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氧还原反应

氧还原反应

氧还原反应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702篇,主要集中在化学、电工技术、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8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306933篇;相关期刊176种,包括材料导报、电池、电池工业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2010年全国低碳技术与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第28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等;氧还原反应的相关文献由2173位作者贡献,包括易清风、赵东江、张慧娟等。

氧还原反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58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06933 占比:99.81%

总计:307514篇

氧还原反应—发文趋势图

氧还原反应

-研究学者

  • 易清风
  • 赵东江
  • 张慧娟
  • 马松艳
  • 潘牧
  • 司玉军
  • 林瑞
  • 伍秋美
  • 宋树芹
  • 廖世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强富强; 魏家崴; 王焕磊; 李平
    • 摘要: 开发新型能源是解决全球能源问题的重要手段。锌-空气电池有望在能源转化和储存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其空气电极发生的氧还原反应(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因反应动力学缓慢严重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开发高效且稳定的ORR催化剂来解决这一问题。铁元素由于价格低廉、储量丰富、获取方式简单等优点成为ORR催化剂研究的重要选项。近几年,具有铁元素相关活性位点的催化剂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贵金属催化剂的替代品。简要介绍了可用于ORR的铁基碳材料催化剂(iron-based carbon material catalyst,IBCMC)的研究现状,按照活性位点分类分别探讨活性位点对IBCMC催化性能的影响,并对影响IBCMC稳定性能的因素进行了讨论,展望了IBCMC在ORR催化领域的发展方向。
    • 陈磊; 朱艳吉; 汪怀远
    • 摘要: 作为最有前景的过氧化氢生产方法之一,过氧化氢的电合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适合氧气电还原合成过氧化氢的阴极材料的开发成为关键的控制因素。通过水热法制备了一种用于过氧化氢合成的球形聚多巴胺改性碳毡(ht-pDA/ACF)电极材料。在电压为2.0 V、pH为1.0的条件下,水热pDA改性碳毡阴极电解氧气还原6 h后的过氧化氢生成量达到220 mg/L,为未改性碳毡阴极的7倍。实验结果表明,pDA的引入带来了大量的缺陷位点,这些缺陷位点能够作为活性位点促进过氧化氢的合成。其次,适当聚合条件下形成的球形结构pDA有利于活性位点的暴露。该改性碳基材料制备方法成本低,为实现高效过氧化氢电合成提供材料支持。
    • 于子勋; 刘畅; 邓业煜; 李默涵; 厍芳馨; Leo Lai; 陈元; 魏力
    • 摘要: 双氧水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重要化学品.目前,双氧水大规模制备主要通过高能耗的蒽醌氧化还原-蒸馏浓缩过程实现.近年来,利用可再生电能经氧还原反应实现分散式双氧水制备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在此过程中,高效电催化剂的作用非常重要.除已报道的基于贵金属及其合金、金属氧化物和碳基催化剂外,氮原子稳定的单原子金属钴催化剂(Co-N/C)因其优异的性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通过调节单原子钴活性位点的周围环境可以提升其催化活性,但常用的高温热解方法仍很难制得原子精度结构,因此,仍需探索其他简单有效的催化活性提升方法.本文通过简单的界面工程方法成功地制备了具有单原子金属钴活性位点的非均相分子催化剂,可高效生产双氧水.首先将具有典型Co-N/C结构的酞菁钴分子(CoPc)分散于多壁碳纳米管(CNT)表面,得到一类具有位点结构并充分暴露的非均相分子催化剂(CoPc/CNT),避免了由于活性位点结构不一和扩散传质可能带来的影响.随后利用溶剂互溶法将疏水离子液体均匀地覆盖在CoPc/CNT表面,实现界面工程改性,并通过调控体系中离子液体与CoPc/CNT催化剂的质量比(x),制备了一系列精确控制离子液体覆盖层厚度的催化剂(CoPc/CNT-x).采用高角球差扫描透射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同步辐射X光吸收光谱技术表征了单原子Co活性位点的结构,结果表明,离子液体包裹不影响钴原子的局部环境和电子结构.离子液体包裹可有效提升催化剂活性,且提升程度与离子液体层厚度密切相关.进一步实验结果证实,性能提升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与水溶液相比,离子液体可以通过更大的氧溶解度(2.12×10^(−3)mol/L)在活性位点周边建立富氧环境,从热力学角度提升氧还原反应活性.其次,其疏水性可以使生成的双氧水分子快速从催化剂表面脱离,避免其富集并进一步还原降解.实验发现最佳离子液体层厚度为8 nm,该厚度下催化剂生成双氧水的动力学电流密度是参比催化剂(CoPc/CNT)的近4倍,且生成双氧水选择性提升至92%,在两电极电解槽测试中可以稳定地实现3.71 molH2O2 gcat^(–1)h^(–1)的产率.本工作证明界面工程可以作为一类简单易行的方法,有效提升电化学制备双氧水的效率.
