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共沉淀法

共沉淀法

共沉淀法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742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5篇、会议论文339篇、专利文献113374篇;相关期刊468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电源技术等; 相关会议221种,包括第十八届全国稀土催化学术会议、第六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第28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等;共沉淀法的相关文献由5109位作者贡献,包括吕树臣、陈耀强、龚茂初等。

共沉淀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65 占比:1.19%

会议论文>

论文:339 占比:0.29%

专利文献>

论文:113374 占比:98.52%

总计:115078篇

共沉淀法—发文趋势图

共沉淀法

-研究学者

  • 吕树臣
  • 陈耀强
  • 龚茂初
  • 张其土
  • 韩恩山
  • 张庆礼
  • 马伟民
  • 卢铁城
  • 宋永吉
  • 王丽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齐英科; 栗琰; 马名杰; 张乾; 张玉德
    • 摘要: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镁铝水滑石(MgAl-LDH)吸附剂,以甲基橙(MO)阴离子染料模拟废水作为吸附对象,研究了合成条件、吸附条件对MgAl-LDH微观结构和吸附性能的影响。此外,通过研究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效应以及水滑石吸附前后结构变化,确定了MgAl-LDH对MO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当层间阴离子为Cl^(-),n(Mg^(2+))∶n(Al^(3+))=3∶1,合成溶液pH值为12时,Mg_(3)Al-Cl-LDH的结晶度较高,层间距(d_(003))较大,纳米片尺寸较小,其聚集体呈蜂窝状结构。在温度22°C、pH值为7的条件下,该吸附剂对MO的最大吸附量为5592.0mg/g。Mg_(3)Al-Cl-LDH对MO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MO分子呈单层吸附在水滑石表面,MO的去除主要依靠MO分子和Mg_(3)Al-Cl-LDH层间Cl-之间的离子交换来实现。Mg_(3)Al-Cl-LDH是一种对阴离子染料具有高吸附量的高效吸附剂。
    • 罗朝莲; 明俊宇; 王春伟; 颜翌峰; 王亚雄; 廖森; 黄映恒
    • 摘要: 在目前商用白光LED的实际应用中,存在发光色温高、显色指数低及热稳定性差等问题。为了改进白光LED存在的不足,使其更适用于人类生活的需求,本文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一系列CaAl_(4)O_(7)∶Eu^(3+)高温红光荧光粉,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能谱仪分别对样品的形态、结构、组成元素及分布进行表征,并通过荧光光谱仪对CaAl_(4)O_(7)∶Eu^(3+)的荧光特性及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样品为CaAl_(4)O_(7)∶0.02Eu^(3+)。其激发光谱中,在393及464 nm处有两个强光激发峰,分别属于^(7)F_(0)→^(5)L_(6)及^(7)F_(0)→^(5)D_(2)跃迁;在发射光谱中,最强发射峰位于612 nm,为^(5)D_(0)→^(7)F_(2)跃迁的窄带红光发射;最佳样品的发光具有负的热猝灭效应,其在90°C时发射光强度最大,此时积分荧光发射强度为30°C时初始值的114.5%。当测试温度升高至150°C时,积分荧光发射强度仍为初始值的108%;在CaAl_(4)O_(7)∶0.02Eu^(3+)的原型红光LED的电致发光测试中,发射红光比随着驱动电流的增大而增大。CaAl_(4)O_(7)∶0.02Eu^(3+)荧光粉具有优异的高温荧光特性,满足LED对荧光粉的发光热稳定性的要求,表明其在WLEDs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吕祎壮; 张冰姿; 许征兵; 肖罡; 朱逸凡; 何国强
    • 摘要: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一系列不同质量比的CuO-ZnO-Al_(2)O_(3)催化剂,用泡沫镍作为载体,研究其对甲醇重整制氢性能的影响。采用SEM和XRD等对催化剂进行检测表征,利用自制的平板式制氢反应器对催化剂性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催化剂在(230~270)°C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在一定的质量比范围内,随着CuO含量的增高,甲醇重整制氢性能得到改善。在水醇物质的量比1.5∶1、反应温度250°C、反应物流量3 mL·min^(-1)和m(CuO)∶m(ZnO)∶m(Al_(2)O_(3))=9∶9∶2条件下,CuO-ZnO-Al_(2)O_(3)催化剂性能最好,甲醇转化率为82.4%。
    • 孙雪峰; 热娜古丽·阿不都热合曼; 杨通胜; 杨倩婷
    • 摘要: 采用乙二醇辅助共沉淀法制备了小尺寸Cr,In共掺杂MgGa_(2)O_(4)(MGO∶Cr,In)近红外长余辉发光纳米粒子(Persistent luminescence nanoparticles,PLNPs),并考察了Cr,In共掺杂及煅烧温度对MGO晶体结构、余辉发光性质和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Cr,In共掺杂浓度分别为0.3%和0.02%,MGO∶Cr,In晶体属于Fd3m空间群,Cr,In共掺杂对纳米颗粒的结构无影响,平均粒径为(8.61±2.23)nm,分散性良好,最佳煅烧温度为700°C.并且,In掺杂可有效延长其余辉发光寿命,平均发光寿命(τ_(av))从49.33 s增大至52.89 s;荧光量子产率增高至44.9%;活化能E_(a)为(0.36±0.04)eV,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陷阱深度为0.696 eV.此外,该PLNPs分别在260 nm、410 nm和600 nm处有激发峰,表明UV光、蓝绿光以及红光皆可实现对其的激发,发射波长皆位于705 nm处,属于Cr^(3+)的^(2)E(^(2)G)→^(4)A_(2)(^(4)F)跃迁.该PLNPs在红色LED灯、光学储器件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巨大潜在应用价值.
