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催化活性

催化活性

催化活性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3年内共计433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80篇、会议论文1151篇、专利文献301928篇;相关期刊698种,包括材料导报、精细石油化工进展、石化技术与应用等; 相关会议434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第八届全国催化剂制备科学与技术研讨会、中国化工学会2012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等;催化活性的相关文献由10573位作者贡献,包括等、徐秀峰、方志刚等。

催化活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80 占比:0.68%

会议论文>

论文:1151 占比:0.38%

专利文献>

论文:301928 占比:98.94%

总计:305159篇

催化活性—发文趋势图

催化活性

-研究学者

  • 徐秀峰
  • 方志刚
  • 索掌怀
  • 卢冠忠
  • 庄林
  • 应其纾
  • 李小定
  • 王凤武
  • 薛科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公维佳; 张鸿宇; 杨柳; 唐小斌
    • 摘要: 贵金属基电催化剂是促进燃料电池及金属-空气电池技术发展的关键材料,然而,其单一的氧还原/氧析出催化功能及高昂的制备成本制约了其推广应用.为此,开发低成本、高效的非贵金属双功能电催化剂至关重要.以核壳金属有机框架(MOFs)为前驱体,通过高温煅烧法制备具有核壳结构、高催化活性、高导电性的钴/氮共掺杂碳基电催化剂(Co/Co3O4@NGC).结果表明:煅烧温度是影响电催化剂微纳结构、物化组成和催化活性的关键因素,最佳烧结温度为900°C;制备的电催化剂(Co/Co3O4@NGC-900)具有清晰的核壳结构和3D十二面体形貌,微表面遍布Co/Co3O4纳米颗粒和Co-Nx位点.同时,Co/Co3O4@NGC-900有机地结合了多元活性成分(如活性Co/Co3 O4纳米颗粒、Co-Nx及N掺杂)和高度石墨化碳基底的共同作用,具备高效的氧还原性(ORR,起始电位为0.89 V、半波电位为0.82 V、塔菲尔斜率为58.1 mV/dec、传荷电阻为26.6Ω)和氧析出性(OER,过电势为410 mV、塔菲尔斜率为132 mV/dec、传荷电阻为24.5Ω),且具有与传统贵金属基电催化剂(Pt/C,RuO2/C)相匹配的电催化性能,在保障高效电催化活性的前提下实现了催化剂制造成本的大幅削减,为新型MOFs电催化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 徐欢; 于佳蕊; 曹中秋; 王艳; 张轲
    • 摘要: 氢气是清洁燃料,不会对环境产生任何有毒副产品,且氢气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约为120 kJ/g,比石油的三倍还多,是燃料电池理想的替代能源载体。未来,氢气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但氢的存储安全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而化学储氢对实现这一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NaBH_(4)作为储氢材料,其氢含量高达10.7%(质量分数),远高于其它化学品,且NaBH_(4)溶液可长期贮存,在有催化剂的情况下,其放氢速率可得到控制。虽贵金属催化剂具有优越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但由于资源有限且成本高,研究人员开始重点研究非贵金属催化剂。其中,钴基催化剂,因其活性高、比贵金属便宜以及储量丰富等优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具有广阔的商业应用前景。然而钴的弱点之一是由于硼酸盐的强吸附作用使其表面钝化而失活,通过与金属合金化可以改变钴的电子结构,减少钴的吸附。钴基催化剂主要分为载体型催化剂和无载体型催化剂。无载体钴基催化剂表面积通常较小,且其在放热水解反应中容易团聚,导致催化性能降低和使用寿命减短。因此钴基活性组分通常负载于载体上,由于金属钴与催化剂载体间存在强相互作用以及与其它元素间的协同效应,使得钴基催化剂在硼氢化钠水解制氢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此外,加入掺杂剂如B或P,以及与另一种过渡金属(Ni、Fe、Cu、Mo、Zn、W和Cr等)或稀土金属(Ce、Pr和La等)合金化也可以提高其催化效能。钴基催化剂有很多种,包括钴纳米颗粒、金属钴、钴盐及氧化钴等。本文综述了钴基催化剂用于催化NaBH_(4)水解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NaBH_(4)水解原理、实验室测定NaBH_(4)水解制氢常用装置、钴基催化剂制备方法、钴基催化剂分类及钴基催化剂用于催化NaBH_(4)水解的影响因素;重点介绍了钴基-载体型催化剂催化NaBH_(4)水解制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目前钴基催化剂发展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钴基催化剂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宋静丽; 方志刚; 曾鑫渔; 朱依文; 毛智龙; 刘立娥; 魏代霞