    • 张育萌; 涂焕碌; 张子宽; 李帅; 侯莹; 张华; 闫晓丽; 章海霞
    • 摘要: 采用水热法和热解法制备了具有多孔结构的N掺杂石墨烯纳米带(N-GNRs-900),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等对形貌和结构等进行表征,使用CHI 760E电化学工作站进行氧还原电催化(ORR)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边缘不规则的石墨烯纳米带暴露出大量的边缘缺陷,为杂原子提供掺杂位点,与未掺杂的氧化石墨烯纳米带(GONRs)相比,N-GNRs-900的氧还原反应催化性能明显提高,在0.1 mol/L KOH电解液中,半波电位可达到0.81 V(vs.RHE),起始电位0.92 V(vs.RHE),催化过程接近四电子转移,且循环5000圈半波电位几乎没有负移。
    • 李茂辉; 杨智; 潘廷仙; 同鑫; 胡长刚; 田娟
    • 摘要: 修饰和改良载体是改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铂基催化剂性能的主要途径。以铁氮(FeN)掺杂活性炭(Black Pearl 2000,BP)为载体,获得负载型铂基催化剂。使用电化学方法对催化剂的氧还原反应活性以及稳定性进行测试,采用X射线衍射仪、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测试、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分析手段对载体及催化剂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t/FeN-BP催化剂与商业Pt/C催化剂的起始电位均为0.94 V,具有相当的氧还原反应初始活性;老化测试后,Pt/FeN-BP催化剂与商业Pt/C催化剂的起始电位损失分别约为10,30 mV,半波电位损失分别约为5,60 mV,Pt/FeN-BP催化剂的稳定性明显优于商业Pt/C催化剂。这是因为,铁氮掺杂碳载体具有适中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大小,Pt颗粒在载体上以小粒径的状态存在且老化测试后Pt颗粒无团聚现象,以及载体与Pt颗粒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
    • 胡冶州; 王双; 申涛; 朱叶; 王得丽
    • 摘要: 开发高效的氧还原反应电催化剂是实现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常用的贵金属催化剂成本较高,并且稳定性仍需改善。物理限域是改善催化剂稳定性的有效策略,在不影响贵金属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前提下,物理限域层不仅可以抑制催化剂的烧结,还能够减少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的团聚、脱落以及溶解等问题,从而提升催化剂的寿命。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用于电催化氧还原反应的限域型贵金属催化剂,主要包括导电聚合物限域、非金属氧化物限域、金属氧化物限域以及碳层限域的贵金属催化剂。根据限域层制备策略不同,重点分析了限域层的孔结构、导电性、致密性、抗腐蚀性与催化剂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着重介绍了实现碳层限域的三种策略,包括“沉积-转化”、“嵌入-转化”以及“一步热解”。分析表明,通过构筑具有丰富孔结构、高导电性及合适厚度的限域层能够在保证活性的同时显著提升催化剂稳定性。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理,同时对未来限域型催化剂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冯雅辰; 王翔; 王宇琪; 严会娟; 王栋
    • 摘要: 燃料电池作为一种电化学能量转换系统,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清洁度高等优点。氧还原反应(ORR)是燃料电池中重要的阴极反应。目前,电催化剂仍是制约燃料电池进一步商业化的关键材料之一。ORR反应催化机理的研究对于开发具有良好活性和高选择性的电催化剂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人们通过各种先进的原位表征方法深入研究了ORR催化剂的机理和催化过程。本综述旨在总结用于原位表征技术应用于研究ORR反应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我们首先简要介绍各种原位技术在ORR研究中的优势,包括电化学扫描隧道技术、红外光谱、拉曼光谱、X射线吸收光谱、X射线衍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然后,从催化剂的角度,总结了各种原位表征技术在催化剂形貌和电子结构演变以及催化过程中反应物和中间体的识别中的应用。最后,展望讨论了该领域原位技术的未来发展。