    • 余艳; 陈少杰; 王驰; 鲁兴; 何雨航; 李靖; 堵锡华
    • 摘要: 本文采用低饱和共沉淀法制备了MgAl-LDHs,通过XRD、FTIR和BET等测试手段,分析了所制备的MgAl-LDHs的结构、组成和比表面积。实验结果表明,以NaOH和Na_(2)CO_(3)的混合碱溶液为沉淀剂,得到了CO_(3)^(2-)插层的MgAl-LDHs-A。MgAl-LDHs吸附Cr(Ⅵ)的过程符合Langmuir二级吸附模型,当pH>8时,MgAl-LDHs对Cr(Ⅵ)的吸附去除率下降。MgAl-LDHs-A具有最大的吸附和脱附孔容,对Cr(Ⅵ)的最大吸附容量为23.41 mg·g^(-1)。
    • 周唐邦国; 刘美华
    • 摘要: 创新提出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石榴石结构锂离子电池无机固态电解质——铝镁双掺杂锂镧锆氧(Li_(6.4)Al_(0.2)La_(3)Zr_(2-0.5x)Mg_(x)O_(12))。利用热重分析(TG)、差示扫描量热仪(DSC)、X射线衍射(XRD)分析试样前驱体在加热过程中的组成和相变,考察最佳烧结温度、烧结时间以及镁掺杂量x,并延伸分析锂离子导电性与温度之间的依赖性。研究发现:1)烧结温度达到630°C时可形成锂镧锆氧;2)最佳烧结温度是1100°C,最佳烧结时间是6 h;3)当镁掺杂量x为0.1时,制备的Li_(6.4)Al_(0.2)La_(3)Zr_(1.95)Mg_(0.1)O_(12);在室温25°C下的离子电导率为1.93×10^(-4)S/cm,活化能为0.271 eV。制备得到了具有最完整立方晶体结构、最少杂质相、最大致密度、最小界面电阻、最高离子电导率和最光滑完整表面形貌的铝镁双掺杂锂镧锆氧。
    • 郑永军; 王茂华; 瞿忱; 王海斌
    • 摘要: 由于锂资源的价格逐渐攀升,亟需开发价格低廉的电池系统。通过共沉淀法合成FeCoNiCP片状前驱体,再经过包覆多巴胺、退火和在氮气下硒化,制备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Fe_(3)Se_(8)/Co_(3)Se_(4)/NiSe_(2)/NC。在0.01~3.00 V充放电,以0.1 A/g的电流循环70次,电极仍有468.38 mAh/g的可逆比容量;在0.1 A/g、0.2 A/g、0.5 A/g、1.0 A/g、2.0 A/g和5.0 A/g的电流下,分别具有363.85 mAh/g、345.88 mAh/g、320.73 mAh/g、308.31 mAh/g、290.33 mAh/g和249.29 mAh/g的可逆比容量。Fe_(3)Se_(8)/Co_(3)Se_(4)/NiSe_(2)/NC复合材料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可归因于碳导电网络、多金属硒化物和独特的纳米结构的协同作用,缓解了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
    • 马晓宇; 王红军; 魏红
    • 摘要: BiMnO_(3)因其铁磁性和铁电性共存的可能性倍受关注。然而,经过热处理后BiMnO_(3)纳米颗粒成分的变化过程尚不清楚。本文选用共沉淀法合成BiMnO_(3)纳米颗粒,将制备好的纳米颗粒在空气中以不同温度(300~600°C)热处理20 min。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系统地研究了BiMnO_(3)纳米颗粒的成分与晶体结构。TEM结果说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BiMnO_(3)纳米颗粒尺寸逐渐增大。XRD谱显示当热处理温度高于500°C时,晶体结构由原来的单斜相转变为Pnma正交对称相。XPS结果证明氧缺陷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除此之外,XRD和XPS结果均说明,热处理温度达到600°C时BiMnO_(3)纳米颗粒会在空气中分解出Bi_(2)O_(3)。该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热处理对BiMnO_(3)纳米颗粒成分变化的影响。
    • 刘文士; 徐新淼; 师琮舜; 赵洁婷
    • 摘要: 鉴于二氧化锡微纳米材料在气敏性能方面具有灵敏度高、响应快、生产费用低等优点,通过掺杂稀土元素来改良其气敏性能。将二氧化锡和镱元素通过共沉淀法进行掺杂,设定其物质的量比分别为99∶1、97∶3、95∶5,采用纯SnO_(2)和Yb-SnO_(2)纳米材料在不同浓度和温度条件下,分别对CO、H_(2)进行气敏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340°C时,掺杂镱元素摩尔比为5%时对CO、H_(2)的响应值最高,其中对H_(2)的响应值更高。
    • 刘苏宁; 李诺; 丁剑; 李勇; 孙宁磊
    • 摘要: 三元材料前驱体的物理性质受到氢氧化物沉淀反应过程中各工艺参数的影响,包括氨水浓度、反应温度、反应过程pH值、反应时间、搅拌速度等。本文在传统氢氧化物共沉淀法制备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的工艺基础上创新性地采用了晶种模板法,并对共沉淀反应的较佳工艺参数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采用一次沉淀法获得的共沉淀反应最佳工艺参数为反应温度50°C、反应时间7 h、体系pH值11.0、搅拌速度1 100 r/min、碱浓度170 g/L;以晶种模板法制备的三元材料前驱体振实密度可以超过2.1 g/cm^(4),D50范围为3~6μm,比目前市售产品的颗粒更加均匀,更趋于球型,比表面积更小,更适于制备单晶三元正极材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