    • 摘要: 为探究过渡金属磷酸盐材料NiPS_(3)的催化活性并分析其催化作用机理,根据拓扑学原理和密度泛函理论,以团簇NiPS_(3)为局域模型,在B3LYP/def2-tzvp水平下,利用Gaussian09对团簇NiPS_(3)的初始构型进行了优化和分析。通过分析团簇NiPS_(3)的态密度图及HOMO和LUMO轨道图发现,费米能级左侧峰值和面积略大于右侧且HOMO轨道图中的离域面积大于LUMO轨道图,说明团簇NiPS_(3)具有一定的得失电子能力,且失电子能力大于得电子能力。利用前线轨道理论和库普曼斯定理对团簇NiPS_(3)各个优化构型进行分析发现,S原子附近的离域空间面积较大,对HOMO和LUMO轨道的贡献作用最大,说明S原子最有可能成为团簇NiPS_(3)的潜在催化活性位点。构型5;的能隙差最小,电离势最小,电子亲和能和电负性相对较大,且亲电指数最大,说明其催化活性最强。
    • 畅丽媛; 王如志
    • 摘要: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具有绿色、可持续、功率高等优点,是解决环境与能源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膜电极是其核心部位,是反应时电子、质子、反应气体和产物水等多相物质传递及电化学反应的重要场所.设计和制备具有高活性和高耐久性的膜电极对提高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性能、降低制造成本至关重要.因此,从催化剂本征活性提高、催化剂层结构设计和气体扩散层/催化剂层/质子交换膜界面结构设计3个方面总结了提升膜电极性能的相关方法,并对其未来的相关研究和发展做了述评及展望.
    • 李凯祥; 任晓宁; 李振国; 王建海; 邵元凯; 张旺
    • 摘要: 使用磷酸三乙胺为结构引导剂与磷源,原位制备Cu/SAPO-34-z催化剂,考察其经800°C-10%-24 h条件处理前后的催化活性,结合XRD,SEM,TG,BET等表征手段分析理化特性,并进一步验证其发动机台架性能。结果表明:磷酸三乙胺制备的SAPO-34分子筛结晶度更高,比表面积达到了682 m^(2)/g,粒径集中分布在1~3μm;焙烧过程中,由于铜铵络合物分解,致使350~450°C区间内失重加剧;高温水热处理对Cu/SAPO-34-z催化剂低温活性影响较小,温度窗口由173~515°C劣化至173~445°C。台架性能测试结果显示:自制SCR样件200°C时NO_(x)转化率超过90%,220~450°C接近100%,即使空速增至60000 h^(-1),NO_(x)转化率仍超过98%;温度对氨存储量的影响远大于空速,3种空速下温升导致的降幅分别是86%,86%,57.5%;氨存储率越高,NO_(x)转化率越高,且变动幅度受温度与空速影响越低;空速越高,氨逃逸量越高;温度越高,尿素停喷前后氨逃逸量差值越小。
    • 巨少英; 高安丽; 李雪; 余娟; 陈力
    • 摘要: 采用3种不同的有机膦配体,设计和合成出3个有机膦钯(Ⅱ)配合物,测试和表征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为trans-{Pd[(t-Bu)_(2)PPh]_(2)Cl_(2)}、trans-[Pd(Amphos)_(2)Cl_(2)]、cis-[Pd(Xantphos)Cl_(2)]((t-Bu)_(2)PPh=二叔丁基苯基膦、Amphos=二叔丁基-(4-二甲基氨基苯基)膦、Xantphos=4,5-双二苯基膦-9,9-二甲基氧杂蒽)。在_(2)个Suzuki和1个Sonogashira偶联反应模型上,测定了它们的催化活性,考察了膦配体对钯分子偶联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发现膦配体对催化活性有重要影响,且对应不同的反应模型其影响程度不同,影响机制与膦配体的配位能力和分子的空间体积有关。
    • 姜晓剑
    • 摘要: Cu-SiO2催化剂在硝基苯催化加氢法生产苯胺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其在使用一定时间后由于进料状况、积碳以及再生活化等过程的影响容易出现失效。本文从硝基苯催化加氢法生产苯胺的工艺流程及催化剂出发,通过对其催化活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催化活性进行优化研究,发现控制好再生过程、调节压缩空气的进气量来控制床层温升速率是优化催化活性的主要手段;此外在低硝基苯空速条件以及积碳量小于6%时催化剂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的催化活性,以期为业内人员提供参考。
