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光催化剂

光催化剂

光催化剂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13384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74篇、会议论文613篇、专利文献649389篇;相关期刊699种,包括大连工业大学学报、材料导报、功能材料等; 相关会议287种,包括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第十三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第八届全国催化剂制备科学与技术研讨会等;光催化剂的相关文献由21167位作者贡献,包括方亮、李洁、苏和平等。

光催化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74 占比:0.32%

会议论文>

论文:613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649389 占比:99.59%

总计:652076篇

光催化剂—发文趋势图

光催化剂

-研究学者

  • 方亮
  • 李洁
  • 苏和平
  • 唐莹
  • 闫永胜
  • 霍鹏伟
  • 韦珍海
  • 曾光明
  • 谈国强
  • 付贤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慧; 毕菲; 李运成; 付晓雨; 周倍汇
    • 摘要: 氧化锌(ZnO)是一种宽禁带的半导体材料,因其良好的光敏性、氧化性、无毒性等物理化学性能,被广泛用作光催化材料。为提高ZnO纳米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拓宽其光响应范围,提高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研究人员采用多种方法对ZnO纳米材料进行改性。本文综述了ZnO纳米材料的改性方法,包括过渡金属离子掺杂、贵金属复合、半导体复合等,并对ZnO纳米材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秦忏; 周宣伯
    • 摘要: 通过在550°C空气气氛下热聚合三聚氰胺制备得到了石墨相氮化碳(C_(3)N_(4)),再经过在室温下简单的共沉淀方法将铬酸银(Ag_(2)CrO_(4))纳米粒子负载在C_(3)N_(4)表面。所得到的复合纳米催化剂Ag_(2)CrO_(4)/g-C_(3)N_(4)的组成结构和光学性能被详细表征,并通过在可见光下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罗丹明B(RhB)来评估所合成纳米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可见光照射时间为120 min时,Ag_(2)CrO_(4)/g-C_(3)N_(4)纳米催化剂可将97%的RhB降解,而单纯的g-C_(3)N_(4)只能降解掉20%的RhB,可见,所合成的复合纳米催化剂具有较强的降解性能。
    • 吴树国
    • 摘要: 采用固相法将一定量混合的三聚氰胺、氯化锂、氯化钾掺杂不同量的氯化铁制备基于半导体材料的Fe-C_(3)N_(4)光催化剂,并采取氮气吸附、红外光谱、XPS等手段进行表征所制备的催化剂,最后通过处理机场有机废水的应用,发现此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光催化速率和光催化稳定性等特点。
    • 邓杨; 石现兵; 王涛; 刘利伟; 韩振邦
    • 摘要: 针对MIL-53(Fe)粉末作为光催化剂的光响应范围窄、催化效率低和难回收利用等问题,以偕胺肟改性聚丙烯腈(PAN)纤维作为载体,通过表面原位合成法制备了负载不规则MIL-53(Fe)的纤维MIL-53(Fe)-PAN。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对其表面形态、微观结构和光吸收性能进行表征,并对其在染料降解中的光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原位合成的MIL-53(Fe)能够均匀分布于改性PAN纤维表面,部分MIL-53(Fe)呈现出一定的结晶性能,且纤维配体的电荷转移(LMCT)效应将其光谱响应范围拓宽至800 nm;由于纤维配体和对苯二甲酸配体的协同作用,使得MIL-53(Fe)-PAN在染料降解中显示出极高的可见光催化活性,远优于MIL-53(Fe)粉末及其直接负载改性PAN纤维催化剂,为高效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光催化剂的结构调控提供了新的思路。
    • 陈方帅; 吴崇备; 郑耿锋; 曲良体; 韩庆
    • 摘要: 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燃料和高附加值化学品是存储可再生能源非常有前景的策略.少层氮化碳材料因其比表面积大、电荷传输距离短、活性位点暴露多等优点,在合成太阳燃料和高附加值化学品方面展示出巨大潜力,而成为光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少层氮化碳基光催化剂的合成、结构调控及其在合成太阳燃料和高附加值化学品领域的研究成果.首先简要介绍了用于少层氮化碳材料的合成方法,包括剥离、热氧化刻蚀、真空冷冻干燥、分子自组装、球磨以及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并讨论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其次,深入分析了少层氮化碳的化学改性(杂原子掺杂、缺陷工程、异质结构)、微结构调控(零维量子点、一维纳米带、二维纳米网片、三维纳米组装体)对其电子结构、光学性质、电荷分离和迁移的影响.针对不同的改性策略,分别从光催化反应三个过程(光的捕集、光生电荷分离和迁移及表面催化反应)讨论其对于少层氮化碳基材光催化活性的促进作用以及存在的不足,涉及的反应包括光催化分解水、CO_(2)还原、氮气还原合成氨、光合成过氧化氢和光催化有机小分子合成.