到釜聚时的90.0%以上.
-
-
-
朱权;
文旭;
王佳;
郑洋;
王健礼;
李象远
- 《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针对新型发动机可控燃烧中燃料高温裂解产物的物性测定,本工作建立一种小口径管道中碳氢燃料超临界和亚临界裂解产物密度和流速的在线测量方法.平行实验的结果表明:该方法数据可靠,重复性好.对国产航油RP-3 的实验测定和理论模拟研究表明:在设定实验条件下,燃料在高温750oC,与冷态燃料相比密度下降了40 倍,流速上升了约40 倍.作为重要影响因素的反应压力,其压缩效应远高于停留时间改变对密度的影响,因此,随着压力上升,高温裂解气的密度增大,流速变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