    • 曾鑫渔; 方志刚; 井润田; 王倩; 朱依文
    • 摘要: 依据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3LYP/Lan 12dz水平下对团簇NiCo_(2)S_(4)进行优化计算,确定11种优化构型,并对其催化析氢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重态构型整体上热力学稳定性强于单重态。团簇NiCo_(2)S_(4)与水分子反应时,三重态HOMO轨道的β电子在反应中起主导作用,且三重态反应活性强于单重态。团簇NiCo_(2)S_(4)与水分子形成的中间体NiCo_(2)S_(4)-H可以通过Heyrovsky反应和Tafel反应两种途径析出氢气,通过比较各优化构型形成对应中间体NiCo_(2)S_(4)-H的能级差和结合能筛选出最优中间体。综合来看,三重态中热力学稳定性排为第二的构型2(3)为催化析氢优势构型。
    • 张杰; 尹泽群; 孙立波; 张岩; 高玥; 徐之婷; 宋薇
    • 摘要: 将科研课题“聚苯胺负载纳米金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设计成应用化学专业综合实验,将科研课题的创新性和教学可行性有机结合,以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实验以苯胺单体(ANI)为原料,以过硫酸铵(APS)为氧化剂,制备聚苯胺(PANI)载体。采用金胶负载法、PANI原位还原法、ANI原位还原法三种载金方式分别制备PANI负载纳米金催化剂,并以NaBH_(4)存在条件下,对硝基酚(4-NP)还原制备对氨基酚反应(4-AP)为探针评价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实验内容多学科交叉融合,涉及催化剂的制备、催化剂的结构表征、催化剂的活性评价等多种内容。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可以经历催化学科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掌握催化材料的制备方法,并熟练运用红外光谱(FT-IR)、紫外光谱(UV-Vis)、X射线衍射光谱(XRD)等大型设备对所制备催化材料进行分析,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
    • 张晓俐; 古芳娜; 苏发兵; 许光文
    • 摘要: CO_(2)甲烷化技术不仅可以实现CO_(2)的循环利用,还能解决CO_(2)排放带来的环境问题。近年来,Ni基催化剂因催化活性好、甲烷选择性高和价格低廉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CO_(2)甲烷化反应中。重点阐述了Ni颗粒的尺寸效应、表面微细结构、载体种类及物理化学性质(碱性位、氧空位、比表面积、孔结构和金属-载体间相互作用)对CO_(2)甲烷化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介绍了Ni基双金属合金、结构和电子型助剂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归纳了不同催化剂上CO_(2)甲烷化机理,剖析了Ni基催化剂失活的原因,论述了Ni基催化剂在光热催化CO_(2)甲烷化中的应用,最后对CO_(2)甲烷化催化剂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通过对比不同体系获得的研究结果发现,CO_(2)甲烷化反应为结构敏感性反应,Ni颗粒尺寸对催化剂活性有显著影响,然而不同研究得出的最佳Ni颗粒尺寸有明显差异,这可能与不同金属与载体间相互作用或不同制备方法导致的Ni颗粒表面微细结构(如不同晶面、缺陷位等)差异有关,Ni颗粒的尺寸效应有待深入研究;第二金属的加入形成Ni基双金属合金、助剂及研究金属-载体相互作用都有助于开发高稳定性的催化剂;载体表面丰富的碱性位及氧空位,有利于CO_(2)吸附与活化,进而提高催化剂活性。目前,CO_(2)甲烷化反应路径主要分为CO路径和甲酸盐路径,反应遵循的路径可能与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等)及催化剂表面性质(如羟基丰富度、O^(2-)吸附位点等)有关。然而,关于助剂或载体与Ni物种间的纳米界面结构,以及采用不同助剂和载体对催化剂活性位点及CO_(2)甲烷化反应路径的影响机制,尚缺乏较深入的认知。因此,需借助现场原位成像技术及光谱学技术对催化剂的表界面几何与电子结构进行精细、动态的结构剖析,建立动态结构与性能的构效关系,有利于指导设计合成特定结构的高效Ni基催化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