最后,从光催化剂设计、光催化反应体系、反应机理和反应器四个方面讨论了少层氮化碳基光催化剂在合成太阳燃料和高附加值化学品领域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对于催化剂设计,其表面态决定光催化性能.目前定量研究催化剂表面缺陷和光催化活性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未来在精确控制少层氮化碳基光催化剂的表面态方面需要更多的研究工作;另外,目前报道的助催化剂大多是大颗粒或者纳米粒子,未来应将具有高活性的单原子或单活性位点与少层氮化碳结合,以提高其光催化活性.对于光催化反应体系,目前报道的研究工作大部分需要利用使用牺牲剂消耗掉空穴,以实现高效分解水产氢、CO_(2)还原、合成氨,从而导致成本较高.将原本消耗牺牲剂端的氧化半反应替换为附加值更高的化学品同时产氢、CO_(2)还原或者N2还原则可以充分利用光生电子和空穴,减少浪费.目前报道的大部分反应机理和反应路径依赖于假设,缺少确凿的证据,可以利用先进的原位技术如时间分辨光谱、瞬态和稳态光谱应该用来研究少层氮化碳的激发态载流子动力学和反应中间物种,进而阐明反应路径.对于反应器,目前反应采用的都是罐子反应器,但存在传质受限和催化剂分离与回收成本问题,结合工业化需求,未来可开发流动反应器来解决上述问题.此外,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对于繁琐的催化剂筛选以及预测提供了快捷路径,这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 柴兰兰; 胡海萍; 陈茜; 王淑兰; 贾挪娜; 苗娜
    • 摘要: 由于组分之间的协同作用,复合材料的性能得以有效提升,因此其相关研究近年来备受关注。论文综述了ZnO与Ag_(2)CO_(3)、AgI、AgBr、AgCl、Ag_(3)PO_(4)、Ag_(2)O、Ag_(2)S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及光催化机理等方面。相比于其单一组分催化剂,ZnO/含银化合物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提高、稳定性增强、生产成本下降。本文还对复合光催化剂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进行了讨论,便宜、高效的ZnO/含银化合物复合光催化剂有望用于工业废水处理领域。
    • 程秋实; 李永前; 陈学敏; 李发堂
    • 摘要: 该文设计了基于低温水浴法制备NiFe_(2)O_(4)/BiOCl复合光催化剂的综合实验,通过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样品进行了物相及形貌分析,并以可见光下甲基橙(MO)的降解程度评价其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当NiFe_(2)O_(4)质量百分数为2%时,所得复合纳米材料的光催化活性最优,甲基橙在105 min时降解率达到了80.62%。该实验设计简单,涵盖了复合材料的合成、测试表征及光催化性能评价等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 侯晨涛; 孔祥辉
    • 摘要: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TiO_(2)-TiOF_(2)异质半导体复合材料。以废水中的盐酸四环素(TTCH)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TiO_(2)-TiOF_(2)的光催化活性。在催化剂投加量为0.3 g/L的条件下,光催化反应30 min,对质量浓度为10 mg/L的TTCH去除率高达85.4%,且TiO_(2)-TiOF_(2)催化剂具有较好的重复使用性能。催化剂的表征结果显示,TiO_(2)-TiOF_(2)特殊的花簇状结构使其比表面积显著增大,有利于催化剂表面产生更多的吸附位点。TiO_(2)-TiOF_(2)具有更多的氧空位,且电子空穴对的复合率较低。由于TiO_(2)-TiOF_(2)在紫外区域有很强的吸收,且能吸收部分可见光,使得TiO_(2)-TiOF_(2)能更大程度地利用太阳光,提高污染物氧化的量子效率。自由基捕获实验结果表明,·O_(2)-和·OH在TiO_(2)-TiOF_(2)催化降解TTCH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王敏; 王斌
    • 摘要: 光催化技术能够将废水中难以降解的有机物转化成为无机小分子,进一步提升水质净化效果。但是光催化剂具有易失活、难回收的特点,因此必须使用特殊载体对催化剂进行保护、固定。相比于纳米纤维,细菌纤维素成本较低、易于制备,是一种理想的光催化剂载体。本文在介绍负载型纳米光催化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测试验证负载型纳米光催化技术的废水降解性能,取得了理想效果。
    • 刘艳雯; 张倩倩; 张安超; 李成伟; 代冰洁; 梅艳阳; 张森; 苏胜; 向军
    • 摘要: 采用原位光还原和简易化学吸附法制备出新型的三元Ag负载聚苯胺/碘氧化铋(PANI/BiOI)系列光催化剂,在模拟烟气条件下考察了光催化剂的脱汞性能,研究了Ag负载量、反应温度和烟气成分等对脱汞活性的影响,采用N_(2)吸附-脱附、XRD、TEM、XPS、DRS等技术对光催化剂的物理化学属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添加PANI后,光催化剂的Hg^(0)去除性能大幅提升.负载4wt%的Ag后,Ag(4%)PANI/BiOI具有约98%的脱汞性能.无机阴离子NO_(3)^(−)、Cl^(−) 和SO_(4)^(2−)对光催化剂脱汞性能的抑制作用较小,但CO_(3)^(2−)对光催化剂的活性抑制作用较大,脱汞效率明显下降至82%.与PANI/BiOI相比,Ag(4%)PANI/BiOI的比表面积和总孔容增大,表明Ag纳米颗粒高度分散在PANI/BiOI的表面.Ag-PANI/BiOI显示出较强的光吸收能力.Ag纳米颗粒的添加能显著增强PANI/BiOI表面e^(−)-h^(+)对的有效分离.光催化剂高效脱汞的原因在于PANI、BiOI之间良好的带隙匹配和Ag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效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