    • 朱桐桐; 李慧欣; 廖耀祖
    • 摘要: 共轭微孔聚合物(conjugated microporous polymers,CMP)具有组成结构可调、比表面积大、热稳定高等特点,由其衍生的氮掺杂碳被认为在氧还原反应电催化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以吡啶基CMP为前驱体,通过回流法引入铁原子,经过多次热解得到FeNCs系列催化剂。对FeNCs的化学结构与形貌进行表征,并对其氧还原电催化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FeNCs系列催化剂的起始电位(E_(onset))和半波电位(E_(1/2))最高可达0.947和0.869 V,优于商业Pt/C催化剂(E_(onset)=0.920 V,E_(1/2)=0.848 V);与商业Pt/C催化剂相比,FeNCs表现出更为突出的催化稳定性和甲醇耐受性。
    • 柏景森; 杨莉婷; 金钊; 葛君杰; 邢巍
    • 摘要: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是一种具有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前景的能源技术,它具有能量密度高、转换效率高、环境友好等优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燃料电池的阴极氧还原反应(ORR)具有较高的反应过电位,需要贵金属铂催化,但是铂的成本高昂、资源短缺,极大地限制了燃料电池的市场化,因此降低铂负载量,提高铂基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是燃料电池商用化的关键.目前,通过合金化、形貌控制等方法优化后,铂基催化剂的质量活性和比活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其中,将铂与其他金属尤其是3d过渡金属合金化已被认为是减少铂负载量并提高ORR催化性能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合理设计并精准制备铂基合金、调控铂表面电子结构可以大大提高催化剂的本征活性以及耐久性.但是,普通合金化制备的合金一般是无序的,存在活性位点结构不同,过渡金属溶解导致稳定下降等问题,将其有序化形成金属间化合物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金属间化合物具有长程有序的晶体结构,原子均有序地占据晶格中的相应格点,以金属键或离子键相互作用,能够有效提高活性位点催化活性和防止过渡金属的溶解.此外,金属间化合物通过压缩应变调控Pt–Pt键长,优化铂与氧还原反应中间物种的吸附能,提高本征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本文综述了PEMFCs电催化剂的铂基金属间化合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分别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上理解金属间化合物形成的过程与条件,为设计金属间化合物奠定理论基础;从成分、尺寸和形貌等方面分别阐述了近年来铂基金属间化合物的发展,不仅关注铂基催化剂在的三电极体系下的优异性能,而且对其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实际应用时的性能表达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总结了一些提升金属间化合物性能的策略;同时,针对目前的发展瓶颈,总结了Pt基有序金属间纳米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前景.本文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铂基金属间化合物纳米晶在ORR领域的最新进展,对铂基金属间化合物催化剂的合理设计和催化性能改进策略提出更深入的见解,为促进PEMFC的市场化发展提供一条新思路.
    • 张爱京; 江胜娟; 周明正; 柴茂荣; 张劲
    • 摘要: 通过预氧化和氨水水热法在含有不同壁数的碳纳米管表面成功引入含氮基团,从而获得了氮掺杂碳纳米管(NCNT),并研究了纳米管壁数对不同NCNT氧还原反应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各NCNT中氮元素的含量和含氮基团的种类相似,但不同含氮基团的比例则相差较大,其中平均壁数为2.5的NCNT样品含有最低的吡啶氮和石墨氮比例,而该样品却展现出最高的电子转移数和最大的氧还原反应极限扩散电流。分析表明,NCNT的氧还原反应活性决定于纳米管壁数,而不是吡啶氮和石墨氮活性基团的比例,即NCNT的内壁为反应电荷的转移提供了有效导电途径,并通过隧穿效应将电子转移到外壁,而外壁的含氮基团活性位点得到电子从而将O2转变为OH-。随着NCNT壁数的增加,NCNT中电子隧穿效应减弱,NCNT的氧还原反应(ORR)活性也